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4章 楚魏聯姻,徐北戰啟(下)
第2954章 楚魏聯姻,徐北戰啟(下)
第2950章:楚魏聯姻,徐北戰啟(下)
朱棣在得知張良將前往青南的消息後,只感覺大明的天都快塌了,畢竟他太清楚擁有『人公將軍』身份的張良,在明教信徒心中有著什麼樣的地位,說是僅次於他這位『明尊』也不為過。
對此,朱棣心中可謂是後悔不已,當初就不該圖輕鬆以教立國,打出明教的旗號雖能聚攏人心,但這種走捷徑的行為也必定留下隱患,而張良這枚迴旋鏢則即將命中朱棣的咽喉。
以張良在明教中的地位,青南的那些愚民若是得知,大秦派來的人是張良的話,肯定會有不少人歡呼雀躍的跪下朝聖,而這些人又會影響到其他信徒,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青南百姓又怎麼還敢反抗大秦的統治呢?
真讓張良解決了青南的問題,從而讓青州秦軍能全力南下的話,那才撤回徐北,且士氣尚未恢復的明軍,可不一定能擋得住啊,就算能也必定會傷亡慘重,這顯然是朱棣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朱棣連夜召集范增等謀士,想商議應對張良的法子,但范增也不是萬能的啊。
張良在明教能有這麼高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也是朱棣的鍋,畢竟要不是他過度抬高張角這個天公將軍,又豈會有張良這個人公將軍如今的位置?
不過范增雖拿不出解決的辦法,但卻有法子儘快恢復士氣,同時搶在張良抵達前進行布局,儘可能的給張良製造一些麻煩,以拖延秦軍全力南下的時間。
可就算是這樣,朱棣也還是覺得不保險,於是連夜修改教義,並對外宣稱人公將軍已被邪魔徹底洗腦,就差明著說張良也是邪魔了,想以此來降低他在明教教徒心中的威信。
朱棣已經儘量去高估張良的威脅了,卻沒想到還是遠遠低估了,因為張良不是一個人獨自上任,跟隨他一起的還有馮雲山、張白騎和張牛角。
張白騎和張牛角不但老牌黃巾渠帥,而且都是張角的嫡傳弟子,而馮雲山又是明帝的左右手,三人在明教教義中也都是神靈轉世身,在信徒心中同樣有著不小的影響力。
以朱棣在明教之中的威信,他說張良一人被洗腦,自然會有很多人信,畢竟張良自身是可能出問題的,但說這麼多神仙轉世都被邪魔蠱惑,這個顯然會引起一些人的懷疑。
明教教徒雖大多愚昧,但也不全是傻子,神仙轉世這麼容易就被洗腦,那未免也太沒牌面了吧,這跟凡人又有什麼區別?
所以,當張良帶著馮雲山、張白騎和張牛角等黃巾老人,在青南百姓面前亮相之後,朱棣抹黑的舉措不但沒起到太大的效果,反而還讓不少明教信徒都動搖了。
至於張良本人,其實也被明教信徒的朝聖行為給嚇到了,要不是身邊有大宗師護衛的話,他都不敢親自露面跟這些教徒接觸,因為大概率會被這些瘋狂的信徒給踩死。
張良雖知道自己在明教的威信很高,但具體有多高他其實自己也沒有概念,畢竟黃巾起義時期他只是謀士,太平教中地位比他高的其實不在少數,直到大明建立之後他才成為領導核心,但緊接著又躲進了太行山內,所以並未直觀體會過被信徒朝聖的感覺。
張良覺得他如今在明教中的地位再高,也不可能超過當初的大哥張角,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地位是不如當初的張角,但明教信徒卻比當初太平教徒瘋狂的多。
張良才進入青南地界,就有一些信徒自發前來朝聖,在見到他後有人笑,但更多地卻在哭,還有人跪地不停地磕頭,磕到頭破血流也不停下,除非他親自出面制止。
越是靠近人多的大城市,前來朝聖的人就越多,其中有些人明明衣衫襤褸,面有菜色,明顯一幅吃不飽飯的樣子,可卻對攜帶雞鴨魚肉充耳不聞,反而要上供給心中的神明張良。
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在餓肚子的情況下還能忍住不吃的。
對於信徒們自發的行為,不止把張良給看傻了,就連馮雲山、張白騎和張牛角這三個黃巾老人也是目瞪口呆。
他們是見過信徒朝聖張角的,雖也同樣很瘋狂,但遠達不到這種地步啊,同時也明白皇帝陛下為何鐵了心要打擊邪教了。
確實有些瘋過頭了。
就這還僅僅只是青南一地,而在中原的諸多邪教之中,明教的教義已經算是正常的,白蓮教、修羅教這些魔道教派才更恐怖。
這要是不解決邪教的問題的話,就算大秦占領了中原也只會被拖進泥潭,不斷地投入和被消耗資源,一日不徹底解決,就別想南下完成一統大業。
為了解決青南的問題,張良抵達之後,先是見了諸葛亮和蘇定方,然後就立即發布了一次公開講話。
