第一百二十七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
要加急製造這些建築材料,那就離不開勞動力。
而拆遷也分先後。
工人聚居區內低矮的平房小院兒,小棚屋,群租房先拆掉,將大量人口轉移到安置棚屋之中,隨後就是一些高層建築樓閣,其中一部分樓閣還可以保留下來。
轉移出來的人口,就是現成的勞動力。
「等到第一批工人安置過來後,工部的人就趕緊過來招工,先建個煉鋼作坊生產鋼條。」
朱康燮說著,在一片凌亂擺滿了紙質文件的馬車裡翻了翻,找到了一本黃皮書:「行了,擺駕集賢樓。」
只見這書本上赫然有著四個大字『招標文書。』
雖然對大明朝廷來說,建立一個工業區意味著潑水一般的銀子花出去了,一時半會兒還見不著收益,但朱康燮知道這點銀子根本不算啥。
交上去的所謂靡費千萬的方案,不過是建設第一階段所需要的花銷而已。
就算是以當下大明帝國的貨幣價值,沒十幾個億也想大搞工業?
但這十幾億的數字對如今正兩面受敵的大明來說太過駭人,所以朱康燮選擇讓大明的富商們也分一杯羹。
大明正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之中,國內工廠與資本正蓬勃發展。
大明第一個工業區可離不開他們。
「魯王爺來了!」
集賢樓之內,早已等候已久的工廠主與富商們聽到這聲吆喝當場就坐不住了,好些人紛紛從樓上探出腦袋往下展望,有的趕緊跑下去要迎接王爺,要在王爺面前混個臉熟。
朝廷要建工業區,對於稍微有點腦子的工廠主來說,莫過于晴天霹靂。
專門修一個城區只為了開廠子,那得開多少廠子啊。
這要是開起來,咱們這些人還要不要活了。
「草民喬道川,拜見王爺。」
「拜見王爺!」
朱康燮下了馬車後,很快與幾名隨從一起被工廠主們擁進集賢樓之中。
很快,一張工業區的設計草圖被攤開在桌面上,供一眾工廠主與富商觀摩,在上面指指點點。
「城南的地段確實好啊,修一條軌道直通港口,邊上有湖,燒煤可以走水運......就是這買撲的價,實在是......」
「看清楚了,這是樓,十數層樓,一層就足以開個廠子了,你還想把一樓全吃下?」
「王爺這意思是必須幾家合在一起買撲了。」
「又沒攔著您包下一棟樓。」
買撲,承佃,承攬,自古有之。
前腳把城南的工人聚居區拆了已經得罪了一波工人,若是建工業區時沒有這些大明工廠主與資本的份兒,那這工業區可能建不起來。
這些工廠主或合資或單人出資,又有大明大小呂宋兩省內的建築公司前來競標,如此分攤下去,才能儘量彌補整個工業區的資金漏洞。
「諸位,諸位還請安靜,第一次招標會即將開始,安靜!」
這等盛事,自然少不了東府集團,作為總包公司做起了這第一次招標的主持人。
主持人發話了,喧鬧的眾人也不吵鬧了,只在心裡飛速權衡利弊,或是與其他親近些的商人悄悄密謀壓價。
正當主持人要敲錘宣布正式開始之前,門外卻是有人吵嚷。
「大爺,有幾名汶萊商人和關西鄭氏的人,說是也想來競標,只是路途遙遠沒能提前送上拜帖。」
朱康燮對競標過程沒什麼興趣,來這集賢樓只為鎮場子,聞言只點點頭:「讓他們進來吧。」
不能低估了商人的嗅覺。
工業區建立的消息可不止驚動大明京師與大小呂宋兩省,隨著時間推移信息傳開,很快就會有更多商人趕來。
汶萊商人與鄭氏在最後關頭擠了進來後並未踴躍競標,畢竟這場內拉了橫幅的。
有第一批競標,就有第二批。
顯然很多商人和工廠主都抱著這個心思,比起競標,他們更多是在搜集信息,各自交流。
但其中財大氣粗的使得競爭依舊激烈。
唾沫橫飛之間,主持競標的東府總經理孟洪良敲下錘子,宣布上半場結束了,並讓僕人們按照名單邀請場內一些人離場。
很快,從隔壁的房間走出來一批身穿華麗官服的人。
他們對場內的生意人來說並不陌生。
這都是大小呂宋內,在工部掛名,專為朝廷供應產品的官方工廠主事人,涉及建築,軍器,織造,製鹽,鑄幣以及雜造等方方面面。
這類官方廠子雖說歸屬官方各局各司管轄,但隨著時代發展,大明漸漸放開了對官廠的限制,實行如「領機給帖」「官搭民燒」等政策。
一開始只是將官廠的活兒攤派給民廠,後來乾脆也在民廠里招標,做的好的就能掛上官廠的名頭,工廠主還能得個官兒噹噹。
而這些人來競標,半是為了利益,半是為了官方。
同樣是開廠掙錢,有的廠,有的東西不是一般人能造的。
「諸位,本次下半場競標主題為『國防安全需要』相信各位來這裡之前已經看過工部發下的文件了,在工業區建成之後,大明工部與兵部的採購工作將只在工業區內進行。
我東府集團的兵工廠也不例外,今後也將搬遷到工業區之中,待得陸上城區建設完畢之後,還會在海岸建設造船廠,涉及造船業的先生可以先看看圖紙,現在,競標開始!」
搞工業肯定離不開軍工。
朱康燮這些天為大明朝廷如此賣力的原因,就是交上去的奏疏被一字不改的全同意了。
建武帝做到了無有不允。
給了朱康燮一個整合大明在京師及其周邊地區軍工業的機會。
他都不敢想把大明軍工業整合一番完成標準化後的,能爆發出多麼恐怖的能量。
可惜這事兒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
想要初見成效,至少得要五年,五年計劃嘛。
只是英國與清國可不會給大明五年時間。
朱康燮搞工業的這段時間,來自前線的消息也在不斷的傳回來。
在福州,派往當地的大明軍隊即便對麾下士兵封鎖了消息,可清軍不斷喊話勸降,還是讓明軍士兵知曉他們被封鎖在了福州這地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