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尾聲(八)
第602章 尾聲(八)
可以這麼說,沒有人想到朝廷會在這個時候對高原動手。
別說高原上的土王們,就連大明內部,也只有高層一小撮人知道這個計劃。
所以,當朝廷決定出兵,朝野都很驚訝。
怎麼說打就打起來了?
作為官方口舌的大明周報,及時發行了最新一期。
上面詳細介紹了高原與中原的關係,總之一句話,自古以來。
接著又著重介紹了目前高原百姓的慘狀,以及皇帝是多麼的不忍,希望高原土王學習大明,善待百姓。
結果高原權貴都無視皇帝的旨意,還驅逐大明派遣的宣慰使。
因為推舉宗教領袖之事,高原時常陷入內鬥,更是生靈塗炭。
sto9🍑.com提醒您查看最新內容
皇帝就製作了寶瓶,還請了佛道兩家的高人開光。
哪知道高原土王非但不感激,甚至還裹挾高原百姓威脅朝廷。
總之就是,高原土王惡貫滿盈,大明忍無可忍遂決定出兵征討不臣。
看過報紙之後,大明上上下下可謂是義憤填膺。
敢無視我皇旨意,該打。
讀書人也覺得,高原人太野蠻了,竟然還使用奴隸制度。
我大明有義務解救當地百姓,宣揚聖人之道。
就連普通百姓,都心生側隱之心。
雖然大明的日子好過了許多,可對以前的苦日子記憶還是非常深刻的。
本來他們以為,當年自己的日子已經很難了,沒想到還有比那更慘的。
再想想自己現在的日子—真是皇恩浩蕩,感謝聖皇、太上皇、皇上。
於是,皇家和大明又收穫了一波民心。
對於大明出兵解救高原百姓大明普通百姓則認為,國家大事朝廷決定就好了。
我們相信皇上,他是不會錯的。
大明輕而易舉的就將人心凝聚起來。
各項物資,也源源不斷的送往前線。
羅不棄等一萬多徵召回來的老兵,也踏上了前往高原的道路。
神機營負責攻城略地,他們的任務是接手土地,並完成治理。
而此時,徐允恭也已經率軍來到雅州(雅安),休整一日後攀登飛越嶺。
在這裡他們遇到了第一個挑戰,
不是來自於敵人,而是來自於環境。
飛越嶺海拔近八百五十丈(2830多米),很多士兵出現了高原反應。
徐允恭早有準備,率軍在這裡逗留了兩天。
高原反應嚴重的一百多名士兵,被帶回雅州休養,其餘人在略微適應之後就繼續出發沒多久他們到達了大渡河岸邊。
大渡河是一道天險,只要對方沿河布防,就算神機營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渡過的。
然而早在十幾年前,傅有德平定西南的時候,就已經在這裡建立了千戶所。
牢牢扼守住了大渡河天險。
徐允恭的大軍沒有遇到任何阻礙,輕鬆就渡過了這道天險,正式進入土王控制的土地。
而此時的高原土王們,絲毫沒有意識到大明會對他們出兵。
關鍵是,大明出兵的速度實在太快了。
按照常理算,他們拒絕朝廷的寶瓶制度,等消息傳回去,大明要開會討論,還要做前期籌備。
想要出兵至少得等到年底了,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做準備。
但事實上是,徐允恭渡過大渡河的時間,才剛剛進入四月。
比他們預料的足足提前了大半年。
所以高原土王們根本就沒有任何防備,神機營大軍可以說長驅直入。
當徐充恭出現在康巴地區的時候,當地的土司還以為自己出現了幻覺。
當確定明軍真的打過來的時候,他們雖然很驚慌,卻也沒有束手就擒。
他們普遍認為。
漢人不適應高原氣候,貿然到這裡來走路都能喘死,更別提作戰了。
所以他們還是很有信心能獲勝的。
然而等雙方真正接觸,他們才發現情況和自己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明軍根本就不給他們肉搏的機會,隔著百十丈的距離,就發起了進攻。
他們也知道火器是什麼東西。
但據他們了解,那玩意兒射速很慢,不利於野戰。
可面前的這支軍隊不一樣,火器好像不用裝填子彈一樣。
能連續不斷的射擊。
關鍵是,他們竟然還有炮。
這些人是怎麼把那麼笨重的大炮,運送到高原上來的?
