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歸義非唐> 第373章 西川之主

第373章 西川之主

  第373章 西川之主

  「殺殺殺」

  時入三月,隨著春耕開始並結束,隴右及大唐的兵馬調動也越來越頻繁了起來。

  隴右雖然不大,地域卻足夠狹長,地理也不太方便。

  從北部的涼州到南部的維州,行走官道的路程足有一千五百里,相當於從代北走到關中。

  正因如此,兩軍調動的距離相當,但隴右卻憑藉著充足的馬群,拔高了大軍的行軍速度。

  在大唐所調各鎮都以每日四十里行軍速度向關中、關內靠攏的時候,隴右軍卻早已每日七十里的行軍速度,將各軍調遣至地方,並已經開始習慣起了各地的不同氣候。

  「殺殺殺—」

  狄道城外,九千馬步精騎在此操訓,喊殺震天,

  兩鎮兵馬,以六軍分開操訓,每軍一千五百人,其中半具裝的精騎三百,僅人披甲的精騎二百,餘下皆是披甲的重步兵。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sto9.com

  隴右以《通典》練兵,但又區別於通典,其中原因,主要是隴右的披甲率和弓弩持有率。

  隴右軍中每名戰兵均披甲,另有長槍、鈍兵,硬弓、郭刀、橫刀及箭矢等兵器。

  弩的裝備率雖然不如硬弓,卻也有五成。

  可以說隴右軍的兵卒裝備率,唯有盛唐時的精銳唐軍能與之相比。

  每一名隴右士兵,兼職弓弩手、戰鋒手、奇兵、馬兵等多種職能,是正兒八經的多用途步兵。

  即便是盛唐時,全國也只有不到三十萬這樣的多用途步兵。

  再往後隨著安史之亂爆發,各鎮除了牙兵這等精銳外,普通軍隊的披甲率頂多能保持在六七成,弓弩也無法保障每名兵卒都擁有,自然就需要區分出弓弩手、戰鋒兵、駐隊兵和馬軍、跳蕩、奇兵等專精一樣的兵種了。

  除去這些外,隴右軍比之巔峰唐軍更強的一點在於軍紀,而軍紀往往是通過無數日夜操訓和背誦而不斷牢記下來的,正如當下:

  「凡你們當兵之日,雖颳風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

  「這錢糧分毫都是衙門征派你地方百姓鄉親辦納來的,你在家那個不是耕種的百姓,

  你肯思量在家種田時辦納的苦楚艱難,即當思量今日食糧容易,又不用你耕種擔作。」

  「百姓養了爾等一年,不過望爾等殺勝賊寇,保他一二。

  1

  「爾等若不肯殺賊保障他,反而與賊寇那般搶掠他,那百姓養爾等何用?」


  「即便是軍法漏網爾等,天也假手於人殺你!」

  校場之上,諸如校尉、旅帥、隊正操訓本部兵馬時,口中卻念叻不停,向將士們灌輸著「百姓養兵」的理念。

  政治思想,這是隴右軍區別於同時代各地軍隊的最大不同。

  尋常兵卒當兵,只曉得軍從軍中領取,哪怕有通透之人知曉糧食是從百姓身上徵收的,卻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對不起百姓的。

