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225章 我家公子有請

第225章 我家公子有請

  第225章 我家公子有請

  江西行省,龍興路,南昌府,魏梓明帶著六名侍衛,攜帶金銀,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這個目的地。

  沒錯,此人就是隸屬於武院軍令司的情報員。

  魏梓明原本是無為縣士子,家中以經商為主,後來魯錦召集各地讀書人考試的時候,這傢伙也前去應考了,只可惜當時地盤有限,官位就那麼多,他沒被錄上,但本身的學識還是有的。

  再加上魏梓明家中有經商經歷,對做生意之事頗為熟絡,而且家屬健全,都在聖武軍的地盤裡,可以當作人質,其本身又有學問,這樣的人簡直天生適合做情報員,於是後來很快被包毓選中,讓他做了南昌站的站長。

  

  對於這種負責一個方向的大站站長級別的情報人員,魯錦一般都是直接許諾,將來事成之後可以直接從正四品的知府做起,如此一來,這些人就更加賣力。

  魏梓明開始還對當細作有些不情願,但得知魯錦開出的條件後,很快就答應了下來,他的學識不算出眾,第一次考試就沒考中,等將來地盤大了,應考的人才也肯定更多,他一個商人之子,還真不一定能卷的過那些人,還不如趁此機會謀個出身,而且基本沒什麼特別大的危險。

  包毓對這些人進行過培訓,因為缺少合適人手,外加組織架構的原因,包毓不允許他們自己親自搜集情報,只讓他們負責情報線的建設,主要靠發展的下線來收集情報,還不允許各個情報線有交叉,不讓他們互相認識,情報站只負責轉運各條線收集來的情報。

  說白了就是單線聯繫,這樣能最大的保證安全,就算將來被人發現,只要總站搬的夠快,就能保全大部分情報線,只要換個負責人,很快又能重建情報網絡。

  因此雖是在遠離根據地的敵後當細作,魏梓明也沒太擔心安危的事。

  他帶著六名護衛和幾十兩金銀,乘船到了南昌,靠著鈔能力,很快就在南昌找到了落腳點,在城內城外各布置一處安全屋。

  除了隨身帶的金銀,包毓還從廬州給他置辦了一批澄泥硯和徽墨,當做貨本。

  徽墨是魯錦地盤裡十分有名的特色產品,大別山里又不缺松木,能提供穩定的徽墨貨源,定遠的澄泥硯雖不是什麼名品,但主打一個薄利多銷,這玩意就是用陶泥燒制的,定遠的陶土礦有的是,要多少有多少。

  江西本身又是造紙大省,他再從南昌本地進一些紙張毛筆,就能開一個文房用品店了。

  魏梓明假借盤店鋪的名頭,在城裡大張旗鼓的逛了好幾日,終於偷偷的把城池街道布局,城牆防禦布置等情報搜集完畢,繪製成圖。

  然後這才在城裡盤了兩間店面,稱為陰陽店。


  陽店主營文房用品,給魏梓明當作表面的掩護,並非情報站本身。

  陰店靠近城門,是個大車店,就是古代最低檔的客棧,裡面沒有單間的客房,都是大通鋪睡草蓆的那種,一群陌生人睡在一起,專供外出的車夫、挑夫、貨郎一類的窮苦人住的客棧,裡面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方便從苦力中發展下線。

  而且車夫、挑夫、貨郎一類的人,對當地的交通情況也比較熟悉,沒事向他們問問路,套套話,就能把當地的道路情況摸清楚,方便以後規划進兵路線。

  這個陰店表面上和魏梓明沒有任何關係,而實際上,陰店才是南昌站的真正站點,而且這裡人來人往,出個遠門,去外地收集情報,運送情報,都不容易引起注意。

  魏梓明這邊,對外就宣稱是從無為避兵禍逃出來的,來南昌尋親投奔。

  至於親在哪裡?慢慢找唄,什麼時候找到可靠的下線,誰就是這個『親戚』。

  等一明一暗兩個店鋪,還有城裡城外的兩個安全屋都布置妥當,南昌站正式建立起來後,魏梓明才把自己這邊的情況,連同那份自己繪製的南昌城布防圖,派人送回老家,然後才開始著手發展下線。

  當然,只靠一個文房用品店,魏梓明還是不好展開工作,一來剛開的店鋪沒什麼顧客,沒有機會接觸到什麼上流人士,二來他一個落魄的逃難書生,開個小破店,也沒藉口到處找人攀談,所以他還得想辦法給店鋪『引流』,並且弄一個合情合理,可以主動接觸人的藉口。

  不過這也不難,辦法魯錦早就給他們想好了。

  江浙那條線,靠著朱丹溪和葛可久兩個名醫的關係,再加上大別山裡的藥材供應,主要以經營藥材的身份發展關係。

  江西這邊造紙的多,而且文風昌盛,讀書人比較多,以經營文房用品和字畫為主,當然只靠字畫是很難打出名氣的,你還得有自己的特色,奇貨可居的那種,所以魯錦還給他準備了一項特殊項目,摺扇。

  摺扇這玩意宋朝人就見過了,不過宋朝的時候,摺扇還是高麗進貢的貢品,而高麗的摺扇又是從日本貿易來的,高麗在中間當二道販子。

  這玩意在宋朝的時候還是稀罕物,只有達官顯貴才有機會一見,價格更是高的離譜,一把日本進口的摺扇,在宋朝甚至千金難求

  後來到了靖康之恥,宋朝丟了半壁江山後,這條高麗進貢的渠道也就沒了,等到了元朝,元朝又兩征日本,日本又派倭寇襲擾大元,元日外交斷絕,進口摺扇這條路算是徹底斷了。

  至此,中國之人已經近兩百年沒怎麼見過摺扇了。

  後來摺扇在中國再次興起,那還得等到明朝永樂時期,是朱棣特別喜歡摺扇這玩意,弄了一幫工匠在宮裡專門製作摺扇,沒事還經常拿摺扇賞賜大臣。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連皇帝都特別喜歡這玩意,民間就更加推崇了。

  而且摺扇用起來確實方便,方便收納,方便攜帶,竹骨可以雕刻,扇面可以做書畫,既能把玩欣賞,又有實用價值,再加上材料也不算多貴的玩意,於是很快就在民間流行開來。明朝永樂時期,一把好的摺扇能賣到二三十兩,甚至上百兩銀子,要知道那時候一套獨門獨戶帶小院的房子,也才二三十兩而已,一把扇子能和房子一個價,可見其中暴利。

  說來也是好笑,日本起源的摺扇在中國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中國起源的團扇,也成了日本上流的時尚之物,就連後世火影忍者宇智波家族的家徽,都是中國團扇造型的.

  魯錦穿越之後,有段時間就發現沒見過摺扇,跟許多人打聽過,大多數人連聽都沒聽說過,少數人只聽說過,卻不知摺扇長什麼樣子。

  而且元末這個時期的摺扇,就連日本那邊的形制也沒發展成熟,此時日本的摺扇,還多以三根扇骨,五根扇骨的居多,折數較少,扇子展開的幅面也小,而且只在單面裱紙,不夠堅固,非常容易損壞,並不是後世常見的那種摺扇。

  後來等到明朝自己做摺扇的時候,中國這邊就已經發展到最少九根扇骨,摺扇展開幅度也大大增加,展開之後幾乎接近180度的形制了,然後這種大展幅,最少九根扇骨,正反兩面裱紙,扇面提字作畫的摺扇,後來又傳回了日本.

  魯錦直接一步到位,讓工匠把後世那種完全體的摺扇搞了出來,於是3.0版的完全體摺扇,就提前五十年在江西問世了。

  江西行省三面環山,猶如一支寶瓶,北面的長江從瓶口處橫越而過,江州,也就是後來的九江,就是這支寶瓶的瓶蓋。

  江西的西北面就是鄱陽湖,又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贛江,縱貫全省,成為這個時代江西的交通要道。

  而南昌的位置可謂絕佳,坐落於鄱陽湖平原的西南邊緣,緊鄰元末三大沿湖產糧區之一,江西近些年又未逢災害,人口十分稠密,糧食人口都十分充足。

  南昌又位於贛江主航道旁邊,江西有名的絲綢,瓷器,紙張,藥材,全都要從贛江運輸,最終在南昌這裡匯聚,可謂全省精華都匯聚於此,文脈自然也十分鼎盛,這就給魏梓明創造了機會。

  這傢伙的店鋪開業之後,也不管如今才剛剛三月開春,天氣還涼著呢,每天開門之後,就拿著把摺扇走到門前,唰的一聲將扇子抖開,一面做山水畫,一面題詩的摺扇就在胸前展開,然後扇來扇去,立刻就吸引了路過的文人騷客們的目光。

  摺扇嘛,稀罕物,大家都沒見過,有瞧稀奇的上前詢問這是什麼東西,魏梓明就立刻在門前跟人吹噓起來,什麼高麗進貢,倭國所制,前朝的皇親貴胄,達官貴人們才有幸一見的東西,種種唬人的噱頭一說出來,立刻讓眾人看的目不轉睛,也讓摺扇身價倍增,上了檔次。


  接著魏梓明又說自家偶然在貴人府上見過一次,便研究製作之法,又經本土化改良,使之更加堅固耐用,又以丹青書畫裝飾,實乃文人墨客懷袖之雅物,再加上可以定製書畫扇面,更是賦予了摺扇『天下沒有第二把同款』的獨特商品屬性。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魏梓明便又講了一番自家摺扇的形制特點,兩側大骨要內扣,夾緊紙扇,兩頭緊,腰部松,聚頭和散尾等等特點,聽的圍觀眾人津津有味,等終於有人詢價時,魏梓明立刻報出了一個誇張的數字。

  最便宜的空白摺扇也得500文起步,稍微在單面寫兩到四個字,就得一兩銀子,要是雙面帶字的起碼二三兩,帶畫的更是不低於五兩,沒有十兩別想訂製,若是名家題寫的摺扇,甚至能賣到二十兩以上,這等於是將字畫和摺扇放在一起賣了。

  圍觀眾人聽到這個價格,頓時倒吸一口涼氣,這特麼的簡直是搶錢啊!

  不過魏梓明口口聲聲,前朝貢品,外國方物,提前就把摺扇的檔次提了起來,大家就算嫌貴也沒辦法,誰讓他這買賣蠍子粑粑獨一份呢,整個大元都別無分號。

  於是雖然眾人嫌貴,但還是有不少豪客忍不住掏了銀子,開業當天就賣出去不下十把,這買賣看的旁邊賣字畫的都眼紅了。

  但魏梓明也不傻,他是來搞情報的,不是單純做生意的,錢可以不賺,但不能跟當地人結仇,當天傍晚便提著禮物去隔壁幾家字畫店串門,和幾個書畫店鋪老闆約定,以後可以請他們來給自家扇子作畫題字,賺了錢大家一起分,每把扇子給他們一到五兩不等。

  這提議一出,周邊幾個書畫店老闆頓時對他熱情備至,還一起出錢請魏梓明去宴飲,魏梓明趁機跟他們打聽當地的名流學士,豪強貴人,理由自然是可以把扇子賣給誰,哪家的錢好賺,又可以找誰約稿,作畫題字賣大價錢。

  書畫商們不疑有他,畢竟現在這賣扇子的收益也有自家一份,紛紛幫忙出主意,介紹當地的風土人情,魏梓明也很快將南昌的情況了解了一番。

  等宴飲結束,魏梓明回到店中將收集的信息匯總一下,挑出有用的重要信息,比如元廷在龍興路的萬戶是誰,當地官員都是哪位,本地有什麼豪強名士,然後將這些信息再跟陰店的大車店那邊對一下。

  陽店的魏梓明這邊負責接觸名流,收集上流信息,尋找有價值的重要目標,然後具體操作和跑腿,就交給陰店的大車店這邊,他們假冒挑夫貨郎的身份,四處搜集道路和水文信息,哪條路可以行軍,哪條河可以過大船,統統記錄成冊。

  還有一些重要目標人物,也是陰店這邊派人去找去跟蹤。

  就這樣過了幾天,魏梓明還真打聽到了汪大淵的消息。

  汪大淵,字煥章,1311年生人,現在是至正十二年,也就是西曆1352年,汪大淵今年41歲,比魯錦估計的要大一些。


  此人19歲獨自出海,兩次深入大洋,往西最遠去過北非,往南最遠去過澳大利亞,他第二次出海歸來,正好是至正十年,也就是兩年前。

  汪大淵回來後又在家鄉出版了《島夷志略》這本書,此書一經問世,頓時讓汪大淵名噪一時,當地書商哪個沒聽說過他的大名。

  也是時間趕得巧,魯錦要是早兩年找他,興許汪大淵還沒回國。

  魏梓明得知此人消息頓時大喜,向人問了汪氏所在,得知他家住在施堯村,立刻讓陰店那邊派人去找,等陰店那邊確定汪大淵本人就在家住的時候,魏梓明立刻備了禮物前去拜訪。

  只可惜連續找了兩三次,都恰好趕上汪大淵不在家,但還是成功讓汪氏家僕注意到了他。

  汪大淵回家後得知有人連續三次來尋他,這人還是個從反賊地盤裡逃難來南昌的讀書人,猶豫再三,還是派家僕去城裡請他上門。

  (本章完)

  (還有更新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