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尾聲(二)
第596章 尾聲(二)
朱元璋去參觀工業化研究基地的時候,陳景恪也去了洛下書院研究中心。
大明目前有四個半研究基地,洛下書院研究中心、蒸汽機研究院、工業化研究基地、
武器研究院。
實時更新,請訪問𝘴𝘵𝘰9.𝘤𝘰𝘮
半個則是周王朱橘的生物學兼醫學研究中心。
其中洛下書院研究中心規模最小。
但它卻是最前沿、技術含量最高、最重要的研究所。
其它三個半研究所的人員和技術,主要來自於這裡。
陳景恪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過來看一看。
真的只是看一看,最多在方向上給出一點提示,很少干涉具體研究了。
一來,正所謂一日不練手生腳慢,穿越到大明他就很少研究理科了。
很多東西都已經遺忘了,也很難再在具體的研究上給出指導。
現在他能做的,就是在部分研究的大方向上,給出一些提示,讓大家少走一些彎路。
二來,大明的科技研究,總要學會自己走路的。
一直靠某一個人扶著,不利於長久發展。
得讓他們知道,每一項新發現,都是無數試錯之後得到的結果。
而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弄出來的。
三來,很多發現其實充滿了偶然,本來想研究某一樣東西,結果走著走著發現了另一樣。
陳景恪也擔心自己直接告訴他們答案,會少很多「意外驚喜」。
目前來看,在這方面大明的科研體系還是很健康的。
隨著大批優秀學生學有所成,在新發現方面出現了並噴式的發展。
比如他們對空氣的組成進行研究,成功分離出了氮、氧、二氧化碳,還有部分稀有氣體。
阿合馬就參與了空氣研究實驗室,並和隊友一起分離出了氫氣。
在生物學研究方面,也有著重大進步。
比如在陳景恪的提示下,他們已經成功弄出了青黴素和鏈黴素。
這兩種藥物的問世,意義有多大稍微了解過的都知道。
除了這些,機械領域他們也同樣有研究。
畢竟這個世界第一台正式蒸汽機,就是他們手搓出來的。
之後又手搓出了第一台機械式紡紗機和織布機,還弄出了抽水機。
後來這方面逐漸被剝離,弄了個蒸汽機研究院,
蒸汽機研究院可不只是研究蒸汽機,同時還研究蒸汽機的應用。
他們就搞出了蒸汽機帶動的鋸子、衝壓機等等。
不過,雖然被剝離出去了一部分,並不代表就放棄這一塊了。
恰恰相反,他們將更多精力放在了研究製造機器的機器上面,也就是工具機。
每隔一兩年,都會有新一代工具機出現。
就在半年前,他們研究出了絲槓傳動工具機。
就是我們常見的一個大螺絲杆,來迴轉動調整刀架的工具機。
這個發明對工具機領域來說,是劃時代的。
將來撰寫工業發展史書的時候,必然會大書特書。
只不過眼下還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罷了。
就連陳景恪都不知道這一點,畢竟他不是搞機械的,對這方面了解有限。
今天他來研究中心,屬於是被邀請過來的。
陳修遠興奮的道:「院長您看,這就是我們研究出來的小型蒸汽機。」
陳景恪看著眼前這一台六尺長,五尺高,四尺寬的長方體機械,也不禁露出興奮的表情。
雖然他對機械方面了解不多,可也知道發動機小型化的意義。
可以說,這是蒸汽機從國家走向民間的基礎。
以後會有越來越多以蒸汽為動力的作坊出現,甚至蒸汽抽水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普及。
從蒸汽機發明那天開始,就一直在研究小型化,
只是受限於材料和加工精度等方面的問題,始終無法弄出實用性小型蒸汽機。
沒想到,在這個時候給研究出來了。
這讓他也不禁很是激動,問道:「怎麼樣,動力如何?」
陳修遠說道:「動力方面沒有問題,能輕鬆帶動大部分小型設備。」
陳景恪又問道:「成本呢——算了,成本不是問題。」
「只要能解決批量生產問題,成本就能壓下來。」
