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大皇子類父!
第372章 大皇子類父!
洛陽南宮。
整個皇宮經過簡單修繕,雖不復光武時期景象,卻足夠氣派。
出道以來,金茂霸道自居,跟靈帝時期完全不同,皇宮附近比皇城還要高的建築通通拆除。
如果將來有大發展,那金茂也會模仿後世京城,規劃一二三環,皇城附近至少二環,仍然不能建造高度超過皇宮的建築。
想獲取本書最新更新,請訪問𝚜𝚝𝚘𝟿.𝚌𝚘𝚖
此外,隨著軍機處越發成熟,中央集權也越發明顯,整個天下全都金茂一個人說了算。
這樣一來,金茂反倒變得束手束腳起來,很多事情不敢放開手腳大幹。
勞民傷財事小,傷人性命事大。
今時不同往日,全天下都百姓很少有舊時代的殘餘,大多數人以新時代自居,就連剛剛退位的劉協也在積極應和金茂所頒布的一條條新政。
炎漢元年(209),九月。
南陽王劉協在朝堂上舉薦大皇子金臨。
「陛下,大皇子及冠在即,再放其在烏傷縣歷練頗為不妥,臣提議調任大皇子加入大西北開發當中。」
這是劉協跟陸遜商量好的策略,雖說大東北也有龐大的發展計劃,但那邊的潛力一眼看到頭,遼東再往東就是大海,往北則是荒漠,建造城池不為別的,只為開疆拓土以及防備遊牧民族崛起。
大西北則不同,這裡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雖說東漢時期並未斷絕絲綢之路,但這麼多年動亂,能恢復幾分到從前,很難說。
且劉協最近跟金茂走動頻繁,非常清楚當今皇帝對大西北的重視。
雖說不清楚皇帝重視的原因,但以劉協的聰穎很快就意識到,這是個機會,讓金臨去這邊鍍金再好不過。
萬一金臨一朝頓悟,鍍了個真的金身,大賺!
「吾兒金臨何在?」
金茂端坐大殿之上,並不反對劉協的提議,只要兒子有能耐,敢闖敢拼,他作為父親,必定大開方便之門。
新晉大黃門陸遜出列道:「稟陛下,大皇子在南陽王府留宿,不日將出發烏傷縣赴任。」
這倒不是陸遜背刺劉協、金臨的兄弟情,而是他知道金茂最討厭有事隱瞞,別說他這個義子,就算是金臨這個親兒子也不會好過。
果然,金茂聽到此話,並沒有露出絲毫不滿,而是點頭道:「宣大皇子金臨覲見。」
「喏!」陸遜當即領命離去。
半個時辰後,金臨跟隨陸遜氣喘吁吁來到崇德殿外,一路上沒少奔跑。
陸遜示意金臨在門外等候,他則邁步入殿,朝上行禮道:「陛下,大皇子到了。」
這個時候,朝堂已經議論完今天的事情,金茂正準備退朝,「宣他進來。」
「喏。」
不一會兒,金臨低著頭,快步來到殿中,走到皇座之下,跪地叩首:「兒臣拜見父皇。」
這並不是金茂喜歡跪拜禮,而是金臨自作主張,學那儒家在崇德殿中盡孝。
對此,金茂十分不喜:「你不該浪費時間在這些繁文縟節上,也不該在儒家這一棵樹上吊死,當博採眾長,今後方為人君。」
金臨渾身顫抖,幸好上次有劉協跟陸遜一起給他矯正過觀念,今日才不至於出醜。
「兒臣謹記父皇教誨!」
「然!」金臨抬起頭反對道:「縱使今後兒臣要集百家之所長,也不應放棄儒家之精華!」
「兒臣以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不可為明君!」
想像當中,金茂要發怒的場面沒有發生。
「哦?」金茂十分感興趣地問道:「那你說說,何為明君?」
金臨思索片刻,才說道:「明君當具備仁德之心,以民為本,視百姓如子,體恤民間疾苦,興利除弊,使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明君應廣開才路,不拘一格,納諫如流,虛心聽取各方意見,集思廣益,共謀國是。同時,明君還需有遠見卓識,能洞察時局,把握歷史發展趨勢,制定符合國情的戰略方針。在治理國家時,應秉持公正無私,賞罰分明,讓忠誠與才能得以彰顯,奸佞與無能無處遁形。
「此外,明君還應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儒學精髓,但亦不排斥其他學說之優點,融合百家,促進思想繁榮。通過教育,培養國民的道德情操與智慧才能,使國家擁有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源泉。兒臣認為,真正的明君,是能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中,堅守正道,引領國家走向光明未來的領袖。」
金臨一番話,說得慷慨激昂,眼神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與決心。金茂聽後,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輕輕點頭,眼中滿是讚賞。
