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大型銀礦
第392章 大型銀礦
龜井館是這次談判的地點。
中大兄已經率領倭國軍隊,退出了筑紫朝倉宮,屯住在龜井館以北三十里外。
唐軍則屯住在龜並館以南三十里。
龜並館內,一片寂靜,凝滯的空氣,仿佛要讓人透不過氣來了。
🍭sto9.com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一條長長的桌案,將唐人和倭人隔在兩邊,參加談判的兩國官員,互相瞪視,誰也不肯讓步。
劉仁軌和中大兄都沒有親自參加談判,大唐這邊,由姜恪和劉仁願分別為談判正使和副使。
倭國一方,則由中臣鐮足和鬼島川清為正副使。
中臣鐮足見局勢僵住了,深吸一口氣,沉聲道:「貴使,去年貴國使節來我倭國談判,只說割讓九州,並不包括對馬島和壹岐島——」
姜恪打斷道:「去年是去年,這次談判,並非完全按照去年的標準。」
「不對,上次我前往耽羅時,與貴國約定的條件是,我們遵守上次與貴國的談判條件,兩國罷兵。劉都督可是同意了的。」中臣鐮足據理力爭。
姜恪皺了皺眉,不做聲了。
中臣鐮足道:「大唐乃上國,大唐天子一言九鼎,重信守諾,為天下各國所敬服,相信不會出爾反爾罷。」
劉仁願哼了一聲,道:「少來這一套,你們若是不割讓這兩個小島,那也可以,等簽訂完契約,我們自領兵攻打。」
中臣鐮足道:「這兩個小島皆是我倭國領土,若是簽訂協議,按照停戰協議,貴國不得再出兵攻打!」
劉仁願一拍桌子,瞪眼道:「既然談不攏,那就繼續打!」
中臣鐮足淡淡道:「此事並非我倭國理虧,若是大唐執意要繼續開戰,我倭國也奉陪到底。」
劉仁願微微一驚,暗道:「這東夷小子挺厲害啊,知道陛下已經下了旨意,若是談不攏,我們也不好向陛下交代。」
姜恪看向他,道:「劉將軍,這次是來談判的,不是來打仗的,且稍安勿躁。」
劉仁願哼了一聲,不做聲了。
兩人來之前,就商議好了,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只不過,他這黑臉沒唱好,似乎噓不住倭國人,只能看姜恪這張白臉了。
姜恪緩緩道:「倭使剛才說,對馬島和壹岐島,是貴國領土,這話不對吧?」
中臣鐮足沉聲道:「有何不對?」
阿波羅嘿的一笑,道:「一派胡言,對馬國國主,名叫對馬宗市,只是臣屬你倭國罷了,和我耽羅當初臣屬百濟一樣。」
他因熟悉倭國情況,也在大唐談判隊伍之中。
中臣鐮足道:「就算屬國,一樣在協定範圍內,當初大唐與大食人簽訂互不侵犯協議,不也包含了各自屬國嗎?」
姜恪微笑道:「照貴使這麼說,只要停戰了,你我兩國,都不得再攻打對方的屬國了?」
中臣鐮足見他面露微笑,隱隱覺得哪裡不對勁,細細一想,卻也並未發現剛才那句話哪裡有破綻。
「不錯,」他只能硬著頭皮回答。
姜恪道:「那好,這份協議簽訂之後,貴國不得再對新羅、鞋占據的地方動手。」
中臣鐮足變色道:「這是為何?他們攻占我倭國領土,我們當然要將他們驅逐!