陳修遠笑道:「批量生產也沒問題,關鍵的氣缸等部件,全都是用絲槓工具機加工出來的。」
「其實我們能解決小型化遇到的問題,多虧了材料和工具機方面的突破。」
陳景恪點點頭,這點他還是了解的,材料是機械研究的基礎。
沒有材料,也就無所謂機械研究。
只能說,材料的突破,解決了小型化最根本的問題。
絲槓車床解決了批量生產的精度問題。
果然,世界是環環相扣的,一個點的突破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不過.—
陳景恪拍了拍他的肩膀,誇讚道:
「即便如此,若沒有你們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也不會這麼快就解決蒸汽機小型化的問題。」
陳修遠被誇的有點不好意思,撓了撓頭道:「都是大家的功勞。」
看看這名弟子,陳景恪欣慰不已。
陳修遠是當初書院收養的三百孤兒之一。
在書院一邊學習,一邊去機械班勤工儉學,參與了第一台蒸汽機的製造。
當時他才十歲出頭,只是跟著打打下手。
後來選專業,自然而然的就留在了機械專業,並參與了蒸汽機小型化研究室。
只是因為材料不過關,小型化進程停滯。
大部分老師和師兄弟都轉去研究別的了,他選擇了留下。
後來就成了工作室的負責人,終於在今天拿出了成果。
實際上他的天份並不算突出一一併不算頂尖天才,還是有一點天份的。
能取得這個成績,真就是九十九的汗水和堅持。
對於陳景恪來說,當初收養的孤兒取得成績,也讓他倍覺開心。
事實上,陳修遠並不是第一個取得成就的孤幾兒。
洛下書院每隔一兩年,都會收養一批孤兒進行培養。
目前總人數在四千多人,占大明理科人才庫的三成。
很多重大發現,都有他們參與甚至主導。
每每想起此事,陳景恪就由衷的感到開心。
心裡不止一次暢想,將來後人編撰科技發展史,不知道會如何看待此事。
之後他表揚了陳修遠和團隊其他成員,並許諾會為他們申請民爵。
眾人都興奮不已,這可是他們科研工作者,最高榮譽啊。
自從民爵頒布以來,已經有九百餘人獲得。
這不是濫發,恰恰相反,因為大明科技進入並噴期,授爵的標準還提高了不少。
沒有重大發現,你都不好意思提民爵的事兒。
甚至很多成果,因為在應用方面表現欠佳,導致民爵申請被押後。
之所以有這麼多人獲得,那是因為成果太多了。
陳景恪並沒有干涉民爵審核的事情,負責此事的一大半都是洛下書院出來的,不用擔心會故意卡著不批。
目前審核機構還處在摸索階段,標準也沒有確定下來。
只有一些毫無爭議,在應用方面表現良好的,才會秒批。
別的都需要觀察一段時間,才能給予認證。
陳景恪也不知道這麼做對不對一一正因為不知道,他才沒有插手。
萬一在他的干涉下,制定出一套有問題的評選標準,那才是真的致命。
不過儘管他不插手,卻依然對民爵評選,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凡是他主動幫人申報的,全部都是秒批。
所以,現在他說要幫陳修遠等人申報民爵,約等於爵位已經到手了。
大家自然非常興奮。
在表彰過大家之後,陳景恪單獨將陳修遠叫到辦公室:
「你對蒸汽機的未來,還有什麼想法嗎?」
陳修遠搖搖頭說道:「暫時沒有,目前我的計劃是繼續改良小型蒸汽機的機構,提高功率。」
陳景恪斟酌了一會兒,才說道:「這個工作很多人都能做,你做這個有點大材小用了。」
「我有個想法,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
陳修遠眼晴一亮,興奮的道:「有有有,院長您有什麼吩咐儘管給我說,我一定好好干。」
陳景恪反倒是先給他澆了一盆冷水:「我也不知道目前的材料,能不能支撐這一項研究。」
「如果不行,可能你這一輩子都不會再有大的成就了。」
陳修遠毫不猶豫的道:「我不怕,搞科研哪有必然。」
「正如您所說的,失敗的經驗也是經驗。」
「就算我研究不出成果,也能給後來者留下足夠的經驗。」
院長就是神,他的每一個想法,都代表著一樣革命性的東西。
