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火紅年代:隱居四合院當大佬> 第448章 隊伍里是個大熔爐

第448章 隊伍里是個大熔爐

  第448章 隊伍里是個大熔爐

  今年的7月份,葛小虎擔任陸軍北疆軍區某通訊營有線連副連長,正好在蔚縣一帶參加聯合軍演。

  當大地震發生時,他們幾名連隊幹部湊在一起分析估計,覺得震中不會離得太遠,這麼大的災,上級肯定會派他們這些演習部隊就近參加去救災。

  於是未等上級通知,一些演習部隊就開始抓緊展開奔赴災區救災的各項準備工作。

  此時,已確定轉業的老連長高文合來到連部,他說:「新連長還沒配,儘管我坐骨神經疼,腰都直不起來,但還是請求跟部隊一起行動,為災區人們做貢獻。」葛小虎為老連長這種聞令則動的血性而感動。

  上午8點,有線連接到團部命令奔赴喬頭地區搶險救災的命令,該連隊僅用30分鐘,人員、裝備、物資全部到位,以摩托化方式緊急向喬頭進發。

  ……

  實時更新,請訪問sto🎉9.com

  距離喬頭還有45公里,由於道路堵塞,部隊只好繞行豐縣,最終決定徒步急行軍。

  葛小虎與老連長在行軍途中,各班、排分別在路上開了會,進行思想動員。

  官兵們群情激昂,表示要在搶險救災中衝鋒在前,再立新功。經過一個小時的急行軍,他們連於中午時分抵達喬頭。

  部隊進入市區,出現在眼前的一切讓他們震驚萬分:殘垣斷壁、滿目瘡痍,橫七豎八的……更是慘不忍睹。

  還有不計其數的傷員,有的剛從廢墟中爬出來,還沒來得及包紮,有的一瘸一拐驚恐地朝城外走去。

  正在大家驚愕悲痛的時刻,團政委姜政委來到葛小虎他們面前,他嚴肅而又大聲地說:「團命令你們連立即前往喬頭火車站候車室救人,那裡災情最重。」刻不容緩,葛小虎迅速率隊前往。

  當時,火車站建築物倒塌嚴重,傷者哭喊聲不絕於耳。

  有線連官兵不顧旅途疲勞和一天一夜水米未進的乾渴、飢餓,哪裡有呼救就往哪裡沖。

  頻繁的餘震中,官兵們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有的用肩扛、有的用手扒,搬開水泥板、扒開碎石,鑿開斷壁,全力救人。

  在車站一角,戰士陳小山、於海峰從售票房率先救出售票員黃連玉。

  在車站另一角,二排十幾名戰士雙手被磚石磨得鮮血淋漓,他們強忍著疼痛,抬起重過千斤的水泥大梁,救出了旅客孟光美。

  為搶救一名4歲小男孩,三班和炊事班的同志們已經奮戰了3個多小時,可是仍有一根水泥梁卡著孩子的左腿,怎麼也拔不出來,大家心急如焚。


  葛小虎等連隊幹部幫著一起研究搶救方案,決定用鋼鑿把水泥梁鑿斷,抽出孩子的腿。

  為了防止餘震中落下的水泥塊傷著孩子,一班長馬文強躬身護著他。

  大家給孩子餵水餵飯,衛生員給他打了止痛針,終於把孩子解救了出來。

  候車室東邊正在進行著另一場激戰。

  副連長葛小虎帶領戰士搶救鋼鐵工人孫向民。

  經過3個多小時的緊張戰鬥,終於扒出了一個兩米多深的洞口。

  一塊巨大的水泥板緊緊壓住孫向民的左腿。

  人抬,抬不動;千斤頂,頂不著,只有鑿斷水泥板,才能把人救出來。

  就在這時強烈的餘震發生了,碎石紛紛落下,砸在正在底下施救的六班長吳抗美的頭頂。

  孫向民見此情景,既擔心又激動地衝著葛小虎說:「乾脆把我壓傷的腿鋸掉吧。」

  葛小虎搖搖頭一臉堅定的對他說:「你是煉鋼工人,不能沒有腿,我們要對你負責到底。」

  洞裡悶熱難耐,四周布滿水泥板牙子和鋼筋茬子,轉不得身,抬不起頭。

  大家都清楚,在這樣的環境下,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

  但葛小虎沒有畏懼,堅持一錘一錘地砸,一點一點地摳。

  鋼筋在他身上劃出了一道道口子,釘子扎穿了他的右腳板,他全然不顧。

  在大家的密切配合下,經過9個多小時的努力,終於把孫向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後來統計,在火車站的搶險中,有線連共從廢墟中救出 78名群眾。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在這場空前殘酷的生死搏鬥中,由於廣大軍民的共同奮鬥,持續了一周後,終於在廢墟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葛小虎他們連在清理長途汽車站後,又轉戰喬頭菸草庫等地區。

