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我在現代留過學> 第681章 廷推風波

第681章 廷推風波

  第681章 廷推風波

  冬至節的第二天,循例推恩外戚宗室中有德行者。

  先是,皇城使、秀州刺史、內侍押班趙世長為昭宣使。

  這一位啊,是越懿王(前文有錯,趙德昭的燕王是元符所封,此時還是越王)的四世孫。

  本章節來源於st🎈o9.com

  越懿王,就是太祖次子,那個在高粱河之役後,被太宗訓斥後自殺的可憐人。

  可能是因為做了虧心事,也可能是因為輿論原因。

  總之,真廟開始每年朝廷推恩,越懿王系雷打不動都能撈到一個名額。

  今年中獎的就是這個趙世長了。

  此君是趙守約之子,趙守約上面是趙唯吉,趙唯吉再往上就是趙德昭了。

  所以,這位輩分算是趙煦的堂伯祖。

  賞完越懿王,就輪到了真正的宗室自己人。

  本來,有司是想要給揚王顥、荊王覠繼續加封。

  但揚王顥『因臥疾』,所以由荊王覠『代為辭謝』。

  這位趙煦的四叔堅決辭讓了朝廷加恩,只請求給親賢宅增聘教授,以授諸子學問。

  兩宮自是從之,命有司挑選有才學之士,為親賢宅教授。

  然後就是外戚們抽獎了。

  首先是,太皇太后的族兄莊宅使、知保州高遵治,以久歷外任,勤勉有加的名義,升橫班,為引進副使,命有司除遙郡,回京候闕。

  接著就是高公繪、向宗良這一對難兄難弟,分別獲獎。

  其中高公繪以皇城使、光州團練使,出任京西兵馬都總管,向宗良以皇城使、秀州刺史出任京東都路兵馬鈐轄。

  傻子都知道,這兩個人不會去上任。

  因為,京西、京東的正任武職,不可能給外戚。

  所以,這叫寄資,意思是寄託一個資質。

  有了這個資質,他們也就具備了出任對應地方實權官職的資格。

  也就是與一路兵馬都總管/鈐轄相對應的官職。

  宗室、外戚排排坐,分果果。

  元老大臣,自也如此。

  太師文彥博之子,文貽慶自閤門通事舍人,轉遷文思副使。

  宣徽使、彰德軍節度使張方平之子張恕,以父修《元祐詞典》有功,恩蔭為承事郎。

  致仕元老,保寧軍節度使馮京孫馮傳正,以恩蔭為宣德郎。


  另外就是,一直在京的孫固的病,已經養的差不多了。

  所以,經文彥博舉薦,孫固以觀文殿學士、正議大夫出知河南府,正式接過了馮京回京後空出來的位子。

  同時,大名府的韓維,開始鬧騰著要致仕。

  趙煦不得不派出使者前去慰勉,並賜給茶酒。

  賜給茶酒,在大宋的潛台詞就是——您啊,還不能致仕,還得為國家發光發熱才行。

  沒辦法!

  大名府這地方,是黃河要衝,戰略高地。

  每次黃河發大水,基本上大名府堤壩就得受一次考驗!

  懂治水,能配合,同時還能壓得服下面官吏的老臣太少了。

  左右不過是韓絳、韓維、馮京等聊聊數人。

  在韓絳拜相後,韓維就是這些人里最靠譜的。

  你要換其他和韓維地位差不多的老臣,讓他們去治水,去巡視堤壩,檢查河道。

  恐怕人家屁股一撅,嘴巴里就甩出一句:此豈國朝善待儒臣之制?

  這等工匠之事,胥吏之責,憑什麼叫老夫上?

  這不是侮辱人嗎?

  像當年王拱辰在大名府,什麼時候見他去上過堤壩,看過河道?

  人家天天帶著一幫友人,到處飲酒作樂,寫詩唱和,針砭時政,罵一罵在朝的宰執,還組了一個叫五老會的局,真真是瀟灑至極!

  至於庶政?

  統統丟給下面的人!

  甚至連籤押都不肯!

  擺明了就是不管事,出了問題也別找他。

  正是因此,元豐八年冬天的洪災,大名府堤壩才會出現那麼多險情!

  這都是王拱辰辦的好事哇!

  韓維就不一樣了,人家是能吏!

  辦事情非常利索!

