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無題
第450章 無題
朝廷在承天門前召集文武百官,接著就是神機營出京,這麼大的動靜是瞞不住人的。
一時間各種謠言四起。
什麼又要打仗了,什麼有地方造反了,還有人將其和朱標生病聯繫在一起……
不過還好,大明這些年始終戰爭不斷,百姓對於打仗並不畏懼。
主要是一直打勝仗,大家對朝廷充滿信心。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www.sto9.com
很快就有具體的消息傳來,神機營是去救災的。
???
所有人都一腦門問號,這是誰編造的謊言,也太不靠譜了。
然而緊接著,衙門就派人上街宣傳。
太上皇和太子殿下心懷百姓,不忍東南百姓受災,特派神機營前往抗險救民。
百姓無需驚慌,也不要相信謠言。
這下眾人想不信都不行了。
然後就是震驚,各種震驚。
再然後……大家就分成了兩派。
一派是以基層百姓為主,自然是非常高興,生活在大明實在是我們的福氣。
一派以官吏、讀書人、商人等為主。
派軍隊救災?太上皇糊塗啊。
軍隊這麼危險的東西,怎麼能輕易出動。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
太上皇也是戰亂年代走出來的,難道就不懂這個道理?
大明的軍紀確實比較嚴明,很少發生這樣的事情。
可讓他們去救災也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啊。
然後兩派還因此吵了起來。
支持者認為反對派肉食者鄙,好日子過的太多忘記百姓死活了。
你們能想到的東西,太上皇和太子就想不到?
他們不比你們聰明?
你們就是高高在上,不把下面的人當人。
反對派自然也不甘示弱,你們這些人目光短淺,知道什麼?
百姓受災很苦我們自然知道,可我們更知道軍隊的危險性。
歷朝歷代都不敢用軍隊賑災,是他們不願意嗎?
是不敢。
太上皇是英明神武,可他在宮裡,哪能及時了解東南情況?
等那邊出事兒了再去解決,就晚了。
反正大家各執一詞,誰都說服不了誰。
就在第三天,大明周報的加刊出版。
這一期的內容非常少,頁數比往期少了四分之一還多。
內容也全是抗險救災方面的。
第一篇自然就是朱元璋的。
從自己的切身經歷講起,當年多慘,家人幾乎死絕。
到後來加入義軍,一步步得天下。
現在自己當了皇帝,卻不能忘本。
一直在竭盡全力減輕百姓負擔。
他知道百姓有多苦,更知道面對災禍百姓是多麼脆弱。
東南禍起他憂心如焚,決定派出軍隊去抗險救民。
他相信大明的軍隊不同於前朝。
大明的軍隊也是窮苦人出身,是能理解他的決心,能承擔起這個責任的。
對於這篇文章,反對派依然嗤之以鼻。
太天真了。
不過也確實讓一批人改變了想法。
不論這麼做會不會造成惡果,至少太上皇心懷萬民是真的。
否則不會這麼做的。
一時間,許多人開始歌功頌德。
至於本就支持朝廷的底層百姓,更是山呼萬歲,太上皇德被天下。
第二篇是太子的文章,他直接給大家上了一課。
從頭講了軍隊的起源。
不過不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才有了稅收和軍隊,本就是陳景恪的一種話術。
並不一定就是真實歷史。
後來閱歷廣了,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遠古時期人類茹毛飲血,面對種種危險,就分化出了一批人充當護衛,給族群提供武力保護。
同時也是應急小分隊,遇到災難了他們去救援也是本分。
這批人後來就擁有了一個身份,軍人。
只不過後來部落與部落的廝殺逐漸頻繁,軍隊就專職戰爭了,救援屬性逐漸被放棄。
現在大明派軍隊賑災是返本歸元。
不過這篇文章是建立在推測之上的,沒有什麼實質性證據,並未獲得大家的認同。
只不過因為朱雄英太子的身份,也沒多少人敢抨擊就是了。
大家選擇了無視。
不過也確實有一部分人受到影響,認為很可能就是如此。
尤其是以方孝孺為首的唯物學派,認為這個推理非常符合歷史發展規律。
不過他們的最終目的,不是支持朝廷的決策,而是試圖以此證明太子是支持唯物學的。
對於這種情況,朱雄英非常鬱悶,嘴裡罵罵咧咧,那些人沒見識古板什麼什麼的。
陳景恪心下莞爾。
不過不管怎麼說,他這篇文章的發表,還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
至少告訴了世人,軍隊要具備守護萬民的屬性。
而且他還是以太子的身份來表明這個態度的。
對未來的決策制定,以及軍隊的發展,都具有指導意義。
第三篇文章就是出自陳景恪之手,主要闡述了這麼做的意義。
雖然有危險,可一旦成功將能惠及萬世。
與收穫相比,這點險是值得冒的。
這篇文章就成了交戰的焦點,大家圍繞值不值得冒險展開了討論。
反對派認為不值得,且不論能不能成功,就算太上皇靠著威信做成了,以後的君主能壓得住軍方?