  菸草庫里鬱金香、墨菊、前門、恆大、玉蘭、大境門等香菸比比皆是,但戰士們不為所動、秋毫無犯,毫無保留地進行了上繳。

  易援朝他們連駐地在喬頭勞保服裝廠,該廠負責供給開灤煤礦等十幾個大廠的勞保服裝。

  地震後,廠房倒塌,機器損壞或被埋。

  為了解決災區群眾穿衣問題,他們連官兵憑著幾把大錘、幾根鋼釺,扒開縱橫交錯的鋼架、水泥梁,把機器、布匹一件件清理出來。

  炎炎盛夏,烈日暴曬,塵土嗆人,戰士們連日苦戰,有的體力不支,暈倒在現場。


  那些天,易援朝他們連就從廢墟中扒出一百多台機器、17萬匹布料。

  幾天後,工廠恢復生產,馬達轟鳴,機輪飛轉。

  震後的第一批勞保服終於生產出來,解了受災群眾的燃眉之急。

  易援朝他們在扒挖坍塌的冷庫中,發現成堆的豬肉散發著誘人的味道,但戰士們不畏所懼,進行了徹底地清理。

  這些肉戰士們沒有拿一塊,全部上交給組織,分配給了最需要的災區傷員們補充營養。

  7月30日下午,一次突如其來的強烈餘震,讓剛剛趨於平靜的城市,又搖晃和震動起來……

  很多年輕的士兵,第一次感覺到了原來死神,一直就在身邊……

  當所有人驚魂未定時,傳來了一個人斷斷續續的呼救聲。

  副連長易援朝冒著餘震,鑽進呼救聲傳來的洞口深處!「呼救聲是從殘牆的裂縫裡傳出來的!」

  這年月沒有吊車,沒有鏟車,官兵們就用鋼鐵般的臂膀和肩頭,抬走了70多塊水泥板、14根水泥梁、上千斤的鋼筋之後,才終於看到了雙腳被兩根水泥梁死死卡住不能動彈的倖存者……

  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倖存者看見解放軍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求求你們,快把我的腳鋸掉吧!再也不能讓你們擔險受累啦!」這句話讓在場人心頭一緊,眼淚忍不住滾了下來……