姜恪道:「因為他們都是我大唐屬國,協議簽訂後,你們對他們動手,就是撕毀約定,對我大唐開戰!」
中臣鐮足露出一絲驚慌,道:「若要簽訂協議,他們必須退出我倭國才行!」
劉仁願冷笑道:「憑什麼?之前可沒有這個條件。」
中臣鐮足滿頭大汗,腦中急思對策。
一直沉默的鬼島川清清了清嗓子,道:「好,可以把對馬二島交給你們,不過你們也必須讓新羅和退兵!」
中臣鐮足大驚,轉頭目視鬼島川清,似在責怪他擅作主張。
鬼島川清聳了聳肩,道:「兩個小島罷了,總沒有能登、陸奧兩地重要吧?」
中臣鐮足道:「太子殿下可沒讓我們讓出兩島,到時候,回去如何向殿下交代?」
鬼島川清道:「這也沒辦法,相信殿下能夠理解。」
中臣鐮足哼了一聲,仿佛做出極大的讓步,道:「好,我們可以答應再割讓兩島,但貴國不僅要讓新羅、鞋退兵,還要將大海人王子送回來。」
劉仁願哈哈一笑,道:「你急個什麼?我們還沒答應讓新羅、退兵呢,說的我們好像答應了一樣。」
中臣鐮足沉聲道:「若不答應,那兩島無法割讓。」
姜恪警告道:「倭使,你若不答應,可不要後悔。」
中臣鐮足昂首道:「貴國若是欺人太甚,我倭國必然跟你們奮戰到底!」
他敢這麼強硬,除了知道大唐皇帝已經下旨、大唐官員會有所顧忌外,還因繼續僵持下去,只會讓鞋、新羅得利,大唐也賺不到什麼便宜。
所謂談判,便是一場心理博弈,若是太在乎自家得失,便很容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只有跳出棋局之外,保持絕對的冷靜客觀,看清雙方利益和籌碼,才能為本國謀取最大利益。
姜恪和劉仁願對視一眼,說道:「既然你們如此堅持,那此次就談到這裡吧,反正我們不急。」
這其實已經是雙方第二次談判了,和上次一樣,又是不歡而散。
談判結束後,姜恪和劉仁願帶著大唐談判隊伍,回到三十里外的唐軍營帳,將情況跟劉仁軌匯報。
劉仁軌正坐在營帳內看書,顯得很悠閒,只揮了揮手,說了句:「知道了,三日後繼續談判。」
劉仁願忍不住道:「都督,再談判下去,只怕勒人都要打到倭國都城了,到時倭國皇宮被他們劫掠,倭人只怕就沒錢賠償咱們了。」
劉仁軌警了他一眼,道:「別急,談判比的就是耐心,咱們輸了不過被陛下斥責幾句,降幾級官職罷了。倭人輸了,可是會身死國滅,時間在咱們這邊。」
劉仁願苦笑一聲。
他並不在乎倭人怎麼樣,只在乎自己這次能不能升爵位。
姜恪年紀比他輕,心態也更好一些,拍了拍他肩膀,道:「都督說的對,等著吧,倭人不可能比咱們更有耐心。」
劉仁願只好答應了。
三日後,談判又在龜井館繼續。
爭論點依然在對馬二島的歸屬。
劉仁願卻明顯發現,中臣鐮足已不像上次那般鎮靜,不僅臉色蒼白,兩隻眼晴還掛著黑眼圈,顯然最近幾日都沒睡好。
中臣鐮足沉聲道:「兩島可以給貴國,新羅和,我們也可以自行驅逐,只有一個條件,希望貴國能釋放大海人王子。」
姜恪也敏銳的發現了他的變化,試探道:「要釋放大海人,需得陛下旨意,我們可以派人返回長安,向陛下請旨。」
中臣鐮足臉色一白,心道:「你一去一回,都一個多月了,我哪有時間再跟你耗著。」
他深吸一口氣,道:「那這樣,只需你們答應我們,替貴國陛下請旨,協議便可簽訂姜恪見他讓步,心知倭國內部又出現變化,他們的籌碼又減少了一些。
這種情況,他自然不會放過,又提要求道:「我們也還有一個要求。」
中臣鐮足冷冷望著他,強壓怒氣,道:「貴國不要太過分!」
姜恪插著手,淡淡道:「我們答應幫你們向皇帝陛下請奏,多提一個要求不過分吧,
倭使急個什麼?」
劉仁願哼道:「有些人總是忘了,自己才是戰敗國的身份。」
中臣鐮足閉目半響,再睜眼時,已壓下憤怒,沉聲道:「你們還有什麼條件?」
姜恪緩緩道:「前次談判,我們提到金銀賠償的問題,你們當時說,國庫金銀不足,
對嗎?」
中臣鐮足道:「不錯,我倭國金銀並不多,開採也不易,國庫之中,也只有二十多萬兩黃金,五十多萬兩白銀。」
「我們還有五千石金沙,加起來也有二十多萬兩黃金。另外,還有五十箱珍珠寶石,
