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籃球之黃金時代> 本月最後一次請假外加聊個天

本月最後一次請假外加聊個天

  本月最後一次請假外加聊個天

  季後賽要開打,準備整理一下資料,把大綱線捋一捋。

  還有就是這兩天大寶的眼睛出了點毛病,一直帶著跑醫院,根本靜不下心碼字。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st💡o9.com

  所以乾脆請個假,隨便聊兩句。

  本書整體走向、冠軍、交易、選秀等等,我已經一直安排到2012年了。

  不過隨著劇情發展,一邊寫一邊思考,會有很多改動。

  因為筆下的人物和球隊都有自己的性格,世界線的變動會帶來很大變化,我會順著人物性格和聯盟的發展進行推演,所有很多既定的安排會被推翻。

  比如萊利去熱火挖掘德雷克斯勒就是後期改動的,因為湖人一直拿不到冠軍,萊利已經不可能繼續執教湖人。

  同樣,德雷克斯勒是個有些懶惰,又非常驕傲,給人感覺「志大才疏」的球員,所以在三連冠後被誘惑去熱火當老大,就顯得順理成章。

  包括唐建國入主開拓者,傑里-韋斯特離開湖人等,都是開拓者在西部毀滅湖人王朝後,帝國崩塌所帶來的多米諾效應。

  後面一些劇情安排,我經過反覆推敲,首先還是保證戲劇性,並符合阿甘無可匹敵的統治地位。

  小說嘛,總是比較誇張的,而且對80、90年代NBA有過深入了解後,會有一個祛魅的過程,了解到那個年代的籃球水平和現在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阿甘畢竟是一個用2011年籃球水平進行建模的運動員,他在某些方面超時代的強是理所當然的。

  從90年代開始,NBA發展變化很快,和現在相比已經是兩種規則,比賽看的多的人都知道,規則、尺度對打法、勝負的影響有多大。

  如果非要關公戰秦瓊,將很難進行客觀評判,大家玩的根本是兩種遊戲。

  而且,我一直認為,體育運動雖然在不斷發展進步,但並不是總是直線向前,發展到最後會有一個邊際效應。

  NBA50、60、70、80屬於大踏步向前,每十年都會有質的提升,到90年進入一個巔峰,再往後依舊在提升,但你很難說有質的提升了,甚至有些人認為在倒退,這並非毫無道理。

  我對NBA古早球員、球隊的理解,基本上遵循一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過程。

  早期只知道皮毛,看部分國內寫手、媒體一頓亂吹,一場比賽沒看過,光憑天花亂墜的文字和傳說,秉持著「越老武功越高」的傳統武俠價值觀,覺得以前的球星老厲害了,厚古薄今。


  後來懂了一些,看了真實的比賽錄像,查了數據,了解那時候的比賽環境,感覺自己上當了,祛魅了,不過如此,都是老古董。

  真正深入了解,理解籃球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遊戲,NBA聯盟究竟怎麼篳路藍縷殺出一條血路發展起來,那個年代的人究竟經歷了什麼,才會明白,什麼是體育精神,什麼是商業精神,以及籃球這個遊戲魅力何在。

  這時,已經不再在意厚古薄今還是厚今薄古的問題了。

  扯的有點遠,其實我就是想說,阿甘作為當代模版下的超級球員,去往80、90年代具有統治力是很正常的。

  回到劇情,戲劇性和統治力得到了保證,其次我肯定會保證合理性。

  在人員調配,戰術上,結合當時真實發生的新聞,做一個相對合理的規劃。

  其實NBA歷史上有很多流產的交易、簽約、選秀,能讓人遐想連篇。

  阿甘的出現和開拓者的崛起,正好給了這些遐想發揮的餘地。

  90年代那些大家比較熟悉的球員,會給他們安排一些不同的組合,在符合歷史大致走向的情況下,嘗試不一樣的世界線,我覺得是件很有趣的事。阿甘的籃球風格,比賽信念,也會迎來一次大轉折,讓他再一次得到成長和升華。

