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威壓三界
第423章 威壓三界
張獻忠入了四川之後,登基稱帝,稱孤道寡,性質就開始變了。
人人都想當皇帝,都嚮往當皇帝。但是,皇帝的寶座,絕對不是那麼容易坐的。
張獻忠的肆意妄殺,在他登基之後變得更為頻發,這也是張獻忠始終無法在四川站穩腳跟的原因。各路人馬,只要有些能耐的,紛紛起兵反抗,就連他自己的手下,都有不少歸降了朝廷官軍。
這還是四川亂戰的背景下,等到這個位面上,崇禎皇帝所領太平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圍攻四川之時,更是加劇了大西軍中的分化。
對於底層軍卒來說,他們造反是為了活命。明知必死的前景,他們肯定是不願意的。
明國皇帝有旨意,赦免除張獻忠之外的所有人,又在重慶一待將近兩個月,有關太平軍第二消息,自然早就傳遍四川,讓大西軍上下都知道了朝廷的新政。
崇禎皇帝以絕對武力為後盾,以土地新政為武器,不戰而屈人之兵,早已發揮得淋漓盡致。
等他一開始動手之時,便是惶恐不安的大西軍崩潰之時。
張獻忠死了,孫可唯持帶血的匕首喝問,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人有為張獻忠報仇的念頭。
就連一向只知道拍張獻忠馬屁,致使張獻忠暴虐殺人無數的左丞相,都在他死之後立刻跳反。
只是很可惜,不管是在原本的歷史上,還是在如今這個位面,他的所作所為都被所有人厭惡,張獻忠一死,就是他的死期。
要是一般情況下,那肯定要先和朝廷談判,爭取條件,得到皇帝的承諾才會投降。
但是,有李自成所部的例子在,他們也沒有什麼擔心的。
最終,所有大西軍都放下了武器,選擇歸降朝廷。
於是,各路太平軍在進入成都府時,都是一路接受大西軍的投降,最終會師成都。
崇禎皇帝也沒有對大西軍區別對待,一如李自成所部那般,整編了大西軍,新設四支太平軍,其中孫可唯有殺張獻忠,首倡歸順之功,因為他的總兵官沒有代字。
讓所有人意外的是,李定國的總兵官竟然也沒有代字。崇禎皇帝給他們的理由是,他欣賞李定國治軍,愛護軍卒和百姓,也有他面對張獻忠的暴政之時,第一個站出來維護孫可望。
其實,更大的原因,就只有崇禎皇帝自己知道,是因為李定國在原本歷史上對大明朝的貢獻。
可以預見,雖然李定國和孫可望都直接任命為太平軍總兵官,但是在他的心中,地位卻是有絕對分別的。
另外兩人,劉文秀和艾能奇,則都還是代總兵官,就和大順軍的將領整編一樣。
崇禎皇帝在成都待了一個月左右,完成對大西軍的整編之後,便讓王應熊實施新政,劉文秀和艾能奇這兩支太平軍,歸呂大器指揮,同樣從四川進攻雲貴兩地。
而他自己,則領著其他太平軍,出四川,順江而下,班師回到南京。
崇禎皇帝要坐鎮在南京,主要也是監督南方完成土地新政,還有西南三省的軍務,他也要看著。
崇禎十九年的過年前夕,崇禎皇帝到達南京,然後便論功行賞。
在此之前,也就秦良玉是以前封賞了的。其他人等著這個封賞的時刻,一個個都是非常振奮。
南京紫禁城,金鑾殿上,文武百官雲集,山呼萬歲之後,崇禎皇帝看著這一幕,他也是非常感慨。
京師上吊之時,真的是再怎麼樣也沒想到,竟然還有中興大明的這一天。
所有的往事,一幕幕在他腦海中一閃而過,猶如做夢一樣。
金鑾殿內,安靜了片刻之後,崇禎皇帝便開口大聲說道:「天下大亂久矣,祖宗社稷,幾近傾滅,大明百姓,家破人亡,不知其多,就連朕,都嘗到了這等家破人亡的痛苦……」
聽到皇帝的這些話,很多人回想著過去的一幕幕,也都是非常感慨。
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天災人禍,瘟疫橫行,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李自成打進京師,幾欲取明而代之;卻不料,也就一個多月而已,滿清韃子卻傾巢入關,又打敗了李自成,一直追殺李自成到死,坐了京師,攻下南京,活捉南明弘光帝,天下大半,為其所有,頒布剃髮易服令,幾乎讓所有人認為,滿清坐穩了江山,以後人人都要頂著一頭金錢鼠尾。
結果又沒料到,崇禎皇帝從山東異軍突起,短短一年時間內,再次橫掃天下。不但派兵滅了遼東的滿清老巢,而且把關內滿清軍隊也給滅了,從此之後,再無滿清。
然後還收編了大順軍,大西軍,天下又歸一統。
這天下,真的是變化太大了!
但是,好像這天下又沒有變化!
總之,所有人想著過去的這些年,都是非常感慨。
真的太不容易了!
