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糧俸
第334章 糧俸
大殿之中,眾臣看著上方神色平淡的監國殿下,心中皆是一凜
監國殿下與蘇觀生這番奏對,不過是寥寥數語,但今日以後,兩省鹽司衙門之中,恐怕便不知有多少官吏,要因此人頭落地了
朱朗見得蘇觀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也不再多言,朱朗翻看了一下手中的奏疏,又是開口說道
「去年朝中不許折銀,戶部稅銀收入大減,除去閩粵兩省軍餉外,剩下的銀兩應不足以支應朝中百官官餉,為何戶部還能餘下銀來,朝中百官的官俸如今是如何發的」
蘇觀生聞言,也是立時回道
「依我大明祖制,百官俸祿向來以米糧為本色,折絹折銀皆為後行之法,去歲殿下為免百姓盤剝之苦,下令俱收米糧,朝中百官俸祿,自也該折糧發放」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臣與閣中諸位閣老商議以後,去歲百官官俸皆以二八之制下發,百官官俸二分折銀,剩餘八分俱給米糧,此亦是遵循朝中祖制,並無違例之處」
朱朗聞言,也是點了點頭,朝中去年收得大量米糧,那支用之時自然也該以米糧為主,眼下這年月,朝中能夠按時發俸,百官就該偷笑了,哪還容得他們那麼多挑剔
朱朗心中雖然並不覺得發放米糧有什麼不妥,但此時看向下方的眾臣,也是輕聲說道
「去年孤令朝中俱收米糧,孤在民間倒是得了些好名聲,但卻是累得諸卿陪孤受苦了」
「殿下心念天下,為民紓困,我等身為朝中大臣,豈敢言苦」
下方眾臣聞言,也是立時行禮回應,朱朗只是笑了笑,卻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讓眾臣起身
待得眾臣起身歸位,蘇觀生又是開口說道
「殿下仁德,但卻不需為此憂慮,百官如今俸祿雖以米糧為主,但去歲粵省米價頗高,朝中百官領得米糧至市面換成銀兩後,所得俸銀反倒比往年更高」
朱朗聞言,也是開口說道
「雖是如此,但百官領得如此多米糧,終歸還是不便,朝中可有應對之策」
朝中去年雖然發夠了俸糧,但此時已不是明初之時了
此時大明的市場早已完成貨幣化,銀錢流通市面,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今各項日用之物都需銀錢採買,帶著糧去可沒人會給你換
朝中官吏領得十幾石几十石的俸糧,終歸還是要換成銀兩,才能維持日用所需
蘇觀生聞言,也是立刻回道
「殿下聖明,朝中官吏雖得俸糧,但若百官皆至市面售賣米糧,終歸還是不便,也有失體統」
「朝中商議以後,臣便召集了京中幾家忠義糧商,專門負責收購百官俸糧」
「朝中官吏從戶部取得俸糧憑證,而後將憑證交予糧商,便可從糧商處得售糧之銀,而糧商持戶部所發憑證,便可至京倉提糧」
「如此朝中既解了銀荒,朝中百官又得了銀兩,得以維持日用生計,可謂兩全其美」
朱朗聽得蘇觀生所言,也是立即明白了戶部的這番發俸之法
去年朝中以糧代銀,朝廷征的多了,那市面上供應的糧便少了,再加上去年朝中大戰,粵桂兩省也是不斷採買轉運糧餉,進入西南湖廣,雙重作用之下,去年兩省的糧價也是連連攀高
百官手中有糧無銀,而糧商手中卻是有銀無糧,那要怎麼辦,自然是搭建一個平台去對接兩方
如此既能讓百官得了銀兩,又讓糧商取了米糧,而朝廷在此過程中也免去了銀荒的煩惱
朱朗臉上神色滿意,這法子在後世極為常見,搭建平台,對接供需,這等方法只要是後世之人,幾乎人人都能想到
但後世歸後世,在這個時代能夠跳出窠臼,想出這麼一個法子出來,卻是極為難得
朱朗想到此處,也是開口問道
「戶部能找出這樣的法子,可見蘇閣老是用了心的」
