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0章 南鑼鼓巷 95號院的結局!!!
第600章 南鑼鼓巷 95號院的結局!!!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自打步入九十年代以來,生活的節奏如同被按下了快進鍵,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人應接不暇。
大傢伙好像昨兒個還在慶祝豐收的喜悅來著,轉眼間卻又到了歲末年終。
按照燕京人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就是從臘月的初旬就開始了。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這是一年當中最冷的時候。
可是,到了嚴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們並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與迎春的熱情。
過去,在臘八這天,人們家家戶戶都熬臘八粥。
這種特製的粥是祭祖祭神的,是用各種的米,各種的豆,與各種的乾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蓮子、花生米、葡萄乾、菱角米……)熬成的。
實時更新,請訪問🍭sto9.com
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當然了,臘八這天還要泡臘八蒜。
把蒜瓣在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
等到過年,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
在燕京,每逢春節,無論家境如何,家家戶戶都少不了一頓熱氣騰騰的餃子。這不僅是傳統習俗的延續,更是一種闔家團圓的象徵。
時光飛逝,轉眼間已至九十年代中期,人們的生活水平早已今非昔比。
曾幾何時,只有在年關將至時,人們才捨得包上一頓豬肉餡餃子,那是難得的奢侈享受。
而如今,餃子早已不再是稀罕物,隨時都能大快朵頤。
不僅如此,餐桌上還少不了幾道「硬菜「,雞鴨魚肉樣樣齊全,豐盛的宴席彰顯著新時代的富足與美好。
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改革開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福祉。
隨著物質生活的日益富足,社會風貌也悄然發生了深刻轉變。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不少年輕人對春節的傳統意義逐漸淡化,在他們眼中,春節不過是一個難得的假期,能多休息幾天而已。
。
不過真正的老燕京人還堅持著一些傳統習俗。
從臘八起,想在節前大賺一筆的商家們就加緊地上年貨了。
街上加多了貨攤子——賣春聯的、賣年畫的、賣蜜供的、賣水仙花的、賣香燭煙花鞭炮的等等都是只在這一季節才會出現的。
這些趕年的攤子都讓兒童們的心跳得特別快一些。
在胡同里,吆喝的聲音也比平時更多更複雜起來,其中也有僅在臘月才出現的,像賣憲書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
在舊社會裡,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這幾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
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
如今,街面上可沒有賣糖的小販了,大家戶過年買糖也都是去超市或者市場買,而且是自己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等過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來,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曰掃房。
過去那會兒必須把過年吃的肉、雞、魚、青菜、年糕什麼的都預備充足。
至少足夠吃用一個星期的——按老習慣,燕京商戶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假若不預備下幾天的吃食,臨時不容易補充。
如今的社會早已今非昔比,購物變得極其便捷。出門走不了幾步,就能看到「佳樂家超市「或「大潤發「等大型商超,這些超市在春節期間依然正常營業,家裡缺什麼隨時都能買到。
春節加班,確實讓人心裡不是滋味。辛苦了一年,誰不想好好放鬆一下,與親朋好友團聚呢?
為了調動員工積極性,緩解他們的牴觸情緒,這兩家公司作出了一個暖心的決定:春節期間加班的員工不僅可以享受五倍工資,還能獲得相應的補假。
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企業的人文關懷,也為員工提供了實質性的補償。
公司的新政策一經發布,立刻在員工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那些原本被安排加班的員工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仿佛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而那些未能參與加班的同事們則卻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
這加幾天班都快有一個月的工資了,而且假期一天還不少,擱誰不羨慕,不就是晚幾天才放假嗎?我也可以啊!
臘月二十八,對於「何氏餐飲公司「而言,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公司正式開啟了春節假期,全體員工都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之中。
公司掌舵人何雨柱在總店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年終晚宴,盛情邀請了各部門經理、分店經理以及表現卓越的優秀員工代表。
席間,何雨柱親自為每一位在崗付出辛勤努力的員工頒發了豐厚的年終獎金,這不僅是對大家一年來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對來年繼續奮鬥的激勵。
宴席散場,酒意微醺的員工們陸續結伴離開,歡笑聲在夜色中漸行漸遠。
正欲轉身離去的秦淮茹,突然被老總何雨柱叫住:「秦姐,稍等一下,有件事想和您談談。」
這聲「秦姐」讓秦淮茹心頭一顫,一股熟悉而久違的感覺湧上心頭。
自從她晉升為分店經理後,何雨柱便一直以「秦經理」相稱,這突如其來的舊日稱呼,仿佛瞬間將她拉回了許多年前的情景。
秦淮茹優雅地在何雨柱對面的沙發上落座,輕輕整理了一下裙擺。
五十多歲的女人了,一點看不出老,相反這麼多年的分店經理干下來,氣質愈發不俗。
要不然,老馬愛的她死去活來的,每天上下班都緊跟著秦淮茹一步不離呢!
