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384章 五大方面軍

第384章 五大方面軍

  第384章 五大方面軍

  整編軍隊這種事情,一旦定下整體的大框架,接下來反而好辦了,無非就是填格子而已,而且許多職位還是魯錦提前許諾出去的,這樣就更方便調配兵力了。

  首先是安慶方向的第一方面軍,以廖永安和繆大亨的原35軍為基礎,組建新的第三,第四集團軍。

  第三集團軍總兵為廖永安,下轄原35軍和新編47軍。

  實時更新,請訪問sto9🌌.com

  35軍101師督師原本是廖永安,現在移交給金朝興,這個當初打巢縣時加入的將領,另擴編一個120師,督師殷從道,是魯錦打左君弼時收服的降將,這人投軍時間也不短了,之前已經升到了團指揮,這次再晉升一級。

  另外安慶方面的將領,缺少大型戰役的組織和指揮經驗,魯錦怕他們玩不轉,而華東方面軍的主力,全是跟著他打完渡江,又參加了整場征東戰役的將領,大型戰役的實戰經驗豐富。

  正好他們打完了浙東,基本人人都有功勞,也是時候提拔一些人了。

  於是魯錦就把華雲龍和徐達的那個42軍調了過來,拆分成兩個部分,119師的徐達,被提拔為47軍總管,另擴編一個121師,督師張良,是張溫的族兄弟,這人從禁衛軍的營官升到團指揮,打完浙東正好再升一級到督師。

  這樣第三集團軍的序列就變成了,35軍,下轄101師金朝興,120師殷從道;47軍119師徐達,121師張良。

  讓徐達給廖永安這個老資歷當副手,增強第三集團軍的戰役指揮能力。

  第四集團軍總兵繆大亨,下轄新編48軍和42軍。

  新編48軍以繆大亨的原104師為基礎擴編,104師督師移交給吳國寶,也就是原歷史上為了避老朱的字,改名吳禎的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另新編一個122師,督師為原101師序列的韓慶祿,這人是康茂才麾下的降將出身,曾經駐守無為縣,後來舉城投降了,也加入了不短的時間,這次提拔為代理督師。

  42軍的底子還是華雲龍的118師,不過另一個師的徐達被調走了,因此又新編了一個123師,督師是夏興侯,此人原本是元軍安慶萬戶府的降將,不過後來也跟著打滿渡江和東征,渡江時還只是個千戶營官,東征時升到華雲龍手下做團指揮,這次也再升一級到督師。

  於是第四集團軍的序列,就變成了48軍,下轄吳國寶的104師,韓慶祿的122師;42軍下轄華雲龍的118師,夏興侯的123師。

  除了35,47,48,42,這四個軍的步兵外,再把劉家港的內河水師炮艦都調過來,增強給繆友珍的雷池水師,也即水師第三團,連同桑世傑的水師二團,全部劃歸一方面軍序列,用來進攻鄱陽湖和洞庭湖。


  華北的第二方面軍這邊,情況稍微簡單一點,主要是有幾股主動來投,或是被招降的勢力,都要放在這邊。

  首先是那十幾萬被收攏的元軍,其中有兩個最大的山頭,首領名字叫田豐,王士誠。

  此田豐非彼田豐,不是漢末幫袁紹滅了公孫瓚的那個謀士,而是元末河北的一個大地主,鹽梟,還有那個王士誠,同樣是河北的鹽梟。

  這兩人都是至正十二年上半年,脫脫在大都附近的鹽場招募的鹽軍,總數有三萬多,頭扎黃巾,號稱黃軍,性質和早期的朱亮祖、陳野先類似,都屬於民兵團練,只不過他們這支團練直接受脫脫指揮。

  原歷史上,這兩人也很有意思,兩人先是被脫脫徵召成軍,先跟著打了徐州,第二年又被帶去打張士誠占據的高郵,然後脫脫被貶,『百萬元軍』一朝土崩瓦解,之後這兩人一起去投了劉福通。

  後來龍鳳北伐時,王士誠被分到了關鐸的中路軍,跟著一起打去了遼東,田豐跟著毛貴打去了山東,因作戰有功,田豐被韓宋政權封為益都行省丞相。

  在中路軍被高麗打的全軍覆沒,殘軍退守遼東半島,趙均用跑去山東奪權殺死毛貴後,身為益都行省丞相的田豐,突然變成了山東義軍中威望最大的人,隱隱有了把持山東的趨勢。

  可就在這個時候,剛剛打下河南汴梁,把劉福通趕去安豐的察罕帖木兒聽到了這個消息,立刻帶兵進攻山東。

  山東義軍剛剛遭逢毛貴被殺的劇變,人心混亂,田豐和王士誠寡不敵眾,最終都投降了察罕帖木兒,不過這還沒完,趁著有一次察罕帖木兒到山東視察的機會,這倆人又突然刺殺了察罕帖木兒,再次叛回義軍。

