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李承乾的廟號
第353章 李承乾的廟號
永徽五年在不知不覺當中悄然來到了末尾,眼看著就到了永徽六年。
永徽六年是一個意義重大的年份,畢竟這一年是李承乾定下要傳位給李象的年份。
其實本來李承乾是打算在新年大朝會的時候給李象安排一下,但是既然吐蕃那邊開打了,反正具體日期也沒定下來,所以李承乾打算再稍微往後拖一拖。
怎麼著也得把收拾完吐蕃這個大勝給落袋為安才是,那好好的武功,可不能拱手讓人。
什麼?你說象兒是朕的兒子?
那李承乾就要呵呵了。
是,我們爺兒倆是父子不假,可親兄弟還要明算帳呢,那不能說我好不容易熬到頭,整出來一個武功,然後咵嚓一下讓給兒子了?
這不能夠!皇位可以傳,功績可不行!
再說了,武功以後有的是,他這麼年輕,朕肯定不能讓他一即位就躺贏一下,那怎麼著也得給孩子一個動力才是。
s⛅to9.com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李承乾又開始琢磨自己將來的廟號,按照他這個功績,他覺得怎麼著也得是個高宗,諡號嘛……那自己肯定是配不上武,文的話倒也不是不行,可這個諡號百分百要給他阿耶李世民的。
那估計也就是康了,很符合他的人設,也符合永徽年的基調。
康是個美諡,歷史上「成康之治」其中就有一個周康王。
至於廟號高宗,這年頭還沒有什麼陰陽怪氣在裡面。
至少沒被李治和趙構這兩個老九禍害,高宗也算是不錯的廟號。
不說別的,前人就有一個殷高宗武丁。
武丁在位一共五十九年,因西華發生蝗蟲災害,武丁從商都率群臣前往西華捕滅蝗災並體察民情,因積勞成疾,病逝於西華。
殷高宗武丁在位期間對侵擾商朝的西、北諸方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同時又進行了南征,為商王朝廣拓了疆域,東起海濱,西到隴右,南至江漢一帶,北到河北北部,奠定了華夏民族大體上的疆域。
在治理內政方面,武丁從民間選拔賢才,興利除弊,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使商朝達到鼎盛,史稱「武丁中興」。
所謂「傅說舉於版築之間」,就是武丁給他提拔起來的。
他的妻子也有不錯的名氣,就是那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婦好。
一隻糾結到臘月,李承乾才在心裡給自己的廟號和諡號定下來,以後就是唐高宗康皇帝。
其實也行,很不錯。
諡號突然間變得稀奇古怪,滴里嘟嚕一大串,那還是李治和阿武的鍋。
這兩個閘總不僅在年號方面突發奇想,換年號比發朋友圈還勤,就連諡號的規矩他們都想碰一碰。
本來李世民的諡號是「文」,經天緯地曰「文」,但李治突發奇想,又給改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也就是從這兒開始,諡號就開始變得一文不值。
像是以前,在歷史討論方面一般沒有叫某某宗某某祖的習慣,一般都是叫某某帝。
比如劉邦,以前一直習慣叫漢高帝;劉恆都是叫他漢文帝,而不是漢太宗;劉徹一般都叫漢武帝,而不是稱呼其為漢世宗。
就像是三國時期也是如此,都叫曹丕是魏文帝,曹叡是魏明帝,沒幾個叫他倆高祖和烈祖的。
至於南北朝到隋朝更是如此,什麼宋文帝、魏孝武帝、隋文帝、隋煬帝……一直到唐朝,才慢慢不再稱呼諡號,而是用XX宗代替,比如唐高宗、唐玄宗、宋太宗、明仁宗之類的。
當然,唐玄宗是例外,稱呼他為唐明皇是清朝的時候為了避諱康麻子玄燁,所以民間才會稱其為唐明皇。
所以說諡號爛了這件事的罪魁禍首,就是李治,除了他沒別人兒。
李承乾當然覺得無論是唐高宗還是唐康帝都拿的出手,怎麼叫都不錯。
那肯定是不能像楊廣那廢物一樣被諡了個煬皇帝啊,他李承乾怎麼著都罪不至此。
所以現在擺在李承乾面前的,是怎麼和李象說這件事。
說肯定不能直說,要學魏明帝曹叡一樣,生前公然給自己的廟號諡號安排好,被記錄在史書上讓後世這麼多人批判,他李承乾覺得臉上有些掛不住。
多少沾點那個了。
所以這件事不著急,得從長計議。
你看這件事你看李世民就根本不放在心上,他知道要是後人腦子不抽的話,他一定是太宗文皇帝。
為啥?
