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何嘗不是一種夫目前犯?
第126章 何嘗不是一種夫目前犯?
臨近過年這天,朱翊鈞收到了楊博的訃告。
楊博最終沒能挺過萬曆二年的冬天,十月初,楊博就已經有些神志不清,但一直硬挺著,直到遼東捷報傳遞京師,楊博臨終前迴光返照,聽聞遼軍出關大捷,長笑而終。
最終,楊博也沒有完全變成小人,也看到了大明出關還能再勝。
楊博到底是君子還是小人,這個問題,是矛盾說的學術問題,而不是朝廷對楊博的評價,皇帝下詔給官葬,贈太傅,諡襄毅,首輔張居正為其撰寫墓志銘,這才是朝廷對楊博的肯定。
又是一年春來到,朱翊鈞在皇極門見到了各地回京述職的外官若干人,而後又接見了百姓數十名,完成了祖制大禮。
萬曆三年,朱翊鈞沒有遣大明勛貴祭祀太廟,而是親自到了太廟祭祀。
自從嘉靖皇帝把明太宗朱棣抬為了明成祖,把自己老爹放進太廟之後,大明皇帝就再也沒有親自前往太廟祭祀過了。
有民間故事謠傳,是嘉靖皇帝大禮儀大獲全勝,前往太廟祭祀時,列祖列宗顯靈,吹翻了香燭和供桌,飛沙走石,正月初七,天雷滾滾,嚇到了嘉靖皇帝,自此以後,嘉靖皇帝都派定襄王朱希忠代為祭奠。
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嘉靖皇帝是在嘉靖二十一年移居西苑後,才開始派遣朱希忠代為祭祀,而不是在大禮儀大獲全勝後就停下。
壬寅宮變,嘉靖老道士被刺殺後,其銳意進取、繼往開來的秉性,以及大明國朝在嘉靖新政中的新鮮氣象。消散一空。
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已經不可考證,只知道自此以後,嘉靖新政,如同水中月鏡中花,成為了歷史長河裡的一粒頑石,任由時間的沖刷。
萬曆三年正月初七,朱翊鈞來到了大明的太廟,在大明文武百官的見證下,身穿十二章袞服,戴著十二旒冕,一步步的走進了太廟之中。
朱翊鈞之所以要親祭祀太廟,主要是因為定襄王朱希忠離世,其他的祭祀還能遣官代勞,為皇帝掌節冠的朱希忠離世了,那只能他自己來了。
「去年朕未成親饗,是因為萬曆元年除了平定了都掌蠻外,並沒什麼作為,來到太廟也沒什麼好向列祖列宗交待。」
「今年倒是有幾件事,可以報聞祖宗知曉,大明的元氣又恢復了幾分,這是最值得在祖宗面前說的事兒。」
「大明一共打了兩個勝仗。」
「一個是殷正茂帶著張元勛、鄧子龍、梁守愚等在呂宋驅逐了呂宋的紅毛番,強占了呂宋本島,雖然紅毛番仍然在百千島上有殘餘的軍兵,但是紅毛番在遠洋的投射能力不足,殷正茂好好經營,不至於再落到紅毛番的手中。」
「先生老是擔心殷正茂有藩鎮之虞,朕倒是覺得,殷正茂想在呂宋當國王,就讓他當吧,總比落到紅毛番手裡強,大明和殷部堂總是有些香火情意,紅毛番占了呂宋,一定會以呂宋為根基,侵擾我大明海疆。」
「若是殷正茂和紅毛番沆瀣一氣,共擾海疆,大明也不怕他們,俞帥在松江府重振水師。」
「第二個是李成梁在北面出關作戰,平定了古勒寨,有言官說,一個村鎮,還要天時地利人和,不值得恭賀,更不值得慶賞,可這齣關作戰,乃是武廟之後,大明首次了,有它的意義所在,邊方戎事,糜爛觸目驚心,那王念、楊兆、趙完責等人的做法,人神共棄。」
「朝堂之上,侯於趙上奏,說元輔廷臣隔絕內外,元輔請命開皇極殿常朝,這便開了,效果倒是不錯,這些個言官們喋喋不休,卻說不過朕,被朕訓斥,朝中清朗之氣漸漸開明,言官很難再形成合力,泄泄沓沓,先生並無僭越之意,願意讓朕見所有臣子,他常常引用諸葛孔明的話,目前來看,他做的事兒,朕以為稱的上良相。」
「在考成法的大棒之下,升遷罷黜皆有考成,百官之間的姑息之弊,正在漸漸轉為以事考核,姑息之弊不再,賄政之弊盪清,大明吏治終於有了幾分起色。當然也有言官說這是奪了六部職權,集權在了內閣,先生當了實質上的宰相,連先生的學生傅應禎都這麼說,但是眼下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不是?」
