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 同治:究竟TM誰是光緒!
第791章 同治:究竟TM誰是光緒!
天幕上。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兩宮太后坐在垂簾之後。
奕訢立於垂簾之前,持著一封奏函朗念著:
「前者英法各國以日本為外府,肆意誅求,日本君臣發憤為雄,選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聰秀者往西國制器廠師習各藝,又購制器之器在日本製造,現已能駕駛輪船造放炸炮。」
「去年英人虛聲恫嚇,以兵臨之,然英人所恃為攻戰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長,由是凝然不動,而英人固無如之何也。」
「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國遠而距中國近。我有以自立,則將附麗於我,窺伺西人之短長。」
「我無以自強,則並效尤於彼,分西人之利藪。」
「日本以海外區區小國,尚能及時改轍,知所取法,然則我中國深維窮極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變計矣。」
「……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
「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
「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我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
「則業可成,業可精,而才亦可集。」
話音落,殿內沉寂無聲。
片刻後,垂簾後一道輕柔細聲傳出:
「讓李鴻章放手去干。」
畫面一轉。
在熱火朝天的場地中。
一群精瘦的工人不停忙碌著。
翻砂、熱鐵。
在他們的雙手操勞間,車輪盤架,子藥箱具,開花炮彈、洋槍、抬槍、銅帽、大炮、水雷等等軍工物品被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
畫面推遠,一座座匾額閃過。
『江南製造總局』
『曾國藩支持下,由李鴻章在上海建立。創辦經費為五十四萬餘兩白銀,擁有工人二千餘人,在洋務派創辦的軍工企業中,規模最大』
『主要是生產槍炮、彈藥、水雷和小型船艦。附設譯書館,翻譯西文書籍』
『金陵機器局』
『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時,把他在蘇州創辦的洋炮局遷到南京並加以改造擴建而成。主要生產槍枝、火炮,為淮系軍閥供應軍火』
『天津機器局』
『崇厚在天津籌建的,英國人密妥士任總管,從國外購買機器,製造火藥。雖耗資巨大但成效不佳』
『後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時接管了該廠,招募洋匠,添置設備,擴大規模,使該局有了一些起色』
『隨後又擴大規模,分為東、西兩局。』
『東局設在天津城外東南方的賈家沽,西局設在天津城南海光寺。主要生產彈藥、水雷、炮架、洋槍等』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在福州閩江馬尾山下設立該局,也稱馬尾造船廠』
『該局以四十七萬兩白銀起家,是洋務派創辦的規模最大、設備最齊全的輪船修造廠』
『該廠還附設船政學堂,專門教授英語、法語、算法和畫法,為駕駛輪船和造船培養專門人才。是南洋水師的基地』
……
【洋務派興辦洋務的指導思想很明確,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他們認為,西方的政治制度比不上中國,只是中國的火器比不上西方列強,只要清朝掌握了西方的近代軍事技術和裝備,便可以重振國威,揚名於世。】
【然後,以「都不僱傭洋匠,只選中國工匠,仿照外洋做法」,採用手工鑄造炸炮的方式建立了炸彈三局。】
【這幾個由李鴻章創辦及接辦的製造局,加上左宗棠於1866年創辦的福建船政局,成為中國早期軍事工業的主幹。】
【幾年間,初具規模的製造局奠定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根基。】
【在李鴻章的帶領下,許多省份也先後用「機器局」、「製造局」的名義,不斷設立軍火工廠。】
【至此,中國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終於開始有了自己生產新式武器的能力,走上了國防近代化的道路。】
【清朝完成了由冷兵器時代向火藥兵器時代的過渡。】
……
{這時候,江南製造總局每天就能生產毛瑟槍十五支,十二磅重的開花彈一百發。}
{每月平均生產發射十二磅炮彈的開花炮十八門。}
{自1867年至1894年27年間,共計生產各種槍枝五萬多支,大炮五百八十五尊,水雷五百六十三枚,炮彈十二萬發以上。}
