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皇權的悲哀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第39章 皇權的悲哀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陳寒笑著說道:「在正統元年僥倖躲過了文官接管的北方邊境地區,並沒有熬多久,很快也被文職官員接管。
當時巡撫和總督被任命管理邊境軍鎮和軍區,他們設置了一系列的新機構,使都指揮使淪為他們的副手或者下屬。
事實上,從那之後,很少武將被任命為都指揮使。在邊境地區的高級軍官通常被任命為都指揮同知或都指揮僉事。
這項職務被稱作『總兵』,這是一個與地區行政官員完全不同的位置。
而在領兵作戰時,也通常由一名文官為先,武將在後的配置出現。
在正統年間的一次農民起義中,這樣的配置可充分體現。
話說正統十四年廣州府南海縣沖鶴堡潘村人黃蕭養,從廣州大牢越獄,舉旗反明,義軍達十萬餘人。他們進攻廣州城,殺死鎮守的安鄉伯張安,自稱順民天王,年號東陽。
sto9.c🎺om最新最快的章節更新
次年,朝廷派右僉都御史楊信民、都指揮同知董興率軍鎮壓。
此時的文武已經完全失衡,本應作為一省軍方最高指揮的都指揮同知,乃是從一品大員,卻只能淪為從三品的文職官員僉都御史的副手。
這樣的調整大大削弱了武將的權力,導致文武失衡。」
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感覺憤怒異常。
後輩兒孫如此做法,豈能不助長文官的囂張氣焰?
難怪文官們個個都起飛,原來是這樣一步一步演化而來。
陳寒此時也是很感慨的說道,「我們中國人信奉易經,也信奉中庸之道,與西方人所信奉的二分法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從來不把一件事情分成好與壞兩種。
而是認為在好與壞中間,還有一道灰色地帶。
在權力圈也一樣,內閣文官和太監之間針鋒相對,不是單純的好與壞,完全得看皇帝這道灰色地帶,如何協調。
皇帝如果是一個毫無作為的人,太監們的迎合以及內閣大臣的迎合,都會使他偏離原本的道路。
皇帝要是有作為有魄力,內閣和太監們都得老實。
要是不信,讓太監和大臣去忽悠一下朱元璋試試,借他們十個膽都不敢。
易經里講徵兆,而有很多徵兆也在警醒著宣宗。
宣宗皇帝利用太監來制衡百官的時候,文官們夾起尾巴做人,太監日漸囂張的時候就應該明白,有一天失去平衡的時候,總有一方是要獨占鰲頭的。
他享受的是最好的皇家教育,他的父親仁宗雖然當皇帝不到一年,但是明仁宗在輔佐永樂大帝之時所創造出來的繁榮,他應當歷歷在目。
甚至宣宗皇帝自己,還是永樂大帝親自帶大的。
他應該看到了永樂大帝是如何掌控權力的,但到他這裡,他卻要放任太監與文官進行鬥爭。
他怠政是一方面,第二就是自己欺騙自己。
他明知太監不是正常人,終有一天會反噬,但就是覺得自己肯定不會是被反噬的那個人。
這樣的人放到如今也一大把,有些人沒有暴富前看到暴發戶敗家,就說自己一定不會這樣,可是輪到他暴富的時候,也一樣敗家。
就像他的爺爺寵愛他一樣,宣宗將朱祁鎮帶在自己的身邊跟大臣進行朝會。
在耳濡目染之下,朱祁鎮學會的就只能是利用太監和內閣鬥爭,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那時候宣宗就應該有所警醒,如果自己的兒子掌控不了太複雜的局面怎麼辦?
如果這時候採取一點措施補救,說不定還來得及,可宣宗依舊沒有醒來。
老天爺已經給了如此多的提示,宣宗卻完美的錯過,只能說這是他自己作死。
果不其然,朱祁鎮登基不久,王振掌權,他一戰敗光了洪武大帝、永樂大帝、仁宗、宣宗所有的積蓄,導致能征慣戰的武將一鍋全部給端掉。
滅安南的四朝元老英國公張輔,七十五歲的高齡卻跟著朱祁鎮這種廢物戰死在土木堡,一大批靖難功勳戰死,從此功勳武將再也不能制衡文官。
之後在于謙的主導之下,文官掌控的兵部把調兵權從五軍都督府搶過來的那一刻開始,就再也沒有可以制衡文官的條件。」
陳寒在說到這裡的時候,實在是意難平。
因為明朝寄託了整個漢人最後的希望,明朝風骨那樣的令人欽佩,可是在這中間卻又出現了如此多千奇百怪,令人氣憤之事。
皇帝不務正業,太監亂權,文官不像文官,只會追逐權力,少有的幾個想做大事,卻處處掣肘。
整個文人士大夫大多數處於病態,太監更是飛揚跋扈。
百姓在這當中過的是生不如死,
朱元璋本身就是農民起義起家滅掉元朝的,然而他的王朝卻也因為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而被覆滅,簡直是一個笑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陳寒在說完了這番話之後,大傢伙都沉默了。
接著陳寒又說道:「不過相比較於軍機處,我還是比較認同內閣的。
軍機處那種機制,的確能夠把皇權加到頂峰。
但那是滿清的異族統治導致,軍機處裡邊的所有大臣都是奴才。
滿清皇帝甚至用跪受筆錄這種屈辱性的禮節磋磨文人。
更用高壓迫使漢人成為了他們滿人的奴才,這大大的鉗制了百姓的創造力,同時更阻礙民族向前發展的可能性。
而從歷史的走向來看,清朝皇權達到巔峰之後,再也沒有文化事業上的發展,科技發展更沒有,整個王朝死氣沉沉,就可見一斑。
而明朝的內閣那些文官士大夫,的確追名逐利之輩有之,然而真正為國為民者也有。
自古皇權之下的大臣無非就是這兩樣,但總體而言明朝的士大夫,也的確保持了傲骨嶙峋的風骨。
就連朱允炆那樣的皇帝,他的那些文官臣子們雖然迂腐,但他們的忠君愛國思想也依舊根植於他們的心底,殉國者不少。
到了崇禎時期,國破家亡之時,有水太涼錢謙益之流,卻也有倪元璐為國殉難這等高潔之士。
就連崇禎本人,治國不行,但披髮遮臉自盡,也算得上是條漢子。
總之一句話,制度沒有錯,錯的是人,只要是人治,人的欲望就會凌駕於律法。
但悲哀的是,皇權時代是不可能出現法治的。
人治最大的弊端就是極度依賴英明之主,一旦皇帝懈怠,就給了文人士大夫和太監專權弄權的可能性。
說到底是個人的私慾膨脹。
很多皇帝既想要享受,又不允許權力下放,魚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道理他們不懂。」
……
求追讀!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