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雞鳴不已
第75章 雞鳴不已
懷此憂慮,可劉辯能做的事情委實不多。
風雨帶來災禍的同時,也阻礙了朝廷的詔令向外傳達。
劉辯只能找找昔日救災時的經驗,收集各地糧倉的儲糧數量,說服靈帝準備救災。
靈帝看著劉辯找出的所謂「證據」,雖覺得劉辯杞人憂天,但想到劉辯的本心終究是好的,做個救災預案也花不了什麼錢,也就任由劉辯施為了。
劉辯不忘同時嘗試聯絡四方。
一日後,雒陽大雨初歇,小雨仍淋漓不斷。
雒陽周邊雖有房屋被大雨沖毀者,但終究沒形成水災。
隨著道路通暢,周邊的消息一點點匯聚過來,劉辯發現,越往東大雨持續的時間越長。
雒陽東邊的潁川郡、陳留郡的雨水雖同雒陽一樣,未造成多大的破壞,但其順流而下,還將朝下游匯聚。
五日後,雒陽天晴,與河南尹只隔了一個陳留郡的梁國傳來消息——大水漂沒百姓。
靈帝知道後,第一時間想的不是救災,而是感慨:「我兒竟有此天資!」
然後被劉辯催著去與三公商議救災相關事宜。
劉辯此前做的預案因為不知道究竟何地會出問題,不能因地制宜。
如今知道梁國大水,那麼位於梁國下游的沛國和徐州必然也好不到哪去。
就在三公府如火如荼的準備救災事宜時,在朝堂內部也產生了一股暗流。
隨著侍御史魯旭一封請罷免三公的奏書,之後跟進者眾多。
劉辯只覺得無語,就算罷免也要等救災完成之後啊!
只是他也明白如今的政治風氣,天降災禍,總要有人負責的。
三公不負責,難道要讓皇帝負責嗎?
所以他最終只選擇保住了曾經興修過水利的樊陵。
最終,皇帝乃罷司徒許相,拜光祿勛丁宮為司徒;罷司空曹嵩,遷太尉樊陵為司空;又拜射聲校尉馬日磾為太尉。
司空的本職工作中本就有掌水土事,劉辯也算是幫樊陵干回老本行了。
接替丁宮成為光祿勛和太子率更令的則是南陽劉弘。
樊陵大約是從張讓等人口中知道他能夠繼續擔任三公乃是劉辯出力的結果,在之後面對劉辯時分外恭敬,每每劉辯提出什麼想法,他都會率先支持。
有一個三公願意做自己的應聲蟲,劉辯很快就體驗到了其中的美好。
怪不得古今中外的帝王都喜歡讓寵臣身居高位。
隨著救災糧食被有條不紊地運往災區,更多的消息也傳到了雒陽。
此次共有七個郡國受到水災影響,山陽郡、梁國、沛國、彭城國、下邳國、東海國、琅邪國。
其中,只有五個郡國的徐州七占其四。
劉辯很明白,對於這場足以摧毀尋常百姓家中糧食儲備的水災,一旦應對不當,將會再度演變成一出黃巾起義。
所以,不僅要治水,還要考慮到接下來的一年,這七郡國中糧食被大水沖毀的百姓將以何為生。於是,劉辯再次召集三公等重臣商議後續事宜。
在丁宮、樊陵這兩個與宦官有勾連的人面前,太尉馬日磾一直表現地很強硬。
馬日磾結交的鄭玄、楊彪、盧植、蔡邕等人皆有清名,礙於馬日磾的名望,二人一般只能退讓。
劉辯先說道:「此七郡國受災嚴重,即便大水退去,也已經來不及補種稻粟了,若是依舊等到秋分後種麥,其間十來個月,光靠大豆等物難以養活這七郡百姓。可若是持續朝災區運輸糧食,按大司農之言,國庫無能為繼。今日詔諸公便議此事。」
劉辯不是沒想過以工代賑的法子,可此法不僅對官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對糧食的需求也更加高。
現在朝廷提供保證人餓不死的糧食就已經夠嗆了,更別提以工代賑了。
七個郡國加起來四百餘萬人口,這還只是去年上計的數據,真實情況還會更多一些。
目前,吃了上頓兒沒下頓的災民具體數量還未統計出來,即便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因水災吃不上飯,那也至少一百萬人了。
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量級。
樊陵對於救災事宜接觸的最早,首先提出建議:「早年有江南百姓受災往江北就食的故事,如今江淮徐州受災,可遷七郡國受災嚴重的鄉縣百姓往未受災之郡國就食。」
這的確是個好辦法,當地養活不了,那就把人遷到別處。
馬日磾問道:「司空屬意將人遷往何處?待到小麥八、九月播種之時是否要將人遷回?若要回遷,如今距秋分不足三個月,尚不足遷徙所費。」
樊陵道:「自然要等到明歲再回遷,可於今歲在各地開墾荒地。」
但究竟去哪兒,樊陵沒有定論,只說可以往徐州南邊的廣陵郡和揚州遷徙,也可以向周邊各郡。
馬日磾認為,開荒依舊需要時間,以去歲廣陵郡和揚州的上計田畝數,不足以養活這七郡國人。
劉辯忽然問道:「荊南四郡如何?朝中可有荊南人?我聽說荊南稻可種兩季,不知七八月份種稻可算遲。」
馬日磾道:「大將軍府中東曹掾蒯越為南郡人,南郡毗鄰荊南四郡,不如召其詢問?」
劉辯自無不可,為了保險又派人專門去查了官員履歷,又尋得以孝廉為郎官的零陵人賴恭和長沙人桓玠。
荊南四郡存在和涼州一樣的問題,其總人口其實不算少。但只算漢人,每年能推選出的孝廉數量極為有限,進而導致本地區官員產出不足,遠比不上中原的郡縣。
劉辯召賴恭與桓玠詢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荊南氣候溫潤,七月份不遲。
劉辯了然後,道:「荊南路遠,若遷去荊南,可不回原籍,就在荊南分配耕田。若仍願回原籍者,可就近遷往廣陵、揚州。」
用荊南的土地吸引無產佃戶,有產者則就近安排,使其不至於賣田賣身。
確定了災民的兩大去向,具體的實施將由尚書台和三公府制定。
如果靈帝不願意管,劉辯可以代為批准。
他很樂意。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