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禪讓
第471章 禪讓
一次性替換五個內閣學士,過半部堂級高官進行調整,確實是一件大事。
不過群臣表現的很克制很配合,工作調換的過程中,沒有引起太大的混亂。
𝙨𝙩𝙤9.𝙘𝙤𝙢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不過中間也發生了一點小插曲,群臣下意識的想要走廷推程序。
倒不是他們想分果子什麼的,而是習慣了。
一直保持沉默的老朱藉機發飆,狠狠的訓斥了群臣,順便還給理學派扣了一口黑鍋。
「咱推行廷議之法,本意是為了公平用人,卻不成想被理學利用,方便了他們結黨營私。」
「為了杜絕此類事情發生,咱決定廢除廷議之法。」
「日後用人,由皇帝一言而決,唯有吏部和內閣學士有推舉之權。」
「其餘官吏無詔不得插手,否則以擅權結黨罪論處。」
對於此事,群臣接受良好,只有少數人心裡有些遺憾,卻也沒有上躥下跳反對。
廷推本就不符合傳統禮法,再加上有理學這個前車之鑑,朱元璋廢除此策恢復古法是很正常的。
朱元璋眼見弊政被這樣悄無聲息的廢除,心中也很高興。
甚至還有點得意。
你們這群人,天天自以為聰明。
恐怕從頭到尾都沒有意識到,廷推之法意味著什麼。
完全忘記了,他也是經過別人提醒,才發現問題所在的這一現實。
有了老朱的支持,再加上廷議之法的廢除,朱雄英的人事調整就更加順利了。
大大小小的人員,幾乎都是他一言而決。
陳景恪都覺得有點驚訝,也太和諧了。
和之前喊打喊殺的,完全是兩個極端。
馬娘娘就說道:「這都是標兒打下的基礎啊。」
這一點誰都無法否認,朱元璋是造系統的那個人,朱標才是將這個系統落實的人。
就好像是一台機器,朱元璋根據想像畫出了結構圖,並造出了部分零件。
但這個結構圖並不完善,零件合不合適誰也不知道。
朱標是把零件組裝在一起,讓機器運轉起來的人。
他還打造了大批備用零件,某個零件損壞了,直接就能換一個。
算上監國那兩年,他執政時間只有七年,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這一次朝廷前前後後動了那麼多人,還將理學給廢了,卻並未引起系統性混亂。
朱元璋的威望是其一。
最主要的,還是朱標打下的基礎夠牢固。
不過這話老朱聽了卻覺得很委屈,咋又變著花樣埋汰咱呢。
陳景恪笑道:「其實這次群臣之所以那麼配合,還是因為太上皇的威懾。」
朱元璋頓時就樂了:「還是景恪懂咱啊……」
然而,陳景恪緊接著就說道:「現在大家只有一個想法,好好配合太子,別再讓太上皇出來溜達啦。」
「哈哈……」馬娘娘大笑起來。
老朱:「……」
「好好好,你們都變著花樣埋汰咱是吧……哼,咱心胸寬廣,不和你們一般見識。」
眾人說笑了一會兒,馬娘娘才開始談正事:
「標兒準備傳位給雄英,你們覺得現在合適嗎?」
陳景恪心道,難怪沒把朱雄英喊過來,原來是商量這事兒。
對於朱標退位,他早有心理準備,並沒有大驚小怪。
也沒有發表看法,而是等著聽老朱拿主意。
哪知,老朱也是等了好一會兒,見他一直不說話,就呵斥道:
「你說話啊,盯著咱做什麼?」
「額……」陳景恪那叫一個大無語:「這事兒不得您老人家拿主意嗎?」
老朱沒好氣的道:「咱能有啥意見?就是看你有沒有什麼大計劃,別衝突了。」
陳景恪並不覺得感動,只覺得頭很疼。
這老朱,是真的好用就往死里用啊。
不過他還是認真的盤算了一下全局,最終說道:
「如果不出意外,明年西域方向會有大戰,這場戰爭可能要持續數年之久。」
「東邊的日本,計劃中也是這兩年動手。」
「在大戰期間發生皇位更替,有可能會影響軍心士氣。」
「我的建議是……儘快,最好不要耽誤明年開春出兵。」
朱元璋眉頭一挑,說道:「帖木兒出兵攻打別人了?咱怎麼沒有聽到動靜?」
陳景恪搖頭說道:「帖木兒出不出兵都無所謂,咱們的布局已成,不論他怎麼做,咱們只需按計劃行事即可。」
朱元璋微微頷首,道:「那就放在年底吧。」
馬娘娘遲疑的道:「只剩下不到一個月了,時間會不會倉促?要不放在明年二月如何?」
朱元璋解釋道:「出兵西域和出兵遼東有些類似,年前軍隊就得做準備,最遲二月份就得出發。」
西域的路途太遠,必須早出發。
遼東是路途遙遠冬天太冷,過年前後出發,走到地方恰好四五月份天氣轉暖,正好作戰。
打到十月份天氣轉涼就開始撤兵。
這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以目前的生產力,還無法逆著氣候發動大戰。
「既然我們考慮到明年開春出兵,那皇位更替最好年前就要完成。」
「如此,將士們才可無後顧之憂,安心作戰。」
還有一點大家都沒說,那就是有啥倉促不倉促的。
歷朝歷代都是先皇駕崩,繼任者當場登基。
完成登基儀式之後,才著手處理先皇的後事。
要說起來,那才是真倉促。
朱雄英這起碼還有二十來天準備時間呢。
更何況正好過年,各封疆大吏、藩屬國的使臣,也都到京城了。
也省的再單獨讓他們跑一趟。
於是,事情就這麼確定了下來。
有人要說了,這麼大的事情,就這樣決定了?
