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變革派領袖李瑄,保守派領袖李林甫
第270章 變革派領袖李瑄,保守派領袖李林甫
又是一日。
長安城中,依然飄蕩著雪花,這一場雪大小交替,下了很久。
對應著一百零八星宿的一八零八坊,不論是神聖威嚴的太極宮、興慶宮、太明宮。還是朱門繡戶的豪貴,亦或者普通的茅草房屋,都覆蓋上厚厚的積雪。
寒冰封住了朱雀大街,掩蓋了過往的喧囂。
s🌶️to9.com為您提供最快的小說更新
看似萬籟俱寂,實則長安不平靜。
因為李瑄拜相和李瑄變革的消息,經過一夜時間,在長安發酵。
那些文武大臣們,派人將朝堂上的細節,包括李瑄所作的兩首《憫農》,傳到長安城。
試圖引起更多權貴對李瑄的不滿。
在雪花紛飛中,一名看起來落魄,頭髮微微凌亂的男子,穿過永陽坊寂寥的深巷。
積雪之下的路上,有不少或深或淺的腳印。
男子順著這些腳印,慢慢向前。
永陽坊是長安城西南角緊靠著外郭城的坊。
此堪比長安「郊區」,純粹的平民坊,裡面找不到一家權貴。
長安的布局是「東貴西富」,「南虛北實」。
有權有勢的府邸,一定是在太極宮和興慶宮周圍。
哪怕同在一城,也如天上與地下。
「噔噔……」
男子來到深巷的一家小酒肆,駐足停頓以後,搓了搓手,輕輕地敲了一下門。
「咯吱……客人裡面請……」
小酒肆門被打開,一股溫暖撲面而來,男子微微點頭,進入酒肆之中。
「杜二來了……」
這小酒肆里,圍爐坐著十幾名文人,男子進入後,有人喊了一聲。
此正是制科落第的杜甫。
以此方式落第,杜甫心灰心冷,對李林甫玩弄權術,感到不忿。
「博士,上一壺濁酒……」
杜甫向在場的人一禮後,緩緩向管店博士說道。
在此酒肆的,基本都是生活比較拮据的落榜文人。
科舉落榜以後,他們租住在長安的平民坊,以圖來年再考。省去來回趕路的時間。
但文人們要面對衣食住行等,哪怕是士族,囊中羞澀比比皆是。
如杜甫這種,京兆杜氏。
但父親去世以後,失去生活來源。
杜甫的祖父是杜審言,父親是朝議大夫、兗州司馬。
按照慣例,杜甫可門蔭入仕的。因為杜甫的兄長夭折,他就是家中的長子。
但杜甫將門蔭入仕的機會,讓給了自己的弟弟杜穎。
他做到兄長的職責,對自己的四個弟弟和妹妹都很關愛。
所以文人們一聽說杜甫把門蔭入仕讓給弟弟,都非常尊敬杜甫。
在大唐,生活一般和飲酒並不衝突。
因為酒是大唐上至王公,下至百姓的必需品,更高於茶。
好酒喝不起,名酒更買不到,但未過濾的濁酒想喝到還是很簡單的。
「諸位在議論何事?」
杜甫坐下以後,向周邊的文書問道。
他們經常到這個深巷酒肆,非常熟絡。
「天水王在華清宮被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並且掌修書,修國史。此非首席宰相,亦有大相之權……」
一名文人向杜甫說道。
他們都知道天水王在中秋夜宴上,親自到文人的區域見杜甫。
所謂向王公「行卷」,跟這種待遇比起來不值一提。
只嘆時也命也!
