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影視諸天從流金開始> 第596章 神話 (送功 下)

第596章 神話 (送功 下)

  秦朝是一個法律十分嚴苛的朝代,秦始皇強硬的手段也產生了暴政斂財的後果。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繼續開疆擴土,這也使得當時戰亂不斷,而徭役和兵役也成為戰爭能夠繼續進行的重要來源。

  但秦朝繁重的賦稅制度也成為當時人民難以忍受,加速秦朝覆滅的罪魁禍首。在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秦朝的徭役制度了。

  《通典》記載:「秦則不然,含地而稅人,故地數未盈,其稅必備,是以貧者避」。

  在秦朝還未統一之時,嬴政明確劃分了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國有制,並在此基礎上展開賦稅的徵收。秦代的賦稅方式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田租、口賦和徭役。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sto9.𝘤𝘰𝘮

  由於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制,因此向地主徵收賦稅也成為秦稅收的第一選擇。田租便是按照土地的畝數向土地所有者收取一定的錢財。當時商鞅變法時就提出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農民可以根據自己擁有土地的多少自由進行農業生產。

  這種稅收方式使得農民能夠更加自由的進行農業活動,極大促進了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當時秦的經濟發展。在秦統一六國後,這種賦稅方式基本沒有改變,無論當時的土地所有者貧窮或者富有,一律需要上交田租。

  惟一不同的是,為了保護大地主和富農的利益,秦朝採取「軍功爵制」,這種制度造成了大量的土地兼併,造成了窮者越窮,富者越富的局面。

  當然,田租除了可以上交錢財之外,還可以上繳規定的草料。也就是說,不想上交田租的可以用三石芻和兩石槀代替,這些被政府回收後,可以用作軍中馬匹的草料。

  除了田租,秦朝的賦稅方式還有口賦,也就是按人頭賦稅。這種賦稅方法針對於沒有土地,遊手好閒的人群。(所以,在秦朝,普通百姓想躺平那是不可能的)這種按人頭賦稅的方法在秦統一後變得逐漸完善起來,而且適用範圍逐漸擴大,許多老弱病殘、孩提嬰兒也需要繳納,極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當百姓無力擔負稅收時,官府便要求這些百姓參加無償的勞動,因此秦統一後,徭役制度也是日趨完善。由於秦朝戰爭頻繁,因此徭役變成了一種固定的賦役方式,當男子達到服役的年齡,一般都需要服役三次,其中分別是一個月的本地勞役,郡縣的一次勞役,以及外調其他郡縣的一次勞役。

  但秦朝還是有人性化的一面,比如老人和殘疾人是不用服役的,或者說是你在一些地方立功,比如養牛有方,種地有術,則可以免除本地的一個月勞役。另外士兵也有機會免除勞役,比如說立戰功到達了不更這個爵位,那麼則可以不用服役。另外那些被當做預備官員的學者和學生,則是也不用服役。然而這看似人性化的一點,在秦末時期幾乎是蕩然無存,別說是學生,就是老人也不得不參與勞役之中。


  而關於秦代的兵役制度,有詩曰:「十五從軍行,八十始得歸。」

  可以說秦代兵役制度十分嚴苛,服兵役的人數範圍也很廣,甚至女子也被編入軍籍。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朝採取的是郡縣徵兵的制度。參軍人員的服役年齡一般都在15歲到65歲,如果遇到戰事緊張的情況,可能也會打破這兩個年齡限制,招收年齡更小或者年紀更大的男子。

  在秦朝統一後,男子服兵役的年齡有所改變,規定在十七歲之後就要進入軍隊內服役,當然如果情況特殊,年齡的限制也會有所改變。當17歲進入軍隊後,便是服兵役的開始,一直要在軍中呆到60歲才止役。如果在戰爭期間有突出軍功或貢獻的人,到56歲就可以。