  但身處隴右軍中,不僅每日會被將領們以各種「忠君愛國、保境安民」的話述洗禮,

  時常休息時,也能聽到各種軍民友愛的故事話本。

  長此以往,軍中的兵卒自然就養成了許多好習慣,更別提隴右軍中的「三紀律、八注意」等軍規所編成的軍歌了。

  軍政一把抓,這是劉繼隆自率軍落戶蘭州以來,隴右軍內部長期保持的習慣。

  唯一缺少的,便是主管政治思想的官員。

  對於這點,劉繼隆本是想要等待臨州大學學子陸續畢業,讓他們體驗過了「吏農兵」三種職業,六年經歷後,再將他們編為主管軍中政治思想官員的。

  只是時局變化太快,如今即便是李陽春、馬懿等第一批畢業的學子,也還在以直白的身份在各地衙門任職。

  以當下的速度,至少還需要兩年時間,這些學子才能陸續畢業,成為劉繼隆需要的那批人。

  在此之前,軍政都需要將領一把抓,而這些將領出身大多不好,都是在吐蕃治理下成長起來的,所以處理事情的手段太過粗暴和激進。

  哪怕他們自己也在教導中學習了十幾年,但頂多也就是懂得保境安民的道理,不會侵擾百姓罷了。

  但若是想讓他們連帶著做百姓的工作,這就很困難了。

  饒是如此,這也讓隴右軍全體上下,有了遠超同時代軍隊的思想。

  「刺啦·——」

  當校場的將士們在操練時,軍中大皰廚內的大鐵鍋也發出了滋滋冒油聲。

  五十口鐵鍋整齊劃一的翻炒起來,香噴噴的肉香味不斷傳出。

  「今日吃的是黃菜炒豬肉,每個將士份額都是四兩,另外還有炒野菜和羊骨煮蘿蔔。

  為「平日裡操訓,每三日一大操,每日僅訓練上午,肉食以午餐為主,保證每人四兩,

  晚餐則每人三兩。」

  「肉食按照七曜日變化,主要以羊肉、豬肉、雞肉和鴨肉為主。」

  大皰廚里,劉繼隆帶著高進達、崔恕、李驥等人緊跟曹茂腳步,聽著他講解軍中伙食生產力決定一切,其中也包含了軍隊的操訓。


  隴右軍中的戰兵,每日僅有不到半斤的肉食,以及管飽的蔬菜和粟米飯。

  饒是如此,也只能做到每天上午訓練,每三天才能進行一次大操練。

  每日上午的訓練,主要包括一個時辰負甲行軍十里,以及武藝訓練,熟悉六花陣中的方陣、圓陣、曲陣、直陣和銳陣等五種陣型。

  這五種陣型又各有五種變化,共有二十五種變化,使得指揮者可以根據不同的敵情、

  地形攻防等布列不同的陣型。

  簡單來說,只要掌握六花陣,那基本就能成為獨領一軍的將領了。

  不過許多將領常常自翊精通六花陣,可是疏於對軍隊操練,故此在臨陣對敵時,很容易把六花陣結亂。

  陣腳一亂,那便離死不遠了,所以能掌握六花陣,且還能將其融入軍中,使得將士形成肌肉記憶的將領,始終是少數。

  「都護府那邊,普通直白的肉食是多少?」

  劉繼隆湊近看了看鍋里的黃菜炒豬肉,回頭詢問起了高進達。

  高進達聽後不假思索道:「早餐兩個饅頭,午餐三兩肉,晚餐三兩肉。」

  古代一斤都是十六兩,因此每日六兩肉食,實際上也就不到二百克的肉食罷了。

  饒是如此,卻也是這個時代軍吏伙食的頂點了,其餘唐軍唯兩餐,且只有早餐有肉,

  肉量也不多。

  不過兵卒軍餉高,所以普通兵卒只要不養家,吃肉並不算困難,而且買肉還會有補貼。

  實際上從漢代開始,軍隊便有了肉食補貼,不過這補貼並不是直接給個人的,而是按人頭落實到基層軍事組織,再由基層軍事單位進行分配。

  漢代的雞鴨羊肉,相較於兵卒的軍餉來說,並不算貴。

  一頭羊不過二百餘文,一隻雞也不過四十文不到,這優惠後的採購價,便是連普通農戶都能吃得起。

  不過即便有了優惠的採購價,軍中所販賣的部分食材還是有些貴的,類似牛舌,一條就值六十文。

  除此之外,隨軍成邊的軍屬,每個月也能領取七十幾斤糧食。

  這些事情,劉繼隆也是從漢代流傳下來的雜書看到的,也基本上不會出現誇大其詞的說法。

  因此漢朝士兵領取肉食的時候,領取人的名字、領取肉的品種和數量都是要記帳的,

  這些帳本基本都被雜書記下來的。

  劉繼隆不知道這些雜書是否流傳到了後世,想來應該是沒有的(居延漢簡)。

  想到這裡,劉繼隆也開口說道:

  「安史之亂前,凡我官軍出征,必有商賈跟隨販賣商貨,收受戰利品。」

  「如今王燾、俞從暉、任澤他們這些牙商若是來了隴右,我雖會給他們田地養老,但這畢竟比不上他們曾經的生意。」

  「待他們舉家而來,汝等倒是可以安排他們做這類生意。」

  「他們既然能驅趕牧群南下,那最好便驅趕牧群或運送家禽及活豬隨軍出征,同時向軍隊所駐之地買賣蔬果肉食,直供軍隊。」

  「若有兵卒想要額外買肉,也讓他們便宜些賣給兵卒,保障些許盈利便是。」

  安史之亂前,商隊常常驅車跟隨唐軍,唐軍攻下城池後,不便攜帶的戰利品便會販賣給這些商人。

  這本來是件不錯的事情,只是隨著安史之亂爆發,加上各軍軍紀漸漸敗壞,便是隨軍商人都有被搶的風險,於是許多隨軍商人便都紛紛轉行了。

  以隴右軍的軍紀,成立這樣的商隊倒也不怕有人會搶東西,而且他們還能為軍隊解決部分補給問題,倒是可以施行試試。

  「我等領命!」高進達等人先後作揖應下,而這時也到了飯點。

  解散的鐘聲作響,劉繼隆等人各自拿著碗,打了飯菜後去往牙門坐下。

  待吃飽喝足,劉繼隆才繼續詢問起了隴右軍的後勤事宜。

  總的來說,隴右都護府治下有大大小小四十二處牧監,每處牧監包括牧馬、牧羊,包山養雞、養豬等養殖事物。

  養殖牲畜這種事情並不少見,從先秦開始,便有王室圈地養殖家禽或牛羊來供王室解決口腹之慾。

  到了漢代,民間也開始出現圈養,而北魏時期的圈養法也完全成熟了,圈養技術的成熟也為大規模養殖提供了必要條件。

  賈思在寫齊民要術時,就曾具體分析過散養和圈養的利弊。

  他反對任之樹林的散養,提倡圈養,本質上是為了速肥,這種與單純為了自己吃已經不同了,主要是用來販賣給百姓。

  所以在他書中,有從選種到育肥再到做飼料等多方位的講解,簡直就是在教導百姓應該如何圈養家禽來發家致富。

  也正因如此,南朝時期便有不少百姓通過專門圈養家禽,專門養雞賣雞蛋致富,從而發展成為庶族的例子。

  隴右的牧監養殖家禽並不稀奇,比較稀奇的是隴右的養豬場。

  昔年整個河隴地區湊不齊三千頭豬,而今十幾年過去,隴右大小四十二處牧監治下的肉豬,便不下三萬頭。

  這還是官營,專供衙門和軍隊食用的數量,民間的肉豬數量則更多,說是五倍也毫不誇張。


  不過相較於隴右一百二十萬的百姓數量,這點肉豬數量還不夠看。

  哪怕隴右的土地矛盾近乎沒有,生活十分富足,但百姓買肉也仍舊需要思量再三。

  一畝土地的產出,經過交稅後,所能留下的不過七十餘斤糧食。

  這點糧食,若是販賣衙門去買豬肉,最多也就能買七八斤肉罷了。

  普通的隴右農戶,一年耕種下來,保留口糧之後,一家五口頂多能吃三四十斤肉,平均下來每個人每年所能吃到的肉食,也不過七八斤罷了。

  不過得益於地廣人稀,野物倒也還算充足,加上隴右不禁弓箭,而且隴右民風彪悍,

  所以自行打獵吃肉的並不少。

  若是換做河北、河南、淮南這種人口稠密的地方,別說打獵物,就是挖野菜都不見得有份。

  不管是哪個時代都有「貧富」差距,隴右背靠絲路,相當於後世的特區,吃的過得自然就要好上許多。

  不過等到二三百年後氣溫下降,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主流,那隴右也只有漸漸沒落的下場,而江南與嶺南將會快速崛起。

