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靠近太陽的地方
第150章 靠近太陽的地方
sto9.c🚀om提醒你可以閱讀最新章節啦
兩種辦法,一種是楊晨之前就已經想過的,另外一種則是從大清中學習得知。
滿清雖是異族統治中原,過程有許多令人詬病的問題,號稱簽字王朝,後期更是淪為列強的代言人,可作為一個王朝,他身上還是有可取之處。
比如說大力推廣農書!
大清的農書教學十分奇葩,為了培育更加多的人口,他們效仿老朱的學堂,在各地教育百姓如何種植糧食。
上面的命令頒布下去,下面的人卻是執行的十分混亂。
原本是打算正兒八經的教導種植糧食,到最後演變成使用教花盆培植的辦法來教百姓怎麼種地。
這種情況造成最後整個大清誰來了都能說上兩句關於種地的事情。
大不列顛的人來了都覺得整個滿清在種地方面的氛圍相當極端,不管這塊地能不能種,適不適合種,都要刨個坑往裡面埋種子。
只要有兩捧土都能整出兩根黃瓜出來。
隨著數量的上去,質量也奇蹟般的提升,使得滿清人口居然有四萬萬人。
換等耕種法說白了本質就是讓百姓有的吃,不至於沒得選擇去吃樹皮跟觀音土。
百姓能最大成都利用一分一畝田地換取糧食,他們就不至於揭竿而起進行造反,推翻當前統治。
這是一個科技沒有發達的年代,除非是權貴,否則他們根本就不能見識到外面的世界,欲望自然而然就沒這麼高。
兩本書此刻已經分別出現在老朱跟朱標手上,楊思義也被朱元璋揮手示意走上來一起來看。
下方就只有楊晨跟朱棡,兩人面面相覷,一個對另一人感到十分好奇,一個對另外一個感到略微拘謹。
朱棡不是沒有打聽過楊晨的身份,表面上看起來,這位年輕人來歷十分清白,幾乎沒有什麼懷疑的地方,唯一能懷疑的地方就是太清白了,白到就好像是偽造出來的一樣。
依照自己內心第六感的直覺,朱棡認為,這位朋友肯定跟自己父皇有關,於是他詢問自己哥哥朱樉跟弟弟朱棣,結果兩人得知老朱跟朱標都沒將他身份告知他的那一瞬間,就紛紛閉口不談。
朱棣也是聰明人,清楚記得楊晨將他的教誨印記在腦海,切勿不能再次出現之前跟徐達類似的事情。
一句話就把他給暴露出去,別說他了,老朱了解情況後都提醒一番。
望著兩本書籍,明明書本重量上與其他書籍沒有任何區別,卻總感覺意義非凡,重若泰山。
他判斷說道:
「楊兄所匯總出來的內容對於大明而言絕對意義深遠,換等耕種結合化肥帶來的功效,最少能讓大明在當前供養的人口多增加三四成!」
此話一出,瞬間就讓朱元璋忍不住激動,挑眉看向楊思義。
他以前當農民,自然是知道如何耕種田地,也明白糧食的真實收成,在種地方面,老朱絕對不含糊。
「楊尚書,你覺得按照這書上所言,能否達到標兒說的三四成這麼多?」
楊思義沉思片刻後應聲回答說道:
「按照換等耕種方法上邊的這幾樣辦法,老臣認為或許能達到太子所說的效果,大明江山廣袤無垠,有山有水有平地,什麼地方條件的氣候都不同,可只要遵循氣節配合化肥加上此等辦法,一旦能證實效果,別說供養多餘三四成人,哪怕是五成也未必不可!」
玩過帝國時代的都知道,想要讓國家變得強大就需要各種糧食,糧食的獲取辦法有很多,能採集,也能自行耕種甚至去捕獵。
哪怕是擁有大片面積土地,也依然是有人願意使用多種方式獲取食物。
楊晨提出的辦法其實在西漢就已經有過類似的記載。
根據《齊民要術》中的『谷田必須歲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
這兩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強調穀物田地需要每年更換作物種類,避免連續種植同一作物導致土壤退化和病蟲害累積,指出麻和穀物等作物應種植在肥沃的新田上,避免在舊田或連作田地上種植,以保持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
無一例外都是指出農作物換等耕種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宋代也有類似的總結。
南宋時期陳旉所著《農書》提到過輪作養地,地力常新、作物多樣,豐收有望、因地制宜,合理輪作、輪作休耕,持續利用。
這些書籍普遍都強調了因地制宜的元素,可惜的是,農書全部掌握在權貴階層手上,他們利用影響力壟斷書籍傳播道路,使得百姓根本就不知道有這些書籍的存在。
反觀滿清,統治者很清楚百姓吃不飽就會造反的原因,於是大力推廣。
加上當時滿清物種很豐富,權貴階層利用貿易壟斷接觸海外工業革命的產物,各種化肥還有能提高糧食產量的發明被他們交易到中原。
雍正時期,北方都已經能實行三年四熟或兩年三熟的耕種模式。
關中地區多種農耕,冬季收穫小麥豌豆,夏季農閒也不能閒著,接著準備到秋季就開始種植小麥,以此達到三年四熟的換等耕種模式。
北方都如此,南方就更加不用多說了,明朝經歷小冰河時期後,氣候覆蘇整體向上升溫就好像給了滿清一個大猛藥,南方本就溫暖濕潤的氣候變得更加適合耕種。
雍正時期後面的滿清王朝,稻米麥田一年兩熟都是常規操作。
兩廣地區在維度上靠近東南亞的地方還形成了麥、稻花等油麥菜三種農作物一年三熟的耕種模式。
一年糧食產量相比於明朝統治時期,增加了四分之一以上!
