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103章 元輔先生沒有這麼無能的弟子!

第103章 元輔先生沒有這麼無能的弟子!

  第103章 元輔先生沒有這麼無能的弟子!

  海瑞從來不跟著科道言官一起彈劾張居正,這是讓朝中言官極為失望的一點,當然,這和張居正並未曾真正的僭越主上威福之權有極大的關係,張居正並沒有趁著皇帝年幼,欺負孤兒寡母。

  st🍓o9.com為您提供最快的小說更新

  而擺在文華殿上的那扇屏風,就是最有力的佐證。

  別的事,海瑞很少表態,但是這還田事,他一定會幫幫場子,他收到聖旨回京之後,就只想辦一件事,那就是讓徐階還田,現在是讓南衙那幫縉紳們還田。

  「具體的章程呢?」海瑞支持還田令,但是這具體如何還田,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張居正頗為鄭重的開口說道:「在南衙諸權豪交甲弩之後,就開始還田之事,孔子為政,先言足食,管子霸佐,亦言禮義生於富足。」

  「南衙積弊已久,強令只還田,則吹求過急,強行白沒,則是賈似道公田法白沒,怨聲載道,沸反盈天,此非長久之計。」

  賈似道在南宋末年,搞了一出公田法,目的是挽救南宋末年,朝廷的財政危急,大抵把田畝全部白沒,結果這政策還沒推行下去,賈似道就被冠上了奸相的名頭,後來賈似道倒台,這公田法白沒的公田都成了忽必烈餉軍、漕糧和給功臣的賜田。

  「若真買大戶逾限之田,似無不可。」王國光頗為感嘆的說道:「奈何朝廷國帑空空如也,哪裡買得起呢?」

  景定年間,賈似道也不是直接白沒,而是以會子,也就是紙鈔購買,南宋末年的錢引紙鈔,就跟眼下的大明寶鈔一樣,擦屁股都嫌薄的存在。

  若是賈似道真金白銀的砸下去,把田買回來,也不會招致那麼多的怨念了。

  這可是朝中今年最大最大的事兒,這件事一定要做而且要做好,否則新政就是無稽之談了,富國強兵都是鏡中花水中月。

  氣氛有些凝重,所有人都看著張居正,等待著張居正的處置。

  南宋末年,賈似道弄的沸反盈天,換到大明,南衙還田處置不利,必然招致天下縉紳沸反,到時候怕是張居正都收拾不了這個場面。

  「誠如是也。」張居正頗為贊同的點頭說道:「這就是了,積弊已久,世代累積祖產,朝廷拿出一紙法令,說白沒就白沒,招致怨懟,吹求過急,強令必須歸還,此乃奸人鼓說以搖上,可以惑愚暗之人,不可以欺明達之士也。」

  譚綸一攤手說道:「要我說就抄家!誰不還田就抄誰的家!」

  「有本事他們就造反,然後朝廷就去平叛,反正俞帥在南衙在松江府,戚帥在北衙,我還不信,他們還能翻上天去?乾脆直接下令強行還田,不答應就抄家,我強兵在手,何懼他們不尊號令?」


  「那就依大司馬所言,強令還田。」張居正似乎頗為贊同的說道。

  譚綸滿是豁達的笑了笑說道:「元輔,你又急,我就是這麼一說,元輔處置便是,我就是看你們神情緊張,放鬆一二,繼續廷議、廷議,當我沒說過。」

  譚綸這一打岔,所有人的神情都輕鬆了許多,譚綸知道自己是個急性子,也就是那麼一說。

  朝廷存在的根本,就是為了調和各個階級的矛盾,若是所有事,直接奔著斗破的局面而去,天下不寧,那新法還不如不實行。

  張居正這才開口說道:「上次徐璠在崑山詩會提議,要以船引換田畝,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松江市舶司剛剛籌建,福建巡撫、應天巡撫奏聞,一張三桅船引,在南衙就要十餘萬兩白銀一張,行情稍好,更是應聲而漲。」

  「一張船引,換一萬畝良田,下田按四分之一折,中田按二分之一折算,他們自己交易買賣湊整,到朝廷換取船引。」

  「這松江市舶司剛剛籌辦,就以兩百張船引為上限。」

  船引需要堪合,這堪合的兩張紙,是一張紙隨機撕開,而後將齊整部分對齊,騎縫書寫下印,騎縫章是自洪武年間空印案後,留下的規矩,一張紙根本撕不出一模一樣的犬牙,騎縫書寫也印章,也是極難造假。