「這是好事!要恭喜天水王了。」
杜甫由衷地高興。
李瑄拜相,就有人能制衡大奸臣李林甫了。
他之前信誓旦旦的向李瑄說制科及第後,就去輔助李瑄,完成心中的抱負。
現在則沒有信心再去尋求李瑄。
「李相頒布常平新法……還從華清宮傳出兩首詩。」
有消息靈通的文人又說道。
「為何詩?」
杜甫連忙問道。
他對李瑄的詩有強烈的興趣,僅僅是詩文上,他覺得李瑄的才華不次於李白。
《水調歌頭》的體裁,開了先河。
別說詠月,哪怕是秋詞中,都難有比擬。
「憫農……」
那士人取出一張紙,在燈燭下緩緩張開,將兩首詩念讀出來。
「這兩首詩,不如之前的名作啊!」
一名文人感嘆一聲。
他覺得此詩不是盛唐氣象,沒有大唐的飛揚。
盛唐詩歌所表達的藝術性是積極向上的。
如「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渾厚雄壯。
如「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的豪邁奔放。
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興象玲瓏。
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清新雅致。
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的暗藏玄機,意境深遠。
而兩首憫農,在眾人看來,藝術性不太高。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然此時杜甫卻自顧自地念一遍,深深地陷入思索之中。
他感覺到這兩首詩很特別,像是觸動他內心深處一樣。
那種靈魂顫動,產生共鳴。
這兩首詩絕非不好,它表達的不是藝術,而是一種思想。
語言雖通俗質樸,但卻異常地厚重。
這不是空洞的說教,更不是無病的呻吟。
杜甫能理解詩中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還能看到李瑄在慨嘆之中,凝聚了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感情。
李相能將自己的筆落在如螻蟻一樣的百姓身上,肯定他們的勤勞,看到他們的艱辛,諷刺了王公貴族。
這對杜甫的震撼,甚至超過人人稱頌的《水調歌頭》。
心中複雜的杜甫,靈光一現,似乎產生一些不同的想法。
雖杜甫還無法深入去體會,但杜甫心中已經埋藏種子。
求什麼功名呢?哪怕能在李相手下為流外官,刀筆吏,也心甘情願。
「大家怎麼看待常平新法,我們都是貧寒的文人,可以不必有顧慮。」
在杜甫思考《憫農》的時候,文人士子討教常平新法。
「單從新法的內容上看,此乃利國利民的大計,李相用心良苦啊。如果能完成,天寶之盛,必超開元。」
一名文人回答道。
「常平新法實施,對我等貧寒之士,或許是好事!諸位發現沒有,常平新法主要是抑制土地兼併,次要是使百姓擺脫饑寒,使國家富裕。這一定會受到豪強大族,以及一些與大族有牽連的官吏的抵制。李相正是用人之際,我等前去拜謁,或許會有更多進身之階。」
又一名文人說道。
「我贊成劉兄的說法,此乃我輩之幸,國家之幸。」
底層的文人,很難有晉升之機,特別是在科舉的時候,如果不是士族出身,進士及第概率極低。
所以文人們會想方設法,要麼成為邊帥,甚至軍使的僚屬。
要麼會投靠各地太守、都督,哪怕成為一個流外官,步步為營。
盛世文人都想求官,但想出人頭地太難。
「杜二,你說是不是呢?」
有人徵求杜甫的意見。
「新法實施起來困難,但李相志在圖變,為國為民。如有機會,一定鼎力相助。」
杜甫向眾文人回答道。
就像他詩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一樣。他怎麼會因為困難,而知難而退呢?