為什麼滿清能如此而以往朝代卻不行呢?
一共有三個原因
首先第一,氣候影響,明朝小冰河時期就不多說了,冰封嚴寒南下,誰來了都沒辦法。
第二就是總結的書籍沒有真正的能傳播到百姓手上。
中原文化絢爛多彩,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技術總結,朱棣的永樂時期更是總結匯總了上下千年的知識,花費資金撰寫了《永樂大典》雖說這四個字被後世很多人給玩壞。
只要當世權貴願意把其中內容廣而告之到百姓耳中,說不定明朝末年也不至於這麼悲壯。
第三自然就是科技因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明朝時期,西方世界已經逐漸在文藝復興的啟蒙之下打開人類嚮往科技世界的大門。
到了滿清時期,西方現代技術已成氣候,更多能讓糧食耕種豐收的辦法也趨向於更為科學的方式,加上化肥等神器的出現,自然就滿足了換等農耕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的基本條件。
琢磨清楚這些事情的重要性,朱標跟上楊思義的話。「百姓要是能看到這兩本書跟化肥帶來的糧食增產,我都不敢相信民間會多出楊兄的多少香火廟宇。」
朱元璋更是眼眸迸發精光。
「民心所向,團結一切能團結的朋友,咱就不相信屆時還有誰能跟咱爭權奪利,這些個心懷不軌的傢伙通通給咱趴下!」
楊思義恭維說道:
「陛下所言極是!」
他說的就是大明權貴豪紳。
為什麼這些士紳不願意放開土地?其原因不就是他們霸占先進知識,利用小小手段使得土地肥沃,糧食豐收,然後用這一碗米飯讓農民為他們賣命嗎?
只有幾畝田地的百姓稍微碰到大災大難依靠自身人力根本就無法活下去,反觀那些大地主就不同。
每每大災大難就開始站出來作妖,用最低的價格收買最好的生產資料,連百姓一家子的性命都捆綁起來。
老朱最看不得的就是這些,因為一定程度上,這些都是他的地!
是他打下來的江山,憑什麼讓這些迫害百姓的傢伙給占領了?
總歸是要有人或者一個組織占領這塊地,他既然是皇帝,憑什麼不能當這個決裁者?
至於豪紳在老朱看來自己已經足夠仁至義盡了,錢給了,人給了,地也給了,身份地位都不缺,這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滿心歡喜的老朱覺得今天這個楊晨越看越順眼,說話語氣都溫柔了不少,跟以往的模樣完全是天差地別。
「這中策除了兩本書之外,還有何與眾不同的地方?」
「當然有了。」楊晨理所當然說道。
「剛才上策我說的辦法是移民政策,這個移民的位置是在距離萬里之外,不同中原大明地界相連的美洲大陸,而這個中策,我認為除了推廣化肥跟推廣農書之外,還可以開闢一條簡單方便,此事大明能做到的移民航線。」
朱標似懂得這話的意思,小心意義問道:
「依照楊兄的意思看來,這中策也是移民?」
楊晨點點頭:
「不錯,兩本書主要是輔佐,其次依然是移民,遠征美洲大陸,途徑艱苦險阻,不可能把所有大明水師都移民走,百姓才是主要的,然大明百姓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沒接觸過海,萬一碰到什麼大風大浪,亦或者海戰爆發,沒坐過船的百姓必然會上吐下瀉頭暈目眩,指不定還有人能把自己難受死。
為此我提議,中策的移民策略可以再考慮向著大明南方位置跟西方地區進行摸索。」
說到南邊跟西邊,朱棡就想到自己父皇以前曾經跟他們說過的不征之國,於是胡便鬼使神差的說道:
「楊御史,海外殖民必然是找尋物資豐富的地方,你怎麼會讓大明往南邊跟西邊前進呢?
