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一切為了戰爭
第120章 一切為了戰爭
武帝一朝缺少大將,這是事實。
要說一軍的統帥,衛霍自然不用說了。
再然後就是李廣利了,別的暫且不說,能夠統帥數萬兵馬,李廣利也不見得就是庸才,只是沒有衛霍那麼驚艷而已。
至於霍嬗現在想要提拔一些漢昭帝、漢宣帝時期湧現出來的人才,這也是無奈之舉。
他不知道這是不是會揠苗助長,可是他也沒有更好的法子。這些人現在也都有了一定的歲數,有了一定的基礎,或許給與機會就能成長起來。
接下來還有大仗要打,霍嬗也『缺兵少將』,他需要一些優秀的將領輔佐。
沒別的原因,單純的就是霍嬗自知不如衛霍,那他就只能知人善用了。
手下的將領能力出色,也不需要擔心被搶功、被取代,他依然是那個大司馬驃騎將軍。
能夠駕馭那些能力出眾的將領,這也是一種本事。率領大軍出征,大勝後霍嬗這個主將的功勞自然就是最大的。
選拔、培養一批人才,這樣的事情霍嬗是一點都不介意。
人才多多益善,這絕非是什麼壞事情。
「我們繼續向西走,到時候就可以去看看表叔了。」霍嬗就挺期待的,「等到了受降城,我也要過去看看,以後出兵還要從那邊走。」
霍嬗現在是開心著計劃著接下來的一些線路和行程,他是一點都不著急、一點都不擔憂,也沒有想著立刻回長安。
沒個一年半載的,不將北邊、西北的一些邊關走一遍,霍嬗是沒辦法安心。接下來肯定會有大戰,那自然就需要好好的準備才行。
霍嬗是開開心心的,但是有些人急急忙忙的回到長安之後,鬱悶的發現大勝而歸後,好像也沒有那麼風光。
劉徹封李廣利為海西侯、趙第為新畤侯、趙安國為從驃侯,這一次的漢宛之戰大漢一口氣多出來了三位列侯。
李陵、張歸安為關內侯,這也算是基本達到了父輩的一些高度。李敢是叔父,那也是父輩。
張歸安更是激動不已,他作為驃騎將軍的使臣,這次也被記功了。博望侯的名聲沒有被辱沒,有機會的話還能再次封侯。
上官桀為少府、趙始成為光祿勛、壺充國為大鴻臚,李哆為上黨太守,馮旦等人也有封賞。
升任九卿的三個人,諸侯國相、郡守、二千石的官員有百餘人,千石以下的官員千餘人,士卒得到的賞賜價值四萬金,充軍的罪犯免罪。
這樣的封賞不算輕,甚至是比較重的,畢竟大漢這一次所得的東西不少。
天馬七千餘匹,這就是極大的財富。大漢巔峰時期號稱戰馬六十萬,可是實際上的數量在四十萬左右,這裡頭還有很多品質不佳、歲數太大的馬匹。
除了戰馬之外,俘虜回來的工匠三千七百人,金銀等財物加起來也不低於兩萬金。
這意味著這樣的一場仗,大漢是『賺錢』,而且是賺大極大的一筆錢。
可是李廣利封候拜將後也覺得有些鬱悶,功勞基本上全都是算在了大司馬驃騎將軍身上了,其他人只是附庸。
趙安國那小子現在得了個從驃侯,誰不知道那是趙安國的父親趙破奴第一次封侯的時候就是從驃侯啊,這是直接打上標籤,趙破奴、趙安國父子兩代人,是冠軍侯霍去病、霍嬗的副將。
李廣利等人想要『揚名立萬』很難了,所有人都知道他這一次封侯,只是沾了霍嬗的光,這一批升官的人都要算霍嬗的部舊。
最重要的是封賞之後,皇帝急匆匆的去巡遊了,李廣利等人該休養的休養、該履職的履職。想要去投效驃騎將軍拉近關係,更鬱悶的發現冠軍侯前些天就跑了。
封候拜將本來是人生最為高光的時刻之一,可是對於李廣利等人來說,此刻有點意興闌珊的意思了。
皇帝去巡遊了,主將巡邊去了,新晉的軍侯現在想要拜碼頭都不知道去哪。這些新的九卿想要找個領導、靠山,都沒有門路。
有些人一輩子的夢想就是封候拜將,可是真的到了這麼個時刻,才會發現還有新的挑戰,列侯也有列侯的煩惱。
在李廣利等人還在迷茫的時候,蘇武率領著近百人的時節團隊開始出發北上,他們要將先前扣押在長安的匈奴使者送回去。
使團當中的一些人有其他的任務,那就另當別論,反正明面上這就是一個正規的使團。去向匈奴釋放善意,可不是真的要摸清楚匈奴內亂的底細等等。
此刻的草原上,霍嬗騎著盜驪,意氣風發的喊道,「誰都不許幫我!」