  兩百張船引,每年都要重新補辦一次。

  第一年的還田規模,就是兩萬頃,先到先得,後到沒有。

  「人啊,不患寡患不均。」海瑞聽聞張居正的法子,要搞限量,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沒有船引,在海上就是倭寇,想要做買賣,做生意,那都是提心弔膽,從造船開始,一直到貿易結束,如此冗長的環節,要絕對不能出一點的差錯,否則事情敗露,就是違禁,罰沒事小,砍頭事大。

  第一年還限量,誰還田還得早,誰就有船引,就可以合法出海買賣。

  這就是在玩分化,張居正,是玩弄人心的高手。

  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不僅要自己動,還要讓對方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動起來,好好配合政策,很顯然,這就是張居正陰狠狡詐的地方。

  張居正在一些旁支末梢的領域一直輸,在富國強兵的兩個領域內,堪稱常勝。

  所以,張居正在輸掉的那幾陣之上,到底是他輸了,還是他根本就沒打算贏?

  「那就暫且試行?」葛守禮沉默了片刻說道:「能行就行,不能行就再想辦法。」

  「還有人反對嗎?」張居正看向了所有的人。

  朝廷不白拿,可以用田換船引,月港船引一共就一百一十多張,一票難求,而松江市舶司船引,一年兩百多張,船引的價格受到增發的衝擊,價格一定會降,但是仍然穩定在一個不會賠錢的地步。


  這次的廷議時間不太長,畢竟會試,才是眼下京畿的大事。

  張居正收拾著東西打算講筵,而朱翊鈞思忖再三,才開口問道:「元輔先生,是故意的?」

  「臣不解。」張居正俯首說道,小皇帝說的是什麼事兒?

  朱翊鈞開口說道:「先生家兩個麒麟兒入會試,是不是為了吸引科道言官的目光,好降低推行換田令之事?」

  「這…」張居正罕見的沒有立刻回答,但是支支吾吾,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張居正他就是故意把兩個兒子扔出去吸引火力!

  「元輔先生還真是不擇手段啊!」朱翊鈞那真的是嘆為觀止。

  張居正想了想,端著手說道:「兒大不由父,他們中舉已久,想考,總是不讓他們考,他們便喋喋不休,索性讓他們考一考,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那要是考上了呢?」朱翊鈞笑著問道。

  張居正沉默了下說道:「考不中吧。」

  「講筵吧。」朱翊鈞沒有過多的糾結這個問題,而是示意元輔先生可以開始講筵了。

  「必時習而後能悅學問,必溫故而後能得知新。臣等謹將去歲所進講章重複校閱,訓解未瑩者,增改數語,支蔓不切者即行刪除。遂編成大學一本、虞書一本、通鑑四本、裝演進呈。」

  「伏望皇上萬幾有暇時,加溫習庶舊聞。不至遺忘新知。日益開豁其於聖躬。貫為有補。」張居正呈送了已經註解好的孟子、大學等書。

  一本論語講了一年之久,這不是張居正講的不行,也不是小皇帝學的不快,而是皇帝問的太細,而且皇帝剛讀書,有些道理,需要逐字逐句的去講解,接下來的內容,就不會那麼複雜了。

  張居正俯首說道:「今日起講孟子。」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本身是魏侯,僭越稱王,孟子以道自重,不見諸侯。正好梁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乃是一個行道的機會,孟子因往見之。」

  「梁惠王一見到孟子就問,先生不遠千里而來,有何計策,可以利寡人之國乎?」

  「孟子說:我之所以說王不應該言利,是因為王乃一國之主,人之表率。」

  「王若是惟利是求,說『何以利吾國』,則此端一倡,人人皆效尤。為大夫的便計算說:『何以利吾家?』為士庶人的便計算說:『何以利吾身?』上取利於下,下取利於上,上下交相征利,而弒奪之禍起,國從此危矣。」

  「此所謂:萬乘大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張居正講起了孟子,正好,和今天還田的事兒所對應,一國的君王,唯利是求,弒奪之禍必起。


  譚綸是進士出身,自然懂這個道理,他說抄家,就是調解下氣氛,說到還田時,氣氛太過於緊張了,恨不得不能呼吸一樣,茲事體大。

  朱翊鈞頗為認同的說道:「唯利是求,就會弒奪之禍,千乘弒萬乘,百乘弒千乘,立刻就會變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家臣出,天下無道。」