太兒戲了。
正常來說,皇位交替確實很麻煩。
主要麻煩在,新皇登基後必然要更換大批的文臣武將,人事調整帶來的短暫混亂是在所難免的。
可大明沒有這方面的顧慮啊,他是一套班子三代人用。
當然,最主要原因,還是朱雄英早早就開始理政。
文臣武將他都熟悉,該提拔的心腹也早就提拔起來了。
沒必要對目前的格局進行調整。
他登基只是從代理皇帝,變成真正的皇帝。
除此之外沒啥區別,大家該幹啥幹啥。
不過即便如此,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的。
不但不能少,還必須要做到盡善盡美。
原因很簡單,皇位交替但凡有一點流程不完美,都可能被人整出陰謀論來。
沒必要在這種地方,給人留下造謠的把柄。
朱元璋和朱標先是召見了勛貴大佬們,比如李善長、徐達、藍玉、傅有德等人。
和他們進行了一番溝通,確定了皇位更替之事。
眾人自然知道該怎麼做,立即發誓會效忠皇室輔佐太子云雲。
取得了這些大佬們的支持之後,朱標就開始了他的表演。
接下來幾天,他連續下了好幾條命令。
是他以皇帝的身份下達的命令,不是老朱下的。
畢竟現在他才是法禮上的一國之主。
這些命令,都是為了解決之前被耽擱的事情。
比如,改封朱允炆為虞王,封國放在了炎洲西南部,並讓他年後出發就藩。
這個冊封,在大多數人看來,是很正常的。
開發炎洲,皇家派親王當表率。
然而只有極少數人才知道,朱標這是在排雷。
畢竟呂氏死的不明不白,誰都不知道朱允炆會不會聽到什麼風聲。
將他放的遠遠的,永遠都回不來,對誰都有好處。
而且,朱允炆封國的地點,也非常的有講究。
炎洲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是東南部,可以養活千把萬人沒問題。
其他地方基本都是乾旱半乾旱無人區。
沿海也有宜居土地,但比較零星,很難連成片。
西南角那一塊,是除了東南之外,少有的可以連成片的宜居區。
養活幾十萬人是沒問題的。
而且遠離別的封國,非常的安全。
但也因為遠離別的國家,很難有大的作為。
如果朱允炆老老實實當諸侯王,用心經營自己的封地,他的日子會非常舒服。
如果他有野心,那也是有心無力。
可以說,這塊封地既不會屈待了朱允炆,也封死了他的上限。
就算他從哪裡聽到了一些,關於呂氏之死的風聲,也無能為力。
而且,朱標作為父親,親自將朱允炆封在炎洲。
也徹底將朱雄英撇清了。
畢竟,要是朱雄英這麼封,別人或許會說他屈待兄弟什麼的。
朱標作為父親這麼封,別人反而會誇他大公無私。
不論將來出現任何問題,都和朱雄英沒有關係。
可以說,僅僅只是朱允炆的安置問題,就將朱標的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
對這個冊封,所有人都很滿意。
朱元璋、馬娘娘這些知情人滿意。
勛貴也滿意,畢竟皇家做了表率,後續將大家封過去也心甘情願。
就連朱允炆自己也很滿意,正如上面所說。
對於目前的他來說,能獨占炎洲西南一角,實在是太舒服了。
沒有什麼競爭,只要自己安生過日子就好。
而且相比東南,這裡離大明更近,往來商貿也方面許多。
怎麼看那都是父親對他的照顧。
所以,他怎麼可能不滿意。
只是有些捨不得大哥朱雄英。
他到現在都記得,母親去世的時候,自己是多麼的悲傷彷徨。
是大哥出現,給自己帶來了安全感,之後又一直對自己照顧有加。
在他心裡,朱雄英亦兄亦父。
驟然要離開大哥,他心中極為的不舍。
但他也知道,去炎洲是自己作為親王的使命,再不舍也得去。
更何況,生在皇家他也有自己的理想抱負。
最初是想當塞王,輔佐大哥建功立業。
後來大明採取分封制,他就夢想著去封國大展拳腳,將封國打造成人間樂土。