{李鴻章這麼好的文章,完全可以選進教材的作品。}
{見解如此犀利精到,分析中國和西方、中國和日本,日本和西方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剖析中國人對于洋人及其武器,切中肯綮!}
{李鴻章實有遠見一針見血,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分析了敵強我弱的根本原因,還舉出日本這個活生生的例子。}
{還是器不如人那一套,可是這並不是病因。}
{由指導思想和實踐也可以看出洋務運動的目的。}
{洋務派主張學習和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了拯救和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所以,當人民反抗鬥爭對其統治構成威脅時,就學習洋人的長處以鎮壓民眾的反抗。}
{當外國侵略勢力明顯動搖其統治時,便取洋人長技以「制夷」。}
……
大漢·文帝時期
劉恆看著清朝一副欣欣向榮的相貌,嘆息道:
「天下之事窮則變,變則通。」
「自唐宋起,士大夫多沉浸於章句小楷之積習。」
「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細心。」
「以致用非所學,學非所用。」
劉啟則一邊看著那些袍彈產生的過程,一邊聽著劉恆的話。
「無事則斥外國之利器為奇技淫巧,以為不必學。」
「有事則驚外國之利器為變怪神奇,以為不能學。」
「卻不知洋人視火器為身心性命之學已有數百年之久。」
劉恆想著歷史上的種種,無奈道:
「無事之時而言,可以成為一種說法,但苦於他人不信。」
「有事之時而言,能夠取信於人,但為時已晚。」
……
大漢·武帝時期
劉徹看了一圈,皺眉道:
「言之有理,做事盡心。」
「可惜了。」
衛子夫不知道皇帝可惜什麼。
小劉據畢竟還小,也不能生而知之。
唯有霍去病聽弦之音。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霍去病也嘆氣道:
「這些軍備從設計施工、購置機械、生產技術,直到原料供應,沒有一樣不依賴外洋。」
「從當時的條件來看,無法避免啊。」
劉徹挽著袖口,拿起酒爵。
抿了一口道:
「此為其一。」
「其二是……這些軍備製造真的掌握在清朝手裡嗎?」
「器械、裝備、原料,這些東西他們要從哪裡買那命脈就掌握在誰手裡。」
「甚至,外洋還可以通過洋務派推銷早已落後的或者淘汰的設備和器材。」
「那些工廠里的人其實是在為外洋人出力……」
劉徹念到此處,突然停頓住。
隨即似撥開一層雲霧,喃喃道:
「這些物品不面向市場,但其本身卻具有部分的商品特性……」
「商品……價值……資本!」
……
【除了軍備之外,洋務派又大約創辦了二十多個民用企業,涉及交通運輸、採礦、紡織、冶煉等行業。】
【如上海輪船招商局。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李鴻章在上海創立。是近代中國第一家輪船航運公司,也是洋務派興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形式為官督商辦。】
【開平礦務局。光緒四年(1878年)李鴻章在天津創設。】
【最初由李鴻章派唐廷樞在天津計劃創立開平礦務局,目的是開採唐山煤礦。原擬官辦,後因清廷財政困難,改為官督商辦。】
【光緒七年(1881年)開始開採出煤,每天的產量達五百至六百噸。由於該礦設備優良,煤礦儲量大,煤質好,產量逐年增加。】
【除供應輪船招商局、天津機器局、北洋海軍用煤外,還在市場上大量出售,在天津很好地抑制了洋煤進口。】
……
大清·咸豐時期
「光緒……」
懿貴妃看著更變的年號,驚呼出聲。
她心中一慌,抱緊懷中幼童。
看向殿內眾人。
太醫、太監、宮女、侍衛。
俱都伏地而跪。
看不清臉面。
「也許……是皇帝親政改了年號呢……」
安德海低著頭,期期艾艾道:
「未必就是……就是……」
懿貴妃抱著孩子,嘴角浮起僵硬的笑意。
「說的有道理……有道理……」
……
【上海機器織布局。李鴻章於光緒八年(1882年)派人收集商股在上海籌辦的,是近代中國第一個機器棉紡織廠,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投產。】
【電報總局。光緒五年(1879年),李鴻章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在大沽炮台至天津之間試設電報,試驗成功。】
【光緒六年(1880年),李鴻章在天津設立電報局,任命盛宣懷為總辦。第二年就開始鋪設天津到上海的線路,年內竣工。】
【這是中國第一條長途通訊線路。同時,在紫竹林、大沽口、濟寧、清江、鎮江、蘇州、上海等地分設七個分局。】
【光緒八年至十年(1882至1884年),上海至南京、南京至武漢的電線相繼架設完畢。】
【光緒八年(1882年),因官款不足,電報總局又吸納商股和民資而改為官督商辦。】
……
大清·光緒時期
光緒感覺怪怪的。
這算什麼?
盤著同治的功績,用著我的名字!