  不過他們這次反叛後並沒堅持多久,就被察罕帖木兒的義子,擴廓帖木兒,也即是王保保,帶兵殺來山東,為父報仇,將田豐和王士誠兩人全部殺死,同時也拿下了整個山東。

  至此,徐州以北的地盤全部落入王保保的手中,當時的徐州在朱元璋手裡,由馮勝駐守。

  縱觀田豐和王士誠這兩人的經歷,他們起初幫元軍打仗也是很賣力的,可是在見到一心為國的脫脫被貶之後,兩人又毅然決然的投奔了義軍,在毛貴死後,還能勉力主持山東大局,雖然還是很快就投降了,但他們還能成功刺殺察罕帖木兒,重新回到義軍陣營。

  論跡不論心的講,這兩人還算是條好漢,多少有點義氣。

  而在這個時空下,兩人比原歷史提前大半年見證了元廷的腐朽和黑暗,真正為朝廷賣命的將士沒有賞賜和撫恤不說,反而還要被朝中奸臣誣陷,強制解散部隊,這種情況下,傻子才給元廷繼續賣命。

  再加上朱亮祖及時的兵力前壓,收攏元軍潰兵,於是兩人就順理成章的投奔了聖武軍,沒有像原歷史那樣去投劉福通。


  馮國用負責主持北面的整編工作,回來就向魯錦報告,說田豐和王士誠跑來投奔時,他們還各自控制著上萬人的軍隊,加起來不到三萬,兩人在軍中的影響力很大,肯定不能隨便給個團指揮啥的就能打發了,最少也得是督師,或者副總管的職位才行。

  也算是千金市馬骨,告訴那些歸降的元軍士卒,聖武軍並沒有區別對待他們。

  所以這次整編第二方面軍時,也得考慮把他們編進去,這兩人正好是北方人,而第二方面軍就是專門用在華北戰場的,今後肯定用得著他們。

  因此按照老規矩,以朱亮祖和廖永忠的原36軍為基礎,組建華北的第二方面軍,下轄第5,第6,兩個集團軍。

  其中第5集團軍,總兵朱亮祖,副總兵馮勝、趙仲中,下轄原36軍,和新編49軍。

  原36軍朱亮祖的102師督師職位,移交給馮勝,另新編一個124師,督師由剛剛投奔的王士誠擔任,同時兼任36軍副總管,嗯,是元軍里那個王士誠。

  新編49軍,下轄新編125師,督師兼軍總管,由巢湖老將趙仲中升任;另新編一個126師,督師兼副總管,由剛剛來投的田豐擔任。

  全是新人和老將混搭,方便融入和控制。

  第6集團軍,總兵廖永忠,副總兵胡海、毛貴,下轄新編50軍,和新編51軍。

  其中50軍以廖永忠的原106師為基礎,進行擴編,106師督師職位移交給胡海,同時兼任50軍總管之職,另新編一個127師,督師張士誠,這貨帶了三個團的兵力來投,魯錦答應給他一個督師的職位,這下也滿足他了。

  另一個新編51軍,下轄新編128師,督師是徐州來的毛貴,同時兼任試總管,就是實習代理總管的意思,新編129師,督師是同樣來自徐州的薛顯。

  其他來自徐州的,還有彭早住和程良弼,這兩人被安排在毛貴和薛顯麾下,做團指揮使,兼副督師,算是魯錦答應他們的承諾。

  傅友德和李喜喜兩人,則是被魯錦扔去了中原的第四方面軍那邊。

  整個第二方面軍,朱亮祖是總督,廖永忠是副總督,下面有馮勝和王士誠的36軍,趙仲中和田豐的49軍,胡海和張士誠的50軍,毛貴和薛顯的51軍。

  另外還有原騎兵二團的鄭用,魯錦把義子魯破軍的騎兵三團也調過去,再讓鄭用手下的張虎子組建一個騎兵四團,湊齊三個騎兵團的兵力,升級為獨立騎兵師,鄭用為督師,張虎子是副督師,直接歸方面軍總部指揮。

  還有俞通淵的一個獨立重炮團,用的都是從當初那三艘樓船上拆下來的火炮,總共有96門,其中60門都是重炮,比別的炮團多,但又不到兩個團,正常的炮團應該是64門炮,他這多了一半。


  這個獨立重炮團,同樣歸方面軍總部直接管轄,今後會繼續補充火炮數量,爭取增加到兩個炮團的規模。

  楊璟的華東方面軍那邊變動不大,除了番號名字改成第三方面軍外,主要就是做一些內部的調整,還有就是華雲龍和徐達的42軍被調去安慶後留下的空缺,需要再新編一個軍補上。

  以俞通海和張德勝的原40軍為基礎,拆分開來,補充新兵,擴編出一個52軍。

  楊璟本身也不再兼任103師督師一職,改由同期在廬州投軍的濮英擔任。

  調整後的第三方面軍,下轄一、二兩個集團軍。

  第1集團軍,總兵楊璟,副總兵葉升、徐用,下轄濮英和葉升的37軍,徐用和郭子興的41軍。

  第2集團軍,總兵俞通海,副總兵張德勝,下轄40軍和新編52軍。

  其中的40軍保留原來的俞通海114師,另新編一個130師,督師由原110師的團指揮吳復提拔調任。

  新編52軍,以張德勝的115師為基礎,擴編一個131師,督師由原117師郭子興麾下的團指揮曹良臣提拔調任。

  吳復就是當初魯錦攻打廬州的時候,跑來看戲,然後主動投奔的那個千戶將領,曹良臣也是老人了,是楊璟親自跑去安豐附近招兵招來的,這次兩人也趁機更上一級,升到了督師職位。