「朝中各部就應當如戶部這般,只要各部官吏皆如蘇閣老這般盡心用事,又有何事不能辦成」
「這法子是誰想出來的」
蘇觀生聞言,臉上也是閃過一絲喜色,但聽得監國殿下詢問以後,蘇觀生臉上神色卻是一滯
蘇觀生猶豫片刻,還是開口說道
「此法乃是海貿司主事鄭泰所提,再經由戶部完善而成」
朱朗聞言,也是神色一愣,朱朗思索片刻,這才終於想起這鄭泰到底是誰
鄭泰原前在鄭氏中統管鄭家商貿,朱朗與鄭家聯營海貿以後,為了完整接受鄭家的商業渠道,於是也順勢將鄭泰要了過來,放到了海貿司去做主事
朱朗想到此處,也是開口說道
「鄭泰久歷商事,術業有專攻,這等錢糧之事,還是專業之人更有辦法」
朱朗不知道的是,鄭泰所提出的方法,其實也並非是鄭泰原創,鄭泰提出的以糧換銀之法,實際上就是倭國江戶幕府此時所用的米問屋制度
大明官俸早已完成貨幣化,朝廷此時之所以會出現以糧發俸的情況,那是朱朗為了減少胥吏們對百姓的盤剝,減輕百姓的稅負
但對江戶幕府來說卻全然不是如此,江戶幕府或者說倭國自古以來便施行石高制,與石高制相匹配的便是米本位制
江戶幕府中的公家武士向來都是以米計俸,幕府除了賞賜以外,基本不會給幕下的武士們發放銅錢銀兩
江戶幕府雖然以米發糧,但江戶此時商貿發達,市場中也早已完成了貨幣化,一眾武士們同樣也需要銀兩來進行日常消費
幕府的武士們很早以前,便面臨著與如今明廷大臣們一樣的局面
武士們手中有糧,但江戶市場早已完成貨幣化,武士們地位極高,也拉不下臉到市場上拋頭露面賣糧,於是米問屋制度便應運而生
江戶幕府此時施行的米問屋制度,與如今明廷戶部採用的換糧制度幾乎一模一樣
鄭泰負責鄭家商貿,鄭家最大的貿易之處便是倭國,對倭國國內的情形自然也極為了解
因此鄭泰在發現了戶部面臨的難題以後,也是直接將倭國的這套制度全數搬了過來
朱朗看了一眼下方的蘇觀生,又是開口說道
「當然方法是方法,終歸還是得人去做,這法子能用得起來,蘇閣老也是功不可沒」
蘇觀生聞言也是一松,行禮以後這才返回朝班,朱朗放下手中奏疏,又是開口說道
「去年粵閩浙三省戰事如何,各處清虜可有異動」
下方的陳子壯聞言,也是立時出列回稟
三省大體情況便如先前所言,李明忠去年秋在浙省衢州擊潰沈志祥後,浙省方向的清軍便再無異動,沈志祥兵敗後,原本贛省正在進攻大庾的金聲桓,也是直接撤軍離去
今年一二月,金聲桓倒是也派了小股人馬到大庾城外襲擾,但在得知明廷禁軍班師回朝後,這兩千人也是連夜撤走,再不見蹤影
朱朗聽完稟報,又是看向右側的焦璉,開口說道
「湖廣那邊可有情報傳回」
焦璉聞言,也是出列行禮回稟
「昨日湘鄂兩省提督府發來軍報,湖廣境內如今頗為平靜」
「清虜喀喀木所領援兵已於二月二十五日趕至武昌,據湘省提督府所報,這部清虜人數大致七千左右」
「這部人馬進駐武昌後,武昌城中便往隨州嘉魚等地,分別派出部分援兵,卻並未見有聚兵之勢」
「依臣之見,清虜此時既分兵派出援軍,便仍是為了加強鄂東防禦,並無反攻之意」
朱朗聞言,也是微微點頭,明廷這兩年與清廷在南方各省連連大戰,若是算上綠營兵,明軍前後殲滅俘虜的清軍幾近十餘萬人,清廷在南方的兵力,此時也已經開始捉襟見肘了
明廷此時需要休養生息,清廷一邊同樣需要時間恢復元氣,無論清廷是要聚糧,還是要從北方調兵進入南方,都不是倉促可成
而且此時清廷內部問題同樣也不少,旁的不說,單是身處漢中的豪格一部,便足以牽制住清軍大量的精銳兵力
只要明廷息兵,短時間內,清廷那邊大概率也不會主動掀起戰端
粵省朝廷外部環境逐漸安定,接下來朝中便要想辦法,解決錢糧問題了
戶部此時所用的糧銀互換之法,終歸不是長久之計,朝廷暫時以糧發俸只是應急之法,朝中百官的官俸,終究還是得以銀錢為主
而且朱朗也絕不可能將朝中百官的官俸,交到一群商賈手裡
明廷此時面臨的財政狀況極為複雜,去年南方各省在米價的帶動之下,百物騰貴