而且還能拖看大炮快速行軍,這不科學啊。
就在這樣的疑惑中,康巴權貴們絕望地看著自家好不容易組建的軍隊,被輕易撕碎。
野戰?槍炮齊鳴。
據堡壘防守?大炮轟炸。
打打不過,防防不住,留給他們的只有兩條路。
一條是逃跑,還有一條是投降。
大多數權貴都選擇了投降。
高原早在唐末就陷入分裂了,各個勢力都有自己的地盤。
逃到別人的地盤上,和找死沒什麼區別。
別說他們沒地方逃,就算能逃他們也不會走。
畢竟逃了就意味著放棄家族經營多年的財富和基本盤。
而且在他們想來,大明就算打贏了,也得靠他們這些地頭蛇來治理地方。
不過是變換一下大王旗而已,
而且明軍還能賴在高原不走了不成?
到時候他們依然是高高在上的權貴。
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徐允恭接受了他們的投降,卻也將所有官吏、豪強都控制了起來。
之後大軍四出,將地方上的惡霸頭目全都抓捕。
同時也開倉放糧,賑濟當地的窮苦百姓。
百姓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竟然給他們發糧食?
這怎麼可能。
以往高原發生兼併戰爭,不論誰輸誰贏都和他們關係不大。
因為不論誰贏,他們都是最底層的奴隸,不會有任何改變。
現在明軍不但沒有屠殺奴役他們,還給他們分發糧食。
這種情況,他們別說見,聽都沒有聽說過。
難道這就是王師嗎?
於是,拿了糧食的百姓,直接成了大明的擁護者。
甚至希望加入進來,一起討伐那些欺凌他們的肉食者。
其中以年輕人居多。
徐允恭自然不會拒絕這些人的加入,從中挑選了五千青壯整編成軍。
自然不是讓他們一起打仗,而是讓他們作為預備役,維護康巴地區的局勢。
而且他還讓懂當地語言的將土給他們上課,告訴他們什麼是大明、什麼是天子。
什麼是王師。
之後又讓這些人去各個村寨,現身說法教化當地百姓,
他們的話更加有說服力,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擁護大明。
康巴地區的形勢徹底翻了天。
如此這般,徐允恭整整在康巴地區待了二十多天。
不是他不想繼續進攻別的地方,而是情況不允許。
一是他要等後續行政隊伍到達,來接管這些地方。
二是隨著深入高原,將士們受到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已經有數十名將士因為高原反應永遠倒下。
他需要停留一段時間,讓將土們繼續適應。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他需要時間,將明軍入高原的消息傳出去。
以前打仗都講究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明軍現在很多仗,都是反思路去打的,故意告訴你我來了。
高原土王定然會集結主力抵抗,能省去明軍尋找敵人的時間。
徐允恭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等將敵軍主力擊潰,大軍就可以化整為零,深入民間清剿殘餘。
爭取在年底之前,奠定高原大局。
然後再用一年時間徹底掃清殘餘,正式將高原納入朝廷的統治範圍。
這是大都督府擬定的作戰計劃。
用冷兵器時代的眼光看來,太過於激進了。
可現在大明的高層卻一致認為,太保守了。
打一群兵器都不全的蠻夷,竟然還要用兩年?
