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臨高啟明> 第12章 台灣還是海南

第12章 台灣還是海南

  第12章 台灣還是海南

  選擇哪裡進行穿越?這不僅僅是一個地點,更關係到他們的開局根據地。

  一個好的開局,意味著成功的一半。穿越者們基本都愛打遊戲,深知戰略遊戲的一個關鍵就是在開局的時候獲得一個好的基地位置。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基地要滿足:

  1、有良好的農業基礎,能保證糧食的供應。

  2、有一定的人口基數,能滿足未來穿越後工業化的勞動力需求。

  3、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能夠滿足工業化的需要。

  st🍀o9.com提供最快更新

  4、位於沿海地區,有港口,海上貿易畢竟是這個時代最容易聚斂財富的貿易。

  5、不能在明朝統治的核心區域,否則必然引起明政府的重點圍剿。

  6、不在四戰之地。後金也好,闖、獻之流也好,都不是立足未穩的穿越眾能應對的。

  7、便於防禦,有山川河海之險。

  顯然,在他們要去的那個時空,能滿足這樣的條件的地方並不多。

  慎重起見,這個問題被提交到討論版上集思廣益。

  在網絡上大家提出的方案基本集中在三個地方:台灣、海南、澳洲。

  澳洲獲得了極多的支持,但第一個被槍斃。且不說澳洲本身的是否適合作為穿越者的基地,現實狀況也根本不可能把幾百個穿越者都弄到澳大利亞去。基本沒有可操作性。

  台灣島,是討論的熱門,無論從地理位置、自然條件、還是發展潛力來看,都堪稱是上上選。該島沒有明朝的政權機構,荷蘭人和西班牙人雖有築城,都只能各自盤踞一隅,屬於真空帶。但是台灣的熱帶疾病很嚴重,尤其是瘧疾,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移民進入,明末開發程度還很低,人口更是稀少,想搞大規模開發沒有人力基礎。

  相比之下,海南就優越的多。自從六朝開發以來,到明末這裡已經是編戶齊民數十萬的南陲郡縣。永樂十年僅漢族居民就有編戶九萬,人口四十萬,人力資源豐富。農業方面,到萬曆四十三年,全島官田民田達到四百一十萬畝。

  更為難得的是自然資源不但豐富而且門類比較齊全,非常適合搞工業化。島上共有各種礦產88種(含亞種),探明有工業開發價值的有67種,金礦、富鐵礦、鈦鐵礦和鋯英石礦屬優勢礦產。

  前工業化時代的關鍵是煤與鐵。海南島有中國少有的大型富鐵礦――石碌鐵礦,礦石平均含鐵量51%,儲量達四億噸,它還共生有多種礦產。難能可貴的是,石碌鐵礦幾乎就是露天的,剝離表層土既可開採,不需要耗資巨大的坑道系統。


  煤礦方面海南只有劣質的褐煤,但是渡過北部灣,就是越南的廣寧鴻基煤礦,在本時空露天礦儲量就有兩億噸,地面下的優質無煙煤有幾十億噸,煤礦近在岸邊,海運極其方便。

  有了煤和鐵,就能大規模的生產鋼,有了鋼,就可以完成各項產業的機械化,進而批量化的製造工業產品。

  古代社會也許能製造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但是無法與工業社會潮水般的批量製造商品相抗衡。

  如果說海南島作為一個穿越基地有什麼缺點的話,就是它離開大陸實在太近,明政府在當地的統治比較嚴密,除了內陸的黎區,全島多數地方都是「王化之地」。

  這樣編戶齊民多年的府縣,明政府不會輕易放棄,一定會不遺餘力的來征剿他們這些野心勃勃的外來者――不管他們是新勃泥、澳洲還是另一個時空的來客。

  穿越者從一開始就會面臨當地和廣東駐軍的討伐,必須抵擋過去,才能站穩腳跟。

  海南還有長期的黎漢矛盾,自元以來,差不多全島平均每三年就會有一次黎民暴動,離他們穿越的1627年不到三十年前,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定安黎人馬矢暴動,儋、崖、臨黎民響應,明政府調集十萬大軍才平息下去。如何和當地的黎民和平相處,這又是一個問題。

  最後,海南歷史上海盜竄犯十分猖獗,海南許多縣城不設北門。晚明的南中國海上,正是各路中外海商海盜各顯神通的時代,無論是海商還是海盜,有機會擄掠的時候都不會放過。處在海上交通要道上的海南長期深受其害。可以想像,帶著無數現代的工具和用品的穿越眾將是一隻各方面都會垂涎三尺的大肥羊。

  這樣看來,海南雖然基礎比台灣好,但是要面臨的壓力也大得多。

  「這樣看來,還是選台灣吧。」在網絡會議上,聽完執委會關於海南的一些情況介紹後,有人提出說,「台灣有瘧疾,我們可以帶奎寧,還可以帶金雞納樹在台灣種植。至於人口,明末流民這麼多,用糧食和土地作誘餌,接運幾十萬人過來不成問題。」