現在夢想終於成為現實,他心中也是很激動。
對這件事情,唯一不滿的反而是朱雄英。
他是真捨不得自家兄弟跑那麼遠。
「哎,你說人為什麼要長大呢。」
「你說人為什麼要經歷生離死別呢?」
「你說……」
陳景恪:「……」
要不是怕你丫的有心理負擔,真想把呂氏之死的真相告訴你,看你丫的還矯情不。
朱雄英也只是傷感一下而已,並不會真的阻止這個冊封。
他也很清楚,這個冊封是必須的。
接下來,他動用權力,為自己的兄弟準備了大量的物資。
配備的工匠,比普通藩屬國多了一倍還多。
對此朱允炆也非常清楚,更是感動的熱淚盈眶:
「太子……」
「叫大哥。」
「大哥你放心,我一定會將封國建設好,不給你丟臉。」
朱雄英這邊表現的兄友弟恭,朱標那邊也沒有閒著,開始頻繁接見大臣。
七位內閣學士、各部堂負責人、老牌勛貴等等。
了解當前的國家情況,對某些地方進行調整,為朱雄英查漏補缺。
關鍵是,期間他表露出要退位的想法。
能坐到這個位置的都是人精,馬上就猜到了緣由。
對此也沒人覺得意外。
一來老朱已經做出過榜樣;二來大家都清楚朱標不可能完全恢復,退位是最好的選擇。
不過該演的戲還是得演完。
群臣自然不同意,苦苦哀求希望他打消這個念頭。
朱雄英聽聞此事,也立即來到殿外叩首哭泣,說自己還年輕無法擔此重任云云。
朱標不得不收回了這個想法。
不過,他要退位的事情,當天就傳遍了朝野。
大家對此的反應是……沒有什麼特別反應。
就目前的情況,內閣學士都是太子任命的,他登基不過是走個過場罷了。
有啥好奇怪的。
民間對此倒是挺高興的。
有一說一,在民間朱標的聲望是真不如朱雄英。
畢竟天命太孫啊,還有南方除血吸蟲病的善舉,還有陳景恪讓給他的攤丁入畝等善政。
也就是朝廷不允許,否則不知道多少百姓給他立生祠。
至於朱標……不過是天命太孫的父親罷了。
現在太孫長大了,該繼位了。
咱們老百姓期盼了十幾年的好日子,終於要到來了。
陳景恪從錦衣衛那裡得知這些情況,是真的哭笑不得。
這些自然不能拿給朱標看。
他又不是沒情商的人,很清楚朱標此時需要的就是大家的肯定。
若是讓他知道,百姓只是將他當成『太孫的爹』,對他將是個重大打擊。
換成誰,估計都會難受憋屈。
所以,他將這些輿情信息改成了百姓如何不舍,如何感念朱標的恩德之類的。
果不其然,看過這些情報之後,朱標非常的欣慰。
「能得百姓幾聲稱讚,我這皇帝就算沒有白當啊。」
朱雄英得知此事後,眼淚都下來了,立即給方孝孺下令,在報紙上刊登朱標的事跡。
主要是他這些年所施行的善政,百姓受到了哪些恩惠之類的。
「我爹比較低調,在任時儘量不擾民,以至於百姓不了解他的功績。」
「我這個做兒子的,必須要讓天下人知道他的偉大。」
朱元璋和馬娘娘非常欣慰,父慈子孝闔家團圓,正是老年人最喜歡見到的。
不管外面如何,朱標依然按照計劃,推進著流程。
三日後他再次召見群臣,說自己身體不行了云云,希望退位。
再次被群臣勸阻。
第四日,朱標罕見的出現在早朝,所有人都知道他出現的目的。
都打起了精神。
而且大家都很自覺的,將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奏疏收了起來,將更多時間留給朱標。
果不其然,在處理了幾個要緊事務之後,朱標宣布讓位給太子朱雄英。
群臣再次勸阻,朱雄英也跪地叩首回拒。
本來這裡應該拉扯一會兒的,最後朱標生氣訓斥,大家才不得不同意。
但很顯然朱標的身體不支持這麼做,所以大家只是象徵性的勸阻一下,就完成了這個流程。
三辭三讓結束。
皇位更替成為定局,接下來就是確定黃道吉日,籌備登基大典等等。
朱雄英也要為自己思考一個喜歡的年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