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楊業
劉繼業說完仰天長嘆。
劉繼元聞言,羞愧欲死。
正想在此處尋個刀劍就此了斷自己,但環顧四周又被四處屍橫遍野的慘像嚇住,臉色先是一紅又再次轉白,此時隨時夜晚,但此處卻是燈火通明,周圍不少人俱皆看出劉繼元的變化。
紛紛嘲笑於他,劉繼元臉色更是難堪,眼神低頭望向腳邊,怕是希望此處出現一個裂縫,就此鑽將進去。
而身旁的趙德昭卻是沒有跟隨眾人嘲笑,反而制止了其他人道:
前朝晉時,司馬昭就曾試探劉禪,問他是否思念蜀地?
劉禪回應「此地樂,不思蜀。」
司馬昭便調戲劉禪他說:「你這話說得很像郤正之言啊。」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在我看來,這件事,是很是不仁的。
亡國之君都是因為昏妄不明、懦弱不正所致。如果他們有遠識,哪裡會亡國呢!這都是很可憐憫的人,幹嗎還要戲弄侮辱他啊?
劉繼元是我大宋的俘虜,但我大宋待他如賓客,還擔心不能安慰他,實在不忍再去像司馬昭那樣,戲弄侮辱他。」
說完周圍眾人也明白過來,紛紛噤聲,就是沒有明白過來,看了周圍眾人的反應,也紛紛跟隨噤聲。
趙德昭瞥見不由一曬,隨即也不在意。
人不都是這樣?只有這時才顯得劉繼業這樣的人難能可貴。
然後趙德昭又轉頭對劉繼業勸諫道:「自唐末黃巢以來,中原大亂,凡七十餘年間歷五姓,群雄割據、戰亂頻發,給百姓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
中原各國之間為了爭奪地盤和權力,頻繁發生戰爭,導致生靈塗炭,百姓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
為了維持戰爭,不得不向百姓徵收苛重的賦稅和徭役,使得百姓負擔沉重,生活困苦。許多家庭因此破產流離,社會動盪不安。
直到我朝太祖自微末中崛起,統一中原,如今便只差太原。
更何況,「大一統」是中國自古以來之規律。
中國幅員遼闊,需要一種足夠規模的國家疆域以完成有效治理。
歷來聖賢所以尊崇河山一統,不僅是民心所向,也是族群生存所需。
自周以來的經驗事實可知,那種割裂中國的地方政權,是從負面影響從而使得「民生」凋敝。
如今之天下,大宋是當之無愧的統一力量,也是此時天命之所在。
節度此時投降,乃是順天而為。此後節度能挽救的是更多士庶生命,使之不再繼續無謂的流血。漢國抗命,非義夜也。
節度如何還要頑抗?」
此時說完,趙德昭便靜靜的看著劉繼業,他相信眼前的劉繼業會做出正確的舉止的。
果然,少頃,劉繼業一聲長嘆,方向手中長槍,先是朝著趙德昭一拜。隨即命令周圍跟隨他的士卒也紛紛放下武器,不在頑抗。
至此,漢國劉氏至此遂亡。
趙光義平定漢國,共得十個州一個軍,計四十一個縣,百姓三萬五千二百二十戶,士兵三萬人。
這個數據可以概見漢國支撐國力的艱難,幾乎是每戶要出一個士兵。不算女子、兒童、老人,漢國幾乎就是「全民皆兵」。
但它能支撐到五代十國最後一個亡國,也算是奇蹟了。
從此,西北、西南的「羈縻之地」不算,大宋帝國已經得到了唐代末年,中原王朝所擁有的基本版圖。
而此次趙德昭的目的已經達成,他此行其一是來替大宋招降劉繼業,也藉助此次刷一下聲望,順便在劉繼業面前刷一刷好感,待到選擇之時,讓其首先想到自己。
片刻之後,趙德昭便帶著劉繼元、劉繼業回到太原城北高台之間。
趙光義先是四下打量劉繼業,先是感嘆:這廝好生雄壯!
隨後欣慰道:「卿能識天命,朕深感欣慰。聽聞你本姓楊,自今日起,便恢復原本之姓吧。」
隨即重新命人頒詔授其為為左領軍衛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又考慮到楊業對邊境的戰事很有經驗,又改任他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從大宋統一戰爭的全局來看,大宋滅漢之戰所以能取得勝利,首先在於大宋在戰略上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大宋在進行消滅割據勢力的統一戰爭之前,根據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的情況,決定了「先南後北、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
當是時,南方群雄勢力政治腐敗,軍事力量較弱,各割據勢力之間又互相猜疑,易於各個擊破;北方的漢過得到北遼的支援,軍事力量較強。
根據這種南弱北強的形勢,從弱處下手,對南方七個政權各個擊破之後,為大宋滅漢戰爭取得勝利,從戰略上創造了有利條件。
大宋滅漢之戰所以取得勝利,還在於大宋在戰爭準備和戰略部署上,採取了正確的作戰指導。
車神二叔即位後,鑑於以往進攻漢過均因北遼軍援救而失敗的教訓,採取了攻城阻援的作戰指導。
在率兵攻打太原的同時,部署兵力阻擊遼軍,牽制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由於遼軍率兵援救漢國的行動受阻,致使漢國幾次派人向遼求援的企圖無法實現,處於孤軍守城無援的境地。
宋軍成功地阻擊和牽制遼軍援救漢國,對宋軍攻取太原,最後消滅漢國創造了決定性的條件。
大宋滅漢之戰的勝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消滅漢國,大宋的統一戰爭至此結束。自唐中期以來,武人專權,藩鎮割據,使中國長期處於動亂局面。
同時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實現了大宋統一中國的大業,對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穩定地主階級政治統治,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至此便只剩下被遼國占據的燕雲十六州了......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