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真的不務正業> 第26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第26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第26章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朱翊鈞為何不懷疑葛守禮在為了晉黨張目?

  因為葛守禮在衝鋒陷陣,攻訐首輔這種事,最合理的流程是讓都察院的御史們衝鋒陷陣,而不是葛守他自己這個總憲,自己衝上來白給。

  葛守禮的懷疑,葛守禮的疑惑,葛守禮的質詢,其實都基於一個基本的懷疑點出發。

  那就是張居正在指鹿為馬。

  朱翊鈞跟老農打聽過畝產。

  葛守禮曾經做過大明的戶部尚書,對畝產應該是有所了解的,所以他乍一聽聞,畝產過千斤,就立刻思維躍遷到了張居正操持權柄,作踐皇權之事上了。

  張居正這個首輔,做的的確有些霸道。

  

  大明北方的畝產,一畝地,夏收麥、秋收粟,合起來兩石多一些,大約在三百斤左右;

  而南方畝產夏收稻秋收稻麥或稻豆,一年一畝地能打四石左右的糧食,大約就是五百七十多斤。

  羅拱辰說什麼?說畝產數十石,哪怕是畝產十五石,那是什麼概念?就是土豆、番薯它再不好吃,那也是糧食,餓的時候,哪裡顧得上好吃不好吃?

  在葛守禮看來,這不是張居正在指鹿為馬是什麼呢?

  別說葛守禮,朝中大臣,也沒有幾個相信的。

  朱翊鈞要是不知道這黃不拉幾的土疙瘩真的能產數十石,他也會認為張居正在誇大其詞,聯合羅拱辰在蒙蔽君上。

  朱翊鈞笑著說道:「葛總憲,羅同知獻這等祥瑞上來,也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這不是已經開始種了嗎?不如等結果出來再看?」

  「陛下,臣等惶恐。」葛守禮甩了甩袖子,跪在了地上五拜三叩首,痛哭流涕的說道。

  朱翊鈞想了想問道:「葛總憲種地嗎?朕有些問題比較疑慮,想要請教。」

  葛守禮有些懵,他愣愣的說道:「臣…不事農桑。」

  「那算了,你們繼續議事吧。」朱翊鈞不甚在意的擺了擺手,示意葛守禮平身落座便是。

  葛守禮呆愣呆愣的站了起來,迷茫的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才察覺到自己似乎是中套了。

  這一場都察院總憲對文淵閣首輔的攻訐彈劾,就這樣在皇帝陛下拉偏架的情況下,無疾而終。

  葛守禮回過神來,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了哪裡。

  他在談規則,陛下在跟他談事實,他口口聲聲在說匡復有吾在,與人撐巨艱,結果連十歲小皇帝的疑惑都不能解答,那還談什麼匡復輔弼呢?

  廷議仍在繼續,關於戚繼光械送董狐狸的侄子回京之事,提上了議程。

  張居正的意思是開德勝門至兵部在皇極殿上領賞,而楊博則提出了讓戚繼光在北土城移交案犯,在北土城領賞抓緊時間回薊州,理由是唯恐北虜再次南下犯邊,作為總兵官,戚繼光要趕快回去才是。

  而禮部尚書陸樹聲,也表示反對戚繼光入城,邊將無故入城,於禮不合。

  朱翊鈞則覺得極為好玩,這邊晉黨的譚綸跳反,和張居正志同道合,而那邊張居正提拔的禮部尚書陸樹聲,則是背刺了張居正一刀,和晉黨玩起了你儂我儂。

  陸樹聲是松江府華亭人,就是大明首輔徐階的那個松江府華亭人,陸樹聲是徐階的同鄉,徐階掌翰林院事的時候,是張居正和陸樹聲的老師。

  經過十幾年的風吹雨打,當年鬥倒了嚴嵩的徐黨,早已經物是人非事事休,依舊留在朝中的,大部分都投入了晉黨或者張黨的懷抱。

  張居正和陸樹聲有同窗之誼,所以在隆慶皇帝大行,禮部尚書空缺之後,陸樹聲在張居正的舉薦之下,成為了禮部尚書。

  然後,在羅拱辰欲收洋船稅之事、在戚繼光回朝領賞之事中、在皇帝親事農桑之事中,陸樹聲給張居正狠狠的來了三記背刺。

  張居正並沒有太過於執著,而是繼續主持廷議到了結束。

  「陛下聖躬安,臣等告退。」群臣見禮,開始撤出文華殿,而侍讀、侍講、展書官開始入場。

  張居正俯首說道:「陛下,臣有一人舉薦,此人本就是農戶出身,熟悉農務,對農務之事見識不凡,乃是江西貴溪人,隆慶五年進士。」

  「元輔先生種過田嗎?」朱翊鈞似乎不是很在意的問道。

  張居正搖頭說道:「很小的時候種過,後來成了童生後,就再沒下過田了,陛下有疑慮,臣不能解惑,故舉薦他人。」

  「哦?既然是元輔所薦,此人現在何處?」朱翊鈞笑著問道。

  張居正俯首說道:「人在京師奔波。」

  張居正是個軍戶,大明的軍屯衛所,是屯耕兼濟,所以張居正小時候還真的下過地,但不過是玩耍性質,讀書之後,他就不再事農桑,專心讀書考取功名,十二歲秀才,十六歲舉人、二十三歲進士,他就更沒種過了。

