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殘骸
「等等,印度高僧?是那一位?」
大明對印度殖民日久,對那片地區也有諸多稱呼,但官方稱呼還是自唐代流傳下來的古稱印度二字。
朱康燮自從深刻認知到這顆明珠對大明的重要性後,就從各方面搜尋文字,深入了解一番。
其中正好就包括了這位高僧。
大明人能跑到印度殖民,時間長了印度土著自然也能跑到大明來。
當然,大多數是以奴隸身份過來的,少數人其家族在大明殖民印度時成為了大明的臣屬並接受了冊封,或是大明治下富裕的印度自由商人之類......
或者得換個說法,這些人是印度裔大明人。
最新小說章節盡在𝘀𝘁𝗼𝟵.𝗰𝗼𝗺
大明京師海納百川,超百萬人的城市什麼人都有,不說街頭巷尾,禁菸廠戒毒所里關著的人也是顏色豐富。
在京師諸多權貴朝廷官員名人當中也有一些是漢人之外的族裔。
這位高僧在京師也是有名的。
孤身一人自印度渡海趕來大明帝國京師,與京師諸多高僧大德辯經講法,奉行苦行修持,在京師佛教徒當中無人不尊稱其為高僧大德大師......更重要的是,這人姓朱。
朱康燮之前了解過大明宗室,老朱家除了他魯藩外都挺能生,在這世界上走的遠了難免會生出點不一樣的。
最初老朱家視此為禁忌,認為這是混淆了天家血脈,生下來都是暗中處理,或是養在別人家稍微給點照顧。
後來咱大明皇室也得尋求下別的族裔的支持,統戰價值嘛,皇室或王室不可避免的要與一些大族大勢力聯姻。
生了娃,看在人家母族的份上,也得給點好待遇。
如此漸漸才放開了,到如今就算是金髮碧眼的,只要確定是老朱家的血脈,也就認了。
但是這位七十歲的高僧沒有享受到這個待遇。
他出自周王一脈,並未出生在印度,母親乃是福王送給周王的妾室,出生後被丟給當地寺廟被養到五歲,周藩為了避嫌,將其與其母一起送回了印度,之後依舊在寺廟做和尚。
直到他跨海來到京師,因為漸漸放寬的宗室政策所以才自爆身份,得到證實後算是為他的高僧身份增添了一份異樣色彩。
「他跑這兒來,也是為了尋求布施?」
禁菸廠這陣子在城內凶戾的名聲堪比錦衣衛,哪有什麼和尚敢登門,朱康燮自然感覺有點不對勁。
老福搖頭:「嘴上說是想要見大爺您,奴婢要安排嗎?」
朱康燮遲疑片刻後,點了頭。
這位朱逸文大師在京師奔走四處尋求布施不是一天兩天了。
果然,在靜室見到這位面相略有些中東特徵的老和尚後,他開口第一句就是:「貧僧拜請大明魯王殿下,為我印度億萬平民百姓行布施度法。」
說著就要來拜。
朱康燮自然不會讓他跪拜,客套禮數不說,讓一位七十歲的老人跪一下,折壽不說,損了子孫緣就不好了。
被家裡逼的久了,朱康燮在這方面多少都沾點玄學了。
而聽這位大師就知道,這是為印度平民百姓來要飯......求布施的。
說起來,這位大師能在京師有挺高的名氣,也是因為這個。
大明與西方爭奪印度失利,失去了統治百餘年的土地,印度西海岸淪陷於英人之手。
而在這些淪陷區內的,是接受了大明教化後的億萬土著。
不管當地人什麼想法,大明帝國對此甚是痛心,戰爭失利使得明珠的光芒暗淡,而這位大師就是從淪陷區趕來京師的。
來了之後就干一件事,賣慘。
述說印度的『黎民百姓』在英人的統治下過的有多麼多麼慘,印人無不思念大明王師,在淪陷區有億萬忠於大明的人翹首以盼云云......
這個說法,大明京師從上到下聽著都是相當順耳。
然後這位大師各種要錢,說是籌款集資攢下來等時機到了就回去發動義士請傭兵,配合大明王師解救印度萬民於水火之中。
別的老爺們或許只聽個樂呵,順耳了就給點錢。
眼下朱康燮聽這位朱逸文大師賣慘,還真是心情複雜。
說到底,大明的殖民統治與英國的殖民統治還是有些區別的。
英國是一個島國,大明原本是一個大陸政權且原本擁有著十分廣袤的國土,還是傳承了數千年的文明國度。
內核不同。
亦或者換個說法,在朱康燮了解了大明帝國殖民統治的政策後,將其大致統治方針喚做『失敗的征服世界計劃後的殘骸』。
說到底,大明對現有殖民地的統治與剝削,全部依託於那位大明世祖皇帝奠定的基礎。
殖民政策依舊免不了剝削。
但眼下的大明剝削殖民地的核心理念,其實是為了北伐。
剝削的程度是看戰爭與對抗烈度的,大明攤派在印度的稅務相較於海關以東,也就是馬六甲以東的地區雖然很高。
但是比起英國人,還是有點仁慈了。
至少大明這邊把印度剝削成饑荒了,還有人寫幾句『白骨露於野』之類的詩句文章為印人鳴不平......
「好了好了,我捐。」
朱康燮在老和尚的訴苦之下屈服了,尋思這禁菸廠近來收到的贓款,擺出一根手指:「一萬大錢,我捐一萬大錢,為印度人民反抗英國人統治暴政做貢獻,希望他們早日迎回大明王師,怎麼樣!」
朱逸文大師聞言,優雅的擦拭去眼淚後擺擺手,還以為是不夠,沒想到他卻開口:「貧僧只要一千大錢。」
說罷還解釋一下:「若是太多了,這些錢就輪不到印人使用了。」
「您有大智慧。」
朱康燮也是頗為佩服,讓大師身邊的兩個沙彌扛著錢箱要離開時,客套的多送了兩步。
到門口了,這朱逸文卻是伸手過來拉住了他的手,頗為誠懇的說道:「等到印度重歸之日,若是貧僧還活著,一定邀請魯王殿下前往貧僧的家鄉飲一杯熱茶。」
「一定一定。」
朱康燮訕笑著抽回手,等人走遠了才回頭笑道:「這位大師挺有意思。」
政教結合,不愧是印度出來的人。
不過這人的態度,也確實代表了那些還留在印度淪陷區的『保明派』的心思。
作為既得利益者,他們無一人不想回到大明統治時期。
同理,在英國治下,也肯定有一批土著被英國拉攏,在當地擁護著英國的統治。
只聽這位大師說的都期盼大明王師,但在那片地圖上,真正得了人心的到底是哪一方......難說。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