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開元五年。

  洛陽。

  大朝會。

  皇帝金茂在殿上就四位皇子爭儲一事進行最終階段的安排。

  「朕意欲以長安、宛城、鄴城、許縣四地為考核地點,三年為期,分別令四位皇子前往治理。」

  「最終以政績、名聲、民心等為考量標準,取優者為太子。」

  

  「諸位愛卿可有異議?」

  周瑜第一個出列道:「陛下聖明,此策既公平又具深意,既能考察諸位皇子治國理政之能,又能讓百姓切實感受到未來儲君的德政與才幹,實乃我大漢社稷之福。微臣以為,為保考核之公正,還需派遣公正無私、經驗豐富的老臣作為監軍,隨同諸位皇子前往,記錄其言行功績,以防有偏頗之處,確保考核之全面與準確。」

  「言之有理。」金茂點頭問道:「還有其他異議否?」

  戲志才出列道::「陛下,周都督所言極是,監軍之選至關重要。然則,僅有監軍尚顯不足,臣建議增設『民情觀察使』,由地方上德高望重、熟悉民情之士擔任,他們可直接向陛下匯報所見所聞,確保考核不僅限於廟堂之高,亦能深入江湖之遠,真正體現民意所向。此外,考核期間,應鼓勵百姓以書信、歌謠等形式反饋皇子們的表現,使考核更加貼近民生,彰顯陛下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嗯,此議甚合朕心。」金茂頷首讚許,目光掃視群臣,繼續道:「既如此,朕決定採納二位愛卿之策。監軍之選,由丞相與太尉共同商議,務必選出忠誠可靠、鐵面無私之人。至於民情觀察使,則由各地刺史、郡守推薦,朕親自審核,確保人選既具代表性又公正無私。考核之事,關乎我大漢未來,務必做到萬無一失,公正透明。」

  群臣聞言,紛紛點頭贊同,朝堂之上氣氛熱烈而莊重。金茂見狀,心中暗自欣慰,深知此番決策不僅是對皇子的考驗,更是對朝臣的一次信任投票,若能順利實施,必將大大增強朝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為大漢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基礎。

  金茂接著說道:「為確保考核的公正性與全面性,朕決定設立監督機構,由御史台牽頭,聯合刑部、大理寺,對考核過程進行全程監督,任何徇私舞弊、弄虛作假之行為,一經查實,嚴懲不貸。同時,鼓勵百姓舉報不實考核,對於提供有效線索者,朝廷將給與重獎,以彰顯朕對公正考核之決心。」

  司徒戲志才聞言,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聖明,此舉既能保證考核之公正,又能激發百姓參與朝政之熱情,實乃一舉兩得。微臣建議,還可設立考核反饋機制,讓被考核官員及民眾有機會對考核過程及結果進行反饋,以便及時調整改進,確保考核制度日臻完善。」

  太尉周瑜亦點頭贊同,補充道:「此外,陛下,選拔出的忠誠可靠之士,除擔任要職外,亦可作為未來培養對象,參與更多國家大事的決策,如此既能鍛鍊其能力,又能逐步構建更加穩固的官僚體系,為我大漢培養更多棟樑之才。」


  皇帝聽後,龍顏大悅,頷首道:「愛卿所言極是,朕即刻下旨,著手準備考核相關事宜,務必讓此次考核成為我大漢歷史上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同時,朕也將親自監督考核進程,確保每一環節都符合朕的期望與國家的利益。」

  朝堂之上,群臣再次齊聲附和,士氣高昂,似乎已預見到了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大漢即將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崛起。金茂望著這一幕,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堅定信念。

  司空荀攸補充道:「陛下英明,此次考核不僅需選拔才華橫溢之士,更需注重品德修養與治國理念之考核。臣建議,增設『策論』一環,讓應試者就當前國家面臨的諸多問題提出見解與對策,以此評估其實際治國能力。此外,還可邀請各地名士作為考官,增加考核的公正性與全面性,讓真正有識之士脫穎而出,為我大漢效力。」

