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185章 進軍安慶(三)

第185章 進軍安慶(三)

  第185章 進軍安慶(三)

  邵永堅把兒子叫來親自交代遺言,頓時把兒子驚得目瞪口呆。

  眼看周圍四下無人,邵永堅這才繼續小聲道,「我也不過是以防萬一而已,你這些日子跟我駐守桐城,也時常派人打聽北面的消息,那魯錦的聖武軍是什麼樣子,你應該也清楚。

  看本書最新章節,請訪問

  「此人與徐州紅巾不同,他開科舉,在各地設有知縣和主簿,軍隊編制也自成一體,組織嚴密,尤其是我們當面的廬江,他們還在廬江開礦煉鐵,打造兵甲。

  「民事上,那廝又是廢奴,又是廢朝廷的印子錢,每攻下一地,就要編戶齊民,給百姓分田耕種,恢復生產,而非其他那些紅巾一般坐吃山空,還開倉放糧,以工代賑,趁機修築各地城防。

  「此人雖還未稱王稱帝,但其帥府卻儼然有了小朝廷的氣象,你說這是尋常的反賊嗎?

  「去歲那廝手中只有四五個團的時候,就敢與康茂才的兩萬大軍對攻,並且戰而勝之,如今他手中有多少個團我不知道,但我們對面駐紮的就有十一,十二,兩個團的番號,既然他決意此時來攻安慶,你覺得他會沒有準備?」

  紹文質也知道他爹說的這些東西,魯錦那邊在打探對方消息的同時,安慶這邊的一線將領們也沒閒著,可越是了解的深入,邵永堅就越覺得北面的魯錦不一般。

  與之相比的徐宋,反而不被他放在眼裡,聽說那徐壽輝拜了十幾年前就在造反的彭瑩玉為軍師,還設了個什麼政教合一的蓮台省,而且屁大點地方,剛打下一兩個山中小縣就敢稱帝,更是不知所謂。

  最關鍵的是徐宋的統治,徐宋打下來的地盤,安排官員十分隨意,只要是願意投效的,直接就給封官。

  而且做什麼事都沒有個章程,官員如同虛設一般,仿佛就是插了個旗,宣稱一下這是我的地盤,並沒有建立有效的統治,也就是說,徐宋不能有效的整合當地的各種資源,包括人才,兵源,糧草等等。

  這也是後來徐宋攻入杭州,被元廷反撲時卻一潰千里一樣,根本就沒站穩腳跟。

  而魯錦這邊除了少數有功之人可以直接授官的,其他都是召集讀書人參加考試,雖然為了低調沒有冠以科舉之名,但不妨礙外人就是這麼理解的,按考試成績給官做,這不是科舉是什麼?

  顯然魯錦的做法讓他覺得更加正規,更有朝廷的樣子,而且隨著這幾個月的打探消息,他還搞到了一些當初魯錦考試的題目,比如那道刑律題。

  魯錦效仿漢高祖約法三章,讓每個考生列舉二十條律令,最後綜合所有答案,共編撰了一百條,作為臨時法令,讓官員判案有法可依。

  這還是當地,見過新來的官員判案的百姓傳開的.


  廢除舊法,編撰新法,這是陳綱立紀,但又沒一味的貪大求全,而是審時度勢的先搞出一個『約法三章』用來過渡,顯然更有政治智慧。

  這魯錦絕不是一個只知道打地盤當山大王的普通反王,而是切切實實的在治理國家,在治國這方面,魯錦顯然是費了心思的,這就更加凸顯了他的與眾不同。

  面對這樣一個兵力強大,心思縝密,又擅用奇計,還精於算計的敵人,而且敵軍將士還士氣高昂,人家是創業團隊,立了功是真能封侯的,可自己這邊有什麼?即便打贏了,朝廷會給封賞嗎?

  就算打贏了這一次,能頂得住敵人源源不斷的進攻嗎?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讓邵永堅顯得如此焦慮。

  反觀自己這邊,和魯錦的政策對比,元廷的政策更像暴政,但凡是個有識之士,都能看明白元廷政策的弊病和不當人之處,這也讓元廷陣營中的『正義之士』們,感覺自己在倒行逆施,起碼邵永堅就是這樣的感受。

  再加上那幫沒卵子的蒙古韃子,還未開戰就先把家眷搬到江心島上,提前準備好了退路,這讓他們這些在前線拼命的將領如何作想?

