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從一開始就歪了的元朝
第458章 從一開始就歪了的元朝
{我記得這玩意沒有明確規定吧?}
{最早提出元朝人分等級的,是在清朝咸豐三年,魏源在其所著《元史新編》中提出的元朝用人「分三等」。}
{之後,1916年,日本學者箭內亘寫出《元代社會的三階級》,提出「蒙古、色目、漢人三階級」}
{到1934年,史學家屠寄於《蒙兀兒史記》中才正式提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的「四等人制」,可也並沒提出來源。}
{怎麼可能有明確劃分,忽必烈又不傻,但具體規則上是有具體偏向的。}
{無論在法律、賦役、選舉、任官等等方面,漢人南人都受著不平等的待遇。}
{「諸蒙古人與漢人爭,毆漢人,漢人勿還報,許訴於有司。」}
{「如有違犯之人,嚴行斷罪」,甚至因而被殺以懲眾。}
{要是毆打至死,賠燒埋銀五十兩付於苦主就完事了,這是一般的規定。}
{「諸蒙古人因爭及乘醉毆死漢人者,斷罰出征,並全征燒埋銀。」這就為蒙古人任意毆殺漢人預設了免死償命的特惠。}
{還有對罪犯的審理,論法的監舉,比比皆是。}
{從元英宗頒行《大元通制》一直到元朝滅亡,始終沒有一部完備而公平的法典。}
……
大秦。
嬴政靜坐著。
臉上平靜無比。
他不知後世子孫為何如此詫異此事。
但是成王敗寇、遠近親疏,這些都是明明白白的現實。
就如尊王攘夷。
蠻夷自然在華夏之下。
就如一城之內,居城、郭、郊、野的「百姓」也自有高下之分。
打死奴隸也不犯法。
又像他對待六國遺民一般。
這些事是對的嗎?
若是以往,他自然認為是對的。
因為一直以來就是如此。
但現在。
他覺得這事對與否,恐怕另有說法。
但他想不通。
還差一點。
……
大漢。
「嗨!」
劉邦一扔果核,口齒不清的嘟囔著。
「這不就是春秋貴族那一套嗎!」
呂雉陰陽怪氣道:
「呦,你還知道貴族如何製法呢?」
劉邦無語的白了她一眼,咽下嘴裡的東西。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刨除族群不同,此法的本質就是重跟腳。」
「也就是貴族封建制。」
「而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
劉邦舔了舔牙齒,平靜道:
「忽必烈集權失敗了。」
「元朝開始走回頭路。」
「後果是好不了的。」
「就是天下百姓,又要受苦了。」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抱著小劉據,指著天幕給他講解著。
「封邦建國與集權皇權有著很大區別。」
「其區別就在於皇帝的權力並不絕對,一定程度上要受制於貴族。」
「因此在任官上只能以親疏為根本,難以完全以皇權為依歸。」
五歲的小劉據迷茫的看著天幕,手中緊緊握著一枚燕几板。
但劉徹不在乎他能不能聽懂。
只要內宮、中朝、外朝,知道他鍾意太子就可以了。
一如阿父當年一般。
……
【其實從一開始建國之初的舉動,可以明確看出忽必烈希望改變大蒙古國時期落後的貴族封建制,儘可能實現皇權集權。】
【稱汗伊始,忽必烈就問計於謀臣劉秉忠】
【劉秉忠明確建議「采祖宗舊典,參以古制之宜於今者,條列以聞。於是下詔建元紀歲,立中書省、宣撫司」】
【要將「漢法」與蒙古傳統相結合,繼承中原王朝前代之定製】
【但因傳統力量強大,漢胡之間的差異,事情逐漸不了了之。】
……
北魏·孝文帝時期
拓跋宏看著劉秉忠三字,臉上浮現一抹笑意。
「果然,若想徹底以外族統治中原。」
「還是要承中原之王脈。」
「這是正路。」
……
大清·乾隆時期
「元世祖還是吃了沒文化的虧啊。」
乾隆美滋滋的飲著御茶。
看著清涼的茶湯,吐槽著。
「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
「中書右、左丞相、平章政事。」
「沒一個官位上有漢人。」