我父皇曾經跟我們說過,大明將來主力必然是北方,南方的海域幾乎都是小國,為此列為不征之國。」
話音落下,老朱整個人臉色都變了。
前不久某一次談話,他清楚記得楊晨指著他說他朱元璋是一個沒有遠見的人,制定出許多毫無作用的規則,才不到幾十年政策的時效性就顯而易見。
到最後讓自己後人束手束腳沒辦法一展拳腳。
特別是這個不征之國,當初他的想法很簡單。
諸國隔海遙遠,偏居一隅,大明舉兵攻之補給必然不足,且遍地瘴氣毒蟲猛獸,可視為不祥。
朱元璋坐在上方捂著額頭心裡說道:
「這孩子,不會說話還是別說,安安靜靜的不行嗎?」
「陛下.確實是有說過要將南海諸個小國列為不征之國,其理由很簡單,無非陛下認為這地方資源匱乏,人文落後,加上征伐過程消耗的錢財從此地賺不回來,是一個賠本的生意。」
沒有想像中說自己思維落後的話,反而講的很客觀,朱標有些另眼看了看楊晨,心想這小子今天嘴怎麼不這麼毒了?
沒人插話的情況下,楊晨接著分析說道:
「我所說的中策真實殖民之地是在南海一處群島,名為呂宋。」
提到呂宋,楊思義就站出來開口說道。
「啟稟陛下,呂宋這地方老臣了解,前些年他們有組織過不少船隻從南洋一路循著以往貿易航線抵達過大明,當時還是我安排招待。
自宋開始經商貿易,乃至元朝統治中原期間,中原有不少航海人士到過此地,福建此等貧瘠之地更是有不少百姓為了活命,選擇搭乘經商船隻,前往呂宋,格局老臣所知,呂宋一直都是處於紛爭狀態,從未有過任何一個強勢統領能統一全國。」
楊晨佩服看向楊思義,沒想到這個傢伙對呂宋居然這麼了解,不愧是擔任戶部尚書的老頭。
按照時間線來看,呂宋最少需要到永樂年後期蘇祿王國才逐漸壯大,從而占據呂宋大部分領土,饒是如此,呂宋也因為島嶼太多,文明程度太弱導致只依靠本地力量根本就沒辦法進行像中原一樣的大統一。
等到一個世紀後,麥哲倫率領西班牙船隊進行環海旅行到達呂宋,西班牙依靠強大火力,橫推當地一切文明,從此呂宋就成為南洋諸國第一個被西方世界列強殖民的領土。
這一殖民就是殖民了近乎三個世紀。
楊晨這個時候提出殖民南洋不是出於什麼理由,就是不希望這一塊肥肉落在其他人手上。
西班牙人能橫跨半個地球殖民呂宋三百年,憑什麼大明不能把這個建立在自己領海門口的國家給收下了?更不要說這個國度的子民從來就只有當奴隸的命,這並非楊晨開玩笑,而是事實。
他清楚記得,在後世現代科技的計算下,發現這個國家居然有十分之一的經濟是依靠本土子民到海外當傭人獲得。
但凡他們有點骨氣,何至於讓自家女子到世界各地當傭人?
眼下趁著這些『野人』霸占風水寶地無作為,大明能手拿把掐的將其奪下,要是不規劃到大明領土範圍,楊晨都能跟自己過意不去。
「這麼混亂的一個地方,楊御史怎麼會想要讓大明將此處給攻占下來?」朱棡滿臉疑惑的問道。
不僅是他,朱標也感到十分困惑。
「是啊楊兄,這地方跟日本一樣混亂,如果不是福建百姓前往,恐怕他們還過著飲毛茹血的日子,要不是為了他們的香料跟各種特產,福建人也不會到此地討生活。」
楊晨沉吟片刻後才說道:
「我這樣說你們就知道了,你們可以把這個地方想像成江蘇這麼大的一個桂林.江蘇太小了,應該加上安徽才對,呂宋面積也不小。
作為南洋小國,呂宋擁有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作為一個除了北方之外,剩下地區全部都屬於赤道十度範圍內的國家,他的氣候比全中原地區還要炎熱,小冰河時期對這地方的影響微乎其微,同時還有豐富的降水量,除非是碰到狂風暴雨的歷史性海嘯,否則不會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環境。」
「那個.楊御史?請問什麼是赤道十度?」朱棡表示十分迷惑,明明分開都聽得懂,怎麼合併到一起就聽不明白了?
「老三,這赤道的意思是靠近太陽的地方。」朱標替楊晨解釋。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