  「爹,你既然不看好此戰,那為何剛才還答應葛叔在城外迎敵?」紹文質頓時不解的問道。

  「如今城中軍隊分為三部,那甄彥隆和葛延齡都要出城迎戰,我若不答應,反而不好,大戰在即,更重要的是全軍上下一心,有勁往一處使。

  「相比於出城劫營,在城外背城列陣迎敵已經很好了。」邵永堅立即解釋道。

  紹文質聞言又爭辯道。

  「那父親剛才也不該說那樣的話,父親若真死在賊兵手中,卻不讓孩兒報仇,反而認賊作父,豈不讓天下人恥笑,即便降於敵軍,恐怕也沒人會正眼瞧我一眼。

  「再說,再說,若真事不可為,父親既然已經有了讓孩兒降賊的打算,為何又非要給朝廷愚忠效死?到時父親是逃是降都可,孩兒都跟著父親就是。」

  聽到兒子的表態,邵永堅看了他一眼,隨即又長嘆一聲。

  「唉,大戰在即,我方卻兵力寡弱,將無戰心,若是我這領兵的都無必死之心,又如何能打得過強敵啊?抱著這樣的心思打仗,還不如早早謀劃該如何投降」

  「爹,那咱們」

  「罷了罷了,去巡營吧,再派斥候前去打探敵軍消息,剛才所言不許與外人道。」

  紹文質還想再說,卻被老爹揮手打斷,一臉茫然的出去巡營了,也不知老爹到底有沒有下定決心,下的又是什麼決心。

  另一邊,廖永安率領的三路大軍還在分頭南下,各自都在行軍當中,從桐城南下去懷寧求援的達魯花赤,別列怯不華,這貨拉著馬車,帶著小妾和細軟走的不緊不慢,不過軍情緊急他還是知道的,已經派了親信快馬去懷寧報信。


  廬州這邊,魯錦也在做戰役調動,廖永安出發的當天,魯錦就急調東路軍的六團張溫所部,從和州換防到廬江,作為南線戰役的二線總預備隊。

  同時又讓正在訓練的炮營骨幹,楊換,劉傳義,俞通淵,秦景霖,這些人帶六門八斤野戰加農炮,兩門14斤(12磅)短管榴彈炮,兩門23斤重榴彈炮,一共十門大炮,組成一個臨時炮隊。

  又叫葉升帶兩個營的騎兵,護送魯錦和炮隊,一起去桐城。

  沒錯,魯錦這次也要去前線參戰。

  一來火藥金貴,把那麼多火藥浪費在訓練上可惜了,而且在後方訓練,模擬裝填一百次,也不如在戰場上真放一炮來的效果更好。

  二來此次進軍安慶,算是聖武軍前所未有的一次大戰,之前打別的地方,不過是進攻一兩座城而已,這些城池都是各自為戰,敵方沒有統一調度。

  唯一的一次稍微上點規模的,就是和康茂才的那一戰,那一戰的主戰場雖然在巢縣,但雙方的布局和外線過招也不少,可即便如此,戰役的複雜程度還是趕不上這次的安慶之戰。

  不僅廖永安沒有經驗,就連魯錦也沒有過這種規模的戰役經驗。

  這次進攻的安慶,它不是像和陽那樣的江防防線,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的路,簡單點說,雖然魯錦只是進攻桐城、潛山、懷寧三座城,但是安慶卻可以調集全路的力量,把太湖、望江、宿松的兵也調來參戰。

  畢竟安慶路的核心就在懷寧城(安慶市),這裡要是丟了,那安慶路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這次要打的,很可能不止三個城的兵,可能會是六個城的兵力

  按照包毓搜集的情報,安慶路總管韓建,萬戶府經歷郝瑞,這兩人把全路的兵力分為三個集團布防,以桐城和宿松作為東西前線,分別防備聖武軍和西面的徐宋,中間的太湖、望江、潛山作為二線,安慶作為核心。

  桐城正規軍加地方義兵,一共有五千兵力,宿松駐軍六千,還有一支一千多人的雷池水師,輔助防備西面的徐宋。

  潛山、望江、太湖三城,都是五千駐軍,和桐城的配置也差不多,同樣是兩千正規軍加三千地方義兵的配置。

  懷寧作為安慶首府,也是最為核心的要地,駐軍六千,還有兩千的水師,合計八千的兵力。

  不過比較搞笑的是,懷寧城的城防並不嚴密,這個沿江最重要的城市,號稱『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疆則鎖鑰南北,坐鎮則呼吸東西』的重鎮,它居然只有三面城牆

