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召劉據回京,朕想念他了
第480章 召劉據回京,朕想念他了
衛青病逝的消息傳回長安時,舉國震動!
大漢雙璧,自霍去病英年早逝之後,又痛失僅剩的一璧。
許多人感到無所適從,甚至是慌亂。
自劉徹決意與匈奴血戰之日起,大漢雙璧仿佛就是為克制匈奴而生,先是衛青,而後是霍去病,一茬接著一茬令匈奴聞風喪膽。直擊漠北。
而現在,霍去病和衛青都沒有了。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s🌶️to9.com
又有誰能夠與匈奴鐵騎爭鋒?
有些投降派、和親派的遺老、儒生、賢良已經做好了上疏勸諫劉徹與匈奴化干戈為玉帛的準備。
千萬不要懷疑這些人對外的軟弱。
劉徹對匈奴用兵若能總是能夠保證勝利,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壓制這些人的聲音。
否則這些人對內的強勢就會立刻表現出來,到處發聲使得朝局為之動盪,哪怕劉徹殺伐果斷、血流成河也未必能夠壓制。
不然你以為歷史上李廣利大敗投降匈奴之後,劉徹的《輪台詔》是給誰下的?
在《輪台詔》中,除了沒有繼續在輪台屯田駐軍之外,劉徹的政策可曾真正發生了改變?
並沒有!
事實上,劉徹駕崩之後,他的政策依舊得到了延續。
哪怕霍光利用「鹽鐵之議」收拾桑弘羊的時候,雖然借那些賢良文學之口辯駁桑弘羊的同時,讓他們過了一把大肆抨擊劉徹政策的癮。
但事後霍光其實也只是象徵性的取消了京畿地區小範圍的鹽鐵官營,給了那些賢良文學一個交代,全國範圍內一切照舊。
對外亦是如此。
昭帝、宣帝哪個給過匈奴、西域,以及北方的遊牧烏桓好臉色,還不是稍有異動就必定開戰。
否則在昭帝、宣帝時期,匈奴投降的王為什麼那麼多,西域都護府又是如何建立的,烏桓又是如何被打服的,那句「兵不空出」又是如何實現的?
正如劉據所說的匈奴一樣。
大漢比匈奴更大,更加沒有投降與軟弱的資格,面對外敵來犯,唯有奮力一戰,將其打服、打怕、打到站不起來才是正途。
指望敵人憐憫、守信和寬容的人,腦子裡裝的都是輪迴之物。
不過隨衛青的死訊一同回來的,還有最新的捷報:
截止這封捷報送出來的時候,在烏維單于的帶領下,匈奴大量人馬已經越過阿爾泰山,跑到了送了彩禮卻還沒娶到大漢公主的烏孫國境內。
趙破奴等將領一路追擊,斬殺人數多達六萬,俘虜都尉以上匈奴高官百餘人,截獲匈奴七百餘萬牲畜,其中良馬就有九萬之巨。
除此之外,還有大量來不及帶走的輜重物資。
這種拖家帶口的舉族遷移,的確給了漢軍更多的機會,令匈奴損失極為慘重。
就這還只是漢軍方面俘虜與繳獲統計,還不算匈奴人在逃跑過程中的走散與走失,這次絕對令匈奴傷筋動骨。
匈奴百萬人口,在這個時代已經算是五根手指數得過來的世界強國。
但經過這次遷徙,越過蔥嶺之後如果還能保存下三分一,便已經自已證明,這個烏維單于也並非池中之物,至少算是個人物。
看到這道捷報的時候,劉徹還不明白怎麼回事,竟不由的對匈奴刮目相看:
「想不到匈奴竟如此剛烈,寧願舉族遷移也不向大漢稱臣?」
「朕敬這個烏維單于是個好漢,今後也高看他一眼。」
他暫時還沒想過這是因為劉據根本不給匈奴臣服的機會,烏維單于完全是被逼無奈,才不得不率眾西遷尋找新的活路。
當然,就算想到了也未必相信。
且不說他已經傳詔警告劉據不要亂來,就算劉據不聽話,也未必能夠辦成此事。
畢竟當初霍去病就算沒有在北海撒尿,也同樣封狼居胥,而結果也只是匈奴暫避鋒芒,待漢軍撤走之後捲土重來。
這種遊牧民族為主的國家,如果選擇避而不戰,其實是很難處理的。
「說起來,匈奴為何偏要西遷?」