  「可是,一國之君,不應言利嗎?」

  張居正立刻否認道:「當然不是。」

  「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

  「此處為亦有,也有,孟子說,君王不是不應該言利,而是不能只說功利,也應該好仁義。」

  就像是知行合一,就像是孔夫子赤子之心純白至質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了不斷的解讀再解讀,慢慢的失去了本意,當打開這些經典,按照其本意去理解,就發現,其實孔孟之道,並非不言利,只是相比較之下更重仁義。

  可是讀書人讀著讀著,就變成了恥於言利,不應言利。

  張居正接著說道:「孟子跟梁惠王說治國需要仁義,是因為當時王道不明,人心陷溺,各國的游士,莫不是以功利之說,阿奉君王,就儘是些苟且之言,而孟子獨舉仁義,是為了遏制人慾橫流,存天理於即將毀滅之時,其有大功。」

  「七篇之中,無非此意,讀者宜詳味焉。」

  孟子只說仁義,是孟子所處的環境下,世上的公功利之說已經足夠多了,而不是孟子不講功利,若是只讀《孔子》、《孟子》,死板教條,而忽略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去理解聖人訓,一定無法理解聖人的本意。

  「先生大才。」朱翊鈞頗為感慨的說道:「禮部尚書萬士和,之前為南衙縉紳申辯時,就曾經說過一句話:惟曰仁義而已矣,何必言利,以啟危亡之禍!」

  「惟,只有,萬士和說只講仁義就夠了,而不必言利。」

  「萬士和,嘉靖二十年進士第五十八名,隆慶初年官至禮部左侍郎,可就是連萬尚書讀書,似乎讀的都不是那般精通,只知道刻板教條的引用,似乎只要違背了一點點聖人訓,就是幹了天和,沒了天理,明天大明就要亡了。」

  張居正認真的思考了下說道:「萬尚書最近讀書已然精進,就像人活著總要吃飯,朝廷要安天下,自然要言利的。」

  海瑞兩次秒殺萬士和;馮寶三次引用孔夫子孟聖人的話去罵萬士和,不讀書,讀死書;朱翊鈞更是兩次開口訓誡,萬士和讀書終於算是有了點模樣,至少是踐履之實,甚至偶爾還會依仗著矛盾說這個工具,去分析聖人訓。

  這是一個不錯的轉變。

  張居正是循吏,君子恥於言利,張居正不會,他提出了富國強兵,處處都是言利,甚至還要變本加厲。


  講筵結束,朱翊鈞微微欠身行禮,算是結束了今日的講筵。

  朱翊鈞並沒有馬上離開,而是開口說道:「先生,海總憲說先生,工與謀國,拙於謀身,海總憲為天下諍臣之首,如此評斷先生,自然有些道理,讓先生兩個兒子承受如此風力輿論,他們未曾入仕,不見得能扛得住。」

  「求非常之功,做非常之事,但是並未入仕,則為私,非理所在,朝廷的風波,不應該由常人承擔。」

  張居正俯首說道:「兩個孩子自己想考,也不完全是為了公利,也有私利。」

  「如此。」朱翊鈞邁著四方步離開了文華殿。

  「恭送陛下。」張居正俯首送別皇帝,這小皇帝真的是鬼精鬼精的,其實他就是玩了一招金蟬脫殼,將科道言官的目光和風力,完全集中到自己兩個兒子會試之上,偷偷在南衙推進還田令。

  張居正清楚文臣的把戲,不就是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嗎?張居正也會。

  所以科臣們,一定會瞄準張居正操弄國柄科舉考試這件事上,那麼還田令那邊的風力輿論就會小一些,就沒有那麼困難。

  他能扛得住科道言官的攻訐,宋陽山、汪道昆能扛得住嗎?

  宋陽山身上還背著胡宗憲的冤案,那封偽造的聖旨,差點就把宋陽山給打趴下了,汪道昆是胡宗憲的袍澤、至交好友,知道宋陽山身上還有這件事,還能和宋陽山齊心協力,一道做事嗎?

  張居正在分化南衙權豪縉紳的時候,徐階等權豪縉紳,也在分化辦事的官吏。

  從內外廷去分化,比如張誠和張進在南衙打了言官王頤,就是在分化;

  從身份上去分,汪道昆是浙黨、宋陽山是張黨、俞大猷是帝黨、張誠張進是閹黨;

  從親仇去分,宋陽山和汪道昆,一個是胡宗憲仇人,一個是胡宗憲的親朋。

  若是宋陽山和汪道昆分道揚鑣,南衙還田令,不了了之,張居正也不打算做任何的妥協!

