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四兒子外出歷練了十年,金茂心中也有些焦急。

  因為五兒子金傑也快到了歷練的年紀,這個小兒子是金茂看著長大,頗為喜愛。

  要是太子之位仍然懸而未決,恐怕這輩子都要定不下來。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st🍈o9.com

  畢竟,年復一年,周而復始,永遠都沒有一個結果。

  無奈,金茂召集幾位重臣,商量這件事。

  周瑜、戲志才、荀攸、諸葛亮、龐統、魯肅等全都到場。

  「諸位愛卿。」皇帝金茂說道:「朕今日召集爾等,實為一事所困。朕之四子已外出歷練十載,歸期未定,而五子金傑亦將及歷練之齡。朕心憂之,太子之位久懸不決,非社稷之福,亦非朕心中所願。

  朕深知,諸位愛卿皆是國之棟樑,智謀深遠,故欲聽聽諸卿之意。太子之選,關乎國本,需謹慎而為之。朕欲知,諸位對當下局勢有何見解,對太子人選又有何高見?」

  周瑜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太子之選,首重德才兼備。四殿下歷練在外,功績未顯,然其勇武之名,已漸傳於四海。五殿下年幼,雖聰慧過人,然歷練尚淺。臣以為,不妨待四殿下歸來,綜合其十年之功過,再行定奪。」

  戲志才接著言道:「陛下,太子之位,還需考慮儲君與朝臣之關係,以及其能否得百官之心。四殿下久不在朝,人脈未固;五殿下則自幼長於深宮,與朝臣多有接觸。此亦需陛下權衡。」

  荀攸沉吟片刻,道:「臣以為,太子之選,還應著眼於未來。四殿下勇武,或能安邦定國;五殿下智謀,或能治國理政。陛下當以國家長遠之計為重,擇其優者而立。」

  諸葛亮輕搖羽扇,緩緩言道:「陛下,太子之選,亦需考慮民心所向。四殿下若能在歷練中贏得百姓愛戴,五殿下若能以智慧解決民間疾苦,皆可為太子之選。民心所向,即為天意所歸。」

  龐統笑道:「陛下,太子之選,實則乃陛下家事,亦是國事。臣等雖有心建言,然最終決斷仍在陛下。臣等唯願陛下所選,能為國之棟樑,民之福祉。」

  魯肅則道:「陛下,太子之選,關乎國家穩定,臣以為,可設立考驗,讓諸皇子公平競爭,以才德高下論英雄。如此,既可服眾,又可彰顯陛下公正無私。」

  金茂聽罷,微微頷首,心中似有計較。他深知,太子之選,非同小可,需深思熟慮,方能定奪。於是,他緩緩言道:「諸位愛卿所言,皆有其理。朕卻不想再拖下去了。」

  「朕這四子,大皇子盡皆平庸,卻禮賢下士,能放得下身段。」

  「二皇子在邊疆開拓疆土,武功卓越。」


  「三皇子醉心研究,乃國之棟樑。」

  「四皇子機敏,卻用人不當!」

  說到此處,金茂目光銳利,掃視著殿下的群臣,似乎在尋找著某種共鳴或反駁。片刻的沉寂後,他繼續說道:「然則,治國之道,非止一端。大皇子之仁,可安民心;二皇子之勇,可拓疆土;三皇子之智,可興科技;四皇子之敏,若用得其人,亦能成大事。」

  「朕心所憂,非諸子之長短,而是誰能真正擔起這江山之重,引領我新漢走向盛世。朕欲設一試煉,非紙上談兵,亦非單純武藝比拼,而是將諸子置於實際國事之中,觀其應對,察其心性,品其決策。」

  「試煉之地,就選在那新近多災的南郡。南郡水患頻發,民不聊生,正需有為之士前去治理。朕將令諸子各自率領一支隊伍,攜糧帶銀,前往南郡救災,並同時解決當地積弊,以一年為期,觀其成效。」

