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少林寺》
第263章 《少林寺》
想看更多精彩章節,請訪問𝘴𝘵𝘰9.𝘤𝘰𝘮
7月4日是茅盾同志的生日,今年又恰逢他老人家誕辰85周年,文化部以及中作協打算組織一場紀念活動懷念茅公。
海子裡,文化部領導們坐在一塊兒開會,順便商議這件事,會議由代部長周巍峙主持,中作協這邊,巴金、夏衍、葉聖陶、賀井之、陳荒煤、周洋、馮沐、光未然、丁凌等都出席參加。
開會前一陣忙亂,一幫上了年紀的同志,因為沒帶茶錢,侷促的四處去借。
等老同志們安穩下來,周巍峙同志這才不緊不慢的安排起中作協接下來這段時間的工作。
先是肯定了由巴金同志接替茅盾同志工作,擔任中作協主席團代理主席職務。
很快便聊到紀念茅公的事上。
有人提議說做郵票,魯迅先生去世以後,就多次登上郵票。
今年剛剛發行了一套《魯迅誕辰一百周年》郵票,還是今年的春節前夕,茅公應邀為這套郵票題的字。
據了解,這是茅盾同志生前的最後一次題字,這也是最後一套魯迅題材的郵票。
「我們的江弦同志不是一直在給茅盾同志拍一個電影?」
巴金忽然開口,仍是操著濃重的巴蜀口音,「有沒有辦法,在茅盾同志誕辰的日子,讓這個電影在我們央視的頻道上播一播?」
一句話頓時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不僅僅是巴金的地位要讓別人重視他說的話,更關鍵的是巴金所說的東西。
「巴金同志,能不能仔細問一下,江弦同志給茅公拍了什麼?」
「他說是一個紀錄片。」巴金回憶說,「我記得他說,今年春節前,曾經舉著個大燈去給沈先生拍了一天,他還想拍我,一直要跟我約個時間。」
「紀錄片?」
這一塊兒還是影協的同志們比較了解,很快給老同志們簡單做了介紹。
「大概就是給茅盾同志錄了像,能在電視機前看見茅盾同志的身影.」
在座眾人一時間振奮。
居然有這麼珍貴的影視資料?!
感到振奮的還有葉聖陶。
他和茅盾之間的友誼非同一般。
茅盾同志去世之前,他和茅盾同志拍了一張合照,本以為那就是唯一的影視資料了。
沒想到還有這樣的東西。
此刻,他迫不及待的想要見見江弦,親口問問他這個東西拍好了沒有、能看了沒有。
宣傳的同志把工作給央視和中作協安排下去,央視那邊也很好說話,不就是放個帶子麼,上邊兒都允許了,我們當然能放。
最後工作小組的同志很快把電話撥到江弦那裡。
彼時的江弦還在《電影創作》編輯部,還沒審《京都球俠》的劇本。
他那部雲集了王扶林、張藝謀、陳皚鴿等一眾下一代導演、攝影的《中國文學》紀錄片,第一集已然拍完。
為了拍這一集,張藝謀他們坐火車跑了烏鎮、上海、廣州三個地方,按江弦的吩咐剪輯完成,這才終於攝製完成了第一集。
至於江弦讓曹鴻翔去送的,自然就是這片子的這卷錄像帶。
曹鴻翔給央視的演播室送去,和後世不一樣,央視的總部這會兒在廣播大廈院內。
演播室那邊兒的工作人員從曹鴻翔那兒拿到錄像帶以後,第一時間看了一遍,討論上報以後,很快就聯繫江弦過來簽協議。
央視的同志們還有點兒奇怪,「你是怎麼想到拍這個的?」
江弦一下想起了馬原當時雄心勃勃組織拍攝《中國文學》時也被問過這個問題。
他說:我想為中國文學做點事。
對方就告訴他:馬原,真想為中國文學做點事,你還是多寫幾篇小說吧。
馬原的寫作完全被拍攝的事兒耽擱,但是江弦基本沒這樣的顧慮。
他的寫作速度也一直沒慢下來過。
於是理直氣壯的這麼回答:「我想為中國文學做點事。」
對方很是敬佩的看他一眼,而後衝著他豎起大拇指。
這天,北影廠來了個香港來的導演,張鑫炎。
這可成了北影廠一件備受關注的大事,誰都知道張鑫炎是來北影廠挑電影女主角的,一個個蠢蠢欲動。
不過誰都沒想到,張鑫炎來了京城,第一個指名道姓要找的就是江弦。
「江兄,了不得。」葛尤聽著了信,第一時間就去江弦那兒通知。
這小子拍完《棋王》閒了下來,沒事兒就去找江弦廝混。
他現在徹底明白了。
為啥餵大豬小豬的人生忽然迎來了轉折?
