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日本受封條約
在大明展示出實力和決心後,姜曰廣與幕府的談判,進度陡然加快。
尤其是鄭芝燕這個精通海上事務、對皇帝的貿易政策也很了解的人到來,極大地彌補了姜曰廣的不足,把貿易談判的事情完全分擔起來。
八月十五日的時候,姜曰廣作為大明使者,與幕府將軍德川家光簽訂了《日本國王受封規矩條約》草案,呈報給大明朝廷的理藩院批准。
最新小說章節盡在𝙨𝙩𝙤9.𝙘𝙤𝙢
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大明朝廷冊封幕府將軍為日本國王,日本臣服為大明外藩。
明日和平共處,以和平方式解決各種爭端。參考《俺答汗受封規矩條約》,規定了多種糾紛的解決方案。
明日互相尊重,尊重對方的貴族和官員。這是雙方爭論最激烈,經過多次商議後達成的條款。
按照這個條款規定,大明貴族和官員,在日本享有和日本貴族官員同等的地位。他們觸犯法律的最終審判權,參照八議規定由大明皇帝裁決。
日本貴族和官員,被大明以外藩貴族和官員對待,仿朝鮮例降二品,至少享有外籍公士地位。如果在大明觸犯法律,同樣由大明皇帝裁決。
大明各藩的貴族和官員,日本同樣要予以尊重,至少要視作藩士對待。對於諸侯和領主,更是要視作藩主對待。
按照這個條款,鄭芝龍身為大明男爵,他的夫人在日本享有藩主夫人的地位。日本國王會責令平戶藩就扣押翁氏一事向鄭芝龍道歉、賠償金銀若干,並向大明朝廷謝罪。
薩摩藩侵擾琉球同樣有罪,日本國王會責令薩摩藩對琉球做出賠償,並向大明朝廷謝罪。
應該說,這個條款是不夠平等的,顯示了宗主國和藩屬國的差異。
大明作為宗主國,只是有限承認日本貴族和官員的地位。日本作為藩屬國,則要完全承認大明貴族和官員的地位,並且要有限承認大明附屬藩國貴族和官員的地位——
日本藉此進入了大明主導的朝貢秩序,同時喪失了一定權力。
幕府對尊重大明貴族和官員沒有什麼意見,他們也沒有膽子隨意處置這些人。
之所以提出異議,是因為這個條款如果完全實施,日本貴族和官員會極力追求大明爵位和官職,以求獲得大明朝廷庇護、被大明皇帝審判。
所以幕府一方,爭取到一個補充條款,那就是大明朝廷在冊封日籍人員爵位和官職前,會提前和日本國王商議。
大明朝廷尊重日本國王在本國的治理權,把他視作藩國君主對待。如果日本國王否定某個日籍人員的爵位和官職,大明朝廷會認真考慮。
松前公廣被冊封子爵之事,幕府予以承認。但是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情,就需要提前和日本國王商議了。
姜曰廣對此是有些不甘的,因為他還想引誘一些藩主,讓他們帶兵去遼東作戰。
但是這個條款一出,大明不能隨意冊封爵位和官職,他就很難引誘日本藩主大規模出兵了。
所以他在這一條上糾纏了很久,直到朝廷再次傳來命令,催促他儘快達成和議結束對日戰事,姜曰廣才不甘心地答應了這一條。
不過他也爭取到一個補充條款,那就是大明可以派人招募無主武士和民眾,幕府不得阻攔——
他打算招募一些人看看效果,看看這些浪人和流民,能否在遼東成為合格的兵員。
之前的招募藩主想法,轉變為招募武士。
鄭芝燕對此也是贊同的,因為鄭家也想招募一些日本人打頭陣。南洋開藩時有什麼危險的地方,都可以讓招募的日本武士去探險。
而且這個做法,能有效減少一些浪人淪為倭寇,可以讓海上更安穩。
所以他們通力合作,讓幕府答應了這個條款。
和平共處、相互尊重之後,第三條是互惠互利。
