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神話(公子)
瑞德宮,曼音殿中。
琴音如同春日裡細雨紛飛,緩緩地灑滿了整個殿堂。那悠揚的旋律在空氣中流轉,宛如一股訴說不盡的憂愁,悄悄地瀰漫開來。
玉漱坐在琴案前,十指輕輕地撥動著琴弦,眼神中透露著一抹淡淡的憂傷。身影在淡淡的月光下,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一旁的小月靜靜地站在一旁,目光凝視著玉娘的每一個動作。看著玉漱那如水般清徹的眼眸,那縷憂愁如同一條無形的紅線,緊緊地牽引著小月的心。
隨著琴音的流轉,小月的心情也變得憂鬱起來。她能感受到玉漱娘娘那內心深處的痛苦,那種無法言說的苦楚讓她感到心痛。
琴音漸漸地停歇,玉漱娘娘輕輕地放下了手中的琴弦,轉過頭看向小月,悠悠地嘆了口氣:「不是讓你早點休息嗎?怎麼還不回去?」
小月輕聲道:「娘娘都沒休息,小月怎麼能去休息呢。」
玉漱娘娘坐在描著精細花鳥的梨花木椅上,手指無意識地撥弄著衣襟上的一粒玉扣,眼神深處藏著深深的憂慮。
閱讀更多內容,盡在sto9.co🍀m
「娘娘,我知道你心裡苦,這份苦楚,小月都看在眼裡,疼在心上。」
小月抽泣著,聲音微微顫抖,抬手輕輕捧著玉漱娘娘的手。
玉漱的眼眶裡積滿了淚水,她用力咬著下唇,試圖抑制住自己的情緒,但最終,兩行清淚還是順著臉頰滑落,如同清晨的露珠,靜靜地滴落在她淡雅的宮裝上。
小月擦了擦娛玉漱臉頰上的淚水:「娘娘,你看看易大人,他如今還在監牢里,這樣下去,他的身體會垮掉的。我看…你還是去求一下陛下吧?」
玉漱搖了搖頭,眼神中閃爍著悲傷和痛苦交織的光芒:「小月,我們不能這樣做
手機現在在趙高手裡,手機中存有小川和我的……若是這件事被陛下知曉,小川將會沒有活路。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把那手機從趙高手裡拿回來,要不然……」
說起趙高,小月心頭又泛起一絲酸楚,以前疼愛自己的那個老哥現在跟換了個人一樣,連房間都不讓她進去,想拿回手機,一點機會都沒有。
這是小月想多了,易華偉早就將手機放進空間裡去了,就算她挖地三尺也找不出來。
念頭一轉,小月開口道:「娘娘,我看,還是找蒙恬將軍幫幫忙吧?看看他有沒有辦法,我聽說蒙恬將軍馬上就要去監工,這一去,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思索片刻,玉漱點點頭:「好…蒙恬將軍一向視小川為親弟弟,我想,他應該會幫忙的!」
…………
興樂宮。
興樂宮宮城的周長達到了二十里,宮牆四面各設有一座宮門,它們分別是東門、西門、南門和北門。其中,東門和西門是主要通道,是皇族和官員們進出興樂宮的主要入口。
在東門和西門的外面,分別有闕樓,被稱為東闕和西闕。闕樓高聳入雲,氣勢磅礴。
南宮門與覆盎門南北相對,它們是興樂宮的另外兩個重要入口。
南宮門位於宮城的南端,而覆盎門則位於宮城的北端。這兩個門起到了連接興樂宮與外界的作用。東面和南面緊鄰著城牆,城牆高聳,堅不可摧。
殿內,百官恭立兩側,嬴政端坐於龍椅之上……易華偉依舊站在旁邊。
「官府受錢者,千錢一谷,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錢善不善,雜實之。出錢,獻封丞、令,乃發用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
公子胡亥站在中間,負手而立,身著朱玄深衣,顏色鮮艷奪目,卻又不過分張揚,反而顯得沉穩大氣。深衣上繡著精美的花紋,細膩而又精緻,頭髮被一絲不苟地束起,頭戴遠遊冠,看著儀表堂堂的模樣。
背誦完後,胡亥笑呵呵地朝御座上的秦始皇拱手道:
「……官府收入銀幣,以一千錢裝為一備,用其令、丞的印封緘。錢數不滿一千的,也應封絨。錢質好的和不好的,應裝在一起。出錢時,要把印封呈獻令,承驗視,然後啟封使用。百姓在交易時使用錢幣,質量好壞一起通用,不准選擇。
布長八尺,幅寬二尺五寸。布的質量不好,長寬不合標準的,不得流通。十一錢折合一布。如出入錢來折合黃金或布,應按法律規定。
市肆中的商買和官家府庫的吏,都不准對錢和布兩種貨幣有所選擇,而列伍長不告發,吏檢查不亞,都有罪。
父皇所頒布的《金布律》不僅可以通過對財政收支的管理,緩解國庫緊張,還可以增加貨幣流通,減少區域間隔,規範市場管理,提高經濟活躍度……」
聽罷,嬴政捋著鬍鬚滿意地笑道:
「背得不錯,說得很好。經濟活躍度?不錯,這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
易華偉朝嬴政躬身道:「公子聰慧,只看過幾遍便熟記於心。稍加提醒,便會舉一反三。」
「好!」
嬴政看向易華偉:「趙高,你教得不錯!」
「臣不敢居功。」
易華偉躬身道:「臣只是奉命行事,是公子天資敏銳。」
前段時間,嬴政看見易華偉正在寫字,字跡工整如銀勾鐵畫,大悅之下又考校了易華偉律令,於是,他得了個新差事:做胡亥的老師!