  皇帝點頭讚許,目光中閃爍著睿智之光:「司空之言,正合朕意。選拔人才,德才兼備方為上策。朕同意增設策論,並廣邀名士參與,務必使此次考核成為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人才盛會。同時,朕亦希望藉此機會,激勵天下士子,讓他們知曉,只要心懷國家,有真才實學,大漢的朝堂永遠向他們敞開大門。」

  朝臣們聽後,無不精神振奮,紛紛表示將全力支持此次考核的籌備與實施,共同為大漢的未來貢獻力量。金茂望著這滿朝的熱情與決心,心中更加確信,大漢的明天定會因今日之決策而更加輝煌燦爛。他暗自下定決心,定要在這場人才選拔中,發揮自己的最大作用,為國家的繁榮穩定添磚加瓦。

  考核的消息迅速傳遍了帝國的每一個角落,激起了無數士子的雄心壯志。他們或埋首苦讀,以期在文試中脫穎而出;或勤練武藝,夢想在武試中一展身手。茶館裡、書坊間,人們熱議的不再是市井瑣事,而是對這場盛會的期待與憧憬,整個大漢仿佛被一股積極向上的氛圍所籠罩。

  各地學府、書院更是積極響應,紛紛組織模擬考核,選拔優秀學子前往京城參加最終的較量。這些未來的棟樑之才,在師長的悉心指導下,不僅精進學業,更培養起了對國家、對人民的深厚情感。他們深知,此次考核不僅是對個人能力的檢驗,更是為國效力、實現抱負的絕佳機會。

  與此同時,為了確保考核的公平公正,朝廷特地成立了由德高望重的老臣與學識淵博的學者組成的監考團,從命題到閱卷,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嚴謹細緻,力求選拔出真正能夠擔當大任的人才。這一舉措,無疑進一步增強了士子們的信心,也贏得了民間的廣泛讚譽。

  金茂深知,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因此,在籌備考核之餘,他還著手規劃了一系列後續的人才培養計劃,包括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學術研究、加強官員在職培訓等,旨在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大漢的持續繁榮提供不竭的動力。


  隨著考核之日的臨近,整個京城都沉浸在一片喜慶與期待之中。金茂站在城牆上,望著這繁華景象,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無限希望。他知道,這場人才盛會,不僅是大漢的一次重要抉擇,更是開啟國家新篇章的鑰匙。而他,將與所有臣子、士子一道,攜手共進,共同書寫大漢新的輝煌篇章。

  次日。

  大朝會將議定的消息公布天下。

  四位皇子一同上朝。

  大皇子金臨對宛城城勢在必行。

  二皇子金兵則對長安城極具信心。

  三皇子金竇無心出仕。

  四皇子金臨靜觀其變。

  皇帝金茂端坐在大殿之上,看著四個兒子問道:「你們可有異議?」

  三皇子金竇率先出列道:「父皇,兒臣無意爭奪太子之位,是否可以放棄選擇?」

  金茂凝視著金竇,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緒,緩緩道:「竇兒,你心向學問,不願涉足朝堂紛爭,此心可嘉。但身為皇子,亦有為國分憂之責。雖不爭太子之位,你仍需選擇一城,以展你之才,為朕,為大漢盡一份力。」

  大皇子金臨上前一步,拱手道:「父皇,兒臣對宛城之勝券在握,定能以此地為根基,為大漢開疆拓土,彰顯我皇室威嚴。」

  二皇子金兵不甘示弱,沉聲道:「父皇,長安乃古都之心,文化深厚,兒臣願以此地為舞台,推行新政,讓大漢再現盛世景象。」

  四皇子金臨則顯得更為沉穩,他輕聲說道:「父皇,兒臣雖未表態,但心中已有計較。兒臣認為,無論哪城,關鍵在於施行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兒臣願隨父皇之意,擇一城而治,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