這不應該算到朕頭上嗎!
慈禧面無表情的看著天幕。
光緒、光緒、光緒……
這些本該是載淳的……
……
【鐵路交通運輸業。光緒元年至二年(1875至1876年),英國人在上海至吳淞段修築了鐵路,全長三十六華里,從此中國便有了鐵路。】
【後因機車軋死一人,清廷要求司機償命,並派李鴻章到上海進行談判。清廷出二十八萬兩白銀購回鐵路、機車,然後把機車拋入江中,鐵軌、車輛被棄置在海灘,後來全部爛掉了。】
【此後清廷內部爭論了許多年鐵路問題。】
……
天幕上。
紛紛亂亂的朝堂上劃分為三派。
一個卡通小人頭頂『左宗棠』三字,開口道:
「鐵路是為火輪車服務的,我大清沒有火輪車,自然用不著鐵路這個東西!」
後面一片小人搖旗吶喊著:
「說的對啊!說的對啊!」
此時,卡通版的『曾國藩』捻須道:
「修鐵路必然破壞馬車夫、人力車夫、轎夫與旅店的生意,這些人沒了生路,一定會鬧事。」
「會破壞關隘與風水,而讓洋人來修路,只會讓洋人得利並衝擊大清的財政收入。」
身後也是一片吶喊助威的小人:
「說的對啊!說的對!」
最後的『李鴻章』道:
「鐵路是個好東西,可惜的是公家無此財力,華商無此巨資,大清的官與民皆無財力自主修築鐵路。」
「官與商合作又容易發生隔閡鬧出矛盾,同樣很難成事。」
「所以,不如待承平數十年之後再來討論這個問題,到那時國家有了錢,鐵路就不必再由洋人來修。」
身後同樣一片擂鼓助威的小人:
「說的對!說的對!」
『總理大臣·文祥』:……
……
【李鴻章的意見被採納了。】
【此時,距離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已過去四十餘年,倫敦已在運行大都會地鐵。】
【美國、法國、德國與俄國的鐵路建設均已持續了三十年之久。】
【這一年,美國的鐵路通車裡程已達到四萬六千八百四十四英里。】
【直到光緒六年(1880年)開平礦務局才修築了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總長十一公里,用以運煤,這是中國近代史上自辦的第一條鐵路。】
【這條鐵路後來又延長到天津,又從唐山延至山海關。】
【光緒十三年(1887年),台灣修築了從基隆到台北的鐵路,後又把鐵路延長到新竹。從此中國的鐵路事業逐漸發展起來。】
【洋務派接著又創辦了台灣基隆煤礦、黑龍江漠河金礦、蘭州機器織布局、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民用企業。】
……
大唐。
「思想觀念上還是受傳統思想影響較多。」
李世民雙手搭在兩邊軟枕上,看著眾人道:
「這洋務觀念和行動還是處於求新與守舊之間。」
「看他們在所最關心的武器革新方面,就處於這種求新與保守的矛盾狀態。」
「制勝之道,在人不在器。」
「那新式武器如同士人之於詩賦雜藝,可有可無。」
去北邊轉悠一圈回來後的程咬金奇怪道:
「這不對吧陛下?」
「武器不是開始造了嗎?」
眾人齊刷刷看向他。
程咬金眼睛一瞪,大嘴一張:
「看我做甚?說話!」
李世民瞥了他一眼,無奈的擺擺手道:
「誰給講講,讓這夯貨閉嘴。」
「一回來就鬧挺,吵的腦仁疼。」
房玄齡感受到眾人視線,內心深嘆一口氣。
這朝是真不想上了。
「雖然開始洋務運動,但觀其言其行,還是認為只要模仿西洋槍炮改良中國舊式火器,就可以師其長並能補其短。」
「而脫離這句話,從另一面看。」
「其內部含義依然是戰事還憑人力,不專任槍炮。」
「也就是說,若是沒有槍炮之利,洋人不是清朝兵將的對手。」
程咬金只是莽,不是傻。
房玄齡一說他就明白了,從而睜大眼睛,驚異道:
「這想法太蠢了吧!」
「按這想法,玄甲軍都不該存在!」
李世民又瞪了他一眼。
程咬金憨笑著,不吱聲了。
「所以……」
房玄齡最後總結道:
「此事一觀民生便可明了。」
「他們雖贊成造船、鑄炮,但對於電報、鐵路則視為變華為夷,期期以為不可。」
「但造鐵路對國防有巨大的好處,鐵路網可以讓全國聲勢聯絡,血脈貫通,可以轉運槍炮,朝發夕至,使國家擁有迅速集結兵力與物資的能力。」
「可以造就眾省合為一氣,一兵可抵十數兵之用的效果。」
「兵力與財力將集中到中央手裡,不但有助於消除內部割據,也有助於抵禦外侮。」
「況且……」
房玄齡看了一眼皇帝,輕聲道:
「當年修大運河不一樣會毀人風水占人田產?怎麼就修成了呢?」