在秦朝,書法、律令、斷獄不僅是一門技藝,更是一種對國家治理深刻理解的體現。
秦朝,一個以法治為國家根本的王朝,對公子的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公子們自幼就要接受嚴格的教育,這些教育不僅僅局限於文學修養,更包括對法律深入的理解和實踐。因為在秦朝的歷代君王看來,「法」是維護帝國統治不可或缺的工具。他們深知,只有當每一位公子都能夠深刻理解並掌握法律,才能夠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秦朝之所以能夠連續出現六代賢君,這不僅僅是因為運氣好,更是一個必然的結果。賢君的出現,是因為秦朝有一套系統的教育體系,這套體系培養了公子們對法律的尊重和對國家治理的深刻理解。即便是對商鞅變法深惡痛絕的秦惠文王,雖然能夠誅殺商鞅,卻無法廢除他留下的法律。這說明,秦朝的法律已經深深植根於國家的治理之中,成為帝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意外。在淳于越的教導下,扶蘇這個異類出現了。
「山有扶蘇,香草佳木。」
秦始皇能給自己的長子取一個如此文雅的名字,由此可見,秦始皇對這個長子是寄予厚望的,他希望扶蘇能成為一個品行仁厚的治世賢君。
嬴扶蘇確實也不負秦始皇的厚望。
扶蘇俊雅挺拔,溫潤如玉,淡然高華,謙遜有禮,算得上一位謙謙君子,成長於政風良好的秦國宮廷,又接受了良好的學識教育和治國培養,連趙高(原歷史的)也讚嘆扶蘇:「剛毅而勇武,信人而奮士」。
作為長子,雖未明說,但秦始皇卻一直將扶蘇當成大秦的皇位繼承人來培養,是事實上的大秦儲君。
大秦以戰止戰,一統天下。為了鞏固統治,彌合六國,始皇帝修馳道、修長城,拓南越、開北邊,百姓們付出了終結分裂、走向統一、實現富強必須要承擔的一個歷史痛苦期。
其實始皇帝早有調整政策的準備,當秦朝上下都在學法入仕、以吏為師的時候,秦始皇偏偏給扶蘇找了個儒學大師淳于越,當他的老師。
秦始皇雖然尊崇法家,但對待諸子百家的總體態度是開明的,他吸收六國的諸子學生參加政府,設置博士官,讓他們參議朝政。
淳于越,就是秦國博士集團的首領人物。在淳于越的輔導下,扶蘇深受儒家思想薰陶,鑽研儒家典籍,重視「以德化民」,倡導「順民之情而與之休息」、「約法省刑」、「輕徭薄賦」的治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當時秦國急需休養生息的現狀,這種仁治理念也為扶蘇贏得了賢名,使其在民間頗具好評。
秦始皇這一舉動,其實已經明白無誤的彰明,在他身後,秦帝國的國策會逐步改變,與民休息等仁政善舉將會實現,大秦帝國將在修正航向後繼續穩步前行。
秦始皇做事堅決果斷,冷酷無情,而太子扶蘇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對父皇焚書坑儒的行為非常擔憂,多次向秦始皇諫言。
而以法家治國的秦始皇萬萬沒想到第一個反對自己的人竟然是自己如此看重的太子,他覺得太子扶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而且性格太仁慈,這將來不會是一個治國的好君王,於是把扶蘇發配到了北方,讓他跟蒙恬一起去守衛邊疆去了。
實際上,秦始皇此舉也有精心保護扶蘇之意。讓扶蘇戍守邊關,監軍蒙恬,顯然是歷練多過處罰,始皇帝其實希望扶蘇通過戍守邊關,在軍中磨鍊性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在不失仁義的基礎上,練就剛毅果敢的性格。
更重要的是蒙恬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將軍,掌握的是大秦最精銳的軍隊,此舉實際上有託孤扶蘇於蒙恬之意。把扶蘇交給蒙恬,實際上是為大秦後繼之君找了最大的實力靠山。