早晚有一天還是要出問題。
所以,軍隊只管打仗的好,救災救民那是文官系統的事情。
支持派則認為,大明要勇於嘗試,一旦這條路走通了,且形成了規矩並深入人心。
以後只需要按照慣性走就可以了。
永遠不要小瞧慣性對政治的影響力。
雙方各執一詞,誰都說服不了誰。
總體來說,保守派還是占據上風的。
然而面對這種爭執,陳景恪卻非常高興。
「理越辯越明,通過這種討論,能讓更多人了解朝廷的深意。」
「以前官吏、讀書人、商人等有群體,普遍反對此事。」
「現在他們中有很大一部分改變了觀點,認為朝廷敢於嘗試是值得鼓勵的。」
——
但要說影響力最大,對思想界意義最深遠的文章,當屬第四篇。
這篇文章是解縉和方孝孺聯合署名發表。
在未來被賦予了無數的意義。
文章先分析了明軍創建過程。
元末大亂諸侯並起,當時的義軍大多都出身窮苦人家,活不下去才造反。
然而很多諸侯和義軍,在掌握了權力之後就腐化了。
他們從被害者成為了加害者,肆意屠戮百姓……
太上皇統帥的明軍紀律最為嚴明,更是數次公開懲處欺壓百姓的將領。
可以說,明軍從根子上就和其他軍隊不同。
看到這裡,陳景恪差點沒繃住笑出聲來。
要說拍馬屁,還得是文人啊。
這誰看了能不高興?
在一定程度上,這也算是事實。
老朱的義軍,確實是軍紀最為嚴明的。
但也只是相對而言,遠沒有文章描寫的那麼好。
不過話術嗎,自然是為目的服務的,解縉和方孝孺吹噓老朱是正常的。
畢竟他是大明創建者,也是當前的掌權者。
想達成目的,必須要讓他滿意才行。
老朱看到這部分,自然是非常高興的,連連說道:
「解縉和方孝孺還算有點眼光,知道咱為何能脫穎而出獲得天下……」
正所謂圖窮匕見,夸完老朱,他們才正式拋出自己的觀點。
他們分析了歷朝歷代軍隊的特性,以此來證明大明軍隊的獨特性。
最核心的觀點有兩個。
大明首先提出了大華夏概念,軍隊不在是為一家一人服務,而是為了天下社稷,為了華夏族群服務的。
看到這裡,陳景恪不禁頭皮發麻,這倆人是真踏馬的找死啊。
這話也能說嗎?