「去年南衙開始還田,六萬頃現在已經還了兩萬頃有餘,而且還在加速,當政體肅然之後,還田的事兒才能慢慢展布,去年國帑剩了五百三十二萬石糧,五十八萬銀,年底大司徒盤帳的時候,廷臣們著實嚇了一大跳,廷臣們一致表示財不外露,暫時不公布,省的賊惦記,算是有了點積蓄。」
「應天巡撫宋陽山、浙江巡撫謝鵬舉、江西巡撫潘季馴、福建巡撫龐尚鵬、兩廣巡撫凌雲翼等人與戶部聯名上奏言:清丈條例,厘兩京、山東、陝西、應天、浙江、江西、福建、兩廣勛戚權豪莊田,清溢額、脫漏、詭借諸弊。能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餘萬頃。」
「各地巡撫和戶部合計了下,初步估計能有個八十餘萬頃的田畝可以清理侵占,責令還田,若是權豪們拿著田畝,能讓百姓好好耕種,也就罷了,可是田畝荒廢過半,雜草叢生,百姓不敢去種,百姓一去,就是牛鬼蛇神皆蜂擁而至,百姓實在是不堪重負,寧願為奴為仆,也不敢種。」
「八十萬頃,八千萬畝田啊,按照洪武年間的五十畝田養一戶的算法,這就是一百六十萬戶,他們侵占了田畝,死活不肯納正賦,百般逃脫,朕想了個餿主意,今天廷議之後,讓先生也看看能不能行,罵名什麼的,先生來擔一擔吧。」
「今年把先生寫的《四書直解》一股腦刻印,刊行天下,定為官樣,責令有司照式翻刻,這樣天下讀書人都算是朕的同門了,御史反對此事,但是這知識的解釋權,還是得掌握在朝廷里比較好。」
「大約就這些事,沒有再多了。」
朱翊鈞念完了他的祭文,當然他的祭文是用文言文寫的,但是他念的時候,並沒有用文言文念,洪武皇帝喜歡用白話文發聖旨,大明太廟,太祖高皇帝是龍頭老大,當然按老大的意思來。
他將手中的祭文扔進了火盆里,燒給了祖宗們,這是他今年的述職報告。
在太廟祭祀之後,朱翊鈞來到了文華殿開始每日的廷議,大年初七,又要開始上班了,大明官署在初五就開始坐班。
禮部尚書萬士和,甩了甩袖子俯首說道:「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古不奇,進陛下親饗太廟,臣為陛下賀,為大明賀,臣…頓首長泣。」
萬士和激動無比,他之前一直以為會是英國公張溶代天子祭祀,但現在終於迎來了皇帝親饗,這對禮部而言是個大事。
朱翊鈞已經讀完了論語,自然萬士和說的什麼,禘,是一種祭祀之名,就是天子既祭其始祖,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祭於太廟,天子親饗就是禘。
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是魯國國公擅自用禘禮,魯國本是諸侯,僭用天子之大祭,已是失禮,及舉祭之時,又不誠敬,是失禮之中又失禮。
之前成國公代祭,都十分的誠敬,禮部也不想說什麼,現在天子親饗,也算是一嘗禮部之夙願。
自從嘉靖二十一年之後,禮部每年上奏都要嘮叨一遍,太廟一年五祭,其他時間就不說了,過年皇帝總要親自過去看看。
結果禮部把嘉靖皇帝給嘮叨煩了,嘉靖四十五年初,老道士親自下旨,罷除過年以外的四次祭祀。
這麼多年,禮部尚書到了萬士和這裡,終於把皇帝請到了太廟祭祀,終嘗夙願。
隆慶元年、二年、五年,高拱和張居正屢次聯名上奏請隆慶皇帝主持太廟祭祀,都不能成。
這不是說嘉靖皇帝和隆慶皇帝對祖宗沒有恭順之心,全是是因為宮裡還有一處奉先殿,算是老朱家的祠堂。
自洪武三年設,成祖文皇帝朱棣遷都後沿用舊制,太祖認為太廟的四時祭祀,不足以展陳孝敬親人的哀思,又在宮門內柬面建奉先殿,以太廟象徵外朝,奉先殿象徵內朝。
嘉靖皇帝和隆慶皇帝在宮中奉先殿常祭祀列祖列宗,奉先殿祭祀,那祭祀的是老朱家的祖宗,而不是大明朝的皇帝,所以禮部反覆請求,最終卻不能成行。
嘉靖皇帝和隆慶皇帝都一個意思,大明朝臣不當人臣,懶得帶著這幫臭魚爛蝦見祖宗。
今年小皇帝肯太廟親饗,也算是肯定了萬曆三年大明朝堂上的朝臣,他們不是臭魚爛蝦。
元輔張居正、次輔呂調陽、大司馬譚綸、大司徒王國光、大將軍戚繼光、總憲海瑞,都是國之肱股之臣,今年還打了勝仗。
總憲葛守禮、刑部王之誥、禮部萬士和、吏部張翰、工部朱衡也都還算是稱職,就以萬士和這個倒數第一,他還有點禮義廉恥之心,做得不對,還想著改,不比之前那個死不悔改陸樹聲強一萬倍?