張良並沒有像朱棣給自己潑髒水那樣也給朱棣潑髒水,而是跟明教信徒們打起了感情牌,先是追憶了一下當初起義反漢的不易,聽的在場上萬老人都嚎啕大哭起來,也勾起了信徒們對張角的懷念。
然後張良又表示嬴昊是張角的女婿,是天公將軍和明帝都認可的人,絕對不是朱棣口中邪魔。
張良沒有醜化朱棣,僅僅只是實事求是,卻已經讓不少信仰堅定的信徒動搖了,然後他更是稱熱打鐵的介紹了大秦的政策,以及他這次來給又青徐帶來哪些優惠政策。
總之一句話,只要大家不反抗大秦的統治,未來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而鐵了心反秦的話,不但對不起父母家人,天公將軍的在天之靈也會對他失望,死後無法升入神國轉世輪迴。
短短半個月,張良帶著馮雲山等人,奔波於青南三郡各城,發表了九次參與人數過三萬的演講,也讓青南百姓對大秦統治的牴觸情緒大減。
當然,無論張良嘴上說的有多好聽,在部分頑固信徒眼中也依舊是邪魔,而邪魔的話自然是不能信,所以依舊還有著這不少人在反抗大秦。
雖說明教信徒的反抗並未停止,但力度卻要比之前小得多,最多引發幾十人的小起義,對於大秦的統治基本上構不成威脅了。見張良這麼簡單就解決了青南的難題,諸葛亮和蘇定方歡喜的同時也不禁感嘆,陛下這次讓張良來青南確實來對了呀,畢竟張良幾句話就能起的效果,比他們殺上一萬人都好十倍。
讓對的人去做對的事才會事半功倍。
與此同時,齊郡,臨淄城,刺史府內。
青徐總督張良、青州刺史范仲淹、青州大都督蘇定方,以及冀州刺史諸葛亮,這四個代表大秦在青徐權勢最高的人,正齊聚一堂共同商議接下來的行動。
「如今青南三郡雖依舊不穩,但大體已歸於安穩。」
諸葛亮看向中間的張良,輕搖羽扇開口道:「總督大人,後方既已無憂,趁著明軍損兵失地,士氣尚未恢復之際,我軍應儘快跟明軍開戰才是。」
「是啊,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蘇定方笑著附和道。
青州刺史范仲淹卻反對道:「如今青南局勢大好,正是一鼓作氣,掃除一眾魑魅魍魎的好時候,這個時候大軍離去,恐怕之前的努力會付諸流水。
明軍士氣沒那麼快恢復,還是先解決青南弊病,再和明軍開戰也來得及。」
諸葛亮聞言反駁道:「范大人此言差矣,朱棣不是無謀之人,范增更是擁有大智慧,戰機稍縱即逝,又豈能一等再等?」
作為一路大軍主將的諸葛亮和蘇定方都是堅定的速戰派,反而是身為刺史主內政的范仲淹希望再緩上一段時間。
蘇定方雖支持諸葛亮,但也覺得范仲淹說的有道理,再加上他不善言辭,知道自己說不過范仲淹,所以並不參與進爭論當中,反而是諸葛亮和范仲淹為是否立即出兵爭辯了起來。
諸葛亮雖有著舌戰群儒、罵死王朗等諸多顯赫戰績,可謂是鐵齒銅牙、辯才無雙,但文武雙全、素有急智的范仲淹的口才也不差。
諸葛亮從軍事的角度出發,范仲淹就從民生未來的角度反駁,兩人你來我往,誰也說服不了誰,辯論的那叫一個精彩。
文武兩派官員的意見不統一,那麼身為青徐總督的張良,他的看法在此時就至關重要了。
張良雖身為青徐總督,位在刺史和都督之上,理論上可以直接領導三人,但他畢竟是空降過來的,目前在青徐沒有任何根基。
若是張良損害了三人的利益,導致刺史和都督不認可他的話,那他也會被范仲淹三人架空,當個有名無實的總督。
張良雖不在乎權勢,但卻要臉,而作為大秦的第一位總督,他要是被手下架空的話,那這臉可就丟大了。
所以,為了防止丟臉,張良明明可以軍政大權一手抓,卻主動選擇了放棄軍權,全權交給諸葛亮和蘇定方,而他則和范仲淹分治青州南北。
當然,這只是暫時的,等拿下徐州之後,張良會將青南大權也交給范仲淹,而他主持徐州政權之時,才是染指軍權的最佳時機。
「范刺史,我知你愛惜百姓,但相較於打垮徐北的明軍,別說收區區青南,就是捨棄整個青州也是值得的。」
聽到張良此言,范仲淹頓時愣住了,他本以為張良會戰隊自己,畢竟諸葛亮和蘇定方率軍走了的話,青南若是亂起來,最終頭疼的還是他們兩個,卻沒想到張良沒有絲毫猶豫就站隊了諸葛亮。
張良這一發話,范仲淹知道無法阻止大軍離開了,只能在嘆息一聲後,強笑著點頭表示認同。
張良見此則笑道:「這才對嘛,我已通過飛鴿傳書,將青南的情況稟告給了陛下,相信再過不久,陛下的催戰令就會傳過來了。」
張良這話其實也是在給范仲淹台階下,畢竟有沒有皇帝的命令都不影響他們領軍出戰,但他們三個一起反對范仲淹卻有政治孤立的嫌疑,但把嬴昊搬出來的話自然也就不會多想了。
聽到張良此言,范仲淹心領神會後,看著諸葛亮和蘇定方說道:「諸葛大人,蘇將軍,出兵在下不反對了,但青南還是留下足夠的兵力才行。」
蘇定方和諸葛亮和相視一眼,諸葛亮搖動手中羽扇,笑道:「那是自然,青南關乎大軍後方,不留下足夠的兵力,我等又豈能專心應敵。」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