如此妙法,任何阻攔它實施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國家蠹蟲。
「我們也是這麼認為的,不論能不能被李相看上,我們舉杯一飲吧!」
文人們一起點頭,舉杯將酒飲盡。
接下來的話,依然自然是圍繞著新法議論。
不論什麼時候,都不缺少討論時政利弊的人。
不同於永陽坊的偏僻,長安平康坊一家青樓內,生活富裕的士人聚集在一起。
在妓女的陪伴下,本應該討論詩文。
但此時卻是一場爭辯。
「如今國家土地兼併難以阻擋,李相公之法如久旱甘霖,既可使平民百姓免受高利貸盤剝,又可為國家增財,有何不可為?」
一名衣著光錦的士人,起身大聲朗道。他在反駁一名說常平新法不好的士人。
可見他是一名有識之士,贊同常平新法的實施。
「新法的實施,要考慮實際。國家的根基是地方的大族,而非平民百姓。自古兼顧大族的利益,國家才能長久。李相身為士族、宗室,卻老是想著對付自己人,遲早會眾叛親離。」
一名胖子士人邊摟著妓女,邊向周圍的士人說道,口無遮攔。
可見他極力反對常平新法的實施。
「荒謬無比!古人云: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國家的根基是千萬百姓。大唐的糧食都是百姓耕種,邊軍的漢人士兵,也多出於普通百姓。土地兼併的豪強大族,才是毀壞大唐的根基。如果不變革圖強,最多百年,就會出現兩漢的結局。」
又一名士人說道,他的話更大膽,明顯是支持李瑄實施常平新法。
「從男女婚配年齡,到常平新法。古往今來沒有可循的跡象。貿然實施,必天怒人怨,祖宗之法不可變。明日我便去華清宮下的吏部衙門,勸說李相收回成命,如若不然,我……」
一名反對李瑄的士人義憤填膺地說道,像是李瑄不同意,他就會撞死在吏部衙門一樣。
「李相公一心為國,那些反對之人不過是因循守舊,害怕變革觸動其利益罷了。」
又有士人諷刺,覺得這些士人的家中,都在土地兼併,吃百姓之肉,喝農民之血。
雙方爭吵得不可開交。
妓女們也無法插話!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這是許多有志之士的真實寫照。
他們有的是達官貴人的後代,有的是家庭富貴的士族,但他們有一顆「澄清四海」之心。
也就是人常說的「『理想之士』」。
他們認為李瑄是風雪交加,天色晦冥時那一聲高亢的雞鳴。
能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下看到李瑄這樣君子,心中怎麼會不歡喜呢?
沒有人是完美,即便李瑄不觸犯他們的利益,也會看李瑄不順眼。
那些被李瑄觸犯到利益者,更是上竄下跳去反對李瑄。
他們希望有人能站出來,阻礙李瑄變革。
甚至在心裡不懷好意地咒罵李瑄,詛咒李瑄如商鞅、李悝一樣不得善終。
當然,還有一些理智的士人,他們認為李瑄變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實際效果有待觀察,不能過早下定論。
更有不為利益,直接反對李瑄,是真正擔心變法以後,人心惶惶,是違背祖宗之法。
其中不乏言辭激烈者,直言李瑄亂政!
類似的爭辯、議論,在長安茶樓酒肆,比比皆是。
還有許多豪門府宅中,也爭執不休。
一般貧寒文人,落魄寒士,支持李瑄為多。
士族、大族之中,批評李瑄者較多,有的言辭非常激烈,號稱要堵住李瑄的吏部衙門,跪在華清宮的山下求見聖人。
遠在華清宮附近宅邸的文武官吏,依舊處於昨日朝堂的震驚之中。
趁著今日休朝,許多官吏到李林甫的府邸。
這次來得更多,哪怕是李瑄的侍郎李彭年也來了。
另外,楊氏的衛尉卿楊銛,罕見的光臨李林甫的府邸。
因為楊氏一直在大口大口得吞併京兆一帶的農莊、果園。
他們也知道自己無法勸說李瑄,所以他們瞞著楊玉環,想阻礙李瑄的新法。
「祖宗之法不可變,李七郎此般折騰,是要將我大唐帶入歧途啊!」
達奚珣悲痛地向李林甫說道:「左相軟弱,依附李七郎,現在朝廷只有右相這樣的肱骨可依靠。」
他竟不叫李瑄的尊稱。
