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掀翻屋頂,進步的錯!
第185章 掀翻屋頂,進步的錯!
一日之間。
首輔奉旨養病。
次輔奉旨搬進內閣值房。
𝚜𝚝𝚘𝟿.𝚌𝚘𝚖提供最快更新
而皇上在這個時候突然宣布閉關。
各部衙門的例行公事雖日常辦著,公文案牘照常批著,但大明朝這架巨大的馬車,似乎停頓了下。
朝局突變,京師各部衙門司以上官員無不狐疑忐忑,有些是確實有正經公文要內閣首揆決斷,有些卻是來辦公事的還是來探消息的,坐轎的坐轎,騎馬的騎馬,一大群人按照順序來拜謁相府。
只是,相府大門禁閉,相爺有話提前傳出:「有事的去內閣,沒事的就自散去,誰也不見。」
隨後。
玉熙宮便傳出了申飭張居正的旨意。
「病而不養,見親見友,無視聖意,非人臣所為。」
這道申飭。
明面上是在申飭張居正奉旨養病期間,府門前賓客絡繹不絕,但張居正可誰也沒見,也沒有誰進入相府內,這其中的意味,就值得人去琢磨了。
任誰都知道接下來再不走,就可能卷到一場政潮中去。
一時間,有轎的坐轎,有馬的上馬,一大群人都沒了先後順序,轉眼間一條好寬的蹕道竟馬轎亂碰挨排著搶道而去。
……
內閣值房的案頭上,堆滿了公文,李春芳從公文堆里抬起了頭,望了望高拱,又望了望胡宗憲和陳以勤。
「元輔不會上疏請辭吧?」李春芳憂心忡忡道。
申飭。
通常指的是官員受到皇帝的告誡或斥責。
但在大明朝,卻被賦予了更多的意思,那便是當官員的行為不符合皇帝的期望或違反了朝廷的規定時,皇帝會通過申飭的方式來表達不滿和警告,以及,勸說官員主動請辭。
畢竟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再待在官場中也沒有什麼意思,主動請辭,也能體面退場。
內閣建立一百多年,可還從來沒有發生過皇帝申飭內閣首輔的事。
以往內閣首輔這樣的柱國大臣請辭還鄉,皇帝還要三挽三留,但看之前聖怒滔天,如果張居正真上了請辭奏疏,恐怕聖上會立刻照准。
高拱聞言,也從公文堆里抬起了頭,撇了撇嘴,雖說他很想從張居正內閣進入高拱內閣,但他很清楚,張居正這位『昔日小老弟』對權勢的戀棧。
就是聖上趕著張居正走,張居正都會想盡辦法留在朝廷,留在內閣,哪會因為一點臉面就上疏請辭?
這份擔心,完全沒有必要。
高拱環顧四周,執掌內閣的豪邁頓從心生,但他還沒有迷失,忘記之所以能暫掌內閣的原因,下意識冒出了句帶中原官話的鄉音:「恁說說,聖上交代諸業官營的事,該從哪著手?」
就這一句鄉音,胡宗憲、陳以勤都抬起了頭,但沒有說話。
在嘉靖三十九年及以前,大明朝官員、士人明里暗裡的優待是很多的,而進入嘉靖四十年後,優待就所剩無幾了。
明面上的優待,只剩下豁免賦稅,官員及其家眷田地產出通常不需要繳納賦稅,且一應徭役免除。
從錢、人兩方面減少官員的負擔。
暗地裡的優待,只剩下利用手中的權力,讓家眷經營牧馬、鹽、茶、酒、醋、明礬和煤炭諸業謀求暴利。
要是開啟官營,等同於暗地裡的優待盡數免去,留給大明朝官員的收入方面,就只有俸祿,豁免賦稅、徭役。
張居正能在御前抗辯,就覺得大明朝官員的優待、收入,削無再削了。
再削下去,就真的有朝廷官員活不下去了。
望著同僚們一言不發,高拱體會到了內閣首揆的難處,但也想到了內閣首揆的權力,點名!
高拱望向了陳以勤,喚道:「逸甫。」
陳以勤顯然有幾分無奈,卻又不得不應聲,道:「次相。」
「我大明朝官員真的很清貧嗎?」高拱問道。
他也是從底層走上來的,地方官,京官,小官,大官,他全都做過,一直不貪不占,但從未覺得清貧。
當然,他出身官宦世家,家裡偶爾會貼補於他,所以他的立場就不太適合評判其他官員了。
陳以勤沉默了下,慢慢說了起來:「相比較唐官、宋官,的確可以說是清貧,哪怕和元廷治下的漢官相比,都有所不足。
但是,這樣的比較是不對的,朝代不同,國情也不同,盛唐、宋時,錢不值錢,看著、聽著是多,可卻買不了多少東西,再加上兩朝追求華貴,攀比心大行朝野,唐皇宋帝也樂得君臣同樂,高俸養廉。
而作用……」
陳以勤沒有說太明白,但高拱、胡宗憲、李春芳也都明白,高俸養廉,純屬是個笑話。
古往今來,貪墨之事,莫過於唐、宋。
陳以勤繼續說道:「元廷不提,我大明朝太祖高皇帝祖制官員俸祿若說是是微薄,那天下黎庶收入便是寒酸。
我陳家族老所堅持的,或與我大明朝主流官員、士人的堅持不同,在官員俸祿,功名在身士人祿米上,是本朝人對比,而不該與前朝舊事對比。
而太祖高皇帝的洪武年間,拋開對官、士的諸多優待,一位從九品官員六十石年俸,價錢在當時也在十兩銀子以上。
我陳家書錄記載,洪武年間的江南百姓,以一戶五人十畝地一年到頭辛苦勞作為例,豐年產出也才二十石,在那時,只值三四兩銀子。
只要不遭大災大病,年尾之時,百姓人家還能結餘幾錢銀子。」
大明朝官員清貧?
不妨去翻翻陳家書錄,就不以開國之時窮苦的北方百姓作比較了,就以富裕的江南百姓比較。
一個大明朝最低品秩的官員俸祿,就能養活十口人!
陳以勤有句話沒有說出口,那是陳家族老說的,「官員清貧?清貧你嘛呢!」
歷朝歷代,前事後事,什麼時候苦過那群狗日的!
時至今日,大明朝百姓的生活是富裕了些,但官員們的荷包可也沒扁過啊,糧食價格的上漲,凡是在大明朝官冊的人,一年也至少有二十五兩銀子。
在大明朝兩京一十三省內,任何省、府、縣,這些銀子也夠養活一家老小的。
歷朝歷代都在哭窮,可都在搶著當官,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窮你嘛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