  自其上任大名府以來,只要有空,就會上堤壩上轉一轉,看一看。

  同時,他還足夠年輕。

  今年不到七十歲的他,還是有著足夠的精力來處理各種事情,並且鎮壓各種魑魅魍魎。

  唯一的問題是韓維功利性太強了。

  總想著回朝進兩府,拜任宰執,圓他的宰相夢。

  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韓絳在位,韓維、韓縝兄弟就不可能回朝。

  即使韓絳將來致仕,為防權臣,韓維、韓縝三五年內,也不可能有拜任宰執的機會。


  這叫:事為之防,曲為之制。

  也是大宋祖制,乃是與大小相制、異論相攪配合使用的一個制度。

  簡單的來說,就是防內,甚於防外。

  對趙官家們來說,外部威脅,只是芥蘚之疾。

  內部的武臣、外戚、權臣謀亂,才是國家大患!

  正是因此趙煦派人去慰勉,並賜茶酒的時候,再次打了皇考牌:公,皇考潛邸之臣朕之心腹倚靠也,今河北水患難消,舍公之外,朕能倚靠誰人?請公為國犧牲,朕必不負公!

  同時還畫了大餅:朕已意合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而——公正合該統領此書局。

  這就是許諾,將來成立元祐大典書局時,讓韓維來統領這個書局了。

  頓時,韓維熱淚盈眶,當即收回了請求致仕的奏疏。

  並且表示,願意在大名府為先帝,為陛下,站好最後一班崗。

  潛台詞其實就是——我只做完這一任啊!

  而元豐新制,文臣州郡一任,被統一固定為三十六個月。

  韓維是元豐八年八月,出判的大名府。

  換而言之,他最多只做到元祐三年的八月。

  這就頭疼了!

  但沒辦法!

  只能是將就著!

  至少,韓維還肯幹活,而不是撂挑子。

  好不容易安撫好韓維,大宋的新一次廷推,就再次開始了。

  十一月甲戌(20),兩宮正式下詔,命都堂吏部房,循故事上報符合執政標準之大臣名單。

  都堂方面,自是早有準備。

  旋即報上了一份多達十人的名單。

  「蘇頌、傅堯俞、范純仁、呂大防、許將、曾布、蔡京、鄧綰……」趙煦看著名單,忽然眼睛一眯:「呂惠卿……」

  「誰將呂惠卿的名字放進來了?」

  「回稟大家,聽說是太皇太后的意思……」馮景低著頭匯報著。

  「太皇太后?」趙煦愕然。

  太皇太后不是最討厭王安石和新黨的嗎?

  而呂惠卿,可是新法的護法善神!

  當年在汴京城一度是人厭鬼棄,連王安石的愛子王雱都和他鬧翻了。

  韓絳更是至今談呂惠卿之名而色變!


  太皇太后怎會將他的名字放進執政廷推的名單里?

  趙煦有些想不通了。

  馮景低著頭,道:「回稟大家,臣也不知為何……」

  「只聽說,本來都堂名單上只有八人……」

  「但兩宮慈聖,各自內降旨意點了一人,湊成了十人……」

  趙煦頓時奇怪了:「母后點了誰?」

  他看向名單:「該不會是鄧綰吧?」

  鄧綰鄧文約,如今天下士大夫嘴裡的士大夫之恥!

  至於原因?

  怪他自己嘍!

  當年誰叫他自己得意忘形,公開喊出了:笑罵由汝,好官我自為之!

  這話是不錯!

  但公開喊出來,就是他鄧綰的不對了。

  於是,被清流圍剿至今!

  哪怕這一次的宋夏戰爭,鄧綰主持的永興軍路,表現特別優異,特別是在支前方面,根據匯報,累計徵募民夫、青壯以五十萬日(僱工制下,自然是按日結算),向諸路轉輸糧草十餘萬石,布帛錢糧甲械不可計算!

  但並沒有卵用。

  輿論物議,還是將之視作佞臣。

  要不是趙煦護著,此刻,鄧綰早就被貶去湖州,然後憂憤死於當地。

  然後就會有其子鄧洵武,因父仇而恨毒舊黨。

  在紹聖時代,對舊黨的所有人展開瘋狂報復與打擊。

  馮景低頭道:「娘娘言,永興軍鄧綰,先帝曾以為能,屢用知諸路,可堪良臣也。」

  趙煦聽著,撇撇嘴,根本不信這鬼話!

  於是問道:「母后點鄧綰,是在慶壽宮前,還是慶壽宮後?」

  馮景想了想,答道:「慶壽宮之後……」

  「哦!」趙煦明白了。

  大小相制,異論相攪啊!

  這鄧綰當年在朝中,是呂惠卿和章惇的死敵!