雖然李七郎不是冒犯的話,但李瑄拜相後,哪怕是私下的聚會,都應該稱呼一句「李相」。
「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啊!我欲伸張正義於天下,可奈何李七郎強勢。諸公也看到了,朝堂上李七郎步步緊逼,讓我等仁人志士妥協。」
李林甫看著坐得滿滿登登的文武百官,皆是五品以上,他不禁掩面說道。
哪怕是他最強勢的時候,許多官吏口服心不服,他難以聚集這麼多官吏在家中。
「這常平新法,名為利民,實則官府強行放貸,與民爭利,害民不淺,且擾亂地方秩序。李七郎在朝堂上說我們目光短淺,我看他才是目光短淺。」
刑部侍郎蕭隱之向李林甫說道:「我們希望右相能主持公道,我們都願意助右相一臂之力。」
「蕭侍郎所言極是,我為官數十載,從未見過如此激進之變革,這是要毀了我大唐的根基。我們願意全力支持右相,勸說聖人看清常平新法的本質。」
工部尚書陳希烈向李林甫說道。
他有入相之勢,威望較高,他話音落後,讓更多人附和。
「本相是怕李七郎不肯罷休,又迷惑聖人,推出其他新法,屆時天下更為混亂。而常平新法,木已成舟。李七郎已經在擬訂法令章程。大家在郡縣都有親信,讓他們盯著常平新法去,一旦有紕漏,我們聯名請奏聖人,請聖人停止常平新法,使國家的損失最小化。」
這句話說完,李林甫又損了李瑄一句:「樊噲行蕭何之事,天下人都應在譏笑啊!」
「是極!我們這些忠臣該不畏懼李七郎的權勢,要敢於表明志向!」
李彭年說話的時候揮舞手臂,已經忘了李瑄是他的頂頭上司,隨隨便便拿捏他。
「其實,李七郎也有可圈可點的地方。但他縱有青雲之志,然缺乏閱歷。哪像右相,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另一名禮部侍郎李岩昧著良心向李林甫誇讚道。
他們這些人沒辦法,只能依附在李林甫身邊,借住李林甫的能力,將李瑄的新法停止,甚至使李瑄罷相。
之前李林甫權傾朝野,他們不同流合污,保持「清流」的名聲。
李林甫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他們謹記「立仗馬」,就給他們一點飼料吃。
現李瑄拜相第一天,就要割他們肉。
這是難以忍受的事情!
「山川河澤,無法阻礙我們同舟共濟。從今以後,我的心像外面天地一片白淨。」
「與諸君共勉!」
李林甫站起來向文武大臣們說道,表達自己的心跡。
「我等全力支持右相!」
一些大臣說話的時候,心中不禁吐槽,要不是「野無遺賢」沒過去多久,他們就信李林甫所說。
從李林甫府邸出來以後,文武百官終於有一些底氣。
他們雖然號稱「保守黨」,實際上真正的保守黨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其他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那些利益者裹挾保守黨的官吏,共同推舉工於心計的李林甫,為保守黨的領袖。
這是自太子李瑛死後,長安最不平靜的一天。
只是長安,就如此激烈。等傳到地方的時候,必然會有更大的議論。
當天,不少官吏來拜訪李瑄,他在堂前設爐火,看外面的飛雪,仔仔細細向他們闡述常平新法的好處,設立常平新法,旨在為國為民,沒有私心。
李瑄謹記,儘可能地去完善常平新法。
他要吸取歷史上的教訓。
一定不能朝令夕改。
要寬和對待還不起錢糧的百姓,歷史上的地方官吏面對還不起糧食的百姓,會直接沒收其土地,這些都是災禍的起源。
「諸位,我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必能完成這重大的使命,歷史屬於我們!」
李瑄在前堂向席豫、王維、李峴、楊慎矜、楊璹、蕭穎士、李道邃、儲光羲、崔顥、吳兢、韋述、蕭華、楊釗等文武大臣說道。
確立自己的變革派領袖的地位。
其實李瑄的支持者,成分都很複雜。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