  所以,其實這本書真正精彩的部分,或許還沒有開始。

  當然,最近更新很慢,不是沒有激情,實在是被幼崽給支配了。

  不過被支配,也給了我不少時間思考這些後續情節,閱讀更多的資料,更深入的了解聯盟到底怎麼來的,是怎麼運作的。

  今天有一個新聞,姚明辭去了籃協主席的職位(徐說是謠言),可以說一個理想主義者關於籃球的理想之路告一段落。

  在讀者群里的讀者應該有印象,這幾年我一直不看好姚明作為籃協主席能帶領中國籃球走出泥潭,雖然我是鐵桿姚明球迷,因為姚明才喜歡看NBA,但正因為我是他的球迷,才不想看他走這條註定荊棘密布的路,也是他註定走不通的路。

  姚明成長於舊體制,名揚世界於NBA,我很能理解他希望將NBA先進的籃球理念和體制帶回中國,影響中國,改造中國的想法。

  比如他寄希望於校園籃球,因為美國校園籃球發達,理所當然的認為,發展好校園籃球,能解決籃球人才的造血問題。

  又比如想搞CBA的商業化,搞商業化的運營,向NBA看齊(CBA學NBA也不是一天兩天,姚明走的更遠,但也走的更偏。)

  但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我個人認為,根本上還是因為完全不了解NBA究竟是怎麼走到今天的,美國的校園籃球又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細講的話太多了,我一時間也說不清楚,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讀三本書,一本是奈史密斯的傳記,《The Man Who Invented Basketball》。

  通過這本,不僅可以了解籃球是怎麼發明的,還能了解奈史密斯如何推廣籃球,以及早在19世紀,美國大學對體育是何等的重視,整個社會對體育運動的推崇、熱愛,是如何奠定如今美國體育消費大國基礎的。

  第二本書是講述NBA創始故事的,《The First Tip Off The Incredible Story of the Birth of the NBA》。

  這本書時間到了1940年代末,籃球已經發明了五十年時間,NBA這時候才出現,它剛誕生時是如此弱小,就是一個東北地區的小聯盟,同時期美國有很多其它職業聯賽,以及更加普及和受歡迎的大學籃球聯賽。

  所以NBA並不是一般球迷想的天選之子,國家集中力量搞一個「國家級聯賽」,搜羅全國人才組建球隊打比賽。

  他們只是一個缺少資本的小聯賽,成立初衷是讓閒置的冰球館能賣點票,參與比賽的球員也不是全美最好的,你說他是當時美國東北地區的村BA也沒問題,了解了這些,再看現在NBA的煊赫,就會知道所謂的困難,根本不是困難,而是必經之路。

  第三本書講述NBA發展歷程中的一次重大轉折,《The Cap》。

  這本書時間到了1980年代,NBA已經成長為北美四大職業聯賽之一,但他們在這個階段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危機,已經到了必須做出改變,否則將衰落甚至湮滅的地步。

  本書圍繞拉里-弗萊舍和大衛-斯特恩展開,核心事件是1980年代的勞資談判,以及由此引申出當時NBA的一系列問題。

  弗萊舍在黃金時代里有很多戲份,基本上還原了他在歷史上的真實面貌,他作為勞方代表和資方代表大衛-斯特恩進行了漫長而艱苦的談判,定下了一個一直影響到今天NBA的工資帽框架。

  從這個過程中,能窺見的不僅是體育,更多是商業,法律,他們是如何將經營NBA當做一個事關重大、嚴肅異常的事件去對待,反覆利用法律法條、政治策略、輿論手段、談判技巧進行博弈,最終得到一個相對合理,多方滿意,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勞資協定。(對比一下某些政策,開個會拍個腦袋就出來,只一味迎合情緒和輿論,完全不講究科學決策。)

  這三本書,沒有一本講現在的NBA,但看完它們,大致能理解,現在的NBA到底是怎麼來的。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想辦法找一找,看一看,雖然是英文,但有翻譯軟體的幫助,問題應該不大。

  或許我的讀者中,真的有從事籃球工作的,我不指望有人冒出來力挽狂瀾,而是希望某些認知上的改變,能潛移默化,最終能影響到下一代,再下一代,讓我們擁有更好的體育土壤,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洋洋灑灑說了一堆,反正也不收費,請個假,明天季後賽開打。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