整個理科體系,誰不想從院長嘴裡掏出點東西來研究啊。
現在餡餅砸在自己頭上,他怎麼可能不同意。
陳景恪非常滿意他的態度,說道:「好,有這個決心和認識,就沒有什麼事情是做不成的。」
接著他就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對方。
說白了,他想讓陳修遠研究內燃機。
這才是發動機領域的未來。
之前之所以沒有提,是因為水平沒到那一步。
連蒸汽機小型化都做不到,搞內燃機會扯著淡的。
雖然他不知道現在的科技水平,能否支撐內燃機。
但既然蒸汽機能小型化,也是時候試一下內燃機了。
而且材料研究,很多時候也是看需求的。
先去研究內燃機,確定什麼樣參數的材料才能達標。
然後將這個需求告訴材料學科的人,讓他們去研究符合標準的材料。
聽到內燃機這個概念,陳修遠別提多興奮了。
雖然這玩意兒還停留在概念上,可只要懂物理學的都知道,減少熱量傳遞的過程具有多大的意義。
院長真是理科的神啊。
之後陳景恪做主,將小型化蒸汽機的技術轉給了蒸汽機研究院,讓他們繼續研究。
而陳修遠和他的團隊,則開始著手研究內燃機。
另一邊,回到老朱剛回到皇宮,朱雄英就帶著專項行動的階段性匯總來報喜。
「哈哈.」看著各地匯總上來的情況,老朱笑的別提多開心了。
「處理了貪官污吏,打擊了地方惡勢力,緩解了百姓的負擔,讓新法深入人心——」
「還順帶著解決了諸侯國人口問題。」
「什麼叫一舉多得,這才是一舉多得啊。」
朱標也點點頭,說道:「這次專項行動來的恰到好處。」
「不過破壞性也很大,好不容易繁榮起來的商業,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您看各地方衙門上報的數據,有超過四成的作坊、店鋪被查抄,七成多的富人都被施以各種處罰。」
「沒有三五年的時間,恐怕是很難恢復到去年的水平的。」
朱元璋毫不在意的道:「這麼多人被處罰,說明問題很嚴重,更說明專項行動做得好。」
「只要糧食生產不被破壞,百姓就不會亂,百姓不亂國家就亂不了。」
「至於商業,治安好了民間富足了,商業自然會繁榮起來的。」
「景恪不是說了嗎,這一次行動成功之後,民間將會爆發更強大的生命力。」
朱標說道:「確實如此,但接下來幾年朝廷也確實不宜有太大的動作了。」
馬娘娘也說道:「標兒說的有道理,不能一直折騰,得緩緩勁兒才有力氣折騰。」
朱元璋說道:「這事兒你們得問問雄英和景恪,他倆說了才算,咱們說了都不算。」
朱雄英笑道:「父親說的是,我和景恪也是同樣的意見。」
「接下來十年,大明都不會再大動干戈了。」
「對內將以穩固改革成果為主,對外也將一改之前的積極擴張,全力消化已占領區域。」
老朱插話道:「工業化也得搞,今天咱去研究基地看了,真是壯觀啊。」
馬娘娘也說道:「現在大明的疆域太大了,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帝國的統治極限。」
「雖然目前我們用分封制,解決了統治問題。」
「但周朝的教訓告訴我們,分封制也不是萬能的。」
「而且直屬於大明朝廷管轄的土地,很多現在只能算是羈摩地,有個風吹草動都會再度丟失。」
「要真正消化這些土地,我覺得只能靠工業化了。」
別的不說,工業化能解決鋼鐵產量問題。
有了足夠的鋼鐵,才能將鐵路鋪開。
而有了鐵路,朝廷才能真正掌控遠方的領土。
幾人又聊了一會兒工業化的事情,再次將話題轉回了專項行動方面。
朱雄英的意見是,明年繼續。
「受限於可動員的力量太少,很多偏遠地區並未被照顧到。」
「明年除了進一步鞏固行動的成果,還要徹底將行動的風,刮到每一個角落。」
「而且,明年朝廷還需要動一次兵。」
朱元璋心中一動,說道:「要對高原用兵了?」
朱雄英頜首道:「是的,神機營已經全部換裝新式火,我們也培養了一批基層官吏「是時候將最後這一塊毒瘤給拿下了。」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