  想到這些,劉繼隆不免有些噓,畢竟隴右是他這一世的故鄉。

  只是轉念一想,因為自己的存在,西夏與兩宋及後世的歷史都會消失。

  隴右不會再因為宋夏的拉鋸戰而變得荒涼,而是會比歷史上多出數十上百年的太平日子,那最後的結果也就難說了。

  明代因為蒙古屠西夏,加上西夏党項化漢人的原因,沒有足夠的人口對西域進行輻射,但自己不會有這種煩惱,這也算好事了。

  這般想著,劉繼隆在眾人吃飽喝足後向外走去。

  不多時,眾人便離開了軍營,前往了都護府衙門。

  軍營外,隴右的百姓正在已經播種結束的田間除草,當然也有不少提前播種的麥田麥子已經長得很高,再過一個半月就能夏收收穫了。

  得益於劉繼隆改良的石磨,這些麥子也能精加工為麵粉,製作為更為精細的麵條。

  比起胡餅,麵條的口感無疑要好上更多,尤其是在不缺香料的隴右。

  「眼下隴右耕地足有一千四百餘萬畝熟田,另外還有四百多萬畝待熟的墾荒田。」

  「若是朝廷不與我們開戰,繼續埋頭發展下去,十年之後,最少能夠開墾出一千四五百萬畝熟田。」

  「到時候百姓的田多了,都護府的收入高了,也就可以降低賦稅了。」

  高進達在馬背上說著,但緊接著又嘆氣道:「可惜,還是要打仗了面對高進達這番話,劉繼隆微微頜首,但卻安撫道:


  「朝廷打不進來,百姓該種地就種地,保境安民正是我們要做的。」

  「以隴右現在所轄的土地,開墾出四千多萬畝耕地並不誇張。」

  「若是能將隴右能開墾的土地都開墾完,日後再轉向河西開墾,那我漢家的足跡也將遍布西域,將西域徹底掌握手中。」

  「即便朝廷出兵,也無法阻礙我隴右軍民發展的勢頭!」

  劉繼隆這話對於眾人而言,未免有些過於驚駭。

  畢竟河隴地區自先秦以來,鮮少有人口突破百萬的時候。

  漢代雖然突破了百萬人口,但最後迎來的卻是戰亂。

  若是河隴地區真的能開墾出四千多萬畝耕地,那最少需要三百多萬百姓才能耕種過來要知道關內道也就三百多萬口人,他們確實無法想像河隴有三百萬人口是什麼場景。

  畢竟掌握在河西、隴右歸義軍手中的河西、安西、北庭加隴右、劍南六州,一共也就一百五十多萬人口罷了。

  三百萬人口需要在此基礎上翻一倍,他們自然難以想像曾經人口稀少的河隴,竟還有這樣的日子。

  不過這話既然是劉繼隆說出來的,他們自然選擇相信。

  畢竟十二三年前,隴右也不過區區二三十萬人口,而今不算劍南六州,也足有九十萬人口了。

  這一切的變化,都來源於劉繼隆的各種手段。

  想到這裡,眾人也有了底氣,先後馳騁向都護府走去。

  與此同時,大唐所調集的軍隊也在不斷進入關中、關內等要地。

  身處西川的高沒有接到長安的回執,他自然便知曉了,朝廷沒有採納他建議的想法,不過這也正是他希望看到的。

  他趕在三月中旬回到了成都府,只是當他回到成都府後,他卻當著眾人的面說道:

  「傳我軍令,調集兵馬,增兵灌口關!」

  「增兵灌口?」聽到這話,不少官員面面相。

  儘管他們已經聽說了朝廷很有可能對隴右下手的消息,但沒有朝廷的軍令,貿然增兵,恐怕會引起隴右的不滿。

  「高使君,此事恐怕需要稟報朝廷才能決定。」

  楊復光起身開口,其他官員也紛紛附和。

  見狀,高冷漠掃視這群人,冷淡開口道:「汝等短見,若是等朝廷回執,戰事恐怕早已爆發了。」

  楊復光聞言皺眉,臉上閃過些許不喜,也不再作揖,而是直接道:「沒有朝廷的示意,某不敢調兵。」

  「正是—」


  「若是引起隴右不滿,這—」

  面對高的調撥軍令,西川的官員們瞻前顧後,並未選擇支持。

  只是面對他們的這番話,高卻搭手郭刀刀柄之上,冷漠道:

  「某從未說過,需要爾等同意。」

  忽的,衙門外響起了穿的甲片聲,官員們下意識往衙門大門看去。

  但見王重任、張二人率領大批甲兵走入戒石坊,將正堂徹底包圍。

  「高使君,你要作甚?!」

  楊復光面色凝重的看向高,西川的那些保守官員們則是咽了咽口水,口中乾燥。

  「調兵。」面對楊復光的質問,高回應一聲,接著緩緩起身向外走去,路過時警了眼楊復光。

  「某、才是西川之主——」」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