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善機變,性穩重
第368章 善機變,性穩重
建興二年,二月。
自袁紹採納田豐、逢紀之策,便命顏良、張郃率一萬五千人步騎征討黑山張燕,並讓公孫瓚、蹋頓二人南北進犯幽州。
二月二十五日,顏良受命出征,兵馬行至巨鹿時,探得張燕情報,遂召集眾人議事。
大帳內,顏良坐於馬紮上,背樹主帥大旗,遠而望去神情肅然。
「今奉明公之令征討張燕,而張燕與張虞互盟,故我恐張虞得知我軍動向,會遣大將率兵來解圍。」顏良掃視帳中眾人,說道:「諸子深受明公器重,今可有計策獻上?」
說著,顏良有意無意瞥了眼張郃,陰陽怪氣說道:「尤是張將軍善機變,今可有方略?」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袁紹格外重視征討張燕一役,因此讓善於廝殺的顏良為帥,具有機變之能的張郃為副將,以便應付張虞的援軍。
聞言,張郃知道顏良在點他,不卑不亢問道:「不知顏將軍欲如何討伐張燕?」
顏良微挑眉毛,說道:「張燕所領黑山賊寇,盤踞緣山諸城,蒲吾西連井陘,我今欲伐蒲吾,進討太行,盪黑山賊穴。」
張郃沉吟良久,說道:「將軍若伐蒲吾,則真定為兵馬要衝,真定如若有失,則我軍則有腹背受擊之憂。故恐張虞會遣將校潛出山谷,抄掠占據真定,與張燕里表並擊。」
「那以儁乂之見呢?」
見張郃能點透用兵路線的關鍵,顏良神情微正,問道。
「稟將軍!」
張郃起身行至陳列的輿圖,指點說道:「據太行谷道觀之,並軍欲救援張燕有兩條近道,其一,兵出太原,直行井陘道,與黑山匯合,解蒲吾之圍;其二,兵出閼與,潛出青山口,先取都鄉、元氏,後能抄至真定。」
「青山口?」
辛評蹙眉而思,問道:「太行有八陘,今青山口為何道?」
張郃解釋說道:「太行大山高聳,幽谷山陘難以計數,井陘西連太原,南通上黨,道路錯綜複雜,故青山口為井陘南道口,而闕與遏守青山道與井陘道之要衝,是為關鍵之所在。」
「昔闕與之戰,秦為斷趙與山西聯絡,便遣兵馬圍攻闕與。而趙將趙奢深諳太行諸道,佯於邯鄲誘敵,實率兵馬潛行北上,從青山道至闕與,遂大破秦軍,為趙解山西之危。」
太行山勢複雜,以至於世人僅知太行八陘,而不知青山口道。故後世之人推演闕與之戰時,常誤以為趙奢從秦軍所行的滏口陘而入太行,而疑惑趙奢如何欺騙秦軍,及如何不被秦軍發現。
殊不知趙奢使聲東擊西之策,在邯鄲南部佯裝築壘,向秦軍示弱以為怠敵,而待時機成熟,自率精銳北潛,青山口入太行,出其不意大破秦軍。
及至後世時,青山道因山谷縱橫之故,漸漸成為河北與山西二省的要道,多條省、國道路線穿太行至山西諸縣市。
至於為何青山道在古代沒有與太行八陘齊名,其原因則是不少,最關鍵一點莫過於青山道沿線難以容納大量人口,且道路太過偏遠,不似井陘、滏口更便利,故名聲談不上顯赫,僅能被少數深諳地理之人所知。
顏良捋須而思,指著輿圖上的道路,問道:「今有二道,不知儁乂欲如何為我阻援?」
張郃說道:「我欲屯兵於元氏,以便痛擊並軍援兵。」
顏良面露疑色,說道:「張虞帳下大將酈嵩屯兵於太原,他若援蒲吾,豈會不走井陘,而是舍近而求援,遠走青山口解圍。」
張郃胸有成竹,說道:「此事不難,今可將軍糧屯於元氏,並令並軍知曉。」
「好計策!」
辛評喝彩了聲,點評說道:「將軍糧屯於元氏,如敵寇知我軍軍糧所在,必會潛出青山口,抄取元氏軍糧。而張將軍率兵守元氏,彼時知敵兵馬路線,張將軍或能趁勢而破之。」
「善!」
顏良微微頷首,勉強讚賞說道:「儁乂果然多智,莫要負明公之重望。」
張郃拱手說道:「誘敵襲糧之策雖好,但郃卻不敢斷言酈嵩必走青山,而不往井陘解圍,故顏將軍征討黑山時,需多留意酈嵩兵馬。」
顏良揮手而笑,略傲說道:「我觀山西兵馬如土雞瓦犬,上次明公伐上黨,酈嵩虛張聲勢,而今膽敢解圍,我必率兵破之,讓張虞知我河北將士驍勇。」
辛評問道:「不知張將軍需用多少兵馬?」
張郃沉吟少許,說道:「我本部兵馬五千,今可暫率五千兵馬為我軍督運糧,以誘敵寇劫掠元氏糧草。」