  譚綸大司馬說了:直接下令強行還田,不同意就抄家!

  辦事的兩個巡撫,沒頂住壓力,選擇了投降,或者被分化,事未成,張居正就打算親自下場,以武力為脅迫,白沒權豪侵占田畝!

  殺他個血流成河。

  朝廷,從建立之初,就是暴力。

  張居正清楚的知道自己選的這條路,有多難走,所以他竭盡全力,無所不用其極的要走下去。

  科道言官們等到會試榜單揭曉的時候,才知道又上了張居正這個陰險小人的當!

  會試錄取的三百名進士里,沒有張居正兩個兒子的名字,也就是說,張居正素有才名的兩個兒子,名落孫山!


  那張懋修,幼而穎異,初學作文,便知門路,可比小皇帝讀書強得多,七歲能成文,十六歲中舉,少年才氣,天下聞名。

  結果,落榜了!

  「元輔真的是…讀書人啊,他這是騙了所有人啊!」王家屏帶著濃郁的怨氣,出了貢院之後,王家屏就一直在準備彈劾張居正的奏疏,這準備了一發啞炮。

  目標消失了。

  全晉會館內,葛守禮頗為淡定的喝著茶說道:「記吃不記打,元輔玩這手暗度陳倉玩的爐火純青,張四維和王崇古都吃了這個虧,科道言官,那是一點記性不長。」

  「強調多少次了?說過多少次了?攻訐元輔,沒有任何一句話是多餘的,一定要踐履之實,一定要拿住確鑿的把柄,這次張敬修、張懋修二人參考,我就說了,不要起鬨,看看,現在丟人的是誰?」

  「沒靶放箭,惹人恥笑。」

  范應期想了想說道:「還是葛公高明大義,抓住高啟愚這個把柄,打的元輔措手不及,厲害啊!」

  「可不是嘛,主考是呂調陽啊,張居正的頭號門下走狗,居然沒給黨魁兩個兒子,一點點的優待,讓兩個人全都落了榜,嘖嘖。」

  「無毒不丈夫,張居正狠人也。」

  葛守禮頗為不滿的說道:「是無度不丈夫,沒有肚量的不是丈夫,你不要胡說,天下文氣散漫無狀,曲解甚多,都是這種話以訛傳訛,傳多了導致的,天下之事,壞就壞在了這裡。」

  葛守禮教訓完了兩個晉黨,坐直了身子微眯著眼看著王家屏和范應期說道:「我之前叮囑伱們,莫要收了舉人的銀子就行方便,你二人聽進去了沒?行了方便沒?」

  「我判斷,元輔很可能借著自己的兒子名落孫山,高舉清查科舉舞弊的大旗,止科場舞弊之風。」

  「你們要是做了,就現在跟我說,別到時候元輔打了過來,你們再跑過來號喪。」

  王家屏和范應期彼此之間互相看了一眼,彼此一笑,王家屏說道:「我收了銀子。」

  范應期也是附和的說道:「我也收了銀子。」

  正當葛守禮面色大變的時候,王家屏和范應期異口同聲的說道:「可是,我們都沒辦事。」

  「啊?」葛守禮一時間有些呆滯的說道:「只收銀子不辦事,你們這跟誰學的?這這這…」

  「跟巡閱邊方兵科給事中李樂學的。」王家屏頗為確切的說道,李樂耍了張四維和王崇古,吃了好處之後,仍然把宣府大同的長城鼎建這個雷給點了,張四維和王崇古能奈李樂如何?

  人家李樂是元輔罩著的,張四維和王崇古敢用下作的手段報復,元輔會讓他們知道什麼手段才叫下作。


  「說穿了還是跟元輔學的。」范應期面色古怪的說道:「好像也沒什麼,收了銀子不辦事,他們這些落榜的舉人,還得再過來送禮,請求指點一二。」

  葛守禮聽完,嘆為觀止的說道:「你們倆,真的是壞事做盡。」

  「既然收了銀子,收了束脩,就是你們的弟子了,定要好好提點這些舉人,多多指點,別藏著掖著,否則屢試不中,憑生怨懟,若是他們金榜題名,你們也有賢德名聲不是?」

  「互利才有互惠,我們晉黨做不到張黨那樣同志而黨,既然是以同鄉、同窗、同師結黨,也不要做的太惡劣,引後人嗤笑。」

  「一定記住,自作孽不可活。」

  「謹遵葛公教誨。」王家屏和范應期,趕忙說道。

  王家屏和范應期,那是不敢不聽話,葛守禮參加廷議,知道的消息就是比他們多,對朝中明公更加了解,這是信息差,很多時候,葛守禮站得高,看得遠,提點幾句,就能讓他們免於災禍。