「吾兒能有此見地,朕心甚慰。」
「不過。」金茂話鋒一轉道:「嘴上說說誰都會,要想成為明君須有實踐力,而不只是空談!」
「父皇所言極是,兒臣深知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兒臣願從即日起,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將所學之道德與智慧真正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之中。同時,兒臣也將廣開才路,不拘一格,吸納天下英才,共謀國家發展大計,讓每一個有識之士都能在國家建設中發揮其所長。」
「兒臣還計劃推動教育改革,不僅僅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加強品德教育和創新思維的培養,讓未來的國民不僅具備紮實的學識基礎,更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勇於探索的精神。通過這些舉措,兒臣相信能夠為國家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棟樑之才,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外,兒臣也將積極學習歷代明君的治國之道,汲取他們的智慧與經驗,同時結合當前國家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斷創新,力求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為我國的繁榮穩定開闢出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
金臨的言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和責任感,他的眼中再次閃爍著光芒,那是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對國家未來的無限憧憬。
金茂望著自己的兒子,撇嘴道:「你倒是好高騖遠,一個小小的烏傷縣都管不好,還想管理國家?」
「朕在你這麼大的時候,整個會計郡都是真朕的說了算。」
金臨羞愧地低下頭,但隨即又抬起頭,眼中閃爍著更加堅定的光芒。「父親教訓得是,兒臣的確需要腳踏實地,從基礎做起。但兒臣心中的願景,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對當前局勢的深刻理解和對國家未來的深思熟慮。烏傷雖小,卻也是國家肌體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能在這裡探索出有效的治理之道,積累經驗,何嘗不是為將來更廣闊的天地打下堅實基礎?」
「兒臣明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推動國家前行的關鍵。我計劃首先深入了解烏傷縣的民生、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情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發展策略。同時,注重培養人才,激發民眾的創新活力,讓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推動地方發展的力量。」
「再者,兒臣將致力於構建開放合作的格局,不僅要在縣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更要積極尋求與周邊地區的合作機會,共同應對挑戰,共享發展機遇。在國際層面,雖然兒臣目前尚未直接涉足,但兒臣會密切關注國際動態,學習借鑑他國成功經驗,同時堅持走符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不盲目跟風,不隨波逐流。」
「父皇,兒臣知道,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正如您所說,會計郡曾是您的起點,如今烏傷縣便是我的起點。兒臣定將不負所望,以實際行動證明,即便是在最小的舞台上,也能演繹出精彩的篇章,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金茂聞言,臉上露出了不以為然的表情,道:「行了,烏傷縣你就別去了,南陽王為你謀了份好差事,希望你別辜負了他的好意。」