「何總,您還有什麼事需要我幫忙嗎?」她語氣溫和地問道。
何雨柱爽朗一笑,擺了擺手:「秦姐,這兒就咱們兩個人,就別『何總何總』地叫了,聽著怪生分的。」
秦淮茹微微一笑,卻沒有改口,這大老闆有些話你聽聽就好。
她可不是什麼不懂事的小姑娘了,眼前的何雨柱早已不是三十年前那個在軋鋼廠里忙活的臭廚子了。
如今的何雨柱,身份地位早已今非昔比。
如今的何雨柱身家過億,他一手創辦的「何氏餐飲集團」在京津地區的餐飲界享有盛譽,旗下多家餐廳生意興隆,口碑極佳。
不僅如此,何雨柱還擔任著區政協委員的職務,人脈廣泛,與各界名流、達官顯貴交往甚密,舉手投足間盡顯成功人士的自信與從容。
作為一位備受尊崇的成功人士,何雨柱無論身處何地都備受敬重。
倘若秦淮茹仗著往日的情分失了分寸,對他沒大沒小,何雨柱或許會一笑置之,但他手下的管理層可不會如此寬容。
何雨柱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目光溫和地看向秦淮茹:「秦姐,這些年辛苦你了。
咱們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你跟劉嵐幾個的付出。」他的語氣中帶著真誠,仿佛又回到了當年那個忠厚的軋鋼廠廚子。
秦淮茹微微一愣,隨即笑道:「何總您言重了,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公司發展得好,我們這些員工也跟著沾光。」
何雨柱放下茶杯,身子微微前傾,語氣變得認真:「其實今天找你,是想和你商量一件事。
公司明年打算重點拓展津港市場,計劃在開設幾家分店。我想讓你去負責那邊,你覺得如何?」
秦淮茹聞言,心中一陣波瀾。津港離京城也就一百多公里,擱家也不遠。
這要是去那邊當分公司經理,這相當於封疆大吏,福利待遇比現在一個分店經理可是強多了。
她沉吟片刻,問道:「何總,這個決定是不是有些突然?我畢竟年紀也不小了,怕精力跟不上。」
何雨柱擺了擺手,笑道:「秦姐,你這話可就謙虛了。誰不知道你這些年把王府井分店管理得井井有條?
再說,津港那邊需要一位有經驗的領導,最主要的是能讓我放心,懂嗎?我覺得你最適合不過。」
秦淮茹沒有立即回答,而是低頭沉思。
她知道,這不僅是何雨柱對她的信任,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但同時,她也明白,這意味著她將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京城地,去一個全新的環境重新開始。
何雨柱似乎看出了她的顧慮,語氣放緩:「秦姐,你不用急著做決定。可以回去好好考慮一下,和老馬商量商量。無論你最後怎麼選擇,我都尊重你的意見。」
秦淮茹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感激:「何總,謝謝您的信任。我會認真考慮的。」
何雨柱點點頭,站起身來:「時間不早了,我讓司機送你回去吧。」
秦淮茹起身,整理了一下衣服,笑道:「不用麻煩了,老馬就在外邊等著我。何總,您也早點休息。」
秦淮茹出了總店的旋轉玻璃門,老馬正開著一輛二手麵包車等她。
見她進門,老馬立刻迎了上來:「怎麼這麼晚才出來?累了吧?」
秦淮茹笑了笑,上車脫下外套:「何總找我談了點事。」
老馬一邊發動麵包車,一邊問道:「什麼事啊?」
秦淮茹坐在副駕駛上,輕聲說道:「何總想讓我明年去津港負責新分公司。」
老馬愣了一下,隨即笑道:「這是好事啊!說明何總看重你。」
秦淮茹嘆了口氣:「可我都這把年紀了,還能幹幾年?再說了,去一個陌生的城市重新開始,我心裡有點沒底。」
老馬一隻手握著方向盤,一隻手握住她的手:「不管你去哪兒,我都跟著你。咱們一起闖!」
秦淮茹看著老馬堅定的眼神,心中湧起一股暖流。她笑了笑,點頭道:「好,那我們就一起闖一闖!」
夜色深沉,但秦淮茹的心中卻燃起了一團火。
前半生,她為了老賈家犧牲了自己,最終也沒保住這個支離破碎的家。
也不能說沒保住,好歹把老賈家的三孩子都給養大成人了,對的住賈家人了。
只是可惜,自從賈張氏去世後,兒子棒梗又是個白眼狼,倆閨女嫁人有了自己的家庭,老賈家從此散了伙。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自從秦淮茹當上「何氏餐飲「分店經理後,那個往日裡連逢年過節都難得一見的兒子棒梗,竟然開始頻頻登門看望她這個早就忘到腦後的母親了。
正所謂知子莫若母,從棒梗閃爍其詞、欲言又止的態度中,秦淮茹一眼就看出他在妻子家中過得並不如意。
想必是經濟拮据,又或是夫妻關係出現裂痕,才讓這個白眼狼,不得不厚著臉皮回來向他母親求助。
到底是自己身上掉來的肉,早就心死的秦淮茹能接濟棒梗一回兩回的,還能無限制的幫這不成器的一輩子?
哎,去了津港也好!
