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渴賜田宅
第1344章 渴賜田宅
在臨川王府歸降的那些吳中鄉徒們,儘管在歸降前一副冥頑不靈的態度,可是在歸降後態度卻變得非常踴躍,積極作為嚮導,帶領唐軍部伍在鄉里遊走,查抄搜捕那些之前追從在臨川王麾下的那些鄉里豪強們。
那些豪強們本以為悄悄回到鄉里便可就此藏匿下來,唐軍主力必被臨川王這個大目標吸引南去,而他們則可以潛伏鄉里待時而動。
如果會稽方面戰事進展順利,臨川王與侯安都能夠成功的將唐軍給攔截下來,並且在春汛來臨的時候成功發起反攻,那他們到時候自然也就可以揭竿而起,憑著主場作戰的優勢將唐軍給逐出吳中。
可若是會稽方面戰事進展不夠順利,錢塘江也被唐軍給輕易突破,而臨川王等又不得不繼續轉戰撤離的話,那他們便也只能暫且安於鄉里了。
只要姿態擺的足夠恭順,唐軍為了穩定吳中情勢,想必也不會對他們嚴加追究。畢竟他們僅僅只是曾經響應臨川王的號召,也並沒有真的與唐軍進行作戰,迷途知返為時未晚,而且唐軍也需要他們來在吳中構建起統治,到時候態度如果再積極殷勤一些,不只能夠被既往不咎、寬大處理,或許還能獲得任官呢。
然而正當這些人懷揣著此類算計等待局勢進一步發展的時候,然而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卻大大的出乎了他們的預料。唐軍精準的鎖定了他們各自家居所在,然後便不由分說的發起了進攻,在他們猝不及防的情況之下,妻兒家眷包括自己便都成為了階下囚。
「將軍饒命!某等俱是吳中良家,安分守己、深居鄉中,從未有勾結賊徒、謀亂鄉里的行徑啊!」
一些落網的豪強連連喊冤,想要為自己狡辯脫罪,然而很快便有唐軍軍士遞給他們一份記錄,上面清晰的記載著他們幾番出入臨川王府、參與會議討論以及所部部曲多少的相關情況。
這些人與臨川王往來密切自然不是什麼罪過,可是在南陳朝廷已經發布檄文的情況下,臨川王陳蒨仍公然叫囂抗阻唐軍南來擒拿侯安都,如今更向南奔逃,勾結侯安都的行徑可謂是證據確鑿。而這些人竟與臨川王有所勾結、甚至還有軍事行動上的配合,自然便可以擒拿問罪了。
這些豪強們在鄉里雖然是稱霸一方的了不起的人物,各自也擁有數量不少的族人門生,但卻仍然不足以與唐軍精銳部眾相對抗。尤其是在有吳中鄉徒們的引領之下,唐軍在吳興境內抓捕一干豪強的事情更是行動如風、如狼似虎。
原本這些豪強們各自率部聚集在臨川王府,都不敢與唐軍為敵,而今散於鄉野之間各自為戰,彼此間消息交流也並不通暢,真可謂聚是一盆沙、散是滿地土。
留在吳興的唐軍將士們只用了區區幾天的時間,便基本上將那些曾經聚集在臨川王府的吳興豪強們給定點清除了。這固然不是吳興當地所有的豪強,但也確保了對唐軍敵意最大、且勇於付諸行動的一批不安分子都被掃除了。
這過程中自然也伴隨著殺戮,但是由於唐軍的行動目標明確且精準,對普通吳中鄉人所造成的影響並不大,主要殺傷的還是那些豪強並其麾下部曲。
伴隨著這些行動的同時,也順便將吳興境內所活動的土匪強盜給肅清了一番。有的情況下,這二者本來就是重合的,也可以稱得上是一舉兩得。
行動進行的如此順利且效果顯著,自然少不了那些歸降的吳中鄉徒們的鼎力支持。而這些人在參加相關行動的時候,對於唐軍紀律嚴明、令行禁止的作風也是感受頗深。
過往在他們的印象中,唐軍是殘暴不仁、無惡不作的,一旦入鄉便是吳中鄉人們的滅頂之災。如今看來,一部分人的確是遭遇了滅頂之災,但大部分的普通鄉士但凡不刻意的與唐軍為敵,唐軍將士們便對他們做到了秋毫無犯。
捫心自問,甚至就連那些吳中鄉徒們自己手握刀槍的時候,怕也做不到如此紀律嚴明,總要忍不住為了自己的方便與貪慾,而對鄉里有所損害。
隨著一起行動的時間多了起來,彼此也漸漸熟悉,便有一些吳中鄉徒忍不住詢問這些唐軍軍士們何以如此固執呆板的遵守軍令。
須知就在攻破那些豪強莊園塢壁後,當看到莊園內所繳獲的各類財物的時候,那些吳中鄉徒都忍不住想要竊取私留一部分。當見到一些不在目標名單上的豪強莊園修建的非常氣派時,那些鄉徒們也不免幻想若能攻入其中,收穫必然頗為豐厚。