朱翊鈞擺了擺手說道:「廷議吧。」
張居正拿著一本奏疏面色驚異的說道:「萬尚書啊,你這個長發禮是個什麼東西?我讀書也不算少,怎麼就沒聽說過咱們大明還有這個禮法?什麼叫長發禮?」
張居正表示聞所未聞。
「陛下十二,應該蓄長發了,所以才要有這個禮節。」萬士和解釋了下什麼叫長發禮。
「諸位聽說過嗎?」張居正眉頭一皺,察覺到了事情並不簡單,詢問著所有的廷臣。
所有人都搖了搖頭,這玩意兒聽都沒聽說過。
張居正拿著奏疏開始掐算,他把自己讀過的所有國史在腦海里檢索了一遍,也就找到了一個嘉靖二十七年有告內殿祝文一首,是當時的皇太子之禮,和皇帝也不同。
「不懂。」張居正放棄了檢索,對著萬士和說道:「萬尚書這是祖宗成法嗎?」
萬士和不疾不徐的說道:「正統六年六月初六,英廟日漸長大,以是日長發告奉先殿,故有此禮。」
群臣像是被施加了大沉默術一樣,一言不發,提誰不好,非要提明英宗的祖宗之法。
朱翊鈞實在是看不下去了,驚詫不已的問道:「萬尚書,認真的嗎?」
張居正沒怎麼細細看過明英宗實錄,他作為首輔,他要是明英宗實錄看多了,豈不是要奔著三楊僭越神器去了?
王驥作為文官擅殺大將這種爛活兒,張居正作為首輔,他真的整不出來,那也不是人能整出來的大活。
張居正極其委婉的說道:「要不別辦了吧,這禮本就是宮中的禮法,外廷衙門本就不知,萬尚書啊,你看,朝廷大禮,莫重於陛下冠禮和大婚。陛下先前已經在東宮行了冠禮,當時三公掌節冠,輔臣陪列,禮儀極為隆重。」
「今日的長髮之禮,不如冠禮重要。既然已行了更隆重的冠禮,則可忽略這個小禮節,這個長發禮,是不是可以省略了?再說了先朝又無舊儀可據。」
「還有啊,萬尚書,寓意不大好。」
張居正已經儘量委婉了,當年一共有兩次主少國疑,第一次是正統年間,第二次是萬曆年間,萬士和這是典型的哪壺不開提哪壺的表現。
拿出英廟的祖宗成法,是不是代表著小皇帝,也要被北虜給俘虜掉?
萬士和肯好好讀書了,但是似乎讀過頭了。
「我自然知曉,可是,今年連鰲山煙火仍然停辦,這不顯得禮部尸位素餐嗎?就找點事做。」萬士和當然清楚寓意不好,他的意思就是沒活兒硬要整一點活兒出來,要不然顯得禮部整天啥都不干。
其實禮部繞了這麼個大圈子,找了一個誰都沒聽說過的禮節,說到底還是想辦煙火會,熱鬧熱鬧,高興高興,去去晦氣。
萬士和接著說道:「小辦一下,行不行,沒錢的話,咱們可以省著點,又不是說非要大操大辦,禮部也就是想熱鬧熱鬧,遷安伯、寧遠伯接連對土蠻、建奴兩次大勝,稍加操辦,也好彰顯陛下威嚴,國家慶典。」
王國光見萬士和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也是斟酌了一番開口說道:「要多少?」
萬士和趕忙說道:「一萬兩銀子,沒有恩賞,也沒有其他,另外准民間百姓參與其間,也算是個與民同樂的壯舉了,大司徒你說呢?」
「那倒是不算多。」王國光想了想說道:「如果只是一萬兩銀子,未嘗不可。」
不辦煙火會是嫌花銷大,禮部說一萬兩銀子,這點錢,戶部還是有的。
「萬尚書此言,倒是可以。」張居正斟酌了一番,還是覺得簡單辦一下的好,讓百姓也參與進來,就當是廟會集市了。
王之誥想了想說道:「刑部這塊沒什麼疑慮,力求不會在煙火會上出現紕漏和差錯,也合該慶典一下。」
張居正思慮了一下後,寫好了浮票,送到了御前。
朱翊鈞也沒反對,他反對的是一次十幾萬的煙火會,要是只要一萬兩銀子,大家都開心一下,又有什麼不可以的?
