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朱元璋的功績(中下)
第505章 朱元璋的功績(中下)
【以《明史·職官志》來看,明制對於元朝最大的繼承是它的行省制度。】
【中國古代實行地方兩級制,到了宋代逐漸過渡到兩級半,元、明時期正式變成了三級制度。】
【在兩級制時,僅次於京都的州(郡)的數目越來越多,發展到後來有數百個】
【這麼多的機構需要中央直接管理,根本管不過來。】
sto9🐾.com為您提供最快的小說更新
【而三級制則在州(府)之上設立了省一級的機構】
【由於省的數目只有十幾個,朝堂的政策傳達更有效率,形成了金字塔形的管理結構,對地方的掌控力更強。】
……
{雖然人們將明代的次一級政府叫作行省,但這只是個約定俗成的稱謂,它由好幾個衙門組成。}
{主管行政的衙門叫作承宣布政使司,主管軍政的叫都指揮使司,主管監察和刑罰的叫提刑按察使司。}
{承宣布政使、都指揮使、提刑按察使三個官員之間並沒有隸屬關係,都由朝堂直接調遣。}
……
大漢·宣帝時期
劉病已看得有些心痒痒。
自霍光以大將軍獨壓朝堂後,武帝的三分制權就已經崩盤了。
後面的種種也無非是皇權旁落而造成的。
但如果能以這種方法治十三州……
劉病已突然了解了朱元璋的用心。
「一切是為子孫計啊……」
但這一套確實能避免三者互相勾結,在地方坐大。
他按下思緒,準備再看看。
免得像宋朝那般,看著挺好,實則處處陷阱。
……
【與三級制度結構對應的還有三級考試制度。】
【公元1370年,朱元璋正式建立科舉制度,規定以八股文取士】
【專取《四書》、《五經》命題。】
【以《四書》命題的叫書義,以《五經》命題的叫經義】
【在行文時必須根據古人的思想和規定的幾家註疏來闡釋發揮,不能有自己的見解。】
……
大唐。
「這未免顯得死板了些。」
李承乾有些無法理解。
「科舉本就是為國取才,這樣限定幾家說辭,豈不是要一家獨大?」
李世民看著天幕,突然問道:
「高明,你說是貧民百姓讀的書多,還是官宦子弟讀的書多。」
李承乾自然明白是官宦子弟讀的書多。
他知道阿耶不是憑白詢問。
深想一下,恍然道:
「限制內容,將百姓與子弟的水平拉近!」
「在框架之內比拼誰的才智更高!」
李世民點點頭。
「這朱元璋的本意依然是集權,但卻給了許多人升遷的可能。」
「是好是壞……靜觀春秋吧。」
……
【考試分三級進行,未入學的童生先在州縣級考試。】
【中試的稱為秀才或生員,成為府、州、縣學的諸生,取得進一步考試的資格。】
【省級考試叫鄉試,三年舉行一次,中式者稱為舉人。】
【鄉試第二年進行,禮部主持會試,中式者再經過皇帝的殿試。】
【最後分三甲放榜,有進士身份。】
【明代科舉制的完善徹底重塑了中國的社會結構。】
【在漢代至魏晉,往往會產生許多傳承數百年的大家族,而官員名額大部分被這些家族壟斷。】
【在唐宋時期,科舉制已經在起作用,但社會上有經濟優勢的大家族還是可以長期存在。】
【當官靠家族和祖輩的官場習俗也沒有完全扭轉。】
【到了明朝時代,科舉制已經可以源源不斷地將地方的人才輸送到中央,只有科舉一條路可以當官致富】
【所以地方上的大家族萎縮了,反而形成了另一個現象:富不過三代。】
【通過科舉,明代徹底打碎了社會結構的結塊現象,民間分散成一個個原子,互不隸屬。】
【中央的權威不會受到任何挑戰,形成了徹徹底底的集權模式。】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被說得激動難耐,恨不得立刻一步到位!
激動了半天后又發現,沒什麼用。
最起碼現在是沒用……
豪強世家什麼的到好說,搞他們自己是專業的。
問題是搞完他們,以後用的人還是他們。
弄科舉,就要辦學校。
辦學校,就要有教材。
有教材……拉著一車車的竹簡上學嗎?
「真是的,壽命長有屁用!」
「你給個造紙術多好!」
……
炎漢·靈帝時期
劉宏看了眼天幕,又看了眼大臣。
大臣們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眼皇帝。
然後劉宏就躺了。
搞不了,完全搞不了。
動他們?怎麼動?
你告訴朕怎麼動?