然而這些唐軍軍士們卻鮮少私藏繳獲,哪怕是在行動過程中難免會對戰利品有所消耗,也都會清楚的記錄下來,並將戰利品收集上繳。至於那些不在目標名單上的莊園村邑,哪怕看起來再怎麼氣派殷實,唐軍軍士對此也都視而不見、過門不入。
面對此一類的疑問,唐軍軍士們往往便笑語道:「人誰不貪利?我等之所以恪守軍規,那自然是守規不逾對我等更加有利!戰場濫取財物,任你拾取,又能私藏多少?更何況如今仍在征途,太多財物攜帶身畔,既不便行動、不便作戰,入陣之後還引敵來攻,錢財性命一併遺失戰場上……」
唐軍的犒賞標準之豐厚,是這些吳中鄉徒們所難以想像的。除了基本的攻城略地、殺傷俘獲等戰功之外,凡是戰場上所繳獲的物資,還會折算成錢帛物資按照比例返賜給諸軍將士,受賞者以一營為一單位。
換言之他們在戰場上的繳獲就屬於一營將士們所共有,誰如果私下截留藏匿,就等於是損害了全營所有將士的利益,除了本身行動作戰不便之外,還會受到全營將士們的鄙夷唾棄。而這些人就是在戰場上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如果在群體當中受到了孤立,那麼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死亡了。
「唐皇如此厚待功勳之士,怪不得能讓上下用命、力克強敵!如此恩恤勇士,天下誰能為敵啊?」
在聽到唐軍將士們的講述之後,眾吳中鄉徒們也都不由得一臉艷羨的感慨說道。之前他們對唐國充滿敵視仇恨,如今卻恨自己不是唐國子民,心志的轉變可謂是非常的徹底。
「這還不止呢!我朝奉行均田,耕者俱有其業,只要編戶列籍,便能得享田舍。若是能為諸府勛士,則肥田美業俱能量授分享,幾場大戰下來若能僥倖不死並還有功,肥鄉良田十幾頃足以安身立命、耕織傳家了!」
那些唐軍將士在聽到吳人們的感慨議論之後,自是更加的得意,並且也對這些吳人們激勵說道:「你等鄉徒能早早的歸順王師,也算是有福。只要能夠勤懇用事、積功積勞,來年若在吳中創建軍府,你等必能列身府中,日前所收繳的那些豪強宅業,也是要優先發授給你們的!」
「天下還有這種美事?我等只要勤懇用命,來日就能分得大宅肥田?」
眾吳中鄉徒們聽到這話後,頓時更加難以置信的瞪大雙眼。
南朝歷代政權雖有更迭,但是卻一直沒有進行大範圍的均田改革,土地尤其是肥美的田產,一直都是集中在權貴豪強們的手中,吳中雖是魚米之鄉,但是土地集中的情況也尤為嚴重,因此若能獲取一塊良田美業傳家,對這些鄉士而言不啻於人生終極的夢想。
在得知唐國竟然有軍功授田這種豐厚至極的規令之後,這些吳中鄉徒們的激情再次被引爆出來,恨不能挖地三尺將那些對唐軍懷有敵意的豪強都給挖掘出來。更有人覺得只在鄉里肅清人事功勞太小,於是便紛紛請纓前往前線作戰。
由於眼下還在戰爭時期,唐軍也並沒有直接在吳興當地建立起什麼統治秩序,在鄉里人事肅清大半之後,若干鳳便分遣將士守於各處,確保後勤道路的暢通。
此間民生秩序還未重建起來,自然也就談不上宣達什麼政令改革,可是軍功授田相關的內容卻已經流傳了出去。
所以一時間前來投奔唐軍的吳中鄉士越來越多,有的甚至父子兄弟齊齊到來,單單在若干鳳所駐紮的吳興郡治烏程城外,此類民眾便多達上萬人。其他各方則還有聞訊更晚的鄉人,正自晝夜兼程的往烏程奔來。
吳中鄉情如此熱烈,一時間竟讓若干鳳有些苦惱。眼下唐軍還是借南陳朝廷的名義在江東活動,而且眼下戰事還沒有告一段落,總不能甩開南陳朝廷、直接在吳中建立起行政統治。
所以眼下他也只能暫時對這些鄉人們進行安撫,同時傳令後方速速安排文吏官員南來,並且通知前線作戰的史寧,若能突破錢塘江、略定會稽,那麼就可以立即在吳中宣達政令、重建秩序了。
屆時就算南陳朝廷有什麼異議,大唐既有武力優勢、還實際占有三吳之地,並且又獲得了民心擁戴,對於南陳朝廷的態度自然可以不予理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