  如今,章惇勢大,慶壽宮又不知為何,要任用呂惠卿。

  向太后難免擔憂,自然就會想要提拔一個同時能和章惇、呂惠卿唱對台戲的人。

  而鄧綰,無疑是最佳人選!

  因為當年呂惠卿出知,就是鄧綰搞的鬼!

  因鄧綰故,呂惠卿在地方州郡,徘徊了這麼多年。

  兩個人的仇,已經是深到一定程度了。


  以呂惠卿這說法馬留記仇的性子,他是不可能也不會原諒鄧綰的。

  至於章惇?

  當年,呂惠卿出知後,鄧綰扣章惇帽子,導致章惇被迫出知湖州。

  這兩人的這個梁子,同樣到現在都沒有解開呢!

  同時……

  趙煦仔細看了看名單,發現這鄧綰和名單上的其他人不是曾經有仇,就是立場上有仇。

  所以……

  「誰向母后推薦的?這麼精準?」

  向太后一直深居深宮,去那裡知道,這些朝臣之間的恩怨情仇。

  這肯定是有人出主意了。

  不過,趙煦低著頭,審視著名單,心道:「若依廷推規矩,呂惠卿也好,鄧綰也罷,都是沒有半點機會的!」

  為什麼?

  因為票啊!

  在京待制以上文臣,誰肯把票投給這兩個人?

  他們不怕自絕於天下嗎?

  所以,呂惠卿、鄧綰一票都拿不到!

  前者是因為大家都怕他!

  而後者,則是大家都鄙夷他!

  事實,也是如此。

  兩天後,紫宸殿上,第一次廷推票選。

  在左相韓絳主持下,票選結果很快出爐。

  太皇太后提名的呂惠卿,向太后提名的鄧綰,是一票也沒有拿到,全部吞蛋。

  而得票數最多,排名第一的是蘇頌。

  蘇頌一共拿到十五票!

  其次就是傅堯俞、范純仁、呂大防。

  趙煦身邊的蔡京,勉勉強強,混了三票。

  廷推結束,宰執上報結果。

  向太后只是神色微微一凝,太皇太后的臉色,卻已經拉了下去。

  「好哇!」她緊緊攥著手。

  「果然如此!」

  「這呂惠卿,真是孤臣!」

  這一次她點呂惠卿,其實並非是想任用呂惠卿。

  畢竟,呂惠卿是王安石的門徒。

  她純粹只是想試一試,看看這朝廷上下的態度。

  結果,卻完全印證了太皇太后的猜想。

  呂惠卿,真的是孤臣!

  真的沒有任何人支持他!


  這下子,這位太皇太后就不爽了。

  她也就難免猜疑起來。

  實在是都堂上下,做的事情讓太皇太后不得不猜疑!

  她親自點的人,一票也沒有拿到!

  這不僅僅意味著所有人都在排擠、打壓呂惠卿。

  同時也意味著,沒有人肯給她面子!

  而後者,無疑比前者,更讓太皇太后心寒。

  這也激起了她的鬥志!

  於是,下朝後,她就忍不住,對趙煦道:「官家,今日可看到了……」

  「都堂上下,所有人都在非議、攻訐河東呂惠卿!」

  「老身雖是婦人,但祖宗的教誨,不敢忘啦!」

  可能是怕趙煦不懂,她特意點醒:「官家,事為之防,曲為之制,此太祖、太宗所以定天下,安四海的緣故!」

  「切記,切記,不可忘記啊!」

  趙煦沒有搞清楚情況,便試探著道:「太母聖明,皇考在時,也教過孫臣這個道理。」

  「皇考言:長江水清清,黃河水濁濁,都灌溉兩岸千里,黃河泛濫就要治黃河,長江泛濫也要治長江。」

  「不能因長江水清而偏縱,也不能因黃河水濁而不用。」

  「此祖宗治天下的至理!」

  太皇太后頓時道:「先帝所言甚是!」

  「這正是祖宗『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真理!」

  「此番,都堂上下內外,都串聯在一起了!」

  「絕不能讓這樣的情況繼續存在!」太皇太后臉色鐵青著說道。

  今天,她深感權威受損。

  卻根本不知,能讓她將呂惠卿的名字放到廷推上,已經是都堂上下的最大讓步了!

  誰叫,那呂惠卿在多數人眼中是瘋子,是屠夫,是不可理喻之人!

  這一點,不分新黨、舊黨,是多數人公認的事情。

  就如同,鄧綰在天下人眼中等於奸佞小人,反覆無常。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