但扶蘇這事,終究還是使得秦始皇意識到,必須加強對公子們的律令教育,以確保國家的未來不會因為缺乏對法律的理解而陷入混亂。
在這個背景下,易華偉的優勢就顯得格外突出。他不僅擅長書法、律令、斷獄這些基本技能,更有一套獨特的方法,能夠讓喜好玩樂的胡亥也能心悅誠服地投入到律令的學習中。
因此,嬴政看易華偉倒是越來越順眼了。
「哈哈哈~」
秦始皇撫了撫鬍鬚,環顧群臣,看著李斯聊起了今日的正題:
「古人二十而冠,秦制,公子二十一方冠,帶劍。但朕思及黔首十七傅籍,故公子冠禮,亦與黔首同,以示律令之下,公子與庶民皆須尊之!」
在這裡就得提一下分封制了。
王綰曾向秦始皇提出對皇子們進行分封,在他看來,周能存在千年,分封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這能讓各諸侯國相互牽制,使國家能有一個穩定的環境。
秦始皇也覺得王綰的建議有一定的道理,於是就召集群臣一起商量分封的事,但李斯覺得分封很不妥。
他的理由是,剛開始被分封時,這些諸侯王們之間確實很和睦,可是時間一長,他們就開始不滿於現狀,甚至到了後來開始相互殘殺。雖然說分封制讓周王朝存在了很多年,但最後周王朝也是敗在了這種制度上。秦始皇既然已經稱自己是始皇帝了,那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讓自己打下的基業有千秋萬代的發展,自然不能像周王朝一樣滅亡。最後秦始皇沒有採納王綰的建議,於是造成了秦始皇的兒子們沒有被分封為王。
秦始皇認為一個國家只有一個王,就算他已經改為始皇帝了,可他還是帝王。如果再把他的兒子們都封為王,那麼一個國家中王也就太多了。而且封王太多勢必會造成他的兒子們不團結,為了爭奪權力,很可能會發生兄弟間手足相殘的事情,而這是秦始皇不想要看到的。
而且這些王爺如果都想壯大自己的地盤,那很可能才剛剛統一的國家,又會分裂成之前很多個諸侯國的局面,自己就等於白忙活了一場。這麼王爺都是自己的孩子,諸侯爭霸必然要打打殺殺,這麼多兒子,無論誰輸了他都會心疼。乾脆不給他們封王,這樣他們就不會想著擴大自己的封地而互相殘殺。
秦始皇已經廢除了分封制,如果再給兒子們封王,那豈不是打自己的臉?經過這麼多年,好不容易完成了國家統一,他也看到了分封制帶來的弊端。這個時候為了讓王朝更加穩固,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分封制廢掉,採用新的制度。於是秦始皇採用了郡縣制,這不僅能改變之前分封制的弊端,還能把權力都集中到自己手中。
掌握了大權以後,說話也就有分量了,無論是那些大臣還是兒子們,都會乖乖聽話。雖然他這麼做是想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牢固,但是這種制度確實比之前的分封制更加先進。才剛廢除分封制,如果這個時候又給兒子們封王,那麼那些大臣們肯定會覺得秦始皇說一套做一套,這種打臉的事情他肯定不會做。
但這也造成了那些儒生抨擊他的理由:「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
按照秦律,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雖然作為皇帝的直系宗室,依舊擁有崇高地位和享受,可一旦皇帝駕崩,這些舊日公子,往往會迅速失去富貴。
在法律上,公子們只要沒有功勞,便依然是「庶民」,不能得到爵位,也不能擔任對應的官職,比如執掌軍隊等。
所以諸公子及冠後,總會想方設法,找點事情做,至少也要有被皇帝提升爵位的理由,這樣才能避免富貴迅速消失。
這也是秦始皇想將及冠的年齡提前的原因。早點讓兒子們行成年禮,早點給他們找點事做,方便給他們爵位。畢竟,再怎麼說,都是自己兒子,總不能真讓他們當庶民。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