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泰寧變法歷百年,東西戰爭起思潮
第1040章 泰寧變法歷百年,東西戰爭起思潮
大夏泰寧四年
泰寧帝擢王安石為吏部侍郎,主持本年度科舉取士。
泰寧五年
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入政事堂,躋身宰相之列,開始為接下來的變法做人才準備。
泰寧七年
王安石被擢為吏部尚書,躋身總理院,被任命為協理大臣,掌握機樞。
總理院,有總理大臣一員,協理大臣若干,充以各省部司院官員,協助皇帝處理軍機政務。
本章節來源於𝚜𝚝𝚘𝟿.𝚌𝚘𝚖
有了前兩年的準備,王安石一上任便提出了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的請求。
泰寧帝白汝准許,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與大都督陳昇之共同掌管。
得到授權的王安石當即開始行動,先是委任呂惠卿承擔條例司的日常事務,並派出遣提舉官四十多人,根據實際情況,走訪探討後,草擬新法。
泰寧八年
總理大臣文彥博,以年六十八高齡,告老請辭。
白汝批准,並升任王安石為總理大臣,以此掌握了除皇帝外在朝堂上的最高權力,並正式頒布推行新法。
接連頒布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同時王安石頒布改革科舉制度法令,稱為『新科舉』,取消了以往詩賦詞章占比為重的取士舊制。
改以重視實際、理性的理學為主的新制。
並在太學實行「三舍法」,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
外舍兩千人,內舍三百人,上舍一百人。
上等以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免會試。
將太學完全變成了專門培養基層官吏的官員學校,與國學注重個性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
而為了有足夠數量的、有能力的將領。
在泰寧帝的示意下,一所只招收武士、軍士的軍事學院,即『大夏國家將校學院』在開封成立。
由此形成太學、國學、將學三學鼎立,地方州學、縣學天女散花的格局。
隨著變法的逐漸深入,嚴厲的京察,不斷裁併的衙門,使得越來越多的官員被罷官,軍隊被裁員。
甚至很快的觸碰到了地方士紳的利益。
這些士紳本是士子,經由代代相傳的士子身份,從而取代了曾經的豪強,形成了地方上的地主。
隨之而來的便是地方到中央,朝堂到江湖上無窮無極的抨擊。
王安石儼然被痛罵成一個誤國誤民、貪戀權財、欺君罔上的大奸臣,甚至將其比作唐之李林甫,心胸狹隘,妒賢嫉能。
其中,以第一協理大臣司馬光最為激烈,列舉實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成為了保守派的領頭人。
白汝每日都可以看到大臣們彈劾王安石的奏章。
但白汝不是漢景帝,也不是李隆基,自然以絕對的信任支持王安石的變法。
泰寧二十五年
經過白汝、王安石十幾年如一日的堅持變法,大夏政治生態煥然一新,大夏也就此擺脫了財政不足的困境。
雖然王安石早在五年前,就以文臣之最,尚書左僕射、文華殿大學士、特進榮光祿大夫、荊國公、上柱國、總理大臣的身份去世。
但白汝並沒有聽從司馬光等保守派的攛掇,廢除他的新法,反而更加堅持。
甚至追贈他為『太傅』。
這年白汝去世,享年七十七歲,諡號「紹天法古仁孝皇帝」,廟號「神宗」,葬「永泰陵」。
其子白岳即皇帝位,定年號「政和」,被稱為政和帝。
政和帝登基後,一如其父泰寧帝的政策,堅持新法,甚至任命支持新政的章惇為總理大臣。
並將王安石配享神宗廟庭,獲諡號「文」,追封『舒平郡王』以示恩榮。
玄通二十一年
這是玄通帝白涯的年號。
『政和帝』白岳生『祐聖帝』白綱;白綱生『嘉泰帝』白至;白至生『開平帝』白鐸;白鐸生『景祥帝』白岡;白岡生『至慶帝』白謙;白謙生白涯。
也就是說,距離政和帝白岳登基,大夏已經過了六位皇帝,一百二十多年。
加上之前的百餘年,便是二百二十多年。
如今的大夏,不僅包括之前的領土,還通過護送逃亡西寧州的吐蕃活佛入藏,成功取得烏斯藏地區的名義統治權。
大夏一如當初解決昆寧地區宗教方法,承認烏斯藏兩位活佛的轉世,並設置衛藏宣撫司,管理衛藏地區的宗教事務。
後來,大夏第三次變法革新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撤路置省,以減少官吏冗員。
