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金臨知曉問題出在哪裡,便開始積極尋求突破。
首先他找到軍機大臣龐統,希望得到幫助。
然而,龐統多聰明的一個人,完全不像參與道立儲的爭鬥中,婉言道:「大皇子,儲君之位事關國本,需謹慎再謹慎。老夫身為軍機大臣,職責在於輔佐皇上,處理朝政,對於立儲這等大事,自有皇上與朝中重臣共同商議決定。你若有心為國效力,不如將精力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為朝廷多做貢獻上,這樣一來,無論未來局勢如何變化,你都能立於不敗之地。」
金臨不死心,道:「龐大人言之有理,但本皇子身為長子,對儲君之位亦有所期盼,並非全然為個人私慾。若我能更進一步,為父皇分憂,為百姓謀福,豈不更是大善?龐大人智謀深遠,若您能稍加指點,讓我明了如何在朝中樹立威望,增進德行,我必銘記大恩,日後若有所成,定不負所望。」
龐統連連擺手道:「大皇子放過我吧。」
金臨無奈,道:「還請您指點迷津。」
st🍓o9.com提供最快更新
龐統說道:「大皇子只需向陛下求取一道旨意,我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這…」金臨滿臉為難,他要是能做到就不用跑來求龐統幫忙了。
沒辦法,兩人就此別過。
次日。
金臨找到太尉周瑜,希望能從這位同樣智勇雙全的朝中重臣那裡得到一些啟示。周瑜見金臨來訪,心中已大致猜到了幾分來意,卻依舊溫文爾雅地請他入坐,並命人奉上香茗。
「大皇子今日到訪,必有要事相商。若我所料不差,應是關乎如何在朝中穩固地位,提升聲望之事吧?」周瑜開門見山地問道。
金臨聞言,心中不禁暗贊周瑜的敏銳,連忙點頭稱是,並將自己近日來的困惑與龐統的建議一一告知。周瑜聽後,微微一笑,目光深邃。
「龐士元之計,雖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意。求取陛下旨意,非為直接助力,而是以此為契機,展現大皇子您的謙遜與智慧。然而,此路雖正,卻非唯一。」周瑜緩緩說道。
金臨聞言,精神一振,連忙追問:「那依太尉之見,還有何良策?」
周瑜輕抿一口茶,繼續說道:「大皇子需明白,威望與德行,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恆,以德服人。首先,可著手於民生,挑選一兩件利國利民之事,親自督辦,務必做到公正無私,讓百姓受益,自然能贏得民心。其次,朝中同僚,無論職位高低,皆應以禮相待,廣結善緣,展現您的胸襟與氣度。再者,勤學不輟,提升自我,無論是治國方略還是詩詞歌賦,皆需有所涉獵,方能在朝會上言之有物,令人信服。」
金臨聽得如痴如醉,不住點頭,心中暗自思量如何將周瑜的建議付諸實踐。待周瑜言罷,金臨起身,深深一揖,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太尉一番話,勝讀十年書。金臨定當銘記於心,勤勉踐行,不負太尉厚望。」
周瑜含笑回禮,目送金臨離去,心中鬆了口氣。
其實,他所說全是套話,爛大街了都,金臨能夠聽進去實屬罕見。
周瑜轉身回到書房,案頭的燭光搖曳,映照著他深邃的眼眸。他深知,真正的智慧不僅僅在於言辭的華麗,更在於行動的果敢與堅持。於是,他提筆疾書,開始起草一份詳盡的計劃書,旨在幫助金臨在實際政務中逐步落實那些「套話」背後的深刻內涵。
這份計劃書涵蓋了從民生改善到軍事布防,從外交策略到內政改革等多個方面,每一步都力求具體可行,既不失高遠理想,又緊貼現實土壤。周瑜明白,要讓金臨真正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領導者,僅憑口頭教誨遠遠不夠,必須輔以實踐指導和適時的扶持。
與此同時,周瑜也開始暗中物色幾位忠誠且有能力的幕僚,打算將他們推薦給金臨,作為其在政治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他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一個團隊的力量才能推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數日之後,當金臨再次登門求教時,周瑜將這份沉甸甸的計劃書以及精心挑選的幕僚名單交到了他的手中。金臨接過,翻閱之下,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光芒,那是對未來的憧憬,也是對自我成長的渴望。