「萬尚書不得了,現在都學會迂迴了?」他蓋下了大印,察覺到了關鍵,也是頗為感慨的說道。
萬士和的進步是肉眼可見的,說是什麼長發禮,不過是迂迴一二,舊事重提,上元節燈會,年年罷停。
萬士和說要掀屋頂,所有人都不同意,萬士和說要開窗戶,大家都覺得,也不是不可以。
有進步,當然要誇獎。
「臣謹遵聖誨,手不釋卷。」萬士和趕忙起身俯首說道。
「行吧。」朱翊鈞算是准了這小鰲山煙火的奏疏,朝廷出一萬兩銀子操辦煙火秀,拋磚引玉,而後百姓皆可參與其中,具體這煙火會能持續多久,還得看百姓們的參與程度,而在煙火會之後,還有三日的廟會。
這也算是把這件事正式確立了下來,辦,但只辦一點點。
四川巡按御史孫代彈劾四川總兵官郭成、劉顯、劉綎,平定都掌蠻時,募健兒三百,冒領軍餉九百兩銀子,但是孫代也說了,平都掌蠻有軍功,還是不要責罰為宜,就是有這麼個事兒,朝廷需要知曉。
廷議結果是不予追究,誰讓他們打贏了,若是打輸了,決計不是如此輕鬆過關。
只要能打贏,一切好說。
都掌蠻從先秦鬧到了現在,終於徹底平定,再無反覆的跡象,事兒辦妥了,那就沒必要過於苛責。
要是郭成、劉顯、劉綎等平定都掌蠻戰敗,那這九百兩銀子,三個人都得吃大虧。
這就是張居正所說的稍給武將事權,讓他們做事,三百人雖然不多,但是三百健兒,足以左右一場戰局的勝負了。
張居正翻出來一本奏疏,面色凝重的說道:「兩廣…呂宋總督殷正茂奏聞,請設立呂宋市舶司,恩請朝廷派遣都餉館海防同知,協理呂宋馬尼拉都餉館抽分之事,言呂宋孤懸海外,抽分以十抽二,請半海稅用以呂宋餉銀、海船等事。」
「這麼高的稅率?會不會吹求過重?」王國光對20%的稅率提出了一些擔憂,這稅太高了,稅定的太高,就收不上來。
「殷部堂說,這稅率還是減稅了,紅毛番在呂宋總督區的總督,都是抽分三成,甚至是五成,遇到小船,乾脆劫掠…」張居正說起了這種高稅法的起因,紅毛番直接抽三成五成,甚至呂宋最大的海盜就是紅毛番,有事沒事就來個船貨並繳,連人帶貨一鍋端掉。
紅毛番是擄掠,殷正茂是統治,自然要減稅。
殷正茂就是武裝收稅,殷正茂要一半呂宋海稅用以戎事,保證大明在呂宋的統治。
「呂宋的事兒,朝廷給不了多少支持,我覺得可以半海稅養兵,畢竟天高路遠。」大司馬譚綸首先提出了給殷正茂專斷之權,殷正茂在兩廣就有專斷之權,那還是大明四方之地,呂宋這種海外之地,自然也要給事權,想讓人做事,還不給權,帶著枷鎖去打仗,那不是胡鬧是什麼?
王國光笑著說道:「本來呂宋關稅,就是多出來的。」
「恐有藩鎮之虞。」張居正仍然不太同意,而且給出了原因,他頗為確切的說道:「天恆變,人恆變,若是殷部堂和紅毛番安東尼奧之流同流合污,大明東南難安,給事權是我提出來的,但是也不能放縱。」
殷正茂和張居正通常被視為同黨,現在張居正這個黨魁,對殷正茂提出了擔憂,把這麼大的事兒,寄托在人心之上,是極為幼稚的行為。
海瑞和葛守禮溝通了一下,海瑞開口說道:「的確是有這個顧慮,天高路遠,山高水長,殷部堂在呂宋那麼遠的地方,怎麼能讓人不擔憂藩鎮之虞,元輔所言,也是在怕養虎為患。」
張居正也貼了浮票,闡述了自己的意見,呈送到了御前。
朱翊鈞御門聽政,思慮了片刻說道:「朝廷是想要呂宋海稅,這是毫無疑問的,畢竟就殷部堂所言,即便是到京只有一成海稅,也有六七十萬兩銀子之多,但是,朝廷也擔心殷部堂和紅毛番苟且,擾亂我大明海疆。」
「若是我大明水師如同永樂年間,揚威四海大洋之上,諸位明公還有這個顧慮嗎?」
「給!」
矛盾相繼萬物才會發展,現在產生了一些矛盾的地方和對未來的擔憂,不正好促進了大明水師再起?
朱翊鈞同意了和殷正茂五五分帳,讓他把呂宋海稅用於養兵。
「唉。」張居正重重的嘆了口氣,事情要分兩面看,殷正茂就像是個賭徒一樣,一點點把自己的命都壓在了牌桌上,在兩廣,他要了兩年正賦平倭蕩寇,拆門搬床的募集軍餉,去年徹底平定林阿鳳或者讓林阿鳳南下,打完了倭寇,到南京做個兵部尚書,算是全身而退了。
可是現在殷正茂變本加厲的直接和朝廷在海事上五五分帳,明確說要養兵,多大的權力就有多大的責任,殷正茂如此上奏,就是把自己逼到了絕路上,他面前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一直贏下去,從一個勝利到另外一個勝利,把呂宋徹底穩住。
只要殷正茂輸一次,就是死路一條,或者戰死呂宋,或者選擇和紅毛番苟且,或者選擇成為海寇,要了那麼多錢,卻打輸了,殷正茂只要輸,把呂宋丟了,就永遠回不到大明了。
至於殷正茂會不會輸?勝負乃是兵家常事。
輸也正常,但是不要滿盤皆輸就是,殷正茂有信心也有能力,不會全輸,他會一直贏下去,主要是紅毛番在遠洋的實力,實在是可以用孱弱去形容。
殷正茂占據了主場優勢。
「松江巡撫汪道昆奏報造船事。」張居正看著奏疏,那神情真的是一言難盡。
「汪道昆上奏言:松江造船廠已經試造三桅帆船一艘,也就是泰西所言的卡拉維爾帆船,這種船,武裝一下就能成為戰艦了,請命推而廣之中刊行天下,以供南京、浙江、福建、兩廣等地船廠使用督造,一年為期,可造三桅帆船七十七搜。」
「夾板巨艦,也就是加萊塞戰艦,目前也在仿製中,大約六月造完。」
「也就是說紅毛番的大船到松江府時候,夾板巨艦剛好下水。」
紅毛番在地中海大勝奧斯曼的戰船,在東方,紅毛番還沒擁有,大明就已經擁有了,而且是兩艘,呂宋一艘,松江府一艘,這算不算一種夫目前犯?
但是好像沒什麼不對的地方。
萬士和思慮再三說道:「我覺得很有必要統一下口徑,若是佛郎機特使黎牙實問起,殷正茂剿海寇林阿鳳,林阿鳳不敵南逃至呂宋密雁港,大明追擊,林阿鳳逃至馬尼拉,大明水師追擊過甚,和佛郎機人溝通不便,產生了衝突,雙方激烈交戰。」
「都是一場誤會。」
「那打仗是誤會,紅毛番要大明撤軍,還了呂宋給他們呢?」張居正聽聞這麼不要臉的話出自萬士和之口,覺得萬士和果然是精進了,當得起陛下的誇獎。
萬士和頗為確切的說道:「吃下去了,哪有憑白吐出來的道理?伱紅毛番想要,那就和殷部堂一樣自己去取。呂宋乃是大明朝貢國,被紅毛番顛覆,紅毛番不肯朝貢大明,那自然要征伐以彰顯國威。」
「要真的論法理,也是我大明法理才是,他要講道理,是大明的占理,攻伐我大明朝貢國,拒不還土,要是紅毛番不肯講道理,那就講拳頭,殷部堂也不怕他。」
朝貢是要大明皇帝冊封對方國王的,西班牙國王、創建了無敵艦隊的費利佩二世,會接受大明皇帝的冊封?
「戰場打不贏,就是什麼都得不到,倭寇如此,紅毛番也是如此。」萬士和最終總結性的說道。
張居正聽聞,也是不住的點頭說道:「那就有勞萬尚書了。」
萬士和終於有點禮部尚書的架勢了。
今天有點晚,出門辦事,回來就碼字,碼字碼字,連口飯還沒吃,晚上還有一章。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