苦了半輩子,也做過許多錯事,後半輩子秦淮茹想為自己活。
經過一夜的輾轉反側,秦淮茹終於下定決心,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南鑼鼓巷95號院。
這座承載著無數回憶的三進四合院,歷經歲月的洗禮,早已是物是人非。
曾經斑駁陳舊的大門,如今煥然一新,被精心粉刷過,仿佛重新煥發了生機,靜靜地迎接著她的歸來。
四合院的格局變化不大,變化最大的可能就院子裡是拆除了當初建設的凌亂不堪的「防震棚」,恢復了這套院子最初的格局。
秦淮茹記得她年輕那會兒,這95號院裡住著上百口人,熱鬧非凡。
前院的三大爺閆埠貴家,人口最為興旺。與秦淮茹同輩的就有閆解放、閆解成、閆解曠、閆招娣四兄妹。
前院的東廂房,原本住著老關家,後來出了事,就搬進了姓劉的那傢伙了。
中院正房住著何雨柱和何雨水兄妹,西廂房則是一大爺易中海一家,東廂房是她們老賈家。
後院有許大茂一家、聾老太太以及二大爺劉海中一家。
東跨院和西跨院以及倒座房,則分別住著劉家和其他住戶。
每到晚上,院子裡大人孩子滿滿當當的都是人。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曾經的喧囂與熱鬧早已消散在記憶的長河中。
如今的95號院,早已物是人非,只剩下寥寥幾戶人家,仿佛被時光遺忘在這片靜謐的角落。
東跨院還住著葛叔平兩口子,西跨院住著劉海中兩口子,前院是閆埠貴兩口子,中院也只剩下何雨柱兩口子,後院則全是許大茂的家,雖然他們不經常回來住。
自打秦淮茹改嫁後,老賈家的房子便轉手賣給了何雨柱。
令人稱道的是,秦淮茹將所得房款一分不剩地全數留給了她的三個子女,也許她是想徹底與過去做個了結吧。
至於西廂房的一大媽,前兩年不幸罹患重病,令兒子易援朝憂心忡忡。
為了能更好地照顧母親,他毅然決定將易中海老兩口接到自己身邊。
易中海在搬離前,也將自家的房子賣給了經濟寬裕的何雨柱。
如此一來,中院的房產最終全部落入了老何家的名下。
事實上,以何雨柱如今的身家,想要購置任何豪宅都綽綽有餘。然而,他為何仍然選擇蝸居在這座老宅里,遲遲不願搬離?
究其原因,無他,唯念舊耳。
何雨柱向來是個重情重義之人,對這座承載了無數回憶的老宅有著難以割捨的情感。
不僅如此,他的妻子王秋菊同樣如此,夫妻二人對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深深的眷戀。
王秋菊對這裡的感情不比打小就在這裡生活的何雨柱差,她的人生也就是從來到這院兒起,才變得不一樣了。
其實,囉嗦那麼多就是一句話,曾經熙熙攘攘的院落如今只剩下寥寥幾家老住戶堅守。
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多數鄰居,尤其是年輕一代,都陸續搬離了這個承載著無數回憶的地方。
如今的院子顯得格外寬敞寧靜,漫步其中,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
春夏時節時,院子裡是鳥語花香,生機盎然。
魚缸中游弋著色彩斑斕的錦鯉,屋檐下懸掛的鳥籠里不時傳來悅耳的鳴叫,涼棚下擺放著古樸的茶水棋盤,處處透露著悠然自得的氣息。
這座院子儼然成為了喧囂都市中的一處隱逸之所,讓人不禁沉醉於這份難得的靜謐與美好。
因為靠年根了,昨晚上又下了一晚上的雪。
當一大早,秦淮茹踏著厚厚的落雪走進四合院時,映入眼帘的是八十多歲的三大爺閆埠貴正顫巍巍地掃著院中的積雪。
「三大爺,您老吃了嗎?」秦淮茹輕聲問道,語氣中透著一絲關切。
閆埠貴聞聲抬起頭,努力地眯了眯眼睛。
歲月不饒人,高度近視加上年事已高,他的眼神已大不如前。
他仔細打量著眼前這位容光煥發的中年婦人,覺得她似曾相識。
「您是……哎呦,是秦淮茹嗎?」閆埠貴經過一番努力,終於認出了這位昔日的鄰居。
久別重逢,秦淮茹的情緒瞬間湧上心頭,她的眼睛微微泛紅,聲音也有些哽咽:「三大爺,是我呀,您老還好嗎?」
「好好,好著呢!身體倍棒,吃嘛嘛香,淮茹啊今兒個怎麼有空回來了?」這不怪閆埠貴這樣問,自從秦淮茹改嫁房子也賣了之後,閆埠貴就沒怎麼見過她了。
秦淮茹臉色一頓,然後笑著道:「三大爺,我今兒回來是找何總匯報一些工作上的事。」
閆埠貴點點頭道:「那你先去柱子家裡忙吧,中午別急著走,咱們老街坊好久不見了就留家裡吃個飯!」
秦淮茹道:「三大爺,您的心意我領了,就甭麻煩你們了。」
「嗨,麻煩什麼呀,也就是多雙筷子的事!」閆埠貴擺擺手道。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