劉徹仍在思考烏維單于的意圖,
「往北或是往東不都是可以的麼,目前雖不知北海以北究竟是何情況,但匈奴以東的烏桓亦是一個選擇,那地方能養活烏桓部族,匈奴過去擠一擠,也並非不能過活。」
「往西遷移的話……」
「朕明白了,匈奴這是看出了朕通商西域的意圖,眼下見勢不妙,順勢前往西域暫避漢軍鋒芒的同時,還想卡住這條商道,壞朕的大計!」
「這個逆子!」
「朕只是一句話沒有交代到,他就疏於防範此事,竟給了匈奴反制大漢的機會!」
「他到底還是太年輕了啊……」
「不過這回他初次正式領兵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回回傳回戰報都是大捷,打得匈奴不得不舉族逃走,已經全然出乎了朕的預料。」
「有這樣的兒子,朕還在苛求什麼呢?」
「最起碼如今大漢以北,至少百年之內再無能夠侵犯大漢的勢力,戰爭幾乎不可能再發生在大漢的國土上,這已是前無古人的勝利!」
「至於逃去了西域的匈奴……再也不是大漢的近憂。」
然而劉徹哪裡知道,劉據逼迫匈奴西遷,亦是一舉多得之計。
首先,自然是借匈奴之手教育一下蔥嶺以東的那些個不肯加入「西約」,或是仍在觀望的彈丸小國,讓大漢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名和利大漢全都要;
其次,就是老生常談的「上帝之鞭」計劃;
再次,這也依舊是養寇自重……匈奴卡了大漢脖子吧,那麼劉徹就不得不處理吧,要處理就得用人吧,用誰?
當然是劉據這個在攻擊匈奴方面既有手段又有經驗的兒子。
難道還非要捨近求遠,來回調動將領和兵馬麼,不要糧草的麼?
反正就算劉徹有自己的想法,不希望劉據繼續留在西域,要求他儘快回長安復命,他也會以此為藉口強行自薦,到時候劉徹就算不滿,也大概率會勉強同意,而不至於與他撕破臉。
畢竟這個理由的確很正當、很說得過去嘛。
就算劉據抗旨不遵,那都是出於一片忠心與孝心,總能說得過去……
「說起來,如今大漢再失一璧,正是朝野內外人心動盪之際,這個逆子倒成了一粒大漢不可或缺的定心丸,又給大漢再添一璧,足以堵住那些鼠輩的嘴。」
「樓蘭之戰,姑師大捷,浚稽山大捷,趙信城大捷,還有新龍城大捷。」
「這個逆子參與的戰事,每一戰都是前所未有的大捷,匈奴只怕想破腦袋都想不明白,朕的兒子為何竟能比衛青和霍去病還要勇猛,出手便令其毫無還手之力。」
「這還用猜麼?」
「衛青與霍去病體內只有衛氏的血脈,而劉據體內,卻同時有朕和衛氏的血脈,他自出生那日起便已註定不會是凡人了。」
「說起來,據兒出征已有許久。」
「衛子夫始終牽掛著他,如今衛青又不在了,他若能夠回來,亦可給衛子夫一些慰藉。」
「還有他的妻兒,劉弗陵那孩子如今已經會走路了,他卻還未好好抱過,倒是朕抱得更多。」
「朕……亦有些想念他了,這兩年沒有他在長安給朕惹事,雖然省心了許多,但也無趣了許多,還是回來吧。」
「至於他在奏疏中提到烏孫國向漢軍求援的事情。」
「匈奴如今已是喪家之犬,讓趙破奴那些人去應該也不是問題。」
「正好也讓他回來好好養養,可別似霍去病那般在苦寒之地熬壞了身子,衛青比朕去得早,恐怕亦有這方面的緣故。」
「若是再失了這個逆子,才是朕與大漢最大的損失。」
「蘇文,擬詔!」
……
玉門關。
劉據一路護送衛青的遺體到了此處。
接下來的路,他便不能親自相送了,衛青有自己的歸宿,他的歸宿便是隨葬劉徹的茂陵,這對於任何一個臣子來說,都是最大的榮耀。
劉據猶記得衛青閉上眼睛前對他說的那些話:
「據兒,舅父此生從未似今日這般安心……」
「你母親,你那幾個表哥表弟,霍光,霍嬗,還有衛霍兩氏的族人,今後便由你來擔待了。」
「你比舅父尿的遠,一定也會比舅父做的好。」
「告訴你母親,來世我與她仍作姐弟。」