還不是因為江弦這位貴人在生命中出現!
只要跟對人,就不愁吃不上演員這碗飯!
「江兄,香港來的大導演,你說找你幹啥?」葛尤呲著牙跟他八卦。
江弦往他光禿禿的腦門兒上彈個缽兒,「有什麼了不得的?會他一會。」
很快便接著中原電影公司的電話,「江弦同志你好,我是中原電影公司的邵紹松。」
「你好。」江弦回了一句。
雖然叫中原電影公司,但其實是身在香港,心在中原。
這是今年,長城電影公司和新聯電影公司聯合成立的一家電影公司,後來合併進了銀都。
對方自我介紹完,江弦又明知故問對方有什麼事情。
「張鑫炎導演想見你一面,你知道張鑫炎導演麼?」
「知道。」
他身為北影廠的一員,知道早已在北影廠傳開的張鑫炎也不奇怪。
「張鑫炎導演想見您一面,想和你聊聊。」
「張導要和我聊?和我聊什麼?」
「這個.我也不太清楚,我就是過來傳個話。」
邵紹松嘴很嚴實,又怕江弦覺得他敷衍,補充道:「我們是香港左派電影公司,張導想和你聊聊新電影,這部電影宣傳部門和電影局都很重視,希望您務必抽出點空閒。」
對方這說話的態度很讓江弦舒服。
而且又知道人家是中原電影公司的,是香港的左派電影公司,都是自家人,江弦當然不會刻意為難。
他定了個時間,邵紹松覺得很合適,「那早上我們派車過去接您。」
「這就不用了,我騎車過去吧。」
「要接的、要接的。」
江弦不想招搖,邵紹松卻一再堅持,最後只好答應讓他來接。
這天清晨,一輛黑色三廂轎車豐田皇冠開到虎坊路15號的樓下,吸引來不少街坊鄰居們的眼球。
這年代車就算夠罕見的,更別提豐田皇冠這樣的檔次。
這是兩年前採購的一批「官車」,內部寬敞,外形方正,大氣而內斂。
江弦走下樓,一眼便看到這輛車子。
「是江弦同志吧?」邵紹松看到他,趕緊過去問了一句。
「嗯。」江弦點了點頭。
「請。」邵紹松幫他打開車門。
江弦頂著鄰居們的目光坐進車子裡,摸一摸座椅,忍不住感嘆《少林寺》不愧是上面關注的大項目,這種級別的車子都給配上了。
說起來,張鑫炎也是個早就引起上面注意的導演。
江湖傳聞,幾年前張鑫炎在黃山拍攝《白髮魔女傳》,古裝演員們正在手持兵刃激烈過招呢,鏡頭裡突然出現一個身影:
一名個子不太高的老者,拄著登山杖徑直走了過來,非常好奇地打量著現場的一切。
等認出來那人是誰,圍觀群眾們全傻了,劇組人員也激動萬分,全都圍過去問好、握手。
張鑫炎就這麼邂逅了他一次。
江弦和邵紹松聊著天,車子很快來到張鑫炎所住的酒店。
開門的是個約莫四十多歲的男人,戴黑框眼鏡,頭髮微卷,長得比較矮,身材有點兒發福,笑起來有雙下巴。
「江弦同志,這位就是張鑫炎導演。張導,這位是江弦同志。」
「你好。」
「你好。」
兩人握住了手。
張鑫炎呲牙笑笑,普通話帶口音,「你就是江弦先生嗎,你的《霍元甲》在香港好犀利哦,沒想到你這麼年輕!」
「張先生過獎。」江弦自謙一句。
張鑫炎又和他打聽,「我聽說這部小說、劇本都是你寫的?」
「小說是我和人一塊兒寫的,沒有他幫忙也寫不出這個小說,劇本倒是我自己改出來的。」
「真是年少有為啊!」
張鑫炎一時間對他充滿興趣。
他在香港生活久了,說話就不習慣跟國人一樣繞彎彎道道了,直接道:「我們想拍一個少林寺的電影,你能不能給我們寫一個劇本?」
一旁的邵紹松頓時吃了一驚,沒想到張鑫炎會直接拉江弦來寫《少林寺》的劇本。
江弦自己也一陣意外。
「張先生開玩笑吧?」
「我怎麼會開玩笑呢?」
張鑫炎搖了搖頭,「我真的想拜託你操刀這個劇本。」
看著他一臉誠懇,江弦就知道他是真的動了讓他來寫《少林寺》的心思。
他並沒有第一時間答應。
「香港那麼多優秀編劇,張先生怎麼會想到來找我?」
張鑫炎笑了笑,「香港那麼多編劇,有幾個能寫出《霍元甲》?」
在他看來,香港的編劇怎麼會比內地的編劇更懂少林寺呢?