金臨看向上首的劉協,還來不及說什麼,就聽到父皇開始傳詔。
「大皇子金臨,自今日起,朕命你為建設局發展部輜重運輸隊長。」
金茂看著自家兒子道:「諸葛孔明有大才,若你能學到他五成的能耐,太子之位非你莫屬。」
此話一出,金臨心中五味雜陳,既有對未來的憧憬,也有對未知挑戰的忐忑。他深知父皇的期望厚重如山,而諸葛孔明,那位傳說中智計無雙的謀士,更是他心中的高山仰止。金臨深吸一口氣,跪拜在地,聲音堅定而有力:「兒臣領旨,定當不負父皇厚望,竭盡所能,學習諸葛先生之智,不僅為輜重運輸隊盡職盡責,更要在國家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願以我之微光,照亮國家繁榮之路。」
金茂滿意地點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他深知,金臨雖非他最為偏愛的兒子,但其沉穩與堅韌,以及那份不甘人後的志氣,讓他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吾兒,你既有此志,朕便放心將此事交予你手。記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你沒有因運輸隊長職卑責重而氣餒,朕心甚慰。」
「退朝!」
…
崇德殿外,退朝的各位大臣路過金臨時,全都以各種方式打招呼,來表示他們的敬重。
運輸隊長可是個苦差事,雨打風吹不說,還得隨機應變,可以說,這是個幹活多功勞少還容易背鍋的苦差事。
不久,整個洛陽都在傳一句話。
【大皇子類父!】
北宮,尚未弱冠的諸位皇子、嬪妃全都住在這裡。
四皇子住所,此時屋內氣氛頗為凝重。
謝瑩、馮露相對而坐,前者滿臉愁容,後者不知是該發愁還是該有別的情緒。
「姐姐,哲兒最大優勢沒了,你可得想想辦法。」
謝瑩心中一萬匹草泥馬奔騰,本以為投資了一隻潛力股,沒想到劉協半路殺出,幫大皇子迅速站穩腳跟,就連金哲最大的優勢都給搶了過去。
但,馮露能怎麼說,她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清楚以後該怎麼做,原本母子二人就沒想過要爭奪皇位。
因此,謝瑩這番話其實的說給金哲聽,她也知道母子二人中金哲才是有主見的那個人,這種方式詢問只是給馮露一個面子罷了。
「姨娘多慮了。」金哲一開口就直指要害:「我聽說皇兄是因為要去大西北做最苦的差事,才得到群臣的稱讚,這件事沒什麼好驚慌的,等我弱冠,我隨時能得到這樣的稱讚。」
完全沒有技術含量!
金哲的回答,既展現了他的自信與從容,又不失對兄長的尊重,讓謝瑩心中暗暗點頭。她深知,這位少年雖年輕,卻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與智慧。於是,她話鋒一轉,語氣中帶上了幾分認真與期待:「哲兒,你可知,這稱讚背後不僅僅是辛勞與付出,更是責任與擔當。你皇兄的選擇,是他對這片江山的深情厚誼,是他身為儲君,願為萬民先行的決心。而你,若真有心繼承大統,需要的不僅僅是才學與武藝,更要有那份心懷天下的胸襟與氣度。」
金哲聞言,目光微凝,似是在沉思。片刻後,他緩緩抬頭,眼中閃爍著前所未有的堅定:「姨娘所言極是,金哲受教了。我雖無意與皇兄相爭,但若真有那一日,我必以皇兄為榜樣,不負所望,為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撐起一片安寧的天空。」
謝瑩見狀,心中甚是欣慰。她輕輕拍了拍金哲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好孩子,記住你今天的話。未來的路還很長,無論你選擇何種道路,都要保持這份純真與善良,用智慧和勇氣去守護你所珍視的一切。」
另一邊,二皇子、三皇子就沒那麼淡定了。
二人背後並沒有特別的支持力量,周瑜並不想參與進來,也就不會給大喬母子出謀劃策。
蔡文姬母子倒是有許多儒生支持,但權謀的事情,這些學子又懂什麼,再加上蔡邕也並不是政治傑出的人,完全沒法給蔡文姬母子提供有效幫助。
此外,蔡文姬或許在文學上造詣頗高,但政治上就是個小白,哪懂得裡面的彎彎繞,也就使得兩位皇子心神不寧,甚至有早點出道的念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