  拜忽必烈隳城令所賜,安慶這個如此重要的地方,居然也被扒了城牆,雖然沒有全扒完,只扒了一面南城牆,但這跟全扒了也沒什麼區別,防禦功能基本上喪失了一半。


  更離譜的是,從去年紅巾軍造反到現在,安慶路總管韓建,都沒修好這面南城牆,也難怪那些蒙古高官們提前準備退路,這他媽連城牆都沒有,別說只有八千守軍,就算再多一倍,也不一定有把握守得住啊

  綜上所述,安慶全路共有兵力三萬五千人,其中靠北直面聖武軍的三個城,加起來是一萬八千人,和廖永安的101師兵力差不多。

  宿松作為防禦徐宋的前線要地,那裡的七千兵力基本不可能抽調過來支援北線,懷寧城又城牆缺失,本來就不好守,再調兵力出去支援北線,那萬一戰敗,懷寧城也就不用守了。

  更何況,懷寧城還緊鄰江邊,韓建還要防備魯錦可能來的水師。

  萬一魯錦來個聲東擊西,從陸路佯攻,然後調集水師直接從長江進攻安慶老窩呢?到時候前面還打著呢,回頭一看家沒了就搞笑了

  潛山作為北線的第二道防線,韓建從這裡抽調兵力支援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那麼他最有可能調集援兵的地方,就是太湖、望江兩縣的一萬兵力,用來支援北線,還有加強懷寧的防禦。

  如此一來,廖永安可能面對的兵力,就是兩萬八千人,比他的101師足足多出一萬,廖永安的壓力還是很大的。

  這個兵力規模之大,調動範圍之廣,都非之前和康茂才的那一戰可比,雖然廖永安制定了圍點打援,聚兵圍殲各城的計劃,但魯錦還是不放心,決定親自帶兵過來支援。

  當然這次戰役的主角還是廖永安,魯錦只是來幫忙的。

  除了援軍之外,魯錦還要布置文官,畢竟等戰役結束之後,新打下來的地盤也需要官員進行管理。

  所以在安排好這次隨行參戰的軍隊之後,魯錦又把馮國用和李善長,還有朱壽叫了過來。

  「安慶之戰非比尋常,拿下此地便可截斷長江,阻敵從水路東進,也能防止敵軍提前染指江西行省,因此這安慶我勢在必得!

  「然此次敵軍兵力眾多,那韓建若調全路官兵與我周旋,則可拿出三萬兵力左右,我軍此次出戰的兵力大概兩萬五的樣子,而且並不會全部投入,因此我軍兵力並不占優勢,故而我有些擔憂,非要親自去督戰不可。

  「我只帶兩營的騎兵,還有炮隊,我不在時文事交予李先生,武事由朱壽全權負責,你繼續帶著他們訓練就是,另外看好家。

  「我會帶隊先走,馮先生先去替我傳令,再叫上幾個人,一起去廬江找我。」

  馮國用聞言一愣,當即問道,「替大帥向誰傳令,還要叫上誰?」

  魯錦掏出一張紙條,只見上面寫著三個名字,分別是梁縣縣令歐士亨,含山主簿胡惟庸,和陽主簿錢廣道。


  然後他又解釋道,「等我們打下這三座城,還要派官員治理,同時這三城還要修築防線,準備長期堅守,因此我特意選了幾個有築城經驗的官員。

  「這梁縣就是我們打下之後新築的城池,知縣歐士亨有築城經驗,還有這含山,同樣是新築的城,含山主簿胡惟庸,我之前答應他只要築好含山縣城,就給他升官到知縣,這次便允了他,讓他到南邊接著築城。

  「還有這和陽主簿錢廣道,和陽是港口重鎮,這安慶也是,將他調去升任知縣,也好管理安慶這座同樣的港口重鎮。

  「你總結下我交給你的那些棱堡修築方法,然後去找這些有築城經驗的官,帶著他們去廬江集合,等我們把城池打下來,就要輪到馮先生帶著他們上場了。」

  馮國用接過紙條,這才明白了魯錦的用意,「大帥思慮周密,我定然將此事辦好。」

  「嗯。」魯錦點點頭,又看向了李善長,「李先生,稍後還請你從崇文館挑選幾位才子,去補上各地調走的主簿官缺,另外替我看好廬州,若是再有人派來使者,就先將其安頓下,然後速速報與我知。」

  李善長也連忙拱手應諾,「大帥儘管放心,臣定然看好廬州。」

  「好,那就各自準備吧。」

  (本章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