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抨擊與諷刺
第373章 抨擊與諷刺
電影局的領導說了下現在的行情,以此來激勵在座的各位廣播局的領導拿現在的行情做對比,說了下過去的行情,表達一番數字電影行業正欣欣向榮。
來自國家大院電影專項基金辦的領導,則是描繪了一份數字電影的廣闊藍圖,讓在座的各位放心大膽地去推動它。
最後,監管辦的領導發言,督促在座各位要依法依規行事,不要在大好的行業形勢下犯錯。
跟社會常態中一紅一黑的輪換不同,領導們是三個紅臉、一個黑臉,這就很體制內。
「好,接下來由韓總主持會議,我們還有事,先走一步。」
領導們的開場足足說了半個小時,看起來都是些沒實際意義的文案,但正如政治之下的軍隊,想要讓下面的兵聽話和信服,軍隊的政委在部隊行動前總要長篇大論地說些東西。
如此一看,這半個小時的政治性開場,預示著接下來將會有大事發生。
領導們走了,韓三坪走上主席台。
台上只他一個人,頗有行業帶頭大哥之姿。
「幾位領導剛走。」韓三坪頓了下,掃了一眼全場,笑著說道:「這氣氛明顯就鬆散了很多。」
他把目光聚焦在華逸塵的身上,打趣道:「唯有我們華總和安總一直是輕鬆愜意的狀態,真有一種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感覺。」
在場眾人嘴角微微揚起,都把目光投向華逸塵和安茜。
現場的大多人土,雖是當下數字電影行業的代表人物,但幾乎都是從傳統膠片電影行業轉型過來的。
在以往電影行業的民營市場還未開放的階段,民營資本最多只能作為一個投資人進入這個行業。
而且,基本上都沒有話語權,話語權掌握在代表國資的企業領導手上。
在國營體制壟斷電影行業的形勢下,民營資本在這個行業的「生死存亡」就是領導們的一句話。
也就基於往昔年代的這個形勢,在場的老闆們在協會總部的正式場合中面對剛才那幾位領導,就有一種習慣性的緊張和拘謹。
華逸塵和安茜沒經歷過膠片電影的年代制度,所以對此情形沒什麼感觸,加之自己的安華與專利方面多有領導在幕後幫襯,他才表現得很輕鬆。
忽聽韓三坪來了這麼一句話,兩個人都有點摸不著頭腦,面面相地對視一眼。
見全場的人都帶笑,他們也付之一笑來配合這個氛圍,實則心裡頭都很懵逼。
韓三坪看兩個人沒讀懂他的點,也不以為意,接著說道:「在此前,發行渠道和發行權都掌握在國資企業手上,也等同於掌握在官方手上。
即便是培養民營企業給予渠道,也就是給個二級代理的名頭,最終解釋權仍在國資企業手上。
就比如去年的《功夫之王》,華藝兄弟就是這個二級代理,沒有華影集團作為第一出品方,華藝兄弟跟好萊塢在《功夫之王》這部電影上壓根就合作不了。
海外電影引進文件,海外電影國內發行權,都要官方批准和全程把控。」
華逸塵、安茜和在場老闆們靜靜聆聽,說的雖然是他們都懂的東西,但在這個場合被韓三坪講了講舊事,也是令人回味的。
「我們也知道。」韓三坪緩緩開口,繼續說道:「在這樣的一個行業情勢下,對於有能力發行電影的企業,是比較壓抑的。
特別是對於院線方,發行渠道若一直被國營體系掌握,那院線方就失去了對電影市場的前瞻性。
因為院線方壓根就不用理會自己的影院上映什麼電影,國營體系包辦電影發行,那發行什麼電影你就上映什麼就是。
院線方不用去探究電影市場,不用去挖掘觀眾市場,因為沒有自主的發行權哪,上映什麼電影完全被動哪,那去探究市場就沒什麼意義。
如此一來,院線行業就失去了活力,更失去了推動行業發展的驅動力。
這也就導致了一個現象,多年以來的票房市場,通通都是那些所謂的大導演的作品在霸榜!」
說到這裡,韓三坪拍了下桌子,對於這個現象很生氣的樣子。
在場眾人聽之任之,不知韓三坪是不是裝的,沒什麼表情變換。
華逸塵卻是認為,韓三坪的生氣是真的。
前兩年寧浩的《瘋狂的石頭》,和未來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這兩個新人導演的作品,且作品的題材放在各自的時代下都屬於是小眾中的小眾。
而一部電影的初始排片非常重要,如果資本要排擠一部電影,給個象徵性的1%排片,
那就算電影質量好到突破了銀河系,那也註定是撲街的命。
若沒有韓三坪幫忙,給予寧浩和文牧野排片,
讓他們這兩部電影在上映頭兒大就有壓過同期電影的較好成績,促使各大院線對這兩部電影在後續加注排片,這兩部電影或許就不會成為黑馬。
至少從這兩件事來看,韓三坪喜歡推崇新人、助力新人成長、挖掘優秀的小眾題材給市場注入新的活力,是能夠看得到思維脈絡的。
「國營體系求穩,求穩也就代表穩定的政績,對於他們來說,當然是所謂大導的電影最穩。
發行權又掌握在他們手上,那大導的電影自然就是傾斜諸多資源給予發行與排片的結果。
好的宣髮帶動了市場的熱度,高的排片擠壓了同期不知是好是差的別的電影。
如此情況,那除了大導的電影外,其餘人如何生存?優秀人才如何能有從事這個行業的活力?
