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李贄2
第31章 李贄2
對於李贄的態度洪濤權當沒看見,自己年輕時和父親聊起某些道理也是這種態度。越是無知的人就越容易把自己的想法當真理,因為他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它想法,也就無從去比較高低。
古人不是發明過一個詞嘛,叫做自大。古人還生動的比喻過,夏蟲不可語冰。和一個從來沒見過冬天的人描繪冰天雪地,他除了覺得滿嘴胡言之外還會認為對方是個大騙子。根本不去想有沒有可能真存在冬天,有沒有可能是自己錯了。
獲取最新章節更新,請訪問
「……本朝以孝立國,以儒治國,怎可句句不離商賈之事!」很顯然,李贄好像不是夏蟲,他考慮了很久,依舊沒找到反駁的理由,但又不太甘心無言以對,於是人性的通病就犯了,開始找援兵,比如聖賢之書。
「何為孝?《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諫諍章又曰: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本朝因抗拒父母、直言諫君,被官府責罰、被當庭杖責者不計其數。本宮請問老先生,到底是該按照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來做呢,還是按照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來做呢?
何為儒?《大學》有言,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我雖然沒看過老先生的書,卻聽聞弟子信眾遍布,想必要比朝中那些尸位素餐之輩更符合先賢教誨。然先生是否仔細研究過格物?是否致力於了解世間萬物的規律?
如果有,能不能告訴本宮,從泉州出海如何抵達歐羅巴諸國?造一座高爐煉鐵如何日產萬斤?種一畝地怎麼才能讓糧食高產?用一擔絲怎麼才能更快織成綢?或者如何練一支強軍平定北方?」
只可惜李贄找的援兵也救不了他眼下的危機,以孝治國純屬用私德代替公德的糊塗之舉,如果人類全能把自己的道德標準提高到那種程度,地球早就大一統了。
儒學也是一樣,它本身沒錯,講的道理都對,問題出在了前提,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這些道理成立,在什麼情況下就不成立。
古人寫的時候怕是也沒打算當成不變的真理,他們當時只是在總結世間的規律,打算留給後人當參考。之所以被推崇到如此高度,無外乎利用價值這四個字。有人想利用它們的內容去忽悠人,達到某種目的。
儒學崇尚格物,啥是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用後世的話解釋就是哲學和自然科學。曾子認為,想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最先需要增加知識儲備,當量到達一定程度之後才能明事理。
而明朝的儒家學者們又是怎麼做的呢?他們故意省略了這一步驟,用熟讀四書五經代替格物探索,認為只要把這幾本上千年前的書背得滾瓜爛熟,再加上一些解釋就完成了修身的步驟,接下來可以去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結果可想而知,他們就像是拿著解放前的地圖帶團到二十一世紀的京城旅遊,一進五環路、看到立交橋就迷路了,僥倖走出來屬於運氣,沒走出來才算正常。
「……殿下可有解決之法?」這次李贄沉默的時間更長了,臉上的表情不斷變換,一會兒眉頭緊鎖一會兒又長吁短嘆,久久才把目光重新投射到太子臉上,似有期待,但含量不多。
「重視孝道、儒學並不是壞事,過於重視一家之言才是麻煩,過之尤不及。本宮讀書不多,只有一些淺顯的理解,談不上解決之法,說與老先生聽聽權當拋磚引玉。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世間無孝子,能認識到孝的根本含義足矣。廢除科考,不再把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高中天下知當做人生的奮鬥目標,回歸儒學真正理念,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開始做。」
辦法當然是有,洪濤也願意說,啥大逆不道,自己是太子,對方只是個離職官員,就算高喊打倒萬曆皇帝他也沒地方告去。
只是此話一出怕是就要有人倒霉了,古代文人確實有諸多缺點,但和後世的所謂文人比起來還是能找出一些優點的。
比如說對知識的渴求,對思維獨立的堅持,對精神家園的潔癖。說白了吧,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還沒被打斷脊梁骨,殘存著不少勇氣,敢於為了維護信奉的道理去抗爭。
「殿下意欲何為!」果然,李贄聽了太子的回答老眼立馬不再昏花,鬍子恨不得根根立起,呼吸明顯有些急促,雙手按著桌面像是要暴起傷人。
「老先生的肺和氣管怕是有些問題,本宮會讓太醫過來診治。目前本宮什麼也改變不了,只能做些準備工作,而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別急,留下大好性命等著看,只有活得足夠久才能看得足夠多。」
想幹什麼?說來話長,怕是也沒幾個人能聽懂。今天說得已經足夠多、夠痛快,過足了教育人的癮。二十年都忍下來了,再忍幾年不算事兒。至於說別人忍得住忍不住,只能看造化了。
「去給本宮找幾本李贄的書回來,小心點,別引人注意!」剛剛離開四夷館,洪濤就把王安叫到身邊小聲叮囑著。
通過剛剛一番辯論,李贄應該算個意外收穫,至少在品行方面說得過去。但到底算不算驚喜還得再深入了解下,最好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去讀他寫的書,從中體會思路。可惜李贄的書已經被列為禁書了,不能明目張胆的四處找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