  「此間,朕會派遣親信密探,隨行監視,確保公平,亦防有人作弊。一年之後,朕將根據諸子在南郡的表現,以及百姓口碑,朝中大臣之評議,綜合考量,再定太子之選。」

  「如此,既可驗諸子之能,又可避外界非議,朕心方安。卿等以為如何?」

  言罷,金茂目光如炬,等待著群臣的反應,心中暗自盤算著這一決策可能帶來的種種後果。

  周瑜大公無私,什麼話都敢說,率先表態道:「陛下此計大妙,既體現了陛下對民生之關切,又巧妙地將太子之選與治國實績掛鉤,實為明智之舉。南郡之行,不僅是對諸位殿下的考驗,更是對我大周未來儲君的一次全面審視。臣以為,此策既能激勵諸子勤勉為政,又能讓百姓真切感受到皇室之恩澤,增強民心向背,實為一石二鳥之策。」

  「再者,陛下派遣親信密探監督,既保證了考核的公正性,又能及時糾正可能發生的偏差,確保救災與改革順利進行,此乃深思熟慮之舉。臣完全贊同陛下之策,並願全力配合,確保南郡之行一切順利。」

  周瑜一番話,既表達了對皇上的忠誠與支持,又展現了他對大局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引得在場群臣紛紛點頭贊同,氣氛一時之間變得熱烈而積極。

  龐統出言附和:「周太尉所言極是,陛下此策高明之處在於,不僅巧妙平衡了朝野內外之力,還以實際行動彰顯了皇家親民之姿,實為治國安邦之上策。更兼密探之設,猶如棋局中之暗子,雖不顯山露水,卻能於關鍵時刻扭轉乾坤,確保政令暢通無阻,改革成效顯著。吾等身為臣子,自當緊隨陛下步伐,兢兢業業,不負所托。南郡之行,不僅是對災情的應對,更是對新政的一次實戰檢驗,吾輩定當同心協力,共克時艱,讓陛下之鴻圖大業在南郡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

  諸葛亮出言反對:「然則,太尉之言雖有其理,亮卻有所保留。陛下之策固然高明,平衡朝野、親民示恩,皆為治國良策。然密探之設,雖有其隱秘靈動之利,亦有其隱患。暗子於棋局可扭乾坤,於朝綱則易生猜忌,長此以往,恐君臣離心,百姓不安。再者,新政推行,重在民心所向,法治公平,若過分依賴密探,而忽視民生之本,恐難持久。


  南郡之行,固然是檢驗新政之良機,但更應以此為契機,深入民間,聆聽百姓之聲,解決其燃眉之急。吾等臣子,當以誠待民,以法治國,而非依賴暗探窺探民情。唯有如此,方能真正贏得民心,穩固朝綱,使陛下之宏圖大業得以真正實現,而非僅僅在南郡一地開花結果,而是遍灑天下,澤被蒼生。」

  戲志才、荀攸紛紛出聲,各有不同意見。

  金茂看向一直不曾說話的魯肅,問道:「子敬可有異議?」

  魯肅沉吟後說道:「陛下,臣傾力於西北,對政事一竅不通啊。」

  「但說無妨。」金茂笑著說道:「今日就當是我們幾個老朋友之間聊聊天。」

  魯肅這說道:「我曾聽聞二皇子在南疆頗有成就,卻只懂治軍而不懂治民,若二皇子也能參與立儲之爭,恐非天下百姓之福。」

  金茂聞言,目光微閃,似乎在權衡魯肅話中的深意。他緩緩道:「子敬所言不無道理,治國之道,軍政並行,缺一不可。然則,人非生而知之者,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方能日益精進。二皇子年輕氣盛,或有不足之處,但亦有其可貴之處,假以時日,未必不能兼通軍政,成為一代明君。」

  荀攸接過話茬,道:「陛下所言極是,二皇子天資聰穎,且心懷壯志,若得良師指點,加之歷練,必成大器。臣以為,立儲之事,當全面考量,不僅要看其當前之能為,更需預見其未來之潛力。」