  「您不要喊,不要喊!再苦再累,我們也要把你完整地救出來呀!」在幾十號人的努力下,大梁終於被吊起來,這位倖存者活了下來……

  到了8月下旬,天氣轉涼,喬頭地區的露水格外重。

  清早起來,閆解曠這些軍人們住的帳篷、蚊帳全都濕漉漉的。

  由此,同志們想到受災群眾將如何熬過寒冷的冬天,他們應該把過冬的房子給他們蓋好。

  小山區是喬頭市最稠密的居民區,房屋低矮破舊,人口密集。

  這裡遇難的人不多,但受傷的多,住房需求緊迫。

  閆解曠等人就負責在這一帶「蓋房」。

  他們就地取材,用倒塌的房屋廢料做「蓋房」材料。

  白天黑夜連軸轉,十天內蓋起了500多間防寒棚,解決了大部分該地受災群眾們的過冬問題。

  完工前的三天三夜,官兵們幾乎沒合過眼,大家把這次「蓋房」會心地稱之為「小山會戰」。

  ……李抗戰和他們重炮營的戰士們,平時就是乾的「細緻活」「體力活」,他們營先後在廢墟中清理經手的物資不下一萬噸。

  從貴重的黃金、手錶、現金到成批的機器設備、生產用品,從普通的衣服到一顆螺絲釘,都做到「不損、不丟、不占」,彰顯了人民子弟兵的素養和情操。


  在救災最艱苦的日子裡,官兵們露宿街頭,蚊蟲叮咬,露水濕透了衣被,都絕不動用堆放在身邊的木料、篷布、油氈等救災物資。

  有的群眾心疼地說:「你們哪怕搭個大棚,擋擋露水也好啊。」

  這期間,李抗戰部還參加了地震棚救火等戰鬥,更主要是搭建地震棚的任務十分艱巨。

  由於戰士們都沒有幹過這樣的活,大家在干中學、學中練,並虛心學習基建工程兵的經驗和做法,在坍塌的廢墟中建起了一排排防震棚,猶如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給地震災區帶來了勃勃生機。

  一些戰士正在為供銷社職工蓋簡易棚,豎了一根大圓木當房柱,埋好後發現高出一截,旁邊的群眾建議鋸掉。

  副營長李抗戰卻說:「現在是蓋臨時住房,保留住這根木料,將來會有更大用處。」他們硬是把埋好的木頭拔出來,重新挖坑再埋。

  在喬頭抗震救災的日子裡,來自京城衛戍區的官兵們夜以繼日,使盡了渾身解數,但仍覺得有許多失誤與遺憾。

  這年月救災設備落後,工具奇缺。

  面對一片廢墟、聲聲呼救,救援的戰士們只能用手……手磨爛了、卻依舊不停……

  即使是這樣,依舊有許許多多遺憾的事情發生。

  救災的第一天下午,蔣建國所部奮力救出了一個7歲的小女孩,名叫楊春蘭。

  當時被壓在水泥板下動彈不得,眼淚已經哭乾的她,頭腦還很清晰,把自己的經歷向蔣建國他們一一訴說。

  到了下午3點多,蔣建國他們把她扒了出來,發現她身上完好無損,大家都很欣喜,給她餵了點食物和水。

  蔣建國帶著幾個戰士用擔架迅即把她送到附近的急救站,又接著返回救人。

  天快黑時,蔣建國想起了那名小姑娘,有些放心不下,又去急救站看望。

  醫務人員難過地告知他們,這個叫楊春蘭的小姑娘已經死了。

  這讓蔣建國等人追悔莫及。

  大概是因為在廢墟中待得太久導致小姑娘嚴重虛脫,加上醫務人員看到她沒有硬傷忽略了,去搶救傷勢更重的傷員,未對她採取輸液等措施,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打這以後,蔣建國無數次地想起這個小姑娘,內心特別自責。

  他覺得都是自己的錯,要是當時派一個戰士守著她,或者跟醫務人員交代得再具體些,也許悲劇不會發生。

  這件事後,蔣建國與連里的同志們化悲痛為力量,在救災期間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連里戰士高沛年齡還不到18歲,他跟很多年輕的新兵一樣,第一次看到遍地的遇難者遺體時,嚇得頭髮都立起來了!


  但是到後來,他們運送遇難者遺體時,都能累得靠在牆上就能睡著……

  在不眠不休幾十個小時之後,高溫、餘震、缺水、沒飯吃開始開始成為最大的威脅,沒有飯還可以撐著,可在40攝氏度的酷暑中,很多人因為缺水而昏倒……

  班長馬國偉和戰友好不容易才在坍塌的游泳池裡淘了一點發綠的水回來。

  就這一小杯水,在幾十號戰友間傳來傳去,大家只是濕潤一下嘴唇、喉嚨。

  很多人連游泳池的水都沒喝上,而是趴在地上,直接用嘴吸著下雨殘留的一層泥水。

  「那水是燙的,黃色的,滿是土腥味,還夾雜著一股騷臭味。」

  由於嚴重缺水,前線副總指揮劉之野最後悔的事就是「準備不足」,竟然沒有事先在空間裡準備更多乾淨的水。

  劉之野空間裡的乾淨水和物資,絕大部分都送去了野外醫院,這裡有十幾萬的傷員,因為他們更需要。

  陸路中斷,物資運輸非常緊張,空運空間有限。

  所以,乾淨的淡水依舊緊缺,劉之野也和戰士們一起連續兩天忍受著無水可喝的生理極限,他在日記里,在最醒目的位置寫下了「滴水貴於油」五個字……

  …………

  在這場慘烈的、腥風血雨的戰鬥中,喬頭經受著考驗、人民經受著考驗、戰士們也都經受著考驗。

  劉之泰與賀紅梅這夫妻倆也是自願報名參加了這場偉大的救援任務。

  當時,野外醫院裡有的傷員手和胳膊受傷,吃飯喝水都不能自理,他們就一勺勺地餵飯餵水。

  有的傷病員呼吸困難,他們就口對口地進行人工呼吸;有的傷員大便解不出來,用藥後也不見好轉,他們就用手一點點兒地幫助他們摳;有的傷員小便排不出來,他們就用嘴含著導尿管,一口口地往外吸……