「丞相奏事內廷,若有關兵機,雖位居右、左丞或參知政事的漢人,還均須迴避。」
「你連個口子都不肯開,怎麼讓他們上進賣命啊。」
和珅笑著給乾隆斟茶。
「哎喲,萬歲爺。」
「您學富五車,文識之大,車載斗量亦杓之不盡!」
「那元世祖怎麼能跟您比啊!」
乾隆的茶杯放到嘴邊,聞言輕瞥一下,淡淡道:
「和珅啊,話有點多了。」
……
【同時,元朝漢臣對科舉也極為牴觸】
【「記誦章句、訓詁、註疏之學也,聖經一言,而訓釋百言、千萬言,愈博而愈不知其要,勞苦終身而心無所得,何功之有」】
【忽必烈也認為「科舉虛誕,朕所不取」】
【而出於對務實的考慮,忽必烈對於官員的選拔,就主要靠推舉和蔭敘了。】
【所謂推舉,就是將「吏」推選為「官」】
【蔭敘就是指老子當官兒子也可以當,但是要降五級。】
【「諸職官子孫蔭敘,正一品子,正五品敘……」】
【吏的地位雖低,卻很重要,真正做事的往往都是吏,要說對國情民瘼諸方面的了解,十個官也未必及得上一個吏。】
【可這推舉制度名為「制度」,卻沒有「機制」。】
【一個胥吏要成為官員,能否被推舉,沒有固定的選拔模式,是否能力出眾沒有統一標準。】
【這就出現了一種情況。】
【「領導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領導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通過人情關係、賄賂請託等手段獲取推舉就大行其道。】
【從而,整個元朝從一開始就定下了破爛的根基】
……
大元。
忽必烈越聽越不對勁。
你這是罵我,還是罵我啊!
怎麼到我這就成了一無是處了!
朕稱帝以後,下詔嚴禁軍隊放養馬匹糟踐農田,同時要求地方官吏加強農桑建設。
還在之前發行紙鈔的基礎上,正式在全國全面發行「中統元寶交鈔」,讓百姓休養生息使得經濟恢復。
這些你是隻字不提啊!
「仲晦,難道宋朝科舉之士不疲於仕途競奔,而無治國之實嗎?」
「一個個滿腹經綸又如何?」
「就連范文正公都無統籌全局、治國平天下之能!」
「這科舉有什麼好存在的必要!」
忽必烈帶著幾分怨氣。
宋朝是科舉不錯。
有用嗎?
你是打過遼國了,還是打過西夏了?
是打過金國了,還是打過我大元了!
治國也沒見你們治明白啊!
年年變法,越變越爛。
而一旁的劉秉忠早就驚呆了。
不說那自掘墳墓的四等人觀念。
「陛下,自春秋封邦建國,貴族與天子同治天下。」
劉秉忠收拾心情,開始勸阻忽必烈。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天下實行察舉制。」
「而察舉制是皇帝只有任命權,舉薦人才則是世族的權力。」
「唐朝開始興科舉,將選任官員的權力完全收歸皇帝。」
「但當時世族尚未完全衰落,唐朝的科舉並未完全實現太宗皇帝「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設想。」
「世族仍能很大程度地把持官僚體系。」
「經黃巢之亂與五代十國,直到宋朝,世族徹底衰落,宋朝皇帝才真正用科舉做到選官任官皆出自皇帝。」
「科舉的好處在於,它能將皇權攏於皇帝手中。」
劉秉忠點出科舉本質。
忽必烈也收拾好憤憤不平之心。
「但是仲晦,漢人實在太多了,親疏有別啊。」
劉秉忠抿了抿嘴,他瞥一眼天幕,最終狠下心道:
「陛下,皇權的邏輯往往並不看親疏。」
「而看對皇帝本身權力的穩固和擴張是否有利。」
「陛下難道忘了如何真正得到汗位的嗎?」
忽必烈微微一愣,隨後臉色變換不停。
劉秉忠覺得應該再次加點分量。
「陛下難道覺得,此等國制,能讓文天祥甘心輔佐陛下嗎?」
忽必烈受到會心一擊!
「陛下莫不是不以高祖皇帝為念?」
暴擊!
「陛下,元承漢嗣,能絕漢人乎?」
絕殺!
「我得仲晦,如得蕭何啊!」
……
【內政上牽制衝突,軍事上也開始受挫。】
【公元1281年,已經滅亡南宋的元朝,準備第二次出兵,向日本復仇。】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