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華娛:從03年開始做導演> 第699章 大師也會失手

第699章 大師也會失手

  第699章 大師也會失手

  《芭比》這部電影上映滿一周後,首周末1.51億米元的票房成績繼續亮瞎所有人的眼球。

  國內外的媒體人都沒有想到,李俞一個來自華國的導演居然能拍出很符合西方郭嘉觀眾口味的影片。

  如果說上次的《海王》只是運氣好,那麼這次的《芭比》又該怎麼解釋呢?總不能再用一句運氣好帶過吧?

  如果僅憑運氣就可以拍出兩部全球票房大賣的電影,讓那些好萊塢的導演們情何以堪?

  電影上映一周後,各國的媒體、影評人紛紛開始評價這部全球大熱的影片。

  英吉利《每日電訊報》的羅布克林對《芭比》給出正面積極的評價。

  

  他們給電影打了四顆星,並誇獎影深具怪異性,構思巧妙,一百多分鐘的時長里經常能令人捧腹大笑。

  他們還說影片從諷刺的角度出發,熱情而調皮的榨取觀眾的熱情,而這種角度更容易引起年長觀眾的共鳴。

  米國的影評人凱西·史蒂芬在《綜藝》上發表評論,說導演和製作團隊細緻入微的展現了芭比娃娃的內涵,演員陣容也很出色。

  另外一名影評人傑米·吉拉卡在ComicBook表示《芭比》是她年度最喜歡的電影,沒有之一。

  她還敦促評論家和奧斯卡投票人給影片一個奧斯卡提名。

  奧斯卡肯定不會聽她一個評價家的話。

  奧斯卡金像獎從本質上說,和港島金像獎沒什麼區別。

  都是地域意識嚴重,有點圈地自嗨的感覺,對圈子外的人歧視不是一般的嚴重。

  不過由於好萊塢電影比港島電影強大太多,所以奧斯卡還是能讓無數人嚮往,港島的金像獎則是逐漸淪為笑話。

  這跟實力有關,倘若今天的港島電影還是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一樣輝煌,還是那個東方的小好萊塢。

  那麼港島的金像獎今天還是會有排面,即便人們知道很不公正,也還是會想要得到金像獎的認可。

  這很現實,有些時候就是這樣,明明某一個圈子很排外,很歧視外面的人。

  但由於他們的實力強,很多人明知道概率很低,還有可能會遭到羞辱,還是削尖了腦袋想要擠進這個圈子。

  因為擠進這個圈子的利益太大了。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華國的演員在奧斯卡拿到影帝或者影后,他回到華國可以憑藉這個獎項混一輩子,並且可以混得非常滋潤。

  同理,現在港片沒落了,金像獎沒多少排面了,拿了個金像影帝,沒多少逼格。


  如果時間倒推二三十年,有一個內地的演員在八九十年代在金像獎拿了個影帝,那麼他回到內地一定鶴立雞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可以混得很好。

  影片有好評,肯定也會有差評,《芭比》是一部口碑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片子。

  因為走這種路線本身就容易引來爭議,喜歡的人喜歡,不喜歡的人很不喜歡。

  《每日郵報》的評論家批評說這一部極度反感男人電影的,是所有女權主義的延伸。

  影片裡的男性不是偏執狂就是失敗者,情節更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作為導演,李俞才不管這些。

  這部電影的主戰場又不是在國內,國內不會有多少受眾,在國外有沒有爭議他不在乎。

  他在乎的是刀樂。

  只要影片能給他賺刀樂,能提升他在好萊塢的地位就足夠了。

  他們這些老外拍了那麼多膈應華國人,還在華國撈了大錢的電影。

  就不許李俞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一下他們的招數對付一下他們?

  把李俞逼急眼了,李俞也整一部《黑雪公主》,找個黑妹演白雪公主,找個白人美女演後媽。

  反正這種電影在國內沒有市場,膈應的是國外的觀眾。

  膈應完了,他們還不能在公開場合說電影不好,說了就是xx歧視。

  《芭比》這部電影對李俞的個人加成非常大。

  他漂亮的履歷證明了,他是一個可以內外通吃的導演。

  他拍的影片不僅可以征服國內的觀眾,同樣可以征服海外的觀眾。

  並且李俞可以在國內、國外兩種風格之間來回切換,不像某些導演既要又要,想要國內市場又想要國外市場,最後兩邊都不討好。

  如果讓國師來拍一部電影,他肯定就會這麼拍,兩個市場都想要。

  李俞就非常理性,超英電影在華國很火,李俞在拍《海王》時就有照顧國內的觀眾。

  《芭比》在國內沒多少市場,李俞絕對不會硬來,他直接放棄了國內的市場,專攻海外的市場。

  這種把商業化做到極致,知道觀眾愛看什麼電影的導演太難得了,任何一家電影公司都會喜歡這樣的導演。

  前段時間剛宣布計劃拍攝《花木蘭》真人版的帝詩尼就因為《芭比》這部電影盯上李俞了。

  帝詩尼啟動花木蘭真人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拓展他們在華國市場的影響力。

  不過他們在達到這個目的的同時需要兼顧廣闊的海外市場。


  李俞恰好是一個可以做到同時兼顧海內外市場的導演。

  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好萊塢,李俞都擁有非常璀璨耀眼的戰績。

  因此,帝詩尼認為李俞或許是《花木蘭》的最佳導演人選。

  上一世,《花木蘭》的導演是妮基·卡洛,一位來自紐西蘭的成功導演。

  她的作品產量很低,出道幾十年了,名下只有二十來部作品。

  1998年,她的電影處女作《回憶與欲望》在坎城電影節被評選為影評人周上演電影。

  她的短片《確信升起》曾經在1994年入圍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獎。

  她的第一部好萊塢電影《北國性騷擾》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女演員和最佳女配角。

  她的履歷在導演界絕對算很漂亮的,不然她也不會被選為《花木蘭》的總導演。

  不過再厲害的大師也會有失手的時候,特別是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

  讓她執導《花木蘭》就跟讓吳白鴿執導《赤壁》一樣,她的人生經歷、對華國歷史文化的了解,註定了她拍不好這樣的電影。

  事實確實如此,《花木蘭》成為她職業生涯里口碑最差的一部影片,絕對是一場失敗。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