行業遲遲沒有新生力量的崛起,支撐行業上限的院線方又沒有推動行業發展的驅動力。
破舊、抱團的、形成資源壟斷的膠片電影行業若不被取代,我們這個行業就永遠發展不起來!」
在場眾人盡皆一,華逸塵和安茜也稍微楞了一下。
所有人都沒想到,韓三坪竟然會說出這樣的話。
要知道,現場大部分人雖然轉型至數字電影行業,但旗下仍有膠片影院這個產業的存在,屬於是兩頭通吃。
韓三坪這話一出,屬實是啪啪打臉了在場很多人。
但事實證明,韓三坪的話說得又沒什麼毛病。
國營發行也好,國營院線也罷,在他們眼中代表穩定政績的大導,自然是香饃饃。
發行上給大導宣傳與發行資源渠道,院線上給大導更多的排片,然而最終受益的則是大導背後的資方、製片方、膠片生產廠商。
如此一來,國營發行、國營院線、導演和導演背後的民營資本們,就形成了韓三坪口中的「抱團」。
以這個導演為中心抱一個團,以那個導演為中心抱一個團,資源和渠道永遠在內部循環,那行業里的絕大部分人該如何更好的生存?
不是所有人都像寧浩那麼幸運,得到了劉德華的投資,又被劉德華引薦給了韓三坪。
然而,即便連韓三坪看重的電影,也就是《瘋狂的石頭》,也只能被安排在當年的4
月份,一個平平無奇的檔期。
這就很不正常。
雖然當時的韓三坪只是華影副董事長,但在行業內的地位和權威那麼高,他看重的電影再怎麼也不可能安排在一個垃圾檔期。
不過,《瘋狂的石頭》就算安排在垃圾檔期,也是當年的黑馬。
但從這事上透露出來的潛在東西,就有點耐人尋味。
說明即便如位高權重的韓三坪,也會受到國營體系中其餘領導的肘。
新人導演就是新人導演,小眾題材就是小眾題材,低投資項目就是低投資項目,永遠都不可能放在大檔期上映。
這也就是傳統膠片行業的國營體系,看重那些大導演的核心原因之一,因為只有大導演拉得到大投資,想要搞投資那作品必須要順應市場來拍攝主流題材。
這些元素通通都化為韓三坪口中的一個字:穩。
穩,則代表穩定的政績。
韓三坪很大膽,不知是否和領導們溝通過,把對傳統行業的擊竟然當眾說得如此直白和諷刺。
但這也符合他當下地位提升的心境,畢竟上任華影董事長才一年,新官上任的這「三把火」或許還在。
由此也可看出,國營體系內競爭也很激烈。
就看韓三坪這上任一年來的舉止,既跟國企設備廠合作生產大批量的數字設備,又大搞建設在首都成立大型的專門為數字電影拍攝服務的飛鵬攝影城。
這完全就是一邊倒,一心一意推動數字電影行業發展,而仍作為主流的膠片電影像是被他徹底摒棄。
若是華影集團是他一個人完全說了算,那這樣的行為應該不可能發生,應當是推動數字電影的同時,也要安撫膠片電影行業。
韓三坪卻沒這麼做,不可能是這點政治覺悟都沒有,只能是國營體系內有其餘領導干擾,跟他打擂台,不跟著國家政策走,或許是在利益捆綁下依舊支持膠片電影。
如此一來,才最有可能出現目前的韓三坪,完全傾向於推動數字電影發展,來取代膠片電影行業的局面。
對於他來說,這既是符合國家政策的路線,又是能夠抗衡跟他不合的人的仕途發展。
但話說回來,從一定程度上來看,他也算是把國家政策下的潛在意識表達了出來。
05年開放數字電影民營市場的「試行」政策一出來,其實就註定了膠片電影在國家心中要被取代的意圖。
這既是時代進步下的行為,或許也是韓三坪口中「打掉破舊」事物的方針。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