「告訴你舅母,她對衛氏的知遇之恩我還是記得的。」
「告訴你父皇,君是君,臣是臣,各安其職罷了,我至死都未曾怨過他……」
「告訴你那幾個表哥表弟,尤其是衛伉,我一直以來都……為他感到驕傲,哪怕他將我的臉丟盡的時候。」
望著漸漸遠去的運送遺體隊伍,這些天一直繃著的劉據,終於放聲喊出了那句:
「舅父,一路走好!」
這一刻他眼淚終於自臉頰滑落。
不是不夠親,穿越這些日子,他早已不像最開始那般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衛子夫、衛青、霍光、義妁、韓凌……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都走進了他的心裡,成了他最重要的親人。
也包括劉徹。
雖然劉據始終防範著劉徹,算計著劉徹,但直到目前為止,這位便宜父皇其實一直都在盡著父親的職責,而不像史書中那般冰冷與絕情。
這些,劉據都能清晰感受到,只是始終不敢放鬆警惕。
「大將軍,一路走好!!!」
隨行的將士們分成兩列,組成了一條長達數里的長龍,夾道送別這位曾在歷史上留下重重一筆的龍城飛將。
有人紅了眼眶,有人開始啜泣,有人泣不成聲。
天邊的朝霞越發紅艷,陽光灑在衛青的棺槨上,似是也在盡力渲染這個男人波瀾壯闊的一生,那是血一般的顏色。
待劉據收拾好心情,回到大帳的時候。
蘇武與劉細君已經在帳外等待。
蘇武眼眶又紅又腫,劉細君臉上的妝容亦有些花。
「殿下,眼下提及此事可能有些不合時宜,但末將職責所在,又不能不提,只有請殿下擔待了……」
蘇武猶豫了一下,有些為難的道。
劉據擺了擺手,道:
「你要說的,是烏孫國向大漢求援的事吧?」
一看劉細君一起來了,是什麼事自然就是明擺著的。
「正是,不知殿下如何決定?」
蘇武躬身問道。
「救援是一定要救援的,我已命人前去探查烏孫國目前的情況,如果情況符合我的預期,漢軍就與和親隊伍一同前往。」
劉據微微頷首,目光移到了劉細君身上,接著又問,
「你呢,已經做好準備了麼?」
「回殿下的話,侄女已將烏孫的語言學了個通透,接下來全聽殿下安排。」
劉細君低垂著眼眸說道。
她早已明白和親的命運是無論如何也更改不了了,畢竟那可是劉徹的詔命。
不過劉據說能讓她不必遵照烏孫有悖人倫的習俗,也不必真的委身於獵驕靡那個垂垂老者,這對她來說已是最好的結果,自然沒有任何意見。
「不錯,最近說話也有些中氣了。」
劉據讚賞的點了點頭,
「等去了烏孫,說話要更加大方自信,令烏孫人不敢正眼瞧你,什麼都不必害怕,因為你的身後是連匈奴人都只能望風而逃的大漢鐵騎。」
「而你,是來施捨和搭救烏孫的,你是他們的恩人,大漢是他們的救星。」
「明白了麼?」
「侄女明白。」
劉細君垂首應道。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感覺這姑娘自信之後,人也越發水靈了。
正說著話的時候。
郭振小跑著前來向劉據稟報:
「殿下,前往烏孫的斥候回來了。」
「情況如何?」
劉據也不避著蘇武和劉細君這兩個當事人,徑直問道。
「匈奴人逃入烏孫國之後,縱兵燒殺搶掠,掠奪了大量的牲畜,還綁了許多烏孫人強迫為奴,跟隨他們一同西遷。」
郭振答道,
「烏孫國受難臣民十之有三,烏孫國王獵驕靡殘部逃入山中,二王子大祿的兵馬,和王孫軍須靡的兵馬皆被匈奴殺的潰不成軍,軍須靡更是被匈奴人活捉。」
「如此就可以發兵救援了。」
劉據沉吟道,
「命人通知趙破奴,收到命令即刻殺入烏孫國,若遇烏孫國王獵驕靡,找個時機暗箭將其射死,將此事安在匈奴人頭上。」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