他們在想著,崇禎皇帝卻還在繼續大聲說話道:「所幸,太祖皇帝顯靈,天師相助,又賴朕之忠臣良將,齊心協力之下,方有今日之太平。」
「雖然要大明中興,百姓富遮,國力強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如今總算是恢復了太平,也該是論功行賞,昭告天下之時!」
聽到皇帝的這話,所有人都不再想過去,一個個集中了注意力,帶著欣喜聽皇帝說話。
就見崇禎皇帝掃視他們,沉默了一會之後,才用非常感激的聲音說道:「朕能有今天,大明能有今日,功勞最大的是天師。只是很可惜,天師並沒有來。」
他其實有和朱海軍提前說過,但是朱海軍並不在意,可他要是不表示下,他都無法說服自己不封賞朱海軍。
雖然他知道,朱海軍在另外一個世界,他就算封賞也沒用,但是,他還是想封賞,讓天下人都知道,功勞最大的人是誰!
因此,就聽他大聲宣布道:「朕本在京師城破之時以死殉國,是天師及時顯靈救下了朕,鼓勵朕臥薪嘗膽,中興大明。他幫朕分忠奸,送朕法寶,幫朕出謀劃策,聯繫太祖皇帝,定下國策,可以說,天師的幫助,是方方面面的,沒有天師,那什麼都不會有了。他的功勞,當為第一。不只是朕要感謝他,天下百姓,能有太平日子,都要感謝他,以後大明的強大,百姓的富足,還是要感謝他……」
大明上下都知道的一點,是天師有賜下法寶。只有離皇帝最近的一些人,才知道天師其實做得更多。
但是,不管是他們,還是其他人,都不清楚,原來那個天師做了這麼多事情!
甚至讓他們震撼的是,不是太祖皇帝請天師來幫當今皇帝,而是天師幫當今皇帝去聯繫了太祖皇帝!
這就說得通了,為什麼其他朝代的開國皇帝,眼看著自己打下的江山要滅了,卻依舊無動於衷,唯獨大明朝太祖皇帝能顯靈,給當今皇帝以幫助,原來是因為有天師去聯繫了。
他們在想著,耳朵中聽到皇帝在列舉天師帶給大明朝的好處,真的是方方面面都有,真的是太讓人意外了。
崇禎皇帝在列數完了朱海軍給他的各方面幫助之後,就聽他用非常認真地語氣說道:「天師之恩澤,惠及大明朝,惠及天下萬民。故,朕決定,封天師為仁聖護國天師,列太廟正殿享皇家香火。另,天下寺廟道觀,無論何種,凡大明和藩屬國境內,皆要在正殿有天師神像,供百姓祭拜……」
聽到這話,所有人都有些吃驚。
入太廟這個,自不用說了。天下寺廟道觀,並且還必須是正殿,要供奉天師神像,這可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寺廟有自己的佛,道觀有自己的仙,皇帝這道旨意一下,天師豈不是橫跨三界了?
這……天上的佛道兩家,能同意麼?
不過很多人馬上又回過神來了,好像從古至今,真正能顯靈的神仙,就只有天師一人而已!
不是說了,太祖皇帝都要天師去聯繫才可以顯靈,那就是說,其他神佛之類,其實都沒法真正降臨人間,唯獨天師可以。那說明天師的能耐之大,說不定還在滿天神佛之上。
如果要這麼算的話,寺廟道觀都供奉天師,估計天上的神佛也不敢有意見吧?
他們正在想著呢,崇禎皇帝卻還沒說完,還在繼續說道:「以後朝廷要全面推廣新學,而這新學,也是天師賜下。故,以後讀書開蒙,學子擺孔聖之時,亦要拜天師,且天師為尊,孔聖為次。」
新學只是在登州府時候推行,並且是不成體系。以當時的條件,也沒法成體系。
如今天下太平了,連洪武位面和永樂位面都在全力推廣新學,崇禎皇帝又怎麼可能不推行。
此時,他說出這個話來,不少文官都很震驚。
但是他們立刻又想到了,皇帝把曲阜孔家都給砍了,還讓學子祭拜孔子,這算是開恩了吧?
孔聖再厲害,還能厲害過滿天神佛?
如果是崇禎十七年前的操作皇帝講這些話,估計會有一堆人跑出來反對;但是,崇禎皇帝一力重建大明,平定了天下,其威望已經直追太祖皇帝了。這種情況下,誰敢反對?
於是,有關朱海軍的封賞,就這麼定下來了。
崇禎皇帝說完這些話之後,便轉頭看向身邊的人,面露欣慰之色,又大聲說道:「王承恩上前聽封。」
王承恩一聽,有些意外,沒想到天師之後,他是第一個被點名的,便連忙去到崇禎皇帝面前跪下。
崇禎皇帝掃視下文武關羽,然後低頭看向王承恩,大聲說道:「王承恩服侍朕,幾十年如一日,始終不離不棄,忠於朕。」
「想十七年時,京師被圍,文武官員,還有朕深信而重用之的宦官,大都背棄朕,出賣朕,但唯獨王承恩始終隨朕左右,朕要以死殉國,他亦跟著以死殉國。朕被天師救下,隱匿京師,逃出京師,他又始終跟隨,竭盡全力服侍朕,為朕分憂,完全可以說,王承恩便是朕身體的一部分,真正的左右手。隨朕走至今日,勞苦功高,可謂天師之下第一大功者。故,值此天下太平之時,朕封你為忠義王!」
他這話一說出口,頓時,全殿震驚。
王承恩只是一個宦官,竟然還封王了?而且大明朝可從來沒有活著的異姓王,最多是死後追封的,王承恩這一下,豈不是開了先例?