「太尉,此恩此情,金臨永生難忘。請允許我按照這份計劃,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現我們的理想。」金臨的聲音堅定而有力,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的身影。
周瑜欣慰地點了點頭,他知道,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但只要金臨能夠保持這份初心與決心,未來的路,無論多麼崎嶇,都將被他一一征服。而自己,作為引路人,也將繼續默默守護,直到看到那片由他親手點燃的希望之火,照亮整個國家的天空。
這件事很快被皇帝金茂知曉,周瑜被詔進宮中詢問。
「太尉可是要戰隊大皇子?」金茂作為皇帝十分反感大臣們提前站隊,只是沒想到第一個人竟然會是周瑜。周瑜微微躬身,目光誠摯而堅定:「陛下,微臣心中唯有國家社稷,無個人黨派之私。金臨皇子天資聰穎,勤勉好學,確有擔當大任之潛力,但微臣所做一切,皆是為了我新漢的繁榮穩定。若他日哪位皇子能展現出更有利於國家發展的才能與德行,微臣亦將不遺餘力地支持。」
金茂聞言,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讚許。他深知周瑜為人正直,才華橫溢,對國家的忠誠更是無可挑剔。這番回答,既表明了周瑜的立場,又巧妙地避開了直接站隊的敏感問題,顯示出了超凡的政治智慧。
「太尉此言,朕心甚慰。國家正值多事之秋,朕需要的正是你這樣的忠臣良將。至於金臨,朕會多加留意,看他是否真的如你所說,能成為我新漢未來的棟樑之才。」金茂語氣溫和,卻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嚴。
周瑜退出宮殿時,夜色已深,月光如水,灑滿了回府的青石板路。他心中暗自思量,今日之舉,雖可能引起朝堂上的波瀾,但只要是為了國家的長遠利益,個人榮辱又算得了什麼?他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他與金臨所走的這條路,終將引領新漢走向更加輝煌的明天。
與此同時,金臨也在自己的府邸中,對著案頭的兵法書籍沉思。他深知,父親與周瑜對他的期望,以及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責任。他暗下決心,不僅要武藝超群,更要精通治國之道,只有這樣,才能不負眾望,成為那個能夠引領國家走向強盛的人。
在這條漫長而充滿挑戰的道路上,周瑜與金臨,一老一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向著共同的目標邁進,他們的身影,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
金臨開始更加注重實踐,他頻繁地微服私訪,深入民間,傾聽百姓的聲音,了解他們的疾苦與需求。他意識到,真正的治國之道不僅僅在於書本上的知識,更在於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改善人民的生活。於是,他著手推動一系列改革,從減輕賦稅、興修水利到鼓勵農耕、發展教育,每一項政策都旨在增強國力,同時也不忘提升民眾的幸福感。
而周瑜,作為老一輩的智者,雖身處軍營,心繫國家,卻也不忘提攜後輩。他時常邀請金臨參與軍事討論,不僅傳授兵法策略,更重要的是教導他如何以仁德之心統御軍隊,以智慧之眼洞察時局。周瑜深知,真正的領導者,不僅要能夠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更要能夠以德服人,贏得人心。
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臨在周瑜的悉心栽培下,逐漸成長為一位文武雙全、深謀遠慮的領袖。他的名聲開始在民間傳開,人們紛紛讚譽他是新漢未來的希望。而金臨本人,卻始終保持著謙遜與自省,他知道,真正的輝煌不是個人的榮耀,而是整個國家的繁榮與人民的幸福。
就這樣,周瑜與金臨,一前一後,一文一武,共同書寫著新漢的輝煌篇章。他們的努力,如同涓涓細流,最終匯聚成推動國家前進的磅礴力量,引領著新漢走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