按照這個條款規定,大明和日本互相開放通商,並且協定關稅。
雙方互為最惠國,日本在通商、航海、關稅、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給與大明不低於任何第三國的優惠、特權或豁免待遇;大明給予日本不低於任何外藩和外國的待遇——
兩者間的差異,同樣體現了宗主國和藩屬國的差別。
但是這對日本已經很好了,因為這意味著日本在大明的待遇,不低於朝鮮、越南等外藩,也不會低於西班牙、荷蘭等外國。
只有完全屬於大明的內藩,待遇才可能優於他們。
作為代價,日本在長崎、大阪兩個地方設立了自貿區。
自貿區實行自由貿易,只要不出關日本就不能徵收關稅。
而且要設立議會自治,設置自貿區法庭獨立審判。
這個類似租界的地方,通常是按照大明法律制定自治法律,能讓大明的人,如同在本土一般。
不過出了自貿區,大明公民就要遵守日本的法律了,他們如果犯了罪,日本有權審判,自貿區法庭監督。只有在判處死刑時,要呈報大理院覆核。
大明公士等貴族和官員則按照之前互相尊重的條款,由日本司法機構和自貿區法庭一同審判,呈報大明皇帝最終裁決。
這導致公士這個不世襲的民爵繼續升值,海上有錢的商人,大多會出錢捐納公士。擁有這個爵位的人,才能在大明勢力範圍內,享有各種優待——
這也是朱由檢的目的之一,繼續給內廷摟錢。
——
條約簽訂完成後,姜曰廣和幕府都很滿意。
這個條約既尊重了現狀,也保障了雙方的權益,可謂是《俺答汗受封規矩條約》之後,大明和藩國條約的又一典範。
姜曰廣有可能憑藉這個條約獲得升遷,甚至在將來名列紫閣賢臣。
尤其是條約中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互惠互利這三項原則,可以說是皇帝手把手指導、讓給他的功績。
雖然天皇地位、領土範圍等條款都沒確定,姜曰廣還是很高興地道:
「只要條約在理藩院通過,將軍就正式成為日本國王了。」
「將軍可以派人,前往大明朝覲。」
鄭芝燕還補充道:
「將軍可提前派人送上禮單,讓朝廷確認回禮。」
「如果將軍需要特殊樣式的絲綢和瓷器,朝廷會提前安排。」
「這些都是特等品和一等品,需要交易到一定額度才能配貨,甚至不允許銷往海外。」
「這是聖上對將軍等國主的優待,將軍一定要把握好機會。」
詳細介紹了大明的產品分級政策,以及配額配貨等規定。
在朱由檢的規劃中,將來的朝貢會變成一種特殊的貿易形式,由大明皇室和藩國君主交易最優質的商品。
而且因為是朝貢往來,不會進行計價,還能在大明免交奢侈稅。
幕府對這個規定很是欣喜,因為大明一向是厚往薄來,不可能會虧待他們。
也因為此,幕府之前想過恢復勘合貿易,由幕府獲得勘合符,壟斷兩國間的貿易。
只是大明有意擴大通商,沒有答應這一條。之前的通商條款,並不涉及勘合。幕府極力爭取,才把兩個自貿區,都定在幕府控制的長崎、大阪兩地。
如今聽鄭芝燕講解,他們才知道大明沒有完全廢除勘合貿易,只是轉為交換優質商品。
甚至大明皇帝還放下架子,答應給他們定製商品。
這讓幕府的人紛紛坐不住,提出自己需要的各種商品。甚至向幕府將軍請求,在朝貢中占據一定份額。
德川家光對大明皇帝如此尊重自己,同樣十分滿意。這讓他之前簽訂條約的一點屈辱感,迅速消失不見。
他嘗試著問道:
「大明朝廷,能為我定製王服嗎?」
「我想要一套更適合日本的服飾。」
姜曰廣有些不高興,因為服飾也是典章之一,大明冠服自有規定。他神色不渝地道:
「朝鮮國王也不過被特許使用親王冠服,將軍還想要什麼?」
鄭芝燕則打圓場道:
「大明會賜將軍親王冠服。」
「但是如果將軍有需要,也可以定製其它樣式的服飾,但要朝貢交換。」
還向其他官員道:
「諸位也是如此,除了朝廷賜下的冠服外,還可以定製服飾。」
德川家光和這些幕府官員,頓時高興起來。
他們對大明冠服沒有什麼感覺,因為不可能在正式場合一直穿。
但是如果大明按他們的需要定製服飾,那就能夠一直穿著了。
甚至德川家光已經想著,穿著在大明定製的王服,在天皇面前顯擺。
如果讓自己的乳母穿著華麗的衣服覲見天皇,能把寒酸的天皇像小丑一樣比下去。
大明尚衣監的服裝工坊,也從日本開始,為外國君主定製服飾。朝鮮等國後來知道後,同樣紛紛請求定製。
穿著大明服飾,漸漸成為風尚。在高端定製的帶領下,大明的時尚產業和成衣製造業,隨之發展起來。
——
朝廷之所以催促姜曰廣儘快簽訂對日條約,是因為大明今年對建虜的行動,進入關鍵階段。
在經歷了天花爆發、人員逃亡等干擾後,建虜在七月的時候,終於出動大軍作戰。
其實在六月就已有一部分兵力出動了,毛文龍對鎮江、鳳凰城一帶的騷擾,讓黃台吉不勝其煩。
雖然毛文龍大仗沒打過,卻解救了不少遼東漢民、殺死了很多女真余丁和老弱。
這在女真人中引起了恐慌,很多人擔心家裡的親人。遼東漢民也蠢蠢欲動,不時有人員逃亡出去。
黃台吉惱怒之下,命令阿敏和豪格率鑲藍旗和鑲黃旗出擊,讓他們趕走東江兵馬後出兵朝鮮。再次給朝鮮個教訓,讓他們不敢支持毛文龍。
阿敏作為主將,又一次出兵朝鮮。
不過這次他就沒有上次那麼積極了,前年出征朝鮮,他打算和杜度在朝鮮屯兵種田,率兵留在那裡。
杜度卻不識趣地拒絕,還讓他引來眾人批判。
回去之後,黃台吉表面上對他以禮相待,卻把他中意的朝鮮女子納了過去。
這讓他時常感慨自己生而為人,羨慕山上的樹或石,暗示自己受制於黃台吉。
此次驅逐毛文龍、再次警告朝鮮,黃台吉不給他多派兵馬不說,還派豪格來監視。
這讓他對此戰興致寥寥,只是按以前的慣例驅逐毛文龍——
他們和毛文龍鬥了好幾年,知道這個人很油滑,根本就抓不住。
既然消滅不了,那就趕走了事。
毛文龍也像以前那樣,再次帶著兵馬潰逃,在鴨綠江留守的水師接應下,逃往皮島去了。
阿敏和豪格順利進入朝鮮,再次占據義州。
不過此時的義州城,早已堅壁清野,城裡人都不知跑哪去了。
兩人帶來的女真兵馬在城裡找不到補給,只能去鄉下找。
這卻引來了想不到的反抗,不斷有小股軍隊,在鄉間消失無蹤。
尤其讓阿敏和豪格想不到的是,東江水師竟然有膽量封鎖鴨綠江,燒了他們的浮橋。
毛文龍也不知為何再次冒了出來,把他們留守的兵馬吃掉,繼續去襲擾遼東腹地。
這讓擔心後路被斷的他們,急忙再次搭建浮橋,並且使用火船,驅走了東江水師。
不過讓他們無奈的是,毛文龍又一次率兵逃走了,他們就算派出騎兵,也沒能追上毛文龍的兵馬。
出兵以來一場大仗未打,就損失了數百兵力。豪格對此非常生氣,阿敏也有些憤怒起來。
他本來沒想和毛文龍大打,但是毛文龍既然不識趣,那就別怪他了:
「率軍南下朝鮮,咱們再次去漢城!」
率領鑲藍旗軍隊再次渡過鴨綠江,在義州留守一千兵馬守著後路,直搗漢城而去。
豪格這次也沒有牽制他,而是和他一起,直奔漢城而去。
因為上次攻打朝鮮幾乎沒有遭到抵抗,阿敏根本沒把這次的戰事當回事兒。
但是在從義州南下的過程中,他們卻遭到意想不到的抵抗。到處有壕溝、陷馬坑、鐵蒺藜,遲滯他們的腳步。
更讓他們憂心的是,攻破的城池和村莊都沒有一粒糧食。而他們攜帶的補給,卻已消耗殆盡。
如果不能找到新的補給來源,他們這次出兵,就只能無功而返了——
這對以劫掠為生的建虜來說,是更無法接受的事情。(本章完)