  在服役期間,有三個兵種,一種是更卒,一種是正卒,另一種是戍卒。更卒是秦朝軍隊的預備軍,在這個軍種中服兵役的男子,要求每年都服役一次,每次的時長是一個月。

  正卒就是正規編制的軍隊服役,正卒是戰場上的主要戰鬥力,其中的士兵服役時間為一年,主要就是參加各種作戰訓練,為作戰時提供合格的士兵。

  戍卒則是指守在秦國邊境的士兵,這些士兵大多都是成為正卒後達到了訓練的標準,才被派遣到邊疆,進行為期一年的服役。

  因為當時的秦朝一直採取擴張的政策,因此兵役成為徭役的主要服役方式。可以說秦國全民皆兵,朝廷會根據不同的情況安排和組織百姓入伍,以此來擴充軍隊的人數。

  甚至有史書記載,在戰事緊張的情況下,朝廷將軍隊分為了三部分。一部分為強壯的成年男子,另一部分為強壯的成年女子,而其他老弱病殘則被編為一大組,這也就是三軍的來源。

  同時,為了加強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和對邊疆的戍守,秦始皇對全國的交通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不僅修建新的道路,而且開鑿水渠,極大的方便了軍隊的行進以及輸送。這樣龐大的工程量,也是無數軍民服役後的勞動成果。

  秦朝在賦稅徭役方面展現出了一種毫無節制的做法。一方面,對百姓的壓迫過於沉重,賦稅搖役不顧民力,另一方面,朝廷對財力揮霍無度,大肆修建各種工程,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秦始皇時期大約有兩千多萬人口,然而其中所徵召的民夫到了三百多萬,這意味著全國近百分之十五的人口在為皇帝服徭役。而且還都是青年勞動力,另外除去服役的士兵,可想全國上下幾乎看不到種地的男人,都是女人在勞作。

  董仲舒在《限民名田疏》中提出秦朝徭役是古時候的30倍:月為更卒,已復為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

  別說董仲舒黑秦始皇,何坦野先生還特意在《秦朝徭役賦稅制鉤沉》中去對比了秦朝和商周時候的勞役量,發現秦朝的勞役是商周的35倍。


  秦朝的勞役年限是44年,開始時間為16周歲,終期為60周歲,這數字就有點荒唐,不說16歲成沒成年,這時候人的壽命並不高。人生七十古來稀,在這個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七歲不到的年代,也就意味著,一個男人,從十六歲開始就要服役服到死。

  秦始皇修建的工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可是光有人力還是不夠的,還需要財力支持。

  三百多萬的百姓被抓去服徭役,雖然說都是無償運動不需要錢,但是這些人的管理和吃喝拉撒還是要費用的,政府就要財力支持了,這些財力從哪裡來?收賦稅。

  賦稅是統治者為維護國家機器運轉而強制徵收的。賦稅是強制徵收,不管你是否樂意都要繳。

  賦稅有田賦,意思就是你種各種農作物了都要交賦稅。還有人頭賦稅,意思就是家裡有幾口人,就要交一定數量的賦稅。

  秦朝的賦稅制度主要分為:田租和田畝附加稅、口賦、戶賦、關市之稅及商品稅、山海池澤之稅。這些賦稅的種類很多,但是說實話,有的還能理解有的聽起來就覺得很荒唐了。

  《漢書·百官宮卿表》: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

  少府是秦朝時期設立的官職,主要負責管理山海池澤之稅,以供給皇室的日常開銷和宮廷所需。

  附帶一句,少府這一官職為九卿之一,地位重要。少府的屬官眾多,包括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等,這些屬官各有其職,共同協助少府完成其職責。

  具體來說,少府的職責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掌管山海池澤之稅,這是少府最主要的職能,包括對山林、湖泊、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稅收管理。也就是說,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撲魚撈蝦也好,打獵種地也罷,全部要交稅。

  當然,少府的職責不止於收稅供給皇室的日常開銷,他還管理皇室的私有財產,如皇室的田地、莊園、畜群等。負責皇室的手工業製造,包括武器、工具、器物等的製作。

  還有參與皇室的商業活動,如鹽鐵專賣、物資採購等。

  說回來,秦朝的人頭稅也是有的,只是名稱不同,在秦朝的時候叫口稅,並且還分得很細了。15歲以上的成年男女交人頭稅叫算稅,7歲到14歲這些未成年也要交人頭稅叫口錢。

  《漢書·食貨志》: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田租、口賦、鹽錢之利,二十倍於古。

  意思就是說秦朝的田租、人頭稅、食用鹽等商品稅收是以前的二十倍了。

  至于田畝稅,那是各朝代都必須收的,田租賦稅是秦國家的重要經濟來源。


  公元前408年,秦簡公實行田稅改革,廢除了井田制的『籍法』。當然所謂的改革只是修改了並非是取締了,田畝稅那是一定要收的,改了個名稱叫「初租禾」,開始按照田地的面積來收取賦稅,這是秦國按田畝科稅制度的開始。田畝附加稅就是秦朝的芻、稿稅。