…
金臨遵循周瑜的計劃,做了很多事,但效果不盡人意。
面對挑戰與挫折,金臨沒有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內心的信念。他深知,變革之路從不會一帆風順,每一步前行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與犧牲。於是,金臨開始深入民間,親自傾聽百姓的聲音,了解他們的疾苦與期望。他意識到,僅僅依靠政策和軍事手段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贏得民心,讓每一個新漢人都能感受到國家的關懷與溫暖。
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金臨推行了一系列親民政策,從減輕賦稅、改善民生,到興辦教育、鼓勵農耕,每一項措施都精準地擊中了國家發展的要害。他不僅加強了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還積極引進先進技術,促進國內產業的升級與轉型。漸漸地,新漢的國力日益強盛,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金臨也沒有忘記培養新一代的領導者。他深知,一個國家的未來在於年輕人的成長與擔當。因此,他設立了多個學府,選拔並培養了大量有識之士,為他們提供學習與實踐的機會,希望他們能夠成為未來國家的棟樑之才。
在金臨的不懈努力下,新漢逐漸從一個內憂外患的國家,轉變為一個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的大國。而金臨本人,也因其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成為了新漢歷史上不可磨滅的傳奇人物。他的故事,如同璀璨星辰,永遠照亮著新漢人前行的道路。
然而,金臨終究不是皇帝,他的一系列行為受到皇帝金茂的斥責:「金臨,你可知罪?」
面對金茂突如其來的斥責,金臨心中雖感意外,卻依舊保持著沉穩的姿態,他緩緩跪拜道:「臣,一心為國,不知何罪之有,懇請陛下明示。」
金茂目光如炬,語氣中帶著幾分怒意:「你擅自選拔人才,繞過朝廷體制,更甚者,你培養之人漸漸在民間樹立了威望,威脅到了皇權的穩固,這難道不是大罪?」
金臨聞言,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悲涼,他深知自己雖一心為國,卻也觸動了皇室最為敏感的神經。但他仍堅定地說道:「陛下,臣所做一切,皆是為了新漢的未來。人才乃治國之本,若無賢能之士輔佐,國家何以強盛?臣願以項上人頭擔保,所選拔之人皆心懷忠義,絕無二心。」
金茂聽後,沉默片刻,似乎在權衡著金臨的話。朝堂之上,氣氛凝重得令人窒息。最終,金茂緩緩開口:「金臨,你的忠心朕是知曉的,但此事影響甚廣,不可不罰。朕罰你閉門思過三月,不得參與朝政,望你能從中反省。」
金臨雖心有不甘,但也明白此刻的退讓是為了更長遠的計劃,於是叩首謝恩:「臣領旨,定當深刻反省。」
隨著金臨的退下,朝堂再次恢復了平靜,但每個人心中都明白,這場關於權力與理想的較量,遠未結束。而金臨的故事,也在民間悄然流傳,成為了一段關於忠誠與犧牲的佳話。
在金臨閉門思過的日子裡,朝中局勢暗流涌動,各方勢力蠢蠢欲動,試圖在這短暫的權力真空期尋找新的平衡點。皇帝金茂表面上看似平靜,實則暗中觀察著每一位大臣的動向,心中早已有了計較。
與此同時,金臨並未真正與外界隔絕,他通過心腹密探,時刻關注著朝中的風吹草動,以及民間對自己命運的種種議論。這段日子,對他而言,既是懲罰,也是磨礪,讓他有了更多時間去思考如何在未來的政治舞台上,以更加成熟和穩健的姿態重新登場。
在民間,金臨的故事被賦予了更多傳奇色彩,人們紛紛猜測他閉門思過的真正意圖,有人認為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也有人認為這是他對皇權無聲的抗議,以退為進。這些猜測與傳說,無形中為金臨增添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讓他在百姓心中成為了不畏強權、堅守信念的英雄。(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