因為特麼二代牛逼人物都是這個配置啊,你看舉個例子,譬如漢朝的太宗文皇帝,對吧?
怎麼著,你覺得我李世民配不上經天緯地,還是配不上這個太宗?
整整好幾天,李承乾在立政殿蹭飯吃的時候都有些悶悶不樂,明顯就是「我心裡有事」。
「怎麼了,大兄?」李治關切地問,「小弟看你最近心事重重悶悶不樂,是在為吐蕃戰事憂心嗎?」
李承乾想了想,繼而忽然有些羞愧。
嗨,你看這事兒整的,光顧著琢磨廟號諡號了,連遠在吐蕃的戰事都給忘了擔憂了。
不過他轉念一想,朕擔憂個毛啊?
他李欽陵可是地地道道的邏些人,這麼多年在吐蕃也算是摸爬滾打混出來的,還用擔心這內鬼拿不下吐蕃?
再說了,不是還有薛仁貴帶著三萬將士跟在他的身後嗎?
必拿下!
「是啊。」李承乾嘴上說著,拍拍李治的肩膀:「唉,這眼看著入冬了,朕也在擔憂前線將士們是否吃飽穿暖啊。」
「這倒是。」李治嗦了一口麵條,「不過不是列裝棉衣了嗎,放心吧大兄,沒啥問題的。」
「哎,稚奴。」李承乾忽然說道:「你說朕百年之後,你覺得應該給朕上一個什麼樣的廟號和諡號?」
「廟號?」李治想了想,對李承乾說道:「那太宗的話肯定你就不用想了,這個你怎麼著也沒法和阿耶搶——文皇帝更是一樣,您覺得自己經天緯地嗎?」
李承乾張張嘴,又老老實實地閉上。
確實,沒這份實力。
「至於武皇帝,您是克定禍亂了,還是威強睿德了?」李治有些複雜地問。
李承乾根本沒想反駁,武這個諡號其實他也占了一個拓地開封,但他覺得總該要給李象留點好東西才是。「所以啊。」李治攤攤手,對李承乾說:「大兄,我覺得其實高宗康皇帝就不錯,您看,在您的治理之下,咱大唐不說是蒸蒸日上吧,至少也可以說是民……嗯,百姓安居樂業,這一條您完全符合啊。」
你別說,這一句話就說到李承乾的心坎兒里了。
你啊,真是朕的親弟弟啊!
到什麼時候,都得指著自家人才是。
「說躺贏就躺贏唄。」李泰在邊上酸溜溜地說道:「前面有阿耶這麼一個縱觀歷史都難找到的明君,後面還有象兒這麼一個不比阿耶差多少的兒子,就算是頭豬夾在中間,也未必能比大兄做得差。」
按照平時,李承乾必然會因為李泰的這句話火冒三丈。
但他現在已經想通了,承認自己沒什麼大能耐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
你看,我雖然不行,但我有一個好爹,有一個好兒子,你不服你咬我啊?