劉漠等人散開,騎馬跟在霍嬗的身後。他們現在就是在陪著狩獵,只負責打下手。
盜驪的奔跑有力、輕快,霍嬗也覺得比較平穩。瞅準時機抽出箭矢,隨即瞄準前方驚慌失措在逃跑的黃羊。
霍嬗松弦的時候,也是黃羊的喪命時刻。
陳大郎騎馬快速上前,也不下馬。駿馬飛馳中,他左手抓著韁繩,然後彎腰、右手抓住黃羊。這就是鐙里藏身了,自幼練習騎射的陳大郎也是悍勇十足。
韓增就有些羨慕、佩服,冠軍侯府的這些部曲個個都厲害。
先不說劉漠、趙河西這樣的老兵了,就是年輕一輩的趙從校、陳大郎等人,哪一個不是一身的好本事,放在軍中得個屯長簡直易如反掌。
這些就是冠軍侯府的底氣所在,真正的軍侯人家,部曲也都是弓馬嫻熟、彪悍善戰的。
霍嬗的心情不錯,只是稍微有點遺憾,「這些地看著也不錯,還算水草豐茂,該屯田積穀不假,只是該放些牛羊的時候也要放些牛羊。」
草原上倒也不是完全的空空如也,這些年招降的一些匈奴人也被打亂後安置在各處,其中很多人也都是牧民。
包括一些漢人,也會在邊關等地放牧。只是相比起放牧,漢人還是更喜歡種田,就算是在草原,也想著要改成良田。
韓增就說道,「君侯說的極是,只是有些百姓不願出關,擔心匈奴南下。」
這也是一個問題,漠南現在被大漢掌控,只是偶爾也會有些匈奴小部南下。遇到了那些匈奴人,普通的牧民肯定難以招架。
所以還是種田更加穩妥,就在城鎮、塢堡,遇到了敵人來襲就撤回來據守待援,這也是漢人的一個習慣了。
「看著是該想法子再清一遍漠南,要不然百姓難安。」霍嬗頗為感慨的說道,「回頭我想想法子,讓各地戍卒養些牛羊,也好多點口糧。」
韓增則說道,「君侯,我倒是覺得現在馬是夠了,牛羊倒是少了些。」
大漢開國的時候,想要找到些為皇帝拉車的同色馬都難,一些王公大臣甚至只能用牛來拉車,那也是大漢最為艱難的時刻。
但是從漢高祖開始,大漢就著手建立一整套馬匹牧養和管理的嚴格制度,到現在早已形成包括官馬管理制度和民間養馬政策兩大內容的馬政。
官馬自然不用說了,太僕寺是國家掌管車馬的最高機關。現在的太僕就是公孫敬聲,這位九卿就是大漢負責馬政的最高官員。
霍嬗想想也覺得有道理,說道,「現在民間也養馬極多,前些年邊關養馬的數量就不少,現在河西之地也是我大漢馬場,有些邊關養馬數可以降低些。」
這些事情霍嬗說了不算,這只是他現在的一些想法,最終的一些情況,還是需要皇帝和文武百官商議。
不過也不得不說,大漢現在確實有些軍國主義,很多的事情都是在為戰爭服務。
現在大漢的馬已經足夠多了,不少百姓都騎馬出行,耕作也是用馬。
而且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雖說馬蹄鐵等物件不會直接完全改變一些情況,但是這些也確實可以減小大漢戰馬的損耗。
繼續這麼瘋狂的養馬不見得是好事情,尤其是在前期的大漢為了鼓勵養馬,曾經的政策是養一匹馬可以減免三人的兵役或者徭役。
馬匹的數量基數很大,不過優秀的戰馬數量不足。漢地的很多馬奔跑能力和耐力不足,不如匈奴的馬輕便、有耐力,這也是事實。
大漢現在該做的是持續的改良馬種,百姓可以有馬。但是那些是生產工具,優秀的戰馬多半還是來自官辦的馬場。
驃騎將軍雖然現在不上朝,可是不代表不關心民生啊。
尤其是現在邊關一些戍卒的情況,更加值得他關心。這些邊關雖然也是在屯田,只是大部分情況下還需要朝廷運輸一些糧食作為補充。
說到底就是大漢現在的家底子越來越薄,這時候要是不努力的挽回一些局勢,以後想要打仗都難。
哪怕現在的匈奴處在強弩之末,可是不代表一口氣就能夠給徹底覆滅掉。
要是一次大規模的出兵沒能取勝,大漢想要再次組織大規模的軍隊作戰,可能就有些吃力了。
培養一些有潛力的將領自然是無比重要的事情,可是力所能及的改善民生,也是無比重要的事情。
這一切,都是為了打仗!
霍嬗不覺得有什麼問題,誰讓他是將軍呢。就應該除了打仗,就是在準備打仗。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