粵省之中一石米糧價至二三兩白銀,若單看前幾年情況,此時大明似乎已經進入了通脹階段
但這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甲申以來南方各省物貴銀賤,那是因為南方各省戰亂不斷,極大破壞了各省的生產,市面上流通的物資急劇減少,這才出現了物價升高的假象
朱朗領軍征戰兩年,如今南方諸省戰亂已基本平定,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各省恢復生產,大明很快就會面臨極為嚴重的通縮問題
對此時的大明諸臣來說,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詞可以概括此時的情況,那就是銀荒
清廷占據江南,連帶著江南大量的白銀也被清廷掠奪而去,此時南方各省流通的白銀其實是遠遠不足的
一旦各省恢復生產,大量的貨物供給到市面之上,那物價必然會急速下跌
這也是朱朗先前為何要更改徵稅之制,以糧代銀的原因,若是此時大明仍然要用銀法,那哪怕大明朝廷的胥吏們貪墨水平不變,百姓也將承受更大的盤剝
朱朗以糧代銀也好,開通海貿也好,先前朝中的種種行動,其實都是在為大明即將到來的銀荒做準備
只是朱朗雖然知道明廷此時的情況,但錢糧之事卻不是那麼好解決的
明廷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極簡單的方法,那就大量向市面上提供銀兩,保證市面上流通貨幣的數量,這樣便能穩定住市面上的物價
但銀子這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是憑空變不出來的
朱朗放下奏疏,也是暫時收回了思緒,大明的銀荒,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迅速解決的事情,朱朗對此事也已經有了些準備
朱朗看向下方的李國用,開口說道
「轉眼便是三月了,清明是什麼時候」
「再有五日是寒食,六日後便是清明」
朱朗點了點頭,看向下方開口說道
「英烈碑建的如何了」
呂大器聞言,也是出列行禮,開口說道
「主體已經大致建成,此時正在鋪建陵園地磚,再有兩月便可徹底建成」
朱朗去年從閩省返回以後,便令朝中興建英烈碑,英烈碑選址就在城外的白雲山間
朝中為了興建這座陵園,將城北山間的大量山地,以及山腳下一些無主之田盡皆囊括了進去
部分廣州出身的官吏知得此事以後,也曾以擾民以及不合禮制等種種理由,欲圖令朝中收回此令
只是這些官吏的奏疏遞入朝中以後,根本沒有遞到宮中,就直接被內閣扣了下來
為了建造這座英烈被,朝中去年在廣州附近徵發了兩千石匠近萬民夫,監國殿下更是連戶部的撥款都沒要,而是直接從內庫中撥出二十萬兩,專門用來建造這座陵園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監國殿下此舉就是為了繼續收攏軍心,事涉軍權,內閣的幾名閣臣誰敢把這些奏疏遞往宮裡
內閣的幾位閣臣對這位監國殿下的性子極為了解,朝中諸臣若是有人上奏指責殿下離經叛道,殿下可能也就一笑置之,但若有人想阻攔殿下收攏軍權,那殿下當真會直接砍人
朱朗看向下方眾臣,又是開口說道
「粵省立朝以來,朝中大小十餘戰,我等今日能安坐此處議事,除去朝中眾臣用命,更賴軍中將士與清虜拼死爭殺」
「呂閣老,你領的禮部,今日散朝以後便令禮部各員準備儀典,六日後,孤將領朝中百官及各軍將士前往碑陵,祭祀軍中忠烈英魂」
「臣等遵旨」
前方呂大器等閣臣率先應命,其餘朝臣也是齊齊躬身行禮,朝中定下大祭英烈碑陵之事,今日的朝會也就此散去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