「看看,這個青雀就是遜啦。」李承乾指著李泰,露出笑哭的神情:「我看你就是嫉妒了,嫉妒朕有一個好兒子。」
「我兒子也不差。」李泰抱著胳膊說道。
「欣兒的確也不差,朕看比你這個爹強。」李承乾哼哼著說道。
由於李泰減肥挺成功,在努力之下又有了一個孩子,名字叫李路,還是正妃閻婉所出的。
李欣地位的確是有點兒尷尬,但李象也和李泰講了這件事,王位放心傳給李路,至於李欣,自有他這個當兄長的照拂。
所以在李象的鼓搗之下,李欣也對出去開疆拓土,做一個諸侯王這件事產生了興趣。
李象暫時給他定下的地點是兩個,一個是在南方的中南半島上建國,另一個選擇則是去天竺。
在玄奘法師的《大唐西域記》的指引下,安西都護府已經磨刀霍霍,準備對天竺動手了。
不過現在正在對吐蕃作戰,另一邊的李恪也在抵禦大食的入侵,所以安西都護府暫時沒有騰出手去收拾天竺。
但也快了,如今吐蕃方面,李欽陵已經向邏些城勢如破竹;而大食這一邊,李恪和他們交鋒倒也沒有什麼太大的難度。
說是大食侵略如火,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在他們的攻勢之下節節敗退,但真和他們交了手可就不一樣了。
李恪本來被東羅馬和波斯的情報整得有點擔心,可真的和大食打起來之後,發現實力也就是那樣,就算比薛延陀強,倒也有限。
於是他就想起在長安的時候,李象給李無雙講的那個叫做「小馬過河」的童話。
李恪覺得大食就是那條河,他是小馬,而東羅馬也就是只小貓,至於被淹死的波斯,那肯定就是小松鼠沒跑了。
後來經過在波斯當地摸爬滾打後,他倒是明白了,弄了半天是波斯腐朽不堪,軍隊戰鬥力江河日下導致的。
而他在波斯當地招募的士兵,吃飽了飯,分足了田地,戰鬥熱情嗷嗷的,幾乎是只要進軍的號聲一響,這群波斯當地的府兵就嗷嗷叫地往上沖。
是的,李恪在當地採取的是府兵制,並且與波斯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下結合。
就這樣,李恪在當地拉起來一支十五萬人的府兵軍隊,即便他按照大唐的待遇來對待波斯人,然而他占領的波斯田地還沒分出去三分之一。
可想而知,波斯貴族的生活到底是有多腐朽。
波斯人自然也是十分擁護李恪,在他們看來,大唐軍隊才是他們唯一的保護神。
李恪又趁著這個機會,在波斯的幾處大城市當中興辦起書院,並且還在各地安排士子們去宣講漢文化。
不僅要把土地納入囊中,更要把當地的文化習俗徹底改變成大唐的。
倒也不是沒有人搞事,老百姓們倒是還好,誰給他們好處就跟著誰混;但是那些個貴族不一樣,他們的既得利益被瓜分,當然不甘於現狀,組織起了一支五萬人的隊伍,在波斯境內發起了叛亂。
不過這叛亂很快就被撲滅了,他們在當地又沒什麼群眾基礎。
原本人家老百姓過的好好的,手裡分到了不少田地;可這些貴族回來的時候,又給土地給搶了回去,並且還對他們極盡侮辱之能事。
你說要是當初沒有唐軍過來,那被收拾兩下忍忍也就過去了。
可現在的波斯百姓可都是見識過大唐的好的,甚至親身體驗過了大唐帶來的好處。
這樣的一個對比之下,肯定是有不小的落差的。
只要是稍微有一些血性的人,根本就沒辦法去接受。
所以在這群貴族的幫倒忙之下,越來越多的波斯人加入了李恪的隊伍當中,開始反抗起波斯這群作亂的貴族。
大食也趁著這個機會,對漢國的波斯轄地進行猛烈的進攻。
然而在波斯人眾志成城的抵抗之下,大食一次次的進攻都遭受到了嚴重的挫敗。
甚至李恪還帶著人馬,對大食占領的波斯故地進行了反撲。
在永徽五年的臘月,李恪終於光復了波斯全境。
他從被分封的漢國故土退了出去,把原漢國移交給了安西都護府,他自己則將波斯占據,作為全新的漢國。
這件事是他和家人們商量過後決定的,李世民還挺高興,畢竟好大兒如此上道,真是讓老父親感到欣慰。
在占據波斯故土之後,李恪又開始了馬不停蹄的改革。
這改革不僅是針對波斯的文化,甚至還深入地對波斯的各方各面進行全面的改弦更張。
在政令下達之後,李恪便起草一份奏疏,讓人帶到長安,去把最近的事情詳細地報告一遍。
信使目前回長安,除了陸路之外,還可以走海路。
不過蒸汽船的事情還沒有傳到漢國,再說蒸汽船遠洋航行到底表現如何,還要等到出發去殷國的那支船隊回來之後,才能知道具體的結果。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