  原本第二集團軍總兵是由朱壽擔任的,不過朱壽是禁衛軍序列,現在東征打完了,等他被調回來,就不適合繼續擔任2集團軍總兵了,因此才如此調整,讓俞通海和張德勝兩人再各升一級,順便也提拔一下他們的手下。

  中原方面的第四方面軍,兵力構成最是簡單,基本不用做什麼調整,拉過去湊齊了就行。

  第四方面軍總督俞廷玉,副總督華高,下轄第7、第8兩個集團軍,以及張龍的騎兵一團,騎兵團歸方面軍直屬。

  第7集團軍,總兵俞廷玉,副總兵卞元亨,下轄俞廷玉和趙庸的38軍,以及由卞元亨的108師,和李華甫的新編132師組成的53軍。

  第8集團軍,總兵華高,副總兵傅友德,下轄華高的112師,和李喜喜的新編133師組成的39軍,以及傅友德134師,和俞通源113師組成的新編54軍。

  俞廷玉、趙庸、華高、俞通源這四人,全是巢湖的元老派將領,資歷屬於是天花板級別的了,但是他們的指揮才能,在原歷史上貌似並不是頂尖水平,於是魯錦才特意把卞元亨和傅友德,這兩個歷史上指揮過大型戰役的帥才加強到中原方向,以此增強第四方面軍的戰鬥力。

  最後就剩下華南方向的第五方面軍,總督常遇春,副總督廖永堅。


  他們這個方面軍的人員配置比較湊合,核心輸出就是常遇春和胡大海,於是為了均衡一下兩個軍的實力,魯錦故意將他們分開。

  第9集團軍,總兵常遇春,副總兵王志遠,下轄常遇春的109師,和周興的新編135師組成的43軍;還有王志遠的新編136師,和鄭遇春新編137師組成的44軍。

  第10集團軍,總兵廖永堅,副總兵鄧順興,下轄廖永堅107師,和劉傳義新編138師組成的45軍;鄧順興139師,和秦戎140師組成的46軍。

  胡大海因為出身比較低,暫時還沒升上來,只能在鄧順興的139師做副督師,因為他本來就是鄧順興帶來的部將,魯錦也不好越級提拔,把他升到鄧順興上面去。

  同時鄧愈的年齡又太小,於是就被留在魯錦身邊了,魯錦準備把他放到禁衛軍里,組建一個新的禁衛師用。

  整編後的聖武軍,除了水師,騎兵,海軍,禁衛軍這些輔助部隊,總共擁有20個軍,40個師,120個團,總兵力54萬人,如果加上騎兵、禁衛軍這些,人數應該會超過60萬,這個野戰軍的規模已經很大了,今後應該不會再增加野戰軍的編制,即便再抓了俘虜,也只能放到內衛,或者屯田兵裡面。

  至於今後再有投降的將領該如何安置,這個也有辦法,等到今後天下平定,國內統一後,肯定還要再進行一輪大裁軍,和平時期不需要養那麼多野戰軍,到時候可以從部隊編制入手。

  營壓縮到五百人左右,團壓縮到1500人左右,然後增加旅級,師級,改成三三制,順便大規模換裝火器,再增加一些參謀崗位,用來安置軍官,等於向著近代軍隊再更進一步,這樣就能增加出不少坑位,用來安置那些降將,以及自己這邊的立功將領。

  還可以從軍中裁掉一些基層軍官,放到地方組建警察系統。

  魯錦和馮國用、包毓三人,把這五個方面軍的整編計劃做完,立刻就發往各處,讓他們開始執行,先把五個方面軍整編好,最後剩下的人,再清點人數,組建其他的輔助兵種。

  ——

  PS:大致講一下五個方面軍的主要將領,和人事任命的考慮,只到師一級,團級就不細寫了,120個團全寫出來太水,這次整編的劇情差不多也結束了,接下來會寫一些基層的個人生活,還有民間對政策的反饋。

  想看完整編制的,等有空了我給你們貼個免費的章節看。

  PS:找編輯要了個主編力薦,8號凌晨上,我爭取開始雙更,求各位書友到時候用月票支持一下,謝謝。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 小提示:按【空格鍵】返回目錄,按(鍵盤左鍵←)返回上一章 按(鍵盤右鍵→)進入下一章

  •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 錯誤
    • 手機
    關閉
    Cookies Policy|DM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