「五千兵馬恐有所不足!」
出於為戰事而考慮,辛評說道:「若並軍出青山口掠糧,其兵馬不下萬人,以五千兵馬分御,恐張將軍分身乏術。顏將軍是否~」
辛評話雖沒說完,但顏良卻明白辛評希望他能分兵於張郃部分。考慮到整體形勢,顏良鬆口說道:「若敵出青山,我當分精兵數千南下,以助儁乂破敵。」
「多謝顏將軍!」張郃拜謝道。
「能取勝便可!」
顏良沉聲說道:「我軍先行征討並軍,是役如能得勝,將能大漲我河北兵將士氣。」
「諾!」
於巨鹿定下計策,顏良與張郃率兵直往蒲吾。
二月二十八日,顏良率軍至蒲吾,逼近黑山所據據點。張燕率萬人出戰,與顏良兵馬戰於綿曼,顏良憑帳下兵馬精銳多甲,遂擊破張燕所部,斬首千餘級。
兵敗之後,張燕連夜撤至蒲吾固守,並遣人向張虞求援。而顏良率兵重圍張燕,張郃則以為大軍督運糧草為由,率兵南至元氏、高邑駐紮。
因張虞與張燕之間修有驛站,今黑山兵敗消息僅花了三天便送至安邑。
「黑山急報!」
候騎腳步匆匆,快步入府堂,語氣著急說道:「稟君侯,袁紹拜顏良為大將,以張郃為副將,領兵馬萬餘進犯黑山。張征北率兵出御,敗於顏良之手,今已退守蒲吾,求君侯發兵支援。」
張虞擱置剛剛在議論的留守山西人選,快速瀏覽軍報,謂左右說道:「據張征北所報,顏良所率兵馬為河北精銳,軍士多甲冑,器械精良,黑山之眾非其對手。其率萬人出御,而今拒守蒲吾兵馬僅半數。」
說著,張虞邊將軍報交於左右瀏覽,邊問道:「諸子以為何如?」
眾人神情微沉,傳覽軍報內容。
最⊥新⊥小⊥說⊥在⊥⊥⊥首⊥發!
少許,高順率先說道:「君侯,天下諸侯雖眾,但已三分,袁紹據有河、海之疆,與君侯勢如水火。而張燕投效君侯,若不遣兵救之,則河朔之士恐會失望。我之興衰,繫於此役,不可失也。故以順之見,今需議救援事宜。」
「然也!」
張虞點了點頭,說道:「當下酈嵩、郝昭二將率兵分屯太原、上黨,急令二將匯合,以酈嵩為主將,郝昭為副將,率兵馬萬人馳援蒲吾,先解張燕之困。而我率大軍於十日之後出征,先至上黨,再出滏口。」
「諾!」
趙咨持筆速寫,為張虞草擬軍令。
「君侯,袁紹遣兵先伐張燕,其怎會不備援軍?」
荀攸將書信交於他人,趕忙說道:顏良號萬人敵,河北之驍將;張郃尤善機變,冀州之宿將。二人率兵征討,並有辛評為軍師,敵寇必是有備而來。以攸之見,君侯不妨另遣精兵一支為後援,策應酈、郝二將。」
張虞若有所思,說道:「袁紹先發制人,遣將征討張燕,是遇剪除我軍羽翼,而今必有後手。」
說著,張虞掃視堂中將領,觀察是否有可用之將能領兵馬為後援。
「子龍安在?」
「末將在!」
趙雲按劍而起,神情嚴肅,靜候張虞吩咐。
張虞吩咐說道:「子龍率精騎千人出發,為我大軍前部,並接應酈嵩、郝昭二部。如二部救援不利,子龍可助二將一臂之力。」
「末將領命!」趙雲肅聲道。
「君侯,軍令於此!」
趙咨檢察軍令一番,便送呈至張虞案几上。
張虞信任趙咨,僅稍微檢查,便蓋上印璽,讓侍從分發下去。
當軍令交於趙雲時,張虞叮囑說道:「如遇袁紹大軍,子龍告訴兵將,大軍不日便至。讓諸子勿憂。」
「遵命!」
酈嵩上次解壺關之圍雖說精彩,但張虞卻從上件事中看出,酈嵩用兵風格偏激進。而趙雲性情穩重,或許打不出精妙絕倫的戰術,但卻能保下限,莫名給人一種心安的感覺。故讓趙云為後援,以接應二將,算是張虞為此番救援上的一把鎖。
待趙雲領命退下,張虞看向鍾繇、杜畿二人,說道:「我今遠離安邑,勞二君看護府宅。如遇兵戈動亂,隴右可令興國羌出兵,羌胡可由段煨率兵鎮壓,而北疆騷亂可讓呼衍氏征討。」
「那長安有危呢?」鍾繇問道。
「我命張豐坐鎮藍田!」張虞說道:「如袁術發兵,京兆、馮翊可出郡兵為援。」
鍾繇心有憂慮,說道:「精銳受調遠征,所剩郡兵羸弱,恐非精兵驍將之敵!」
「如需調兵,卿可向夫人請命,出符節調中條軍。」張虞終於將底牌袒露,說道:「中條軍雖多為少年,但常年操練,弓馬嫻熟,可以一用!」
「諾!」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