  果不其然,第二天,張居正上了一道清朗正風止科場舞弊疏,召集四千舉人,開始徹查科舉舞弊之事,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這一場狂風驟雨之下,禮部、都察院、翰林院、五城兵馬司,甚至是北鎮撫司的緹騎,都有人被查了出來,緹騎負責科場檢查夾帶,這是隆慶二年以後設立的規矩,一共三位緹騎被點了出來,朝野震動。

  呂調陽、王希烈上奏引咎致仕,皇帝下旨不允勿議。

  情況要比朱翊鈞和張居正料想的好得多。

  科場舞弊之風,自明英宗正統年間就是屢禁不絕,正統四年,翰林院學士裴綸為主考官,科舉舞弊盛行,裴綸不肯依附於楊士奇,不肯舞弊,連自己的女婿都不肯行方便,裴綸主持完了會試,就直接被罷免了。

  張居正以為會抓到一個主考,比如王希烈,或者抓到一個同考,比如王家屏和范應期。

  幾乎是每一舉人都仔細盤查,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甚至連緹騎內部都查出了內鬼,最後一個同考官都沒抓到,更別提主考了。

  抓到的都是些小魚小蝦,大規模,成體系的舞弊案,並沒有發生。

  更加明確的說,大明首輔張居正,空軍了但沒有完全空軍,沒抓到魚,只抓到了蝦。

  王家屏和范應期那更是心有戚戚,得虧是聽了黨魁的話,沒惹是生非,否則這一輪下來,自己怕是明天就到菜市口報導去了。

  「高啟愚的案子,是不是元輔故意下的套啊?」王家屏心有餘悸的問著葛守禮。

  自從會試之後,王家屏一天三次的往全晉會館跑,乾脆就在全晉會館賃了一間學舍,用不到沒關係,主要是和黨魁離得近,方便說話。


  王家屏身體力行的支持黨魁。

  葛守禮看著王家屏怯懦的樣子,就是氣不打一處來,張居正的陰險狡詐和雷厲風行,的確是震懾到了王家屏和范應期。

  葛守禮敲了敲桌子說道:「你不要疑神疑鬼,高啟愚的案子,連元輔都不知道,全楚會館的腰牌有多難拿?今年會試,也就發了十塊,若是元輔知道並且安排高啟愚胡作為非,還能雷霆大怒,撤回了高啟愚的牌子?」

  「高啟愚的案子,造成了元輔多大的被動?若非陛下一力回護,明語寬宥、偏袒,甚至連高啟愚都不肯追究,就高啟愚那個鄉試題目,元輔不致仕,很難收場。」

  「你的矛盾說都讀到哪裡去了?所有的事兒,我們只能決定開始,不能決定發展過程和結果的。」

  「不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該彈劾還是彈劾,只要事實確鑿就是。」

  范應期則是一臉迷茫的說道:「還是葛公厲害啊,幾次和元輔爭鋒,都是大勝乃還,我們還是以葛公馬首是瞻的好。」

  「楊太宰厲害,都是他教的。」葛守禮也不貪功,他的所作所為,都是遵循楊博致仕時給的綱領。

  「知行合一說易行難,葛公能知行合一,實乃我輩楷模。」王家屏立刻拍了一句馬屁,葛公能平事,能抗事,還能做事,這樣的黨魁,打著燈籠找不著。

  葛守禮也只是笑了笑,楊博一輩子都在用自己言傳身教告訴他,當身邊都是奼紫嫣紅、花團錦簇之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刻,沉迷於這一聲又一聲的馬屁之中,就會迷失自我,迷失本心,迷失方向。

  若非小皇帝以貌寢阻攔了張四維還朝,張四維掌握了晉黨的戎財之事,葛守禮這個黨魁,怕是要做得如坐針氈。

  天下事,不過名利二字。

  而此時的小皇帝,正在前往寶岐司的路上,開春了,春耕也要開始了,朱翊鈞親事農桑,可不是說建了寶岐司就算萬事大吉,事實上,無論風雨,他每天都會到寶岐司來一趟,看看徐貞明的農書寫的如何,育苗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朱翊鈞走出了玄武門,老遠就看到,跪著一個人,高啟愚。