大臣們也鬆口氣。
他們也不想跟皇帝翻臉。
好好的,安安穩穩的,誰願意賭自己家是不是被皇帝殺雞儆猴的雞呢。
……
季漢。
劉備與諸葛亮悄無聲息的對視一眼。
又看了一眼已經醉倒的劉禪。
飯還是要一口一口的吃。
最起碼知道以後的道路該怎麼走了。
……
【在繼承元朝制度的基礎上,朱元璋又吸取了若干教訓。】
【他弄不清也不放心歷代傳下來的分級負責、層層分權的複雜政治體系。】
【他喜歡一目了然,覺得這套繁複的體制不容易控制,可能會藏污納垢。】
【所以他乾脆利落地打碎了這套複雜的政治體系。】
【取消丞相制,讓天下所有的大小官員都直接向他負責,每個官員都直接為他所控。】
【但他還是不放心,生怕他們辦事不細心或不安分。】
【於是,他親自撰寫了《授職到任須知》,對每一級地方官吏的職責都做出詳細的規定。】
【把地方公務分為發布公告、徵收田糧、管理倉庫、會計核算、受理訴訟、管理囚犯、管理官署房產、管理轄內讀書人、管理地方漁業、管理地方窯冶等三十一項】
【並且逐項開列地方官應當注意的事項,這些注意事項往往還有許多具體的要求。】
……
大唐·玄宗時期
李隆基抿了口酒。
「三畝地一頭牛。」
楊玉環沒太聽懂。
李隆基無奈道:
「他這種觀念就跟種地的百姓一樣。」
「什麼都要自己看得見、摸得著,才能放心。」
「但國家治理就是要放權。」
「人是有極限的。」
又想了想自己,補充道:
「當然,也不能憑藉喜好亂放權。」
……
大宋·仁宗時期
趙禎把自己代入了一下。
好處是,天下百姓的情況可以一清二楚。
壞處是,沒個異於常人的體魄幹不了。
「就這樣還能活七十一……」
他也明白那個太子為什麼早死了。
……
【前面提到過戶籍管理和里甲制度。】
【這方面朱元璋大體是摸了摸秦朝。】
【因為為了限制人口流動,他設立了路引制度。】
【普通百姓只要離開出生地百里,就得持有官府開具的通行證,否則就以逃犯論處,一律充軍。】
【公元1386年,又實行的知丁法,是路引制度的升級版。】
【路引制不允許百姓在大地上自由流動,知丁法則既不允許百姓自由流動的同時也不允許他們自由擇業】
【並且以嚴刑峻法強迫里甲四鄰互相監視舉報。】
……
大秦。
嬴政面無異色。
寡人就說,雖無大秦之名,卻有大秦之實。
這天下哪裡沒有大秦的影子!
大秦哪怕早亡!
其骨血也融入這片土地!
萬世不易!
……這套安神法確實有用……
嬴政覺得自己的心情舒暢了許多。
什麼秦二世而亡。
錯覺罷了!
你看!
這不又一個簡易版秦朝嗎。
這是天意讓秦朝走上另一條路。
換個角度看,秦沒亡!
大明!即是大秦!
「哼哼哼哼!」
對面的劉邦往蕭何身邊湊了湊。
「蕭何,你看!」
他沖皇帝那邊揚了揚下巴。
嬴政冷著張臉在那「哼」笑著。
「你說他是不是……」
劉邦指了指腦子。
蕭何無力的看了他一眼。
「劉季,我得罪過你吧?」
為什麼你找死就不避著人呢?
你倆都有病吧!
……
【為了讓二者互相配合,朱元璋將路引制寫在了《御製大誥續編》里。】
【但弔詭的是,他又在《大誥》裡面賦予了百姓以監督、評議各級官僚的權力】
【洪武十九年,又宣稱,在大明之內,任何一個人都可以衝進官府,捉拿他所不滿意的吏員。】
【從把百姓捆綁在土地上這一極端輕易地跳到了放手讓百姓造反的另一個極端後】
【朱元璋想起了路引制度。】
【於是又宣布:凡是進京反映問題的人,不論有沒有路引,一律放行。】
【如果有人敢阻擋,治以死罪。】
……
{看明史是真的太累了……太自相矛盾了這人。}
{想任用官員卻又不放心官員,以貧身起義又要防貧民造反,希望百姓幫助懲貪又怕百姓乘機亂竄。}
{到底想幹嘛呀?!}
{發現沒有,現在某些沒有執行經驗又非常愛插手執行細節的上司頗有此風。}
{雖然我沒真做過,但照我這麼做肯定行,執行不了,那一定是你能力不夠。}
{老朱打仗厲害,治國是真的不行。}
{洪武之治,說是大戰後大息的慣性也好,說是朱元璋確實心繫百姓也好,這坑他倒是沒少挖。}
{朱元璋就是典型的「如果……就……」的邏輯。}
{他骨子裡就是還在防備出現第二個他。}
{雖然是帝王,但貧苦出生的他格局小,眼界不夠開闊,心胸不夠豁達,}
{對文人,對官吏,還有把百姓綁在土地上,讓職業世襲,不讓人隨便流動,控制欲強,種種意識上都暴漏出不自信而敏感多疑的一面。}
……
大明。
朱元璋咬著牙關看著天幕。
握在扶手上的手青筋暴起。
那一字字一句句,仿佛在指著他的鼻子罵。
罵他就是個什麼也不懂的,臭要飯的。
他服氣嗎?
他服氣才見鬼了!
自己的一切制度就是為了讓天下穩定!
你們憑什麼大放厥詞?
你們說咱不行?
咱到要看看是不是真的不行!
……
【制度建設:朱元璋的種種建設是以維護自身家族統治為出發點。】
【在帝制社會這一點無法說他是錯誤的。】
【其制度特點也是以穩定為主要思想,從元末戰亂看來,也是有道理的。】
【但朱元璋的思想過於局限,他將祖制看得尤為重要。】
【這導致後代有為之君和有能之臣都被祖宗之法限制的束手無策。】
【大明就像八股文一般,在穩定中喪失了改變進取的機會。】
【綜合評價C級,得兩分。】
……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