  戲志才也點頭附和:「不錯,且如今朝野內外,對二皇子多有期待,其在南疆之威望,亦不可小覷。若能正確引導,使其軍政兼修,必能安定四方,造福萬民。」

  金茂頷首,神色凝重而堅定:「朕心已有計較。立儲之事,關乎社稷安危,不容輕率。朕將親自考察諸皇子,不僅要看他們的才能與德行,更要觀其是否心懷蒼生,能否擔起這江山社稷之重責。至於二皇子,朕自會安排適當之歷練,以觀其後續發展。」

  言罷,金茂目光掃過眾人,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此事就此議定,爾等務必盡心輔佐,共謀國是,勿使朕失望。」

  眾人齊聲應諾,心中卻各懷心思,深知這場立儲之爭,才剛剛開始,而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

  退出大殿後,夜色已深,月光如水銀般傾瀉在青石板上,映照著每位大臣或凝重或躊躇的步伐。幾位重臣相視一眼,默契地放慢腳步,聚於一偏僻角落,低聲密談。

  「陛下此番態度明確,意在親力親為,挑選儲君,我等需得更加謹慎行事。」首輔大臣低聲說道,眉頭緊鎖,眼中閃爍著深思熟慮的光芒。

  「不錯,二皇子雖有才情,但陛下所言歷練,無疑是對他的一次重大考驗。其他幾位皇子亦非等閒之輩,定會藉此機會展現各自所長。」兵部尚書補充道,手指輕輕敲打著腰間的玉帶,顯露出內心的焦慮與期待。


  「我等既要忠於陛下,亦需為未來儲君鋪路。或許,我們可以從輔助皇子們處理政務、參與民生項目入手,既考察他們的能力,也暗中引導,使之更符合陛下心中的標準。」戶部尚書提出一個折中之策,試圖在複雜的局勢中尋找平衡點。

  「此言甚合吾意。」眾人紛紛點頭,達成共識。他們知道,這場無聲的較量,不僅是皇子們之間的競爭,更是他們這些臣子智慧與忠誠的試煉。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每一步都需謹慎,每一策都需深思,方能在這波譎雲詭的朝堂中站穩腳跟,助力真正的明君登基,穩固江山。

  於是,一場圍繞著立儲展開的暗流涌動,悄然在朝堂內外蔓延開來,每個人都在為即將到來的風暴做著準備,而真正的王者,或許正潛藏於這場無聲的較量之中,等待著時機,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

  在這微妙的平衡中,一些老臣開始秘密聯絡,他們憑藉多年的政治智慧,試圖從蛛絲馬跡中判斷每位皇子的能力與德行,力求選出一位既能服眾又能引領國家走向繁榮的儲君。他們深知,選擇不僅關乎個人前程,更系國家命運於一線,因此每一步行動都充滿了謹慎與考量。

  與此同時,幾位皇子也各自展開了微妙的布局。有的以仁政為名,廣施恩澤於民,意圖樹立賢德之名;有的則暗中積蓄力量,結交能臣勇士,以備不時之需;還有的則深藏不露,表面上不爭不搶,實則暗中觀察,尋找最佳時機一擊即中。朝堂內外,各種勢力錯綜複雜,交織成一張龐大的關係網,每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改變局勢的關鍵。

  而那些看似置身事外的文人墨客,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這場較量。他們以筆為劍,或著書立說,頌揚理想中的君主之道;或撰寫政論,針砭時弊,引導輿論走向,間接為心儀的皇子造勢。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文化與智慧同樣成為了重要的武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堂的氛圍愈發緊張,每個人都在等待那個決定性的瞬間,那個能夠讓一切塵埃落定,新君登基,國家迎來新氣象的時刻。而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每個人都在不斷地調整策略,修正方向,因為他們明白,真正的較量,往往不在台前,而在幕後,在於誰能更準確地把握時機,更深刻地理解人心,更巧妙地運用手中的資源,最終在這場無聲的較量中,成為那個引領國家走向輝煌的真正王者。

  在這場智慧與策略的博弈里,文化與藝術的薰陶成為了不可忽視的力量源泉。文人墨客們雖未披甲執戈,卻以筆為劍,以詩為盾,他們通過文字描繪理想國的藍圖,用詩詞歌賦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與對未來的憧憬。這些作品如同暗夜中的明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凝聚了人心,使得國家在動盪中仍能保有一份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