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移民之法
第223章 移民之法
對於徐庶來說,黃承彥關於黃月英的擔憂有一定道理。實際上,黃月英到底是他老師的女兒,徐庶在回到雒陽後也的確打聽過關於黃月英的種種消息,總體而言,他並不覺得這一定是壞事。
天子是仁德之君,以黃月英的品行,並不至於惹下什麼禍事。
也因此,在黃承彥離開後,徐庶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鼓勵貧民主動遷往邊地的事務之上。
早在武帝之時便有大規模遷民實邊之舉,那時候遷徙民眾的效率很高,成果斐然,但問題在於當時遷徙百姓乃是強行為之,以徐庶對天子歷來施政的了解,這絕非天子所願。
天子更願意以利誘之,讓百姓心甘情願地來到邊地。
想到這兒,徐庶的心中已經有了數。作為北地長史兼功曹,徐庶還極得太守張飛的信重,郡中民政之事徐庶都可以插手。內地各郡國的官吏如何向治下百姓宣傳遷往邊地的策略徐庶插不了手,但他卻可以儘可能地提升北地郡的吸引力。
很快,徐庶就下了筆。
次日,劉辯在雲台殿中就接到了徐庶所奉上的奏書——一看到他就樂了。
徐庶列舉了北地郡的優勢:只要丁男到了北地便能得到百畝土地,除此之外,內附北地郡的胡人部族中女子眾多,可為良配……
金錢與美女?
不,是事業與愛情!
徐庶所言不假,因為戰爭和草原上惡劣的生存環境,這的確是草原之上胡人部族的現狀。於是乎,劉辯在看完之後,很快就將這份奏書送給尚書台,要求刊登在邸報之上,發往天下郡國。
尚書台中,兩位僕射正對著劉辯的要求發表看法。
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裡,賈詡已經完全適應了尚書台的工作,將自己從校事部中抽離出來。
百姓們安土重遷,一大原因便是這年頭趕路是真會死人的。
荀彧當著賈詡的面對於徐庶的奏書評價道:「早年北民南遷,朝廷為此花費人力物力無算。此前經略西域,即便有通向西域之商道為引,郡縣官吏相助,除了宗室王侯及商賈所攜之奴婢外,自發前往的百姓多是青壯。」
「可北地郡乃至於朔方郡畢竟不同於西域,攜家帶口者,當比獨身青壯更為穩定。只是如此,路上的支出便大了。」賈詡聽後,卻有些不以為然,他對荀彧說道:「我知文若之意……自古以來,邊地男兒抵抗外敵多英豪之輩,蓋因是衛國守家之舉……無家業者,對於北地郡來說未必安穩。」
「不過在我看來,北地郡當下的問題還是漢人人口不足,至於文若所慮,我看這徐元直不也說清楚了嗎,鮮卑和匈奴人中也不乏可謂良配的女子嘛!且就算有問題,之後補救也不遲。以我之見,北地、朔方艱苦,尚且不宜多引攜家帶口者前往。」
荀彧聽後,也只能贊同賈詡的意見了。
他所擔心的,也是朝中一直沒有將內地之貧民自願遷徙實邊議定為定製的原因,這年頭交通不便,若是大規模遷徙也就罷了,朝廷可以集中派遣官吏安置,遷徙的百姓也能互相幫助,如此,可以將遷徙所造成的人員傷病甚至死在道中的機率降到最低。
一旦遷徙的規模減少,若要維持朝廷對於遷徙的助力,那麼毫無疑問會增加國庫的負擔,且其中能讓官吏上下其手的機會太多了。可若是朝廷不管,貧民又很難靠著自己抵達偏遠的目的地。
而按照賈詡的想法,多招青壯,那麼沿途官府所需要提供的助力就會變得極小。
不過,在說完對此事的處理意見後,賈詡繼續說道:「然移民實邊之法,當為國之大計。吾觀自陛下先免除口賦,後改革稅制徵收戶稅以來,民間百姓因為不必擔憂孩童口賦,待到十數年後,內地郡國丁男數量必定更多,屆時郡國之地亦有耕地不足之憂,那時移民實邊便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策。」
「我這段時日來思及此事,想到一策……我大漢十里一亭,設亭長。當使各縣將有意前往邊地之貧民定期聚集,一同出發,由縣中開具傳憑,沿途吃住可由亭中供應。」
荀彧思索著賈詡的話,按照賈詡的預想,只需要動用亭長這一級別的小吏,自然也缺乏統一調度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的確更適合青壯作為這種移民法的主體。
而且最關鍵的是,這種辦法——省錢。
荀彧補充道:「妙啊!便是將來想要擴大移民的規模,也可投入亭中。待到亭中處理移民事宜久了,便不是定製也是定製了。」
賈詡但笑不語。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