縱觀歷史,幾千年歷史,宦官封王的,也不過三位而已。
南北朝時期北魏的宦官宗愛,他因在宮廷中表現勤勞機敏,被太武帝拓跋燾封為中常侍,並隨帝南征劉宋,立下戰功,被封為秦郡公。後因權力鬥爭,宗愛弒殺太武帝及太子拓跋翰,擁立南安王拓跋余為帝。拓跋余為報答宗愛,封其為馮翊王。
唐朝的宦官李輔國,在安史之亂中隨太子李亨逃難,並助其登基為肅宗,因功加封為元帥府行軍司馬,並賜名「護國」,後改名「輔國」,開始掌握軍政大權。唐代宗繼位後,念其擁立之功,冊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成為唐朝第一位宦官宰相。後因其驕橫跋扈,代宗表面優待,實則削權,並封其為博陸王。
北宋時期的宦官童貫,以其辦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薦,得到徽宗趙佶的重用。童貫在軍事上屢建奇功,如監軍西擊夏國、收復積石軍、洮州等,因功晉升為校檢太尉,領樞密院。宣和七年,童貫因收復全燕之境,被封為廣陽郡王。
王承恩和這三個人比,都有不同,最像的,是唐朝那位。但是,也還是有不同。
唐朝那位,是擁戴之功,但是王承恩卻不是,皇帝封他的爵位名字上就已經很好地說明了,是因為忠義!
並且,王承恩並沒有在人前顯威,就只是默默地站在皇帝身後做事。從登州府起兵之後,他管的是輜重營,也依舊是幕後之人。
或許,他的功勞,和大明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還有大漢開國之蕭何,有相似之處。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他陪同皇帝經歷了死生之事,又有王德化,王之心等人對比,更顯出王承恩之忠義。
王爵啊,多少人都為之羨慕的,王承恩得到了!
不過歷史上的宦官封王,都沒有好下場,兩個被殺,宋朝那位被廢,被貶。
王承恩將來如何,難說!
如果他因此開始驕傲自滿,飛揚跋扈,說不定也會落得不好的下場。
但是,功勞第一的是天師,並且天師是有幫皇帝分忠奸的。有天師在,王承恩會變麼?
其他人替王承恩操著心,但是此時的王承恩,卻是激動萬分,在震驚之後回過神來,便叩謝天恩。
不管如何,這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在王承恩之後,金鑾殿內所有人都看向崇禎皇帝,心中好奇,不知道下一位封賞的人是誰?
他們心中猜著,一個個都是豎著耳朵聽著。
只聽崇禎皇帝看向文官隊列,開口說道:「李邦華上前聽封!」
一聽這話,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站在前列的李邦華。羨慕之餘,知道情況的,並不怎麼例外。
不過也有的人似乎想說話,因為他們知道,李邦華還降過李自成,這於氣節有污吧?
不管別人怎麼想,此時,滿頭白髮的李邦華,出列跪下候旨。
崇禎皇帝看著他,大聲說道:「十七年城破之時,朕和大伴隱去京師文天祥祠時,正好撞見卿以死殉國,由此可知,卿忠於朝廷,是毋庸置疑,勝過京師絕大部分文官武將,皇親勛貴。而後,冒死送餅於朕。朕當日說過,那袋餅之功,朕會記得的。」
「朕要逃離京師時,卿又逢朕旨意假降李自成所部,以期改變滿清入關之災,兼做內應以尋找朕之兒子……」
聽到這話,那些懷疑李邦華名節有污的人,頓時就沒想法了。
皇帝都說了,李邦華是「奉旨叛變」,那就沒什麼。
「……卿不負朕之望,尋到了太子並加以保護。只是可恨在滿清韃子入京師之後,卿本帶太子逃出京師,卻被那幾個閹宦發現而落入滿清韃子之手。」
「在地牢半年之久,始終不降,教導太子,守護太子,為大明江山社稷之存繼立下大功。」
崇禎皇帝說到這裡,臉上露出感激之色。他本來以為,三個兒子都要沒了,結果,李邦華護下了最為重要的太子。
此時,他看著李邦華宣布道:「以卿之功,朕封卿為吳國公,降爵世襲之。」
聽到這話,金鑾殿內的文武官員,不由得都是震驚,隨後便是興奮。
因為李邦華是文官,從開國之後,就再沒有文官封爵,王陽明以軍功封爵除外。
如今,大明中興,李邦華以文官身份,卻得封國公爵位,還是以後最高級別的降爵世襲的國公,這說明,看來皇帝對於中興之臣的封賞,還是很大方的。
基於此,所有人都不由得期待了起來。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