而且江弦已經寫出過《霍元甲》這樣的作品,在創作水平上絕對可以放心,這樣來看,托江弦寫《少林寺》的劇本真是再合適不過。
「《少林寺》不是都已經要選角色了麼?怎麼連劇本都沒寫好?」江弦故意問。
張鑫炎尷尬一笑,立馬講出了自己接替上一任導演陳文的事情。
如今他想改變之前拍攝的正劇風格,劇本自然也要改。
所以與其說是寫《少林寺》這個劇本,不如說是修改上一套劇本。
至於直接過來挑選角色,香港那邊拍戲就是這個習慣,不一定要先有劇本再有演員。
那邊的影視已經商業化,講究的是賺錢快,就是劇本一兩天就寫出來,整個電影一個月內就製作完成。
還有TVB拍劇時常常說飛紙仔,就是拍攝前沒有完整劇本,只有個故事大綱,臨拍攝前幾天甚至半天到幾小時才有完整劇本,等於說是一邊拍一邊寫,演員根本就沒時間細心鑽研劇本和角色。
當然了,還有更誇張的:完全沒劇本,怎麼往下拍全靠現場嘗試。
比如王家衛,通常進片場手袋就裝一張紙,紙上寫幾行字,然後拍一拍、停一停,再拿出紙來看一看,有時候一整天就拍紙上寫的一句話。
演員常常吐槽:拍一整天也不知道自己演的什麼!
《少林寺》的故事脈絡已經有了,武僧覺遠和牧羊女白無瑕的男女主形象也基本敲定,寫完整這個劇本對江弦來說不是多難的事情。
「寫《少林寺》這個活兒,我能接下來,左派的同志們不容易,能為左派電影出一份力是好事兒。」
見江弦答應下來,張鑫炎立刻喜笑顏開,聽到他的後半句話,心中更是一陣感動。
左派電影在香港處境艱難。
他50年代就在香港學洗印了,見證了左派電影在香港從輝煌到沒落的全過程。
見江弦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覺悟,對他不免得生出些親切。
「不過我可說好。」
江弦又開口道:「我也有家庭有父母要照顧,這個劇本我可不能白寫。」
張鑫炎笑了笑,「稿酬自然是會給你的。」
江弦見他沒明白自己的意思,又點撥一句:「張導,如果是香港那邊兒的編劇來寫《少林寺》這個劇本,你們給他多少錢?」
張鑫炎這下反應過來了,「你是說」
「我知道內地和香港的待遇不同,不過既然我為這個劇本付出了,我就不希望我被差別對待。」江弦說。
如果按國內的標準,一部故事片,按照文化部規定的最高標準,劇本稿酬也就個2000塊人民幣。
但是換到香港那邊,薪酬待遇就大不相同了。
那邊兒的編劇雖然地位比內地低的多,但是收入比內地高出不只一點。
江弦知道這事兒可以爭取。
拍《火燒圓明園》的時候,香港和內地演員的薪酬差別大,劉小慶大鬧一場,於是給內地的演員們爭取到了一點待遇。
所以現在他的態度相當明確。
這個活兒他可以不接,但只要接了,就必須給他按香港編劇的薪酬標準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