偷偷打量老朱的表情,果然非常的不高興。
不過也許是前面的馬屁起了作用,也有可能是陳景恪一直以來的影響,他並沒有發火。
只是嘲諷了一句:「書生之見。」
這讓陳景恪鬆了口氣,繼而心中升起濃濃的喜悅。
當皇帝認可了,『軍隊非一家一人之軍隊』這個概念,那以後很多事情就好辦的多了。
這可以說是思想界一個巨大的進步。
當然,也可以說是一次先賢思想的本意回歸。
先賢在《六韜》里就明確提出: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可是隨著皇權的加強,這句話再也沒有人敢公然提出來了。
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力量強大,他們嘴裡的『天下人之天下』也是加了限定詞的。
所謂『天下人』指的是士族,而不是萬民。
後來士族政治終結,這句話徹底沒人敢提了。
此時解縉和方孝孺重新提起這個觀點,即便是夾雜在吹噓朱元璋的詞彙裡面提。
也可以說是冒著殺頭危險的。
文章發表之後,解縉和方孝孺都寫好了遺書。
其中一封就是寫給陳景恪的,向他道歉並求他儘可能保住家人性命。
等了足足一天,都沒有錦衣衛上門。
兩人相視大笑,成了。
然後取出遺書燒毀。
永遠不要低估政治人物的敏銳,看到這篇文章這句話的時候,無數人都露出震驚了。
其震撼程度,遠超朝廷派神機營去賑濟災民。
這話你也敢說嗎?
當年孟子被移出文廟的事情你們都忘了?
他們似乎已經看到了一場血雨腥風。
然而……等了一天一切風平浪靜。
這太不正常了,莫非是太上皇沒有看到這篇文章?還是說沒有留意到這句話?
有關係的人,開始四處走動打聽。
不怪他們敏感,而是這件事情的意義太過不一般了。
表面上它就是一句話,可背後代表的是一種思想的崛起。
就有人打聽到了陳景恪頭上,畢竟都知道他和皇家的關係。
陳景恪自然也明白他們這麼著急的原因,不過他也不能直接透漏皇帝的意思。
否則就是處事不密。
所以,他只說了四個字:「書生意氣。」
但有這一句話就足夠了。
書生意氣?
書生意氣好啊,可太好了。
天真的變了。
不管為什麼朱元璋的思想前後變化這麼大,只要他變了就足夠了。
最高興的當屬理學派,聖王真的要誕生了嗎?
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莫非要再次出現了嗎?
謹慎的人採取了觀望態度,但有些人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做些什麼了。
不過時間並還是太短,這句話的影響力還沒有擴散開來。
目前大家的注意力,依然在軍隊賑災上面,討論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塊。
隨著報紙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討論。
然後出乎意料的地方來了。
在地方上,普遍是支持朝廷政策人占上風。
更準確的說,大城市反對派占上風,小城市支持派占上風。
面對這種情況,老朱的看法很簡單:
「城裡人日子過的好,忘了當年的苦,該讓他們也吃吃苦頭才對。」
陳景恪嘆息一聲,說道:「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不盡然。」
「鄉下人見識少,沒有那麼多看法,他們更願意相信朝廷。」
說難聽點更容易盲從和被裹挾。
「城裡人見多識廣,更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能看到這麼做的壞處。」
「然後在面對抉擇的時候,他們更懂得趨吉避凶。」
老朱對這個回答顯然很不滿意,冷哼一聲道:
「城裡人多奸詐之徒,不可過於信重。」
陳景恪唯有苦笑,老朱的話也不能說有錯,但確實太偏頗。
還好,朱雄英比較冷靜,若有所思的說道:
「所以治理城鎮和鄉村,要採用不同的策略,不能一概而論。」
陳景恪欣慰的道:「是這個道理,要因勢利導。」
朱雄英點點頭,沒有繼續深入這個話題。
想談論,也要等到調查過後,掌握了一定的數據才行。
現在說這個,很難說到點子上。
他轉而說道:「這一期的報紙應該送到神機營了吧,不知道將士們有何看法。」
陳景恪說道:「我已經派錦衣衛快馬加鞭追趕,應該快要送到了。」
「不過也不能只盯著神機營,別的軍隊也要展開相應的宣傳了。」
朱雄英點點頭,說道:「我已經給撫慰使下達命令,讓他們圍繞神機營進行宣傳。」
「最近幾期的報紙,必須要讀給所有將士們聽,務必讓他們領會到朝廷的深意。」
聽著兩人討論國家大事,老朱在一旁默然不語。
只是當目光掃過一份奏疏的時候,眼睛裡浮出暴虐之意。
乖孫啊,咱不是戀權,是想利用這次掌權的機會,為你掃除最大的一個障礙。
一個之前被有意忽視,卻又絕對無法繞過的障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