  一次,劉之泰的醫療組正在搶救一位傷員時,一陣餘震襲來,附近殘牆斷壁倒塌,碎磚亂石紛飛,傷病員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劉之泰就和護士們迅速撲到傷員身上,用自己的身體擋住碎磚亂石,保護了傷員的安全。

  ……

  於淼已經是警衛二師後勤部汽車連連長,儘管沒有親手扒……,但他也忙的不可開交。

  由於他們連部的帳篷附近就是救護所,所以這個帳篷成了臨時「救助站」,

  沒有運輸任務時,於淼就主動協助醫生護士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盡力為傷病員減輕痛苦。

  當然,他更多的工作還是在搶險救災現場,登記數據、組織運輸工作。


  現場慘不忍睹的地震場景,見過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使於淼深切地感受到「最可愛的人」就在身邊。

  東山籍戰士王春分時任三班班長,在抗震救災最艱難的時刻,不顧餘震的威脅,他帶領汽車三班戰士總是沖在最前面,後來他榮立二等功,參加了抗震救災表彰大會。

  和平建設時期,沒有打仗這個評功評獎的硬指標,部隊就出現了「評功難」的現象。

  蔣建國他們連參加救災的官兵表現都很出色,救災結束時,他們連有一個班就立集體一等功,兩人立一等功,4人立二等功,多人立三等功。

  出乎意料的是,儘管多數幹部戰士沒有立功受獎,但大家毫無怨言。

  作為指導員,蔣建國既為他們沒有受獎覺得過意不去,又為他們正確對待榮譽的精神而感動。

  更讓蔣建國他們感動和珍惜的是,部隊和災區群眾在抗擊災難中結成的深厚情誼。

  喬頭人民把解放軍看作是最值得信賴和託付的親人,這是比「稱號」更貴重的獎賞,是他們至高無上的榮譽。

  抗震結束後部隊即將凱旋時,葛小虎讓戰士陳小山去買塊稍大一點的鏡子,製作一塊鏡匾贈送給長途汽車站。

  接受任務後,陳小山幾乎走遍了喬頭市各大百貨商場,也沒有發現一塊完好無缺的大鏡子,在售貨員的熱情推薦下,陳小山乘坐長途汽車到遵化縣百貨公司買到了鏡子。

  在返回的車上,大家看一位解放軍抱著一塊大鏡子,一看便知陳小山是救災部隊的,都熱情地和他攀談起來,並有好幾位乘客從包里拿出蘋果往陳小山的挎包里塞。

  在陳小山的不斷推辭中,一位老大爺動情地說:「救命恩人,收下吧!」

  頓時,一股暖流湧上陳小山的心頭:這就是「軍民魚水情、震中情誼深」的果實啊!

  為了不驚擾當地的群眾,部隊撤離喬頭的時間一直保密。

  走的那天,部隊選擇凌晨4點出發,可當汽車馬達一響,睡夢中的群眾還是發現了動靜,於是自發起來列隊歡送解放軍。

  道路兩旁站滿了男女老少,哭聲一片,他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感謝親人解放軍」「歡迎再回喬頭」,官兵們被眼前的場景感動得一個個熱淚盈眶……

  沒有經歷過喬頭大地震的人,或許真的無法體會。

  當絕望的黑霧扼住呼吸,僅有「活下去」的信念是不夠的,在喬頭大地震中,十幾萬解放軍,幾萬醫療工作者,十幾萬從全國四面八方趕來的救災群眾,與百萬喬頭人民一起,用自強、團結和堅定不移的信念告訴全世界:所有的災難都是暫時的,災難不會讓夏國人絕望,只是讓夏國人更勇敢,更堅強!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