  小皇帝一步步的走了過去,在他三丈之外停下,朱希孝的手摸向了佩刀,朱希孝看高啟愚,就像是在看王景龍,恨不得立刻出刀,將高啟愚砍翻在地,王景龍是刺王殺駕,這高啟愚搞出來的事兒,不遑多讓。

  「臣有罪。」高啟愚看到了陛下,再次叩首認罪。

  朱翊鈞看著高啟愚笑著說道:「你這人,朕都說了,事情已經了結,你到底要作甚?」

  高啟愚頗為真切的說道:「臣請陛下治罪,臣為元輔門生為惡,若有罪不罰,恐造成與陛下和元輔離心離德,臣大惶恐,故此請罪。」


  朱翊鈞看著高啟愚,笑著說道:「你做事的時候,但凡能想到這一點,還能出這檔子事兒?你太看得起自己了,你這點事兒,根本無法造成朕與先生離心離德,先生有大志,讓大明再起,先生此志不變,君臣就無間隙可言。」

  明攝宗又何妨?只要能讓大明再起,張居正死後,給他個攝宗封號也無所謂,大功天下,大恩君王之臣,朱翊鈞給得起,張居正的確是不肯要的,也要不起。

  連個正一品的俸祿,張居正都磨牙了三次。

  朱翊鈞左看看右看看,打量了半天,恍然大悟的說道:「朕知道你在擔心著什麼了,一罪不二罰,你這罪現在不罰,日後必然成為去皮見骨的那張皮,必然對先生不利,是與不是?」

  「是。」高啟愚呆滯了一下,這小皇帝人不大,心思卻是七竅玲瓏,他在想什麼都一清二楚!

  「行吧,你還算是個人,不是忘恩負義的白眼狼,知道闖了禍,不給先生找麻煩,就這一點,就比很多人強了,新建伯(王陽明)一輩子光明磊落,他的學生,個個都是空談之徒,弄的新建伯現在都入不了孔廟從祀。」朱翊鈞點了點頭,肯定了高啟愚是個人。

  至少這高啟愚還算是個人,闖了禍願意承擔,上次是上奏疏請求致仕,這次是到玄武門跪等面聖,高啟愚沒有看事情了結,就理所當然的覺得事情過去了,絲毫不顧及受到牽連的張居正,怎麼過關,日後會不會被舊事重提。

  朱翊鈞想了想說道:「既然要罰,那就貶你去蘇州府溧陽縣做知縣吧。」

  「還請陛下明示。」高啟愚一聽要貶斥,神情終於放鬆了一下,只是不明白去那裡要做什麼,蘇州府的知縣可是肥缺,跑那邊去,具體要做什麼,陛下肯定有指示。

  朱翊鈞嚴肅的說道:「朕的農學師父徐貞明的老師馬一龍致仕後,墾荒墾十二萬七千餘畝!一畝不剩全被侵占了!你到那裡,把這些被侵占的田搶回來,把這件差事辦好了,朕就原諒你了。」

  「臣領旨。」高啟愚跪在地上,磕了個頭,領了差事。

  高啟愚終於知道小皇帝為何要親自下旨把海瑞找回來,顯然是同志同行且同樂的同道中人,海瑞和陛下,對還田之事,極為熱衷。

  朱翊鈞看著高啟愚說道:「若是力有未逮,就去尋汪道昆、宋陽山、俞帥、陳璘等幫助,若是還不行,就去尋千戶駱秉良,讓他幫你,若是還不行,你就原地解職掛印而去,歸鄉做個地主老財吧。」

  「元輔先生沒有這麼無能的弟子!」

  「不識大體、沒有恭順之心,惹是生非,牽連恩師也就算了,若是連能力也沒有,當什麼官,回家賣紅薯去!」

  朱翊鈞說完甩了甩袖子,邁著四方步,向著寶岐司而去。

  「臣遵旨,恭送陛下。」高啟愚跪在地上,直到完全聽不到腳步聲,才站了起來。

  若是連這等差事都辦不好,大抵是賣不好紅薯的,找根繩,自己掛上去,結束這屈辱的一生,留下最後一分體面便是。

  正所謂:文華殿廷議南衙還田,張居正陰詭金蟬脫殼,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啪!感謝「異史公」的1500點打賞,感謝支持,感謝認可。求月票,嗷嗚!!!!!!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