價值大約十萬兩黃金。剩下的金銀,希望五年償還,每年還十萬兩黃金,十萬兩白銀。」
姜恪一抬手,道:「我們剛剛想到一個更好的主意。」
中臣鐮足道:「什麼主意?」
姜恪道:「聽說距離九州不遠的石見國,有一個大型銀礦,將那個銀礦給我們,剩下的金銀就可免去,我們自己開採便是。」
中臣鐮足臉上肌肉跳動了一下,道:「石見銀山,是我倭國最大銀山,儲存的銀礦有數千萬斤,怎能讓給你們?」
姜恪道:「儲存多是一回事,開採是另一回事,五年開採的量,還比不上賠償數量吧。」
中臣鐮足氣得青筋暴起,心中又知道,正因自己不夠冷靜,才讓唐人瞧出破綻,趁機又咬了一口。
鬼島川清哼了一聲,道:「九州南部就有一座大金礦,你們卻不滿足,想不到堂堂大唐,自翊上國,竟也如此貪心。」
劉仁願笑道:「比貪心的話,誰能比得上你這個海盜?」
鬼島川清目光一冷,進射出陰冷的殺機。
他雖總對別人說,自己是個海盜,其實最忌諱別人提這兩個字,不少人就因為提到海盜,被他殺死。
劉仁願眯著眼道:「怎麼,想動手?」
中臣鐮足心知再拖下去,局勢只會更加不利,大聲道:「好,我們再退讓一步就是,
大唐若是還有什麼過分的要求,不妨一併提出來!」
姜恪微笑道:「既然你們沒有再提新要求,無緣無故,我們自然也不會再有異議。」
經過三次談判,雙方終於達成一致,在龜並館簽署了停戰協議。
談判結果傳到長安時,已到了第二年開春。
李治坐著龍攀,從玄武門而出,沿著渭河,在長安城四周巡視。
去年乾旱,導致全國收成都受影響。
故而他格外重視今年的春耕,一月下旬之後,便經常出巡,探查農事。
不過他都是在長安城四周轉悠,上午出發,下午就回宮了,偶爾才在外面露宿一次。
這天上午,他去長安城北面的富平縣巡視了一圈,見農事順暢,便早早返回。
回到太極宮時,還未到酉時,剛過玄武門,便有內侍來報,郝處俊求見。
李治來到甘露殿,傳郝處俊覲見。
郝處俊來到殿內,敘禮畢,將談判情況,都跟李治說了。
李治聽說石見國的大銀礦竟然也要到手了,不由喜出望外,道:「做的很好。」
有了這個銀礦,便能以採礦之名,勘探倭國地形,將來也更容易找到理由,攻打倭國本島。
比如礦工走丟之類。
郝處俊道:「回陛下,其實倭人一開始並不答應,是因為本國出了狀況,他們不得已才答應。」
李治問:「出了什麼狀況?」
郝處俊道:「騎兵突襲了倭國信濃的高井城,城破之後,將男子、老幼全部殺死,年輕女子則俘虜送回本國,當做奴隸。」
「那高並城距離倭國都城飛鳥已經不遠了,飛鳥貴族非常驚恐,派人前往百濟,將寶女王請回倭國,如今寶女王已重新執掌倭國都城。」
李治愣道:「那中大兄呢?」
郝處俊道:「中大兄率領軍隊,駐紮在美濃,應該正在跟寶女王談判吧。」
李治想了想,道:「其實當時我軍與中大兄對時時,他就可以請回寶女王,鎮守本州。可他權利慾太強,如今寶女王自己回來了,他們倆不可能談判出好結果的。」
郝處俊道:「陛下所言極是。眼下倭國內憂外患,恐怕不用咱們出手,就會亡國了。」
李治沉吟了一會,道:「應該沒那麼容易。傳旨劉仁軌,還是按照原定計劃,穩紮穩打,先控制住九州。」
郝處俊應了一聲,問道:「陛下,九州地區,該如何治理?」
李治擺手道:「此事不急,先讓劉仁軌管著,等二月朔望朝再詳細討論吧。」
郝處俊應諾一聲,告退離去。
李治回到寢殿,將桌上一本書拿起來翻看。
這是阿波使獻給他的一本翻譯過的耽羅紀事。
耽羅並無史書,每一任國王,都會親自執筆,記錄下國內發生的重要事情,供後世子孫借鑑。
李治想了解的也並非耽羅情況,而是通過這本書,了解倭國情況。
耽羅第二十五任國王,就記錄下一件有用的事。
彼時,倭國還未統一,分為蝦夷國,和國和隼人國。
隼人國,便是九州原住民,後來被和國擊敗,兼併了他們領土。
正當李治看的入神時,王伏勝來到身邊,低聲道:「陛下,皇后殿下派人請您過去一趟。」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