  芻、稿稅就是指那些農作物的秸稈。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芻稿。

  意思就是說這些牲口吃得太多了,需要調運,為何能調用?因為收了很多老百姓的。

  秦朝不僅僅有山海池澤稅、人頭稅(即口稅)、田畝稅和田畝附加稅,還有戶賦和關市之稅及商品稅。

  說來說去,秦二世而亡,還是因為秦始皇和秦二世橫徵暴斂,徭役和賦稅嚴重失去了民心才導致秦朝滅亡。也許有人要說秦朝法律嚴酷,這些都是事實,但是嚴刑峻法目的還是為了管制秦朝百姓。

  一個開國皇帝為了自己的王朝長遠點,其實都應該實行修養生息政策,輕徭薄賦的。因為國家剛剛建立,剛剛結束戰亂,老百姓飽受戰亂之苦,自己都無法生存下去,再加重徭役和賦稅那是壓根就不給他們活路了。

  而這也就是天下苦秦的根源,面對沉重的賦稅和頻繁的勞役,嚴苛的刑罰,百姓就像是上了發條的機器一樣,一刻都沒有辦法停歇。這時候天下也在醞釀著一場大變動,會稽的項梁正在暗中積蓄武裝力量,地方郡守都在想著如何自保。

  其實,要按簡單的方法,易華偉換一個其他身份,可以等秦始皇死後,順應天下大亂的趨勢,揭竿而起,奪取天下。這種方法在歷史上並不鮮見,開過君主都是通過利用前朝的衰敗來建立自己的權威。

  然而,歷史的進程並不是簡單的加減法。秦朝的覆滅帶來了農民起義和楚漢爭霸的連串戰爭,這些衝突給中國的人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到了西漢建立之初,中國的人口已經銳減到大約1300萬,這個數字比起秦朝全盛時期減少了一半還多。

  這是一個痛苦的人口銳減過程,社會經濟全面凋敝,百姓流離失,土地滿目瘡痍。

  所以,易華偉選擇一條更加艱難但更加穩定的道路——不是通過戰爭,而是通過恢復經濟,提高百姓生活水平,來真正地重建這個強大的帝國。這樣的道路,雖然緩慢,卻能奠定長遠和平與繁榮的基礎,讓這世界的華夏子孫都能在和平與繁榮的環境中生活。

  帝國的擴張,如果不對內橫徵暴斂,那麼就只能通過對外的方式來實現了。一個國家或帝國的擴張,本質上是為了尋求更多的資源和領土,以增強自身的國力和影響力。如果內部無法獲取足夠的人力資源,那麼就只能將目光投向外部。

  對於一個龐大的帝國來說,內部的穩定和和諧是非常重要的。對內橫徵暴斂會導致民不聊生,社會動盪,從而影響帝國的穩定和長遠發展。因此,對內橫徵暴斂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那麼,對外擴張就成了唯一的選擇。通過對外擴張,帝國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源和領土,增強自身的國力和影響力。同時,對外擴張也可以轉移國內矛盾,減輕民眾對帝國的不滿和壓力。

  然而,對外擴張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精明的政治手腕,以應對可能遇到的敵對勢力和挑戰。此外,對外擴張也需要合理的戰略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帝國的優勢,避免陷入不必要的衝突和戰爭。

  在易華偉看來,除去生活在一千零四十五萬平方公里上的五十六個民族,其餘皆為異族。既然是異族,那易華偉下手自然毫無顧忌。

  易華偉給蒙恬的不是水泥配方,以現在的條件,製造出來的水泥不說能管千年,管個兩年就夠嗆,易華偉可不想因為獻上水泥而讓嬴政產生帶自己一起下去的想法。

  易華偉給蒙恬的是馬鐙跟馬鞍的製作方法,以及一份衛生防疫手冊跟小麥磨粉後製成食物的圖冊。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