  「接運幾十萬來,你說得輕巧,用什麼運?」馬上有人質疑。

  「船啊,我們可以用一艘萬噸輪穿越過去,物資和人都裝上去。整個一海上霸主,也不要什麼大炮了,看誰不順眼衝上去撞它丫的。」

  「準備給它燒酒精還是木炭?」

  「我們自己造船好了,台灣有得是優質原木。」

  「好,那你告訴我水手哪裡?」

  「水手可以自己培養,到澳門招外國水手當教習。」

  「笑話,鄭成功的船都是靠外國人駕駛的?最看不慣你們這幫崇洋媚外的人。」


  「金雞納樹在台灣能種活?」

  「要你這麼說的話,雷州半島也不能種橡膠,不也種不出來了。」

  「我說的是台灣,雷州半島和台灣是一個維度上?!」

  ……

  當話題開始扯到寶船是不是木製萬噸輪、青蒿能不能防治瘧疾繼而到中醫是不是偽科學的時候,文德嗣趕緊打住了大家的滿腔熱情,蕭子山提出要發言。

  「我覺得還是海南更合適一些。」蕭子山剛才一直沒說話,他心裡是支持海南這個計劃的,但並不急於表態,等大家在爭論中把優劣說清楚了,他也把方方面面的問題在心裡排了個隊,發言的重點自然就有了。

  「為什麼海南比台灣合適,對照一下我們提出的根據地所的要求,在幾個關鍵問題上,台灣遠不如海南。

  「首先是農業基礎。台灣農業的真正開發,大體要從鄭成功收復台灣,把它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開始――差不多是17世紀的中晚期。而我們選擇的年份,是1628。這個時候它還談不上有什麼農業,只有一些沿海的移民村落開墾的少量土地。海南起碼有三百八十萬畝的熟地,有幾十處歷代修築的水利工程。注意這田畝數還是在冊的,明代的土地隱瞞是相當多的。

  「在人口上,1628年的台灣漢族移民很少。我們穿越之後進行的大規模工農業建設都需要大量的人口作為勞動力。台灣的人口無法滿足需要,所以從一開始就得輸入移民。招募流民,組織他們拖家帶口的千里迢迢穿府過縣,走到閩浙沿海才能安排船運。這是件複雜繁重的事情,涉及到調配的人力物力,應對明朝的各級官吏……我們中誰有這樣的經驗和能力呢?

  「即使能夠把足夠的流**輸上島。後續工作也很困難。流民基本上一窮二白,要防疫、賑濟、安置,安排住房、種子、農具……這些東西都從哪裡來?以我們早期的實力,做這樣大的事情力不從心。相比之下海南至少有四十萬人口的基礎,這個數字,足夠滿足早期的發展需要了。」

  剛才的討論已經把多數人的熱情消耗完了,某些人不理智的發言也讓大家產生了厭惡感。此刻蕭子山這篇有理有據,話語得體的發言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同,海南這個未來的根據地經過投票確定了下來。

  海南在明末的這個時空,設瓊州府,領三州十縣:瓊山、澄邁、臨高、定安、文昌、樂會、會同、昌化、陵水、感恩十縣;儋州、萬州、崖州三州。

  拿出中國歷史地圖冊元明分冊瀏覽一下的話,就會發現,海南的州縣正好是沿著全島海岸繞了整整一圈。歷史上,海南島曾經是黎南漢北的狀態,但是到了宋以後,成了漢在外,黎在內。

  這些州縣當中,以瓊山-澄邁-臨高三縣的開發歷史最為悠久,是島上主要的漢族聚集區和農業區,漢族人口的一半都在聚集在這裡。


  這三地之中,瓊山縣也就是瓊州府府治所在地的基礎環境最好:明末全島在冊官田民田三百八十三萬畝,本縣占近四分之一,在冊賦稅人口近九萬。

  但同時這裡也是明朝的在島上的政治經濟中心,平時駐有大量軍隊。它還具有政治上的象徵意義,失陷瓊州這樣的邊陲府城,對的明廷震動將是巨大的,不用說會引來大規模的軍事進剿。

  澄邁雖然也不錯,但是它緊挨著瓊山縣,未免離開這個大明的海南統治中心近了一些。

  臨高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本時空的臨高,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海南小縣,遠沒有海口或者三亞有名,經濟落後,旅遊幾乎是空白,除非是喜愛深度游的驢友,一般人都不知道海南有這樣一個地方。如果用搜尋引擎在網絡上搜索臨高這個詞的話,多數詞條都是六十年前解放軍渡海解放海南戰役里的一句話:解放軍在臨高角首先登陸。沒錯,這個臨高角就在臨高縣,距離縣城還不到十二公里。

  臨高雖然默默無聞,卻是一個千年古縣。其設縣歷史,可追溯到大唐武德五年。是大陸上的漢族移民最早移入的地區之一,開發歷史悠久。臨高雖然不及瓊山這樣人口眾多,萬曆四十五年也有二萬五千在冊人口。文瀾江兩岸的沖積平原開發較早,形成了一定的農業基礎。如果能輔以一定的水利設施開發,農業潛力很大。在本位面,臨高就是海南的魚米之鄉。

  最後,它和瓊州府隔著一個澄邁,有什麼風吹草動不會馬上面對明政府的直接壓力。以古代王朝的通訊條件和辦事效率來說,隔州跨縣的事情沒個把月是處理不下來的,海南這樣的地方估計還要長一些。

  在這個議題之後,又有人相繼提出了其它一些問題,但是臨高作為穿越開始時的根據地,已經不再有異議。在文德嗣做得會議總結髮言上:大家一致認為,本次會議是一次「成功的大會,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在日後的新世界歷史教科書上,大會被稱為「第一次穿代會」。因為代表太多,而且不少人最後選擇留在了舊世界,全體名單只有在「舊世界大教堂」才能查閱到--理論上不得查閱。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