……
【在興辦軍工、民用企業的同時,洋務派還籌建了海軍,加強海防建設,設立外文學館,派遣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先進科技。】
【如光緒元年(1875年),兩江總督沈葆楨、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人上奏請求籌建北洋、南洋和粵洋三支海軍。】
【經總理衙門核准,每年調撥海關銀四百萬兩來資助籌辦海軍,計劃十年之內建成。】
【光緒十年(1884年),三洋海軍已初步建成。北洋海軍歸北洋大臣管轄,擁有十五艘船艦,負責防衛山東、直隸、奉天海域。】
【南洋海軍屬南洋大臣統轄,擁有十七艘船艦,負責江浙海域的安全。】
【福建海軍由福建船政大臣管轄,擁有十一艘船艦,防衛閩粵海域。】
【光緒六年(1880年),李鴻章奏請設立天津水師學堂,八年又設一分館,定名為管輪學堂。】
【水師學堂學生學習天文地理、幾何代數、平弧三角、駕駛御風、測量演放魚雷等項。】
【管輪學堂學生學習算學幾何、三角代數、物力汽理、機器畫法、機器實藝、修造魚雷等課程。】
【光緒十一年(1885年)李鴻章還在天津創辦了武備學堂,專門用來輪流培訓淮軍及北洋各軍軍官,並聘請德國軍官李寶等對官兵進行德國式操練,以提高各軍能力。】
【據保守統計,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洋務派共創辦大約二十餘所外語和各類工業技術學堂。許多軍工或民用企業還附設翻譯館,用來講習、翻譯外國書籍。】
……
{從1872年到1875年間,清朝每年都要派幼童到美國學習法律、機械等。}
{他們原計劃是這些孩子在美國學習後回國就職,但留學生在接受西方教育後,就開始棄長袍馬褂、換西服,有的甚至剪掉了辮子。}
{朝廷十分憤怒,開始分批撤回留學生。}
{雖然許多留學生沒有完成學業,但他們回國後仍成為清朝外交、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其中就包括中國第一條鐵路的修築者詹天佑。}
{幽芳淡冶仙為侶,傲骨嶙峋世所稀。}
{這是詹天佑故居里的一副對聯,聽說這幅對聯是詹天佑一生的寫照。}
{他曾說「生命有長短,命運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華夏大地上的一根鐵軌,也算是我坎坷人生中的莫大幸事」。}
{其實每一位學工科的同學都應該看看詹天佑留給後人的那篇著名的文章即《敬告青年工學家》,詹天佑留給後人的何止是鐵路啊!}
{更是一種品格,一種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啊!}
……
大清·同治時期
同治蒼白的臉上儘是諷刺的笑意。
「品格……呵…呵呵…」
「哈哈哈哈哈!咳咳咳!」
同治劇烈的咳嗽著。
太監端來藥碗,被他一把推開。
同治完全不關心什麼品格不品格。
朝堂爭鬥里,這是最沒有用的東西。
「光緒、光緒、光緒……」
同治嘴裡咬牙念叨著。
「究竟誰是光緒!」
「這都是朕的功績啊……都是朕的!」
他母親,那親王,這又出來個光緒。
怎麼總有人跟他爭權奪利!
殿內眾人早就嚇得跪倒一片。
同治恍然未覺。
只是想著一事。
「鐵路……」
品格在爭鬥中是最沒用的。
但也是最影響爭鬥的。
「讓出洋總局把出洋名冊遞上來。」
……
【洋務派雖然努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創辦近代企業,但洋務運動最終沒能挽救中國。】
【在腐朽的體制統治下,洋務運動的工業和教育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海軍沒有用來與列強交戰,而是在港口金屋藏嬌。】
【洋務派製造出的槍炮沒能有效抵抗外國侵略者,卻在鎮壓本國農民起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偌大的改革,終究是換湯不藥。】
【評價B級·得三分】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