不過戰略計劃嘛,總歸是要留一點餘地的,所以才定了兩年的期限。
又過了七八天,羅不棄等萬餘行政人員,以及大軍的後勤部隊相繼到達。
略作休整,他們就開始接管地方行政。
第一件事情就按照計劃,給百姓登記戶籍,同時對貪官劣紳進行打擊。
之後又按照均田制,給百姓分發土地,並且還免除了所有人五年的賦稅。
當然了,光靠這些還不夠。
大明想要的是認同「華夏』的百姓,想要從思想上徹底改造他們,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走。
大明任重而道遠。
當大明在康巴的所作所為傳開後,整個高原為之震動。
土王們頓時就坐不住了,連忙徵募壯丁打造軍隊。
各個勢力之間也暫時放下了仇恨,準備聯合起來抵抗明軍。
與此同時,他們還沒忘記向朝廷派出使者請罪。
俺們知道錯了,寶瓶制度是英明神武的陛下對我們的關愛。
之前是我們不識好列,現在我們給跪下了。
請仁慈的陛下大發慈悲,饒了我們吧。
非但如此,他們還派出使節,帶著錢財酒肉來搞賞徐允恭的大軍。
王師的將士們辛苦了,我們已經跪了,就不勞你們跑一趟了。
然而徐允恭將錢財酒肉留下,將使節全部斬首祭旗。
之後他率軍直扑打箭爐、理塘,並輕易擊潰這裡的守軍。
這次他沒有再逗留,而是率軍繼續西進深入高原腹地。
而高原的土王們,還在為誰當大軍的統帥,該採用何種戰術,又該在哪裡布防爭執不休。
就在神機營縱橫高原的時候,三函之地也發生了動盪。
起因是一個叫『二』的學派請願,希望三函部落徹底回歸大一統。
之前就說過,大明一直在三韓部落施行教化。
尤其是方孝孺學派,更是其中的主力。
那裡大部分年輕一代,基本都是方學門徒。
這些年輕人有的在大明謀求出仕,有的返回老家出仕。
這些返回老家的年輕學子並不甘心。
如果他們沒有見過更大更廣闊的舞台,還能接受在這一隅之地自娛自樂。
可是他們見過了,就再也無法甘於平凡。
這個時候,某些看不見的大手稍稍動了一下,一個名為『一』的學派誕生了。
「一」意為天地一統。
他們的述求和宗旨,就是徹底回歸天朝主體,正式成為一家人。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其壯大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學派,沒有之一。
七八成的年輕人,都加入了這個學派。
他們四處宣揚天朝美政、宣傳一統的好處,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受到影響。
尤其是前幾年大明以無敵之勢滅亡小島,這種聲音就更加強烈。
只是,在朱梓別有用心的操作下,目前王國的高層幾乎都是保守派。
這些行將就木之人,只想維護既得利益,反對回歸大明。
所以一學派的影響力,始終只能停留在民間。
當然了,這主要是陳景恪不希望操之過急。
別看王國的行政大權被保守派控制,但回歸的真正阻礙並不是他們。
而是基層的百姓。
百姓沒有接受過教育,不懂什麼大道理,也沒有什麼族群意識。
他們世代生活在這裡,給國王和當地貴族納稅、效力,已經成為習慣。
突然讓他們效忠遠在萬里之外的所謂天子,他們第一反應是無法接受。
大明要做的,是利用一學派,影響基層百姓。
高層愛咋咋滴,等時機成熟,回不回歸就由不得他們了。
陳慕華(松下純太郎)入職鴻臚寺之後,開始按照計劃,在諸侯國內搞一些活動。
陳景恪交給他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和平演變領土。
陳慕華到了這裡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著手重組了一學派,讓其成為嚴密的政治團體。
之後就是謀取政治權力,高層進不去,就進中低層。
這些讀書人家裡多多少少都是有關係的,很容易就能混進名利場。
一個人的權力很小,當大家結成一張網,能動用的力量就很龐大了。
不過這麼做也觸碰到了朱梓和保守派的神經。
有大明在,他們自然不敢明著打壓一學派,但私底下設置了不少障礙。
陳慕華依然沒有著急,在與保守派起了幾次衝突之後,他就引導一學派深入基層。
向最底層的百姓宣揚華夏思想,鼓吹天下一統,
百姓無所謂跟著誰,但見到這麼多年輕俊傑,都說回歸好。
他們自然而然的也就支持回歸了。
直到年初,陳慕華終於接到了陳景恪的命令。
大戲收場。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