  他舉薦的這個徐貞明,和朝中的晉黨沒有關係,和他張居正倒是有點關係,屬於新科進士,而且排名不高。

  隆慶五年,徐貞明中了進士,那一年的主考正是大明首輔張居正,第二房考是王錫爵,但是徐貞明一個三甲同進士出身是沒資格拜入張居正門下的。

  徐貞明萬般不會,只會墾田水利。

  此人到浙江山陰做知縣,一年墾田三萬九千畝,正當徐貞明打算再接再厲,推廣墾田水利之時,觸動了山陰豪強權貴利益,被阻撓不得繼續,再加上朝中言官彈劾,墾田育種之事,徹底停止。

  張居正看過徐貞明的奏疏,別的不說,種田那是一把好手。

  受到言官彈劾之後,徐貞明閒住,回到京師奔走,希望能找到人舉薦,但是始終不得門路,朝中不是晉黨,就是張黨,無論是楊博還是張居正門下,那都不是一個三甲同進士出身,在山陰做知縣的徐貞明,能夠投效的。

  想拜在張居正或者楊博門下,哪有那麼簡單。

  朱翊鈞點頭說道:「今日朕習武之後,讓他到景山來,朕見見他。」

  張居正開始講筵,一個時辰,半個時辰是論語,半個時辰是帝鑒圖說,每有疑慮,張居正都極為細心地解答,而皇帝陛下的詢問,有些問題犀利刁鑽,連張居正這個首輔,都有點難以回答。

  張居正正襟危坐開口說道:「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夫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君子篤行,做事並不是為了讓別人知曉。」

  「做了善事生怕陛下不知道,怕自己得不到爵位和官職;有了感悟而不分享給他人,擔心別人搶了自己的聲譽名望,這都是那些求名之人,才會憂慮的事兒。」

  「而君子的德行、操守、學問都在自己,別人知道與否、認可與否,並無什麼可擔憂的,都不會影響君子的行為。」

  「陛下居於九重之上,若是不能辨別誰有賢能,誰是庸碌,不能分辨政令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容易受人蒙蔽,應當警惕。」

  「臣解曰:君子之道,無愧於心;特立獨行,清心為本。」

  朱翊鈞想了想問道:「徐貞明墾田三萬九千畝,一家四口二十畝田,則可養兩千戶,生民萬眾,既無邀功,也無博名,可稱君子?」

  「君子也。」張居正頗為鄭重的回答道,徐貞明要不是君子,張居正也不會舉薦了。

  「戚繼光以六千軍苦練三年,鏖戰十數載平倭,轉戰千里,不擾一家一戶,軍紀嚴明,聞名內外,至薊州,拒北虜於長城之外,爵位不顯,可稱君子?」

  「君子也。」張居正察覺到了一點不妙,但他還是正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戚繼光按照軍功早該封爵,但是他的爵位在哪裡呢?戚繼光又怎麼說?

  戚繼光說: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朱翊鈞寫下了徐貞明和戚繼光的名字,看了半天才說道:「徐貞明生民萬眾,不邀功不博名,如今閒住;戚繼光南北轉戰,平倭寇拒北虜,無爵無誥。」

  「元輔先生教朕,徐貞明為何求告無門?戚繼光械送董狐狸侄子入京,為何不能入京師領賞?只能在那北土城停靠,領賞急回,不得逗留?」

  果然!

  張居正就知道,給小皇帝講筵,絕對不可能這麼一帆風順!

  張居正思考了片刻說道:「徐貞明不用求告,已經被臣舉薦,而戚帥也不會只在北土城停留。」

  徐貞明並沒有門路求告到張居正這裡,張居正是在思慮皇帝要問農桑,得找個專業的人來,所以才想到了徐貞明,至於邊將入城之事,張居正也早有打算。

  張居正這裡取巧了,陛下用事實問規則,而張居正卻避開了規則談事實,這就是詭辯,但是從規則的角度出發,張居正又無法回答,只能嘗試含糊其辭。


  朱翊鈞嘴角勾出了一抹笑意,他聽出了張居正在含糊其辭,糊弄小孩,但是這個問題不詭辯,真的沒法回答。

  戚繼光這還算是好的了,投靠到了張居正門下。

  俞龍戚虎,俞大猷也是平倭名將,以龍將聞名天下,到現在不過是四品指揮僉事,做不了事,稍微做點事言官的彈劾就接踵而至,俞大猷也就比五品的海防同知羅拱辰高兩級。

  朱翊鈞拿起了桌上的毛筆,想了想說道:「做事不忘初心,心如磐石,踏踏實實做事,有作為,是真正的君子,呈口舌之利,無中生有沒事找事兒,故意製造矛盾,真小人也。誰是賢臣,誰是佞臣,誰的作為對大明有益,誰的作為對大明有害,知他人,可以依據此標準去判斷一二。」

  「謂曰:初心如磐、篤行致遠,真君子也;口舌之利,枉生是非,真小人也。孰為可進,孰為可退,孰為有損,孰為有益,知己知人,以為則而行之。」

  張居正認真的品讀了一番,方才鄭重的說道:「陛下英明。」

  張居正有些疑惑,馮保教授不了這樣的道理,李太后教授不了這樣的道理,這些道理誰教的?

  這些道理,恰恰都是他張居正和陛下一字一句之間奏對而來!

  張居正扒拉了一圈,發現這些道理,都是他教的!

  追讀!追讀!追讀!追讀真的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吾·祥·誰·林·與·嫂·歸再一次念叨。求一切支持,啊啊哦,嗷嗷~~嗚!!(づ ̄ 3 ̄)づ

  (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