  金茂聽後,微微頷首,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四位皇子各有千秋,選擇不僅關乎個人前程,更牽涉到大漢未來的走向。於是,他緩緩開口:「你們所言皆有道理,但選擇需謹慎。朕給你們三日時間,再次考量,三日後,朕要聽到你們最終的決定。記住,大漢的未來,在你們手中。」

  言罷,金茂一揮衣袖,宣布退朝。四位皇子各自懷揣心思,退出了大殿,而大漢的天空下,一場無聲的較量,正悄然拉開序幕。

  回到各自府邸,四位皇子立刻行動起來,調動各自的情報網絡,深入分析每一座城池的地理、經濟、人文情況,以及可能面臨的外部威脅。大皇子注重軍事戰略,傾向於選擇邊陲重鎮,以圖在外敵入侵時能成為大漢的第一道防線,展現其非凡的統帥才能。二皇子則偏好經濟繁榮之地,意圖通過發展民生、增強國力來贏得民心,展現其治國理政的智慧。

  三皇子則對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情有獨鍾,他認為通過復興文化、教育,可以從根本上鞏固大漢的根基,彰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長遠的眼光。而四皇子,則秘密探訪了幾處位於戰略要衝且尚未被充分開發的地區,他計劃以這些地區為起點,推行一系列改革與創新,力圖在短時間內實現局部突破,帶動整個大漢的崛起,展現其變革創新的決心。


  三日之期轉瞬即至,四位皇子再次齊聚大殿,每個人的眼中都閃爍著堅定與期待。他們依次陳述了自己的選擇與理由,言辭懇切,邏輯嚴密,展現了各自對大漢未來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金茂坐在龍椅上,靜靜聆聽著,心中暗自評估著每一位皇子的成長與蛻變,這場無聲的較量,不僅考驗著他們的智慧與膽識,更將成為決定大漢未來命運的關鍵一步。

  隨著四位皇子陳述完畢,大殿內陷入了一片短暫的沉寂,空氣中似乎瀰漫著一種微妙的緊張感。金茂緩緩站起身,目光如炬,掃視著下方,他的聲音沉穩而有力,打破了沉默:「朕今日所見,非昔日之孩童,乃我大漢之棟樑也。爾等所提之策,各有千秋,既有深思熟慮之穩健,亦不乏銳意進取之創新,實乃我大漢之幸。」

  他緩步走下龍椅,繞過金碧輝煌的御座,一步步走向四位皇子,每一步都似乎承載著對未來的期許與重託。「改革之路,從無坦途,需有破釜沉舟之勇,亦需持之以恆之韌。朕今日決定,不拘一格降人才,四位皇子將各自領命,分赴四方,實施所提之改革方案。以一年為期,成效顯著者,將有機會更進一步,共謀大漢千秋偉業。」

  此言一出,大殿內頓時沸騰起來,四位皇子的眼中閃過驚喜與決心,他們深知,這不僅是對個人能力的考驗,更是為大漢未來貢獻自己力量的絕佳機會。金茂的這一決策,無疑是在大漢的朝堂上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風暴,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隨後,金茂親自為四位皇子賜下令牌與密詔,每一份都承載著他對大漢未來的深切期望與信任。四位皇子領命後,紛紛跪謝皇恩,誓言將以實際行動回報父皇的信任,為大漢的繁榮與強盛竭盡全力。

  大殿之外,陽光正好,四位皇子帶著各自的使命與夢想,踏上了各自的征途。而大漢的朝堂,也因這一系列的改革與創新,開始悄然發生著變化,一個新的時代,正緩緩拉開序幕。

  最終,三皇子金竇並未參與其中,皇帝金茂見狀並不勉強,反而厚賞金竇,做了新漢第一位沒有封地的王。

  二皇子見狀,不由地意動,發動關係詢問有識之士。

  這一次,周瑜作為金兵的姨丈並未袖手旁觀,給金兵指了條明路:放棄爭儲。

  金兵照做,果然得到皇帝厚賞,下半輩子只要不造反,榮華富貴享不完。

  大皇子金臨如願前往宛城發展。

  金哲沒得選,只能去了長安。

  一場,太子之爭進入最後階段。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