在國內設置行省總督、行省巡撫等管理原來的兩路及以上的地區,之下設置左右布政使、左右按察使、左右學政、左右兵馬使等重要官職。
在海外設置總督府,以總督全權管理海外領地。
並在隨後與西洲人的爭霸軍事行動中,改藩屬國為親王國,撤換當地土王,換成有血緣的親王或宗王。
將所及範圍內所有國家都換成親王國後,大夏才湊足了足夠的軍事力量,在北殷洲與小西洋,維持住了戰線。
畢竟大夏勞師遠征,比不得西洲人來的近,更別說還有中東強國奧斯曼帝國。
世界由此形成了西洲諸國聯盟與大夏帝國對戰,中立國奧斯曼帝國左右搖擺。
由是形成了小西洋上持續不斷地大海戰,北殷洲上的陸地混戰。
大都也可稱作『東京』『汴京』『開封』。
此時的大都已經成為一座擁有數百萬人口的近代大都會。
早在百年前,因為人口日增的開封缺少燃料。
大夏便開啟了煤鐵時代,進而誕生了大手工作坊時代。
這時候大夏已經經由衛藏行省,收服天竺東部以及北部諸國,成為自己的藩屬國,納入諸夏體系。
而英吉利人也因為深受東方舶來品影響,早早的結束了中世紀,僅比大夏晚上二十幾年,提前進入了大航海。
並且初步在天竺西海岸開始登陸,並建立起了自己的殖民地。
與大夏藩屬國不同,西洋人直接設立殖民地,將其納入自己的統治。
漸漸地,兩撥人馬開始在天竺國的土地上針鋒相對。
如此過了數十年,東西方各自的先進文化、思想、科技、制度、理念開始相互影響。
但總的來說,大夏領先了西方數十年。
是以,英吉利人在天竺沒有爭過大夏。
大夏成功將天竺的莫臥兒帝國,降格為四個王國,納入自己的藩屬國,年年入貢,並進入大夏的商品體系,成為大夏的貨物傾銷地。
為了遏制大夏向西方的不斷擴張,以英吉利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法蘭西人等西洲諸國,組成了西洲聯盟。
西洲西部諸國從海上遏制大夏,西洲東部諸國,從陸地上遏制大夏。
雙方由是展開了二十餘年的拉鋸。
不僅如此,西洲聯盟還和解了與他們世仇的奧斯曼,暗地裡支持奧斯曼向東擴張。
隨後大夏與西洲聯盟同時登陸被命名為北殷洲的地方,大夏在北殷洲西海岸,西洲聯盟在東海岸。
雙方在當地所推行的政策也不一樣,大夏一個大棒一個胡蘿蔔。
先在西海岸建立一個親王國,然後依靠與土人相近的膚色,宣揚他們是殷商人東渡的後裔,然後免費給他們普及教育。
與之相對的,西洲聯盟為了補充在小西洋海戰中的損失,一登陸便依靠著先進火器大肆燒殺劫掠,無惡不作。
最開始這些土人還不知道該如何選,越往後,兩相對比之下,土人諸部落便知道該選誰了。
於是大夏開始幫助土人建國,賜名「東殷國」,寓意為殷人後裔,與安南、倭國、南洋諸國一樣,納入華夏敘事體系。
便是大夏是兄長,列國是小弟,成功消減了大半的不服從。
在大夏坤輿圖的繪製下。
自稱『神洲』,緊靠神洲以西的地方被稱為『中洲』,再往西便是『西洲』,神洲之南,天竺國所在被稱為『南洲』。
西洲往南一海之隔被稱為『黑洲』,大夏在最南的大塊大陸被稱為「大洋洲」,再往東便是「殷洲」。
大夏與倭島之間稱之為海,以東為『東洋』。
大夏海岸線往南大片海域稱之為『南洋』,越過佛逝國,便是『大洋』。
天竺南邊的海域被稱為『小西洋』,殷洲與西洲、黑洲之間的土地,被稱之為『西洋』。
早在五十年前,大夏便派出過航海士,進行過環球繞行,再次證明了地圓說的正確性。
到了今天,東西方文化如此激烈碰撞,特別是軍事衝突愈演愈烈的情況下,持續二十年的『第一次東西戰爭』,或『第一次世界大戰』,早已讓東西方百姓痛惡不已。
由此兩邊不約而同的、自然而然的,出現了一種與當前主流文化不一樣的思想-資本主義思想。
為了擴大工廠,以生產巨量的武器裝備和物資。
在大夏境內,除了大都這個汴京大都會外,還有蘇杭大都會、北京大都會、漢口大都會、長安大都會、成都大都會。
雖然這些大都會都是勉強升至百萬人口,卻都是大夏的工業重鎮。
在經過多次『變法革新』的大夏,戶籍早已變為軍、民、士、官四級。
其中民籍又分為農戶、商戶、流戶。
如今大夏人口二萬萬,各種思潮也是風起雲湧。
據大夏繡衣衛密報,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出現一種思潮,使得其東部爆發了數不清的起義,宣稱不要蘇丹,要組成人民自己的政府。
奧斯曼帝國如今已經無暇顧及東西大戰,拼盡全力在彈壓東部的大騷動。
不僅是奧斯曼,西洲聯盟內部,以及大夏帝國內部也都有這種聲音出現。
而且隨著戰爭的繼續,這種聲音逐漸壓制了主流聲音。
大夏與西洲聯盟其實都想要停戰,但雙方已經打了數十年,損失的人力、物力無可計數,誰也不甘心放棄。
於是就這樣僵持了下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