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撣國的謀劃(新人求收藏,求追讀)
華歷3938年8月,素國派人請降,化公還在猶豫,其他大臣道:「主公還做何他想?
難道忘了震州諸侯積極派兵出糧,為的就是素國的土地和人口嗎?」
化公恍然大悟,要是接受了素國的條件,就是把震州諸侯都得罪了,於是斥退素國使者,並向元琅表明意見。
元琅這邊,更是想著已經做出如此大的陣勢,怎麼可能素國人一投降就退兵。
而且誰能保證他們一退兵,素國人就會真的王化。
到時可就再也組織不起這般軍力了。
於是也傾力攻城。
而桂公在得了南洋的糧草後,有天子之命在身,更不能前功盡棄。
三方皆不允。
策光得知後無奈笑道:「我要是他們也不會就這麼投降,那就耗著吧。」
觀看最新章節訪問sto9🍀.com
素國占據的服南地區和堪離相似,其北方是高原,東西為山脈阻擋,中南部是平原。
從益州奔涌而下的瀾滄江,還有從北部高原南下的昭河等水系,滋潤著服南這片比堪離更大的,完整的地理單元,不僅在農業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在軍事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北部高原和兩側的山脈阻擋外敵,然後依靠密集的水系將平原間的糧食匯聚起來。
這種地理造成了華人和素人幾百年的對峙,現在雙方就這麼僵持著,但是到12月,三方依然無法突破素國的防線。
卻說在恆帝時,雲地蒼侯國有一國人,名東門牧,隨蒼侯之子入堪離,建瑞國,為瑞國卿,稱迪邑大夫,改姓為由。
孟國王朝更替,蒲朝取代尹朝時,瑞侯一系衰落了,迪邑由氏升為子爵,始為諸侯。
蒲朝分堪離為五道,共計一百二十一國,迪子國位於東山道。
經歷孟王權溺斃,堪離服南的大對立。
最後孟王禪讓素王,孟國蒲朝宣告滅亡,交州大分裂,堪離進入諸侯國的競爭和吞併。
迪子國在歷代君主的苦心經營下,在東山道逐漸崛起,吞併五十餘國,改名為撣國,成了如今的堪離八大國之一。
堪離諸國以占據廣大平原的皎國,密國,堅國為三大強國,各有盟友,各有競爭,撣國因地處東部高原,與諸國聯繫最少,因爵位較低為人所輕。
元琅讓李過出使天府,天府派使者南下說服堪離諸侯時,撣國君臣獲知消息,都等待著使者的到來,但是不想皎侯與堅侯攔住了使者,說撣國為一小國,不必輕至,派一下屬即可。
使者信了兩侯的話,讓皎侯派了一使者通知撣國。
撣國沒有等到天使,在會盟時又屢次為諸侯所輕。
現任撣子光少年繼位,在會上強忍著這般屈辱,回到撣國就咬牙切齒的將事情告於眾臣。
眾臣無不憤慨。
司馬忍住怒氣道:「君上息怒,這會盟還是要參加啊。」
撣子光閉目含恨道:「可是諸國皆輕視於我國!
我就是把全部軍力派上去,也不能主導戰況啊!」
大夫祝新深思一會道:「文帝曰: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就算我們把全國青壯都派上去,也不過是往水盆里加一滴水,大戰贏了,諸侯也不會對我們另眼相待。
我們應該另闢蹊徑,方能揚我國威!」
撣子光轉頭問道:「先生此言有理,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祝新摸著鬍子,望向東方的高山密林思索著。
半響才沉聲道:「我們應該派一支精兵,從北方進攻素國腹地!」
司馬眼前一亮,拍手道:「倒是可以一試!
素國在東西都有防禦,而北方從無來敵,必然輕視!
那我們應該分多少軍力?」
祝新搖頭道:「現在不行,起不了效果。
還是文帝那句話: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見眾人不解。
祝新解釋道:「素國北方是高原密林,部隊肯定不能多帶。
而戰爭初期,素國肯定會留一部分在腹地。
到時不僅起不了什麼效果,反而有可能被敵殲滅。
應該等到雙方僵持的時候,素國內部空虛,主力全調到前線時再南下。
而且不到危急時,我們的作用就越小。
所以時機要恰當。」
撣國君臣依照他的指示,一方面派了一萬大軍加入聯軍,一方面聯繫密林土著,探索道路。
當素國從勃國撤退時,撣子光問時機到了嗎。
祝新搖頭。
當素國水軍大敗,從交止撤退到榮關時,撣子光又問時機到了嗎。
祝新還是搖頭。
當素國發生政變求和,撣子光嘆氣道:「先生說的時機到底是什麼時候?」
祝新回道:「快了。」
三方進展不順,元琅讓元恢困住勞城,他和鄭信率領大軍北上,為素國總督所阻。
化公讓人尋小道,繞過甘加,進入素國,被敵全殲。
如此大戰三月,實在是突破不了防線,而後方勞喜已經多次來信,補給已經見底,最多再撐一月。
不僅三人氣泄大半,將領們也都認為無法攻破素國的防線,就此和談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祝新見化公有了退意,這才喜道:「時機已到,君上可以出發了!」
撣子光的耐心也沒了,強行振作著,帶著五百披甲精銳和兩千輕卒,在高原土著的引導下,翻越高原,折損三成,沿著瀾滄江南下。
終於在翻過一道山嶺後,司馬指著山下的平原狂喜道:「君上快看!
那是什麼?」
撣子光舉目望去,布滿血絲的雙眼漸漸瞪大到極限,語氣顫抖道:「怎……怎麼可能!」
就見高原與平原的交接處,瀾滄江江畔的平原上,是連綿十幾里的幾千座穀倉!
那素國原本有三大倉,東倉建在靠近榮關的瀾滄江江畔。
西倉在甘加河畔,中倉建在武里。
但是因為害怕蘭國水軍,在得知華人動向後,就開始選擇在遠離海岸的服南平原的北部,而且是瀾滄江江畔和昭河上游相距不到百里的地方建立北倉。
然後將東倉和中倉的糧食遷到北倉。
撣子光等人不知道素國的動向,但見到那幾千座穀倉,便知道對於素國的重要性。
於是改變戰略,從騷擾敵方變成焚毀糧倉。
撣子光觀察駐守的人竟有萬人,而他們才兩千人。
眾人深